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古代詩歌鑒賞常常涉及的內容。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分析其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綜觀近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可知,高考對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考查形式。以主觀表述題為主,僅極個別地區採用客觀題的形式。2.考查內容。主要有:(1)考查修辭手法的運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課標全國Ⅱ卷第14題;(2)考查辨析詩歌所運用的表達方式;(3)考查詩歌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結構上的謀篇布局。考生在備考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審視整首詩歌的內容,分析詩歌的表達方式;其次,從詩歌的結構入手,理清詩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現手法;最後,縱覽全篇,多角度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即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技巧等多方面去綜合分析。預計2018年高考仍會側重於綜合考查表達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輕心。考向一 抒情方式1.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菊 花【明】唐寅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感 遇【唐】李白可嘆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採,飄落欲何依。兩首詩都刻畫了「菊」的形象,但在表達情感時二者的作用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答案】唐詩借景抒情,通過遙想故園菊花的開放,感知秋天的來臨,從而觸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觸發點。李詩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過寫菊的「莖疏葉且微」,雖「自有芳菲」卻「徒沾清露輝」,正當盛時卻無人採摘,來象徵自己不得賞識的際遇。 2.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後面的題目。【越調】平湖樂王 惲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①。入手②風光莫流轉,共留連。畫船一笑春風面③。江山信美,終非吾土④,問何日是歸年。 【注】①練:白色的絹。②入手:到手。③春風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④吾土:故鄉。請簡要賞析這首元曲在抒情上的手法。【答案】此曲在抒情上採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作者寫他鄉之美,所寫景色愈美,愈反襯作者的思鄉之烈,歸心之切。【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的能力。考生在解題時,首先,要明白抒情是表達方式的一種;其次,要結合這首元曲來具體分析。考生分析該元曲內容可知,上半部分寫風光美麗,但下半部分的「終非吾土」一句點明作者身在異鄉,所以曲中寫的雖是「樂景」,抒發的卻是「悲情」。名師點睛四種常見的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詩(詞)人對某種景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方法。2.借事抒情。藉助於事件即人們的行為舉止來抒發感情,通常是選取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場景、片段和事件來抒情達意。3.托物言志。詩(詞)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詞)中的物一般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第1題中,李詩中展現的正當盛時卻無人採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詩人藉以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的載體。4.詠史抒懷。借歷史故事表達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借古諷今,就是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考向二 修辭手法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回答問題。自興國往筠宿石田驛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蘇 軾溪上青山 三百疊, 快馬輕衫來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橫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夜深風露滿中庭,惟見孤螢自開闔。簡析首聯使用的修辭手法及表達的情感。【答案】首聯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寫詩人騎快馬著輕衫,在群山中一抹而過,以此傳達了詩人騎馬行進于山中的輕鬆愉悅之情。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酬李端校書見贈司空曙綠槐垂穗乳烏飛,忽憶山中獨未歸。青鏡流年看發變,白雲芳草與心違。乍逢酒客春遊①慣,久別林僧夜坐稀。昨日聞君到城闕,莫將簪弁②勝荷衣。【注】①春遊:唐朝官員有春秋兩季遊玩的習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禮帽。都是官員身上的服飾。【答案】本詩尾聯中「莫將簪弁勝荷衣」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李端怎樣的態度?借代,「簪弁」指代官場生活,「荷衣」指代田園生活。表達了作者委婉地勸勉李端不要貪戀官場榮華,而要選擇田園生活的態度。【解析】考生解題時,首先要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如「簪弁」「荷衣」,然後聯繫詩後的註解可知,前者指官員的服飾,那麼後者應該指田園生活中的服飾。由此可知這裡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此處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區別,前者重在代,有相關性;後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詩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屬借代。然後要注意尾聯中的「勝」字,「簪弁勝荷衣」的意思是官場生活勝過田園生活,但前面作者又著一詞「莫將」,表明了態度,即作者肯定後者,否定前者。名師點睛1.比喻和比擬。比喻重在喻,強調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比擬,重在擬,強調將物(或人)寫出了人(或物)或將甲物寫出了乙物的行為和情態。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巧妙地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用「嫌」字將春雪人格化了。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強調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強調二者的相關性。由於詩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體,不出現本體,這就給區別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難度。如第2題中,根據註解可知,「簪弁」指官員身上的服飾;根據上文,「荷衣」應該是農人的衣服。這樣就可判斷二者分別指代官場生活和田園生活。這屬於具體代抽象。再如「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的「浮雲」和「日」分別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這就屬於借喻。3.誇張如何確定。誇張主要有誇大誇張、縮小誇張兩類。如第1題中「三百疊」的群山,作者「一抹」而過,此為縮小誇張;「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樓上手可摘到星星來說樓之高,此為誇大誇張。4.設問與反問。設問通常有問有答,或者無須回答;反問則是無疑而問,一般沒有回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設問的手法,有問有答;「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辛棄疾《鷓鴣天·送人》)用了反問的手法, 考向三 表現手法 1.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未展芭蕉【唐】錢 珝冷燭無煙綠蠟干, 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 會被東風暗拆看。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金】元好問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答案】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像芭蕉終於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游月陵程 顥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水心雲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日約重陪。「林下泉聲靜自來」一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請簡析其效果。【答案】該句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淙淙的泉水聲在寧靜的月夜響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靜。【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的能力。考生通過分析可知,「林下泉聲靜自來」,營造了月夜靜幽的氛圍,而淙淙的泉水聲,更突出了月夜的寧靜,所以這裡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出運用的反襯的表現手法,還要結合詩歌內容分析運用該表現手法所起到的效果。名師點睛第一步,明確詩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即用一兩個詞準確地指出詩歌用了何種表現手法;第二步,闡述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即結合相關語句闡釋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詩歌中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即分析此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有時,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如第2題。古代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1.聯想。由一事物聯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繫起來,從而形成典型。2.想像。人們在已有的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3.襯托。以乙襯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如第1題的第二首就運用了襯托的手法。4.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5.象徵。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6.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揚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兩種。7.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二者相互映襯,形成一種情趣。8.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直接描寫的是正面描寫。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一般情況下,作者會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結合起來運用。考向四 謀篇布局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柳州榕葉落盡偶題柳宗元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這首詩的第二句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請具體說明。【答案】承上啟下。「意轉迷」上承第一句,極言意緒的迷亂繁雜,「春半如秋」下啟後兩句,春光正濃之際反呈現百花凋零、榕葉滿庭的暮秋景象,從而在我與物、物與境之間起到了結合作用。 名師點睛謀篇布局的常見類型1.開門見山。開端即直截了當地切入本題,不拐彎抹角。2.卒章顯志。在詩歌結尾處,才點明中心主題。也叫「篇末點題」。3.承上啟下。在描寫、敘述的過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時又引起下面的。如上題中的「春半如秋意轉迷」一句。4.情景分寫。情與景分別詠寫,貴在層次分明,層層遞進。如杜甫的《登高》,該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5.情景合寫。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該詩前兩聯可謂景中含情,後兩聯可謂情中有景。6.小中見大。即通過描寫小事物,寫出大境界,表現大主題。7.畫龍點睛。即在文章關鍵處加上一兩句精闢的話,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8.起承轉合。所謂「起」即開頭,「 承」即緊承上文,「轉」即意思的轉折,「合」即全文的結束。2.閱讀下面的清詩,完成後面的題目。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歲已佔秋旱,民猶望雨膏。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詩歌的尾聯在謀篇布局方面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答案】卒章顯志,詩歌前三聯描寫了湖面寬闊,湖水較淺,船行速度緩慢,岸邊的樹木越顯高大,百姓卻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後一聯則直接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只要能讓百姓得到雨水緩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時遇到風浪也在所不惜。 3.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後面的題目。〔雙調〕天香引·西湖感舊湯 式問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問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樓,春風綺羅;今日個,兩三個打魚船,落日滄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注】①干戈: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張士誠佔領杭州,和朱元璋領導的反元軍形成對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張士誠失敗,朱元璋勝利,杭州陷於戰亂之中達十年之久。有人評價這首元曲在謀篇布局方面極具特色,請結合整首曲子簡要分析。【答案】一是首尾照應,詩歌開篇從問昔日西湖起筆,以昔日西湖成為今日南柯一夢的現實收束全篇,前後照應;二是巧用對比,通過昔日杭州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對比,描寫了戰亂導致杭州西湖的劇變,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傷時憂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厭惡戰爭的情感。【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謀篇布局的技巧。首先,在結構方面,詩歌開篇從問昔日西湖起筆,以昔日西湖成為今日南柯一夢的現實收束全篇,前後照應;其次,在內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與昔日西湖對照來寫,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傷時憂世之情。誤區警示1.不明概念內涵,把詩歌謀篇布局與表現手法等同起來。如第2題,有的考生在分析最後一句在謀篇布局方面的特色時,從「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的角度入手,而沒有理解最後一句其實就是詩歌的主旨句,因而不知道是卒章顯志,這就是沒有明確表現手法與謀篇布局的概念所致。2.不立足於全篇,只從局部來分析謀篇布局特色,這樣的分析只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能真正把握詩歌的謀篇布局特點。如第3題,有的考生在分析其謀篇布局方面的特點時,從「問西湖昔日如何?」「問西湖今日如何?」兩個問句中得出了「設問」這一特徵,這就是不從全篇的角度把握的結果,如果立足於全篇,就很容易概括出「巧用對比」和「首尾照應」這兩個謀篇布局的特色。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秋蕊香張 耒簾幕疏疏風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後,廊上月華如晝。別離滋味濃於酒,著人瘦。此情不及牆東柳,春色年年如舊。 請簡要分析詞的上片寫景的層次。1.空間上,由房內寫到房外;時間上,由白天寫到晚上。先寫風動門帘,再寫燃香金獸,這是房內之景;最後寫黃昏後所倚朱欄和月下的長廊,這是房外之景。寫景的同時也體現了時間的變化。【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抓住題干中的「層次」二字,可從空間、時間上考慮,結合具體內容展開闡述。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歸朝歡·和蘇堅伯固蘇 軾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搖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此生長接淅①,與君同是江南客。夢中游、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明日西風還掛席②,唱我新詞淚沾臆。靈均去後楚山空,澧陽蘭芷無顏色。君才如夢得,武陵更在西南極。《竹枝詞》、莫徭③新唱,誰謂古今隔。【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掛席:掛起船帆,準備啟程。③莫徭:部分瑤族的古稱,隋時分布於今湖南大部、廣東北部和廣西東北一帶,包括詞中寫到的武陵、澧陽在內。 「夢中游、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作簡要說明。2.比喻。以「飛梭擲」喻夢中迷離幻象、眼前廬山勝景,隨著短暫相聚的友人的離去而轉瞬即逝。【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修辭手法。「飛梭」一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然後指出把什麼比作了什麼,最後點出產生的效果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面的題目。秋海棠【清】袁枚小朵嬌紅窈窕姿,獨含秋氣發花遲。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本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詩的三、四句作簡要 分析。3.本詩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詩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潔的人。三、四句中,「清香」喻指一種高潔的品德,「幽人」指高潔的隱士;這兩句詩借讚美秋海棠,表現自己的高潔操守,淡泊情懷。【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這是一首詠物詩,解答時首先考慮托物言志。然後結合三、四兩句指出藉助什麼物言什麼志即可。4.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後面的題目。詠螢火蕭 繹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到來燈下暗,翻往雨中然。詠 螢虞世南的歷流光小,飄搖弱翅輕。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這兩首詩所運用的表達技巧有什麼不同?[來源:學科網]4.蕭詩用鋪陳的手法,用墨如潑,多方勾勒,再現了螢火的形態之美,給讀者留下了具體、深刻的印象。虞詩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寫螢火,坦露自己的心跡:一個人不管地位如何,處境怎樣,都要勇敢地、頑強地表現自己。 【解析】這是一道比較閱讀鑒賞題。對於這類試題,要分別指出兩首詩歌運用的技巧,然後再分析其異同。注意結合詩歌的作者、注釋、關鍵字詞來分析。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後面的題目。臨江仙徐昌圖飲散離亭西去,浮生常恨飄蓬。回頭煙柳漸重重。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酒醒人靜奈愁濃。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來源:學.科.網Z.X.X.K]有人說這首詞的下闋妙在「虛境實寫,化虛為實」,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要說明。5.示例同意。別後的境況本為虛幻,但在下闋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後,殘燈明滅,孤枕難眠,五更風起,暗浪拍船,這些虛幻的羈旅情形被作者描繪得真切感人。下闋以景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確是「虛境實寫,化虛為實」的妙筆。【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其次結合詩歌內容找論據,以支持自己的觀點;最後回扣觀點。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一、【2017年高考課標全國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來源:學|科|網]送子由使契丹[來源:學,科,網]蘇 軾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後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1.本詩尾聯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1.BD )( )A.本聯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傑輩出,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從李揆的故事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蘇軾告誡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E.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此時更為遠行的弟弟擔心,希望他小心謹慎,平安歸來。2.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2.表現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悲傷落淚。【解析】題干問的是「首聯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性格」。「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首聯中,「雲海」交代了二人的處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說明二人情深意重;而從詩歌標題來看,蘇轍又即將遠赴契丹,面對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詩人那豁達的胸襟,哪裡會因遠別而淚沾雙襟!1.采地黃賣地黃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文後題目。采地黃者白居易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①。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注】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葯。②插:通「鍤」。鐵鍬。1.本詩前八句敘寫 ,後六句敘寫 ,反映了中唐時期悲慘的社會現實。【解析】詩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麥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斷了煙火,只好到田裡采地黃。采來地黃做什麼用?打算拿它換口糧。荷鋤出門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開頭兩句交代了全詩的背景,農民生活成了問題,為下文寫采地黃做鋪墊;二、三兩聯交代農民生活的景況,說明為了活命,農民只得採挖地黃。第四聯具體寫農民采地黃之不易。由此可見以上四聯為詩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寫為度荒采地黃。後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來的地黃拿到紅大門的人家賣給白臉孔的兒郎,央告對方用這地黃喂對方的肥馬,自己願換些吃殘的馬料去填塞全家的飢腸,這是詩歌的第二部分,敘寫的是采地黃者賣地黃的情形。2.這首詩的敘述與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試作賞析。2.敘述: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②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於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對比:①朱門與農家、白面郎與采地黃者、肥馬食地黃與采地黃者飢腸無食等對比,揭露了貧富差距。②著重突出「人不如馬」,加強了對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鋒芒更加犀利。【解析】從敘述的角度來看,本詩題為「采地黃者」,正文是采地黃者對當時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黃的艱辛、賣地黃的悲戚遭遇的講述,詩歌通篇都是自述,這種敘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實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采地黃者對自己辛酸遭遇的敘述也就更能給讀者深刻的感受。從敘述的順序來看,詩歌先寫采地黃,再寫賣地黃,屬於時間發展的先後順序,這種敘述順序的好處是使所敘述事件逐層深入,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從敘述的特點來看,全詩沒有能夠直接體現情感的辭彙,屬於純客觀敘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詩中對比手法運用比較明顯,首先是采地黃者與買地黃者的對比,一個是生活於農家,以采地黃度日的農民,迫切需要賣掉地黃來謀生,一個是生活在「朱門」的白面郎,買地黃來喂馬,還要討價還價;其次是人與馬的對比,采地黃者受飢挨餓,而「朱門」的馬卻以地黃為食,通過對比揭露出人不如馬、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批判的主題。三、【2017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舟歸。【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1.第二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1.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解析】本題考查對詩詞內容的理解。題干要求描繪第二聯的畫面,從關鍵詞(名詞:日、斷橋、人、水、幽樹、鳥)入手分析即可。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2.正因為能「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閑適之心。【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分析作者「清游」「靜處」的情緒狀態即可。3.尾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3.①虛寫。「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像的情景,這樣寫呈現了清幽閑逸的意境。②以景結情。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託了詩人的閑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閑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四、【2016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文後題目。西 村陸 游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雲新月耿【1】黃昏。注釋:【1】耿:微明的樣子。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到西村「叩門求漿」,是在清風吹拂、新月初現的黃昏時分。B.「初轉馬」與「小喬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剛剛」的意思。C.「茂林風送幽禽語」意謂清風送來茂林深處的鳥鳴,襯出西村的幽靜。D.「壞壁苔侵醉墨痕」意謂殘壁上青苔侵蝕了昔日醉後留下的字跡。1.A【解析】此題考查理解詩歌的內容。解答此類題,要在整體感知與把握詩歌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分析判斷。例如詩歌中的關鍵詞「往歲」「記今夕」已經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門求漿」是往昔的回憶。2.「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兩句,以「聲」「色」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感受,下列詩句「聲色兼備」的一項是( )A.梁台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李商隱《齊宮詞》)B.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陳羽《從軍行》)C.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韓元吉《送陸務觀福建提倉》)D.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2.B 【解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可根據常見的詩歌賞析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著具體詩句分析作答。B項,「橫笛」「聞聲」屬於聽覺;「紅旗」「雪」屬於視覺描寫,符合題干要求。 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陸遊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3.相同點:都寫鄉村風光和對鄉村的熱愛之情。不同點:①《西村》側重寫自然風光,《游山西村》側重寫鄉村人情和古民風俗。②《游山西村》還體現出深刻的哲理。五、【201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水仙子··舟中孫周卿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琅然。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1.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係,渲染了氣氛。【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考查修辭手法。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運用了比擬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說詩人頓時詩興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風雪爭先,表現出詩人高昂的詩興。雪片與暴風攪作一團,詩人的詩句又同飛雪互相糾纏。排比的手法寫出了風雪的勁猛,渲染了湖上風雪翻飛之景象,別具一種雄豪的陽剛之美,描繪出一幅壯觀的江天風雪行吟圖。2.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於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琅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解析】「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時間是入夜,地點是洞庭湖,遙岸青熒的燈火,襯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無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詩人是孤獨寂寞充滿羈旅之思的。詩人只能蜷縮在船艙中,從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題面。「朔風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長的一筆。在「夜泊洞庭邊」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見「梅花片」的,可見全句是詩人的一種主觀感覺。結合題目的「舟中」二字,則可發現此處的「朔風」,實是詩人在封閉的船艙中所獲得的聽覺印象。聽覺印象而產生視覺效果,反映了朔風的勁烈。這種強烈的風聲使作者生髮了「吹老梅花片」的聯想,推篷是因為朔風的驟起,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難怪要「詩豪與風雪爭先」了。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屬於「詩」,也是對「風雪」的形容。以下寫風、雪與詩情攪成一片,難分難辨,風雪催詩,「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
推薦閱讀:
※情書技巧之愛的告白
※八字中喜用神論斷方法技巧之日主戊己土
※找到適合自己的服飾色彩及簡約風格的技巧
TAG:詩歌 | 技巧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