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人貴自知

 人貴有自知,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都應有自知。《易經。解卦》說「負且乘,致寇至」。《鼎卦》說:「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都是嘲罵一些官員自以為能力強,實際無能,背著一個大包袱,坐在豪華轎子,小車中,很容易招災;在為國家服務時,因為無能,連端鼎的事都做不好,經常把鼎搞翻,把事搞砸,豈不給自己帶來兇險。每讀到此,都深感自知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自知要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自知。人都有理想,有抱負,太自卑,無大志是可悲的,但把自己看成無所不能,天下第一也是大忌。中國人從古以來就有一種惡習,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古人說,「聖人之所為,非眾人之所及也。民知十己則尚與之爭,曰不如吾也;百己則疵其過,千己則唯而不信」(《說苑。政理》)。別人能力比自己強十倍,還說對方比我差遠了,能力比自己強百倍,雖知不如人,但總想挑別人的瑕疵,或不足,以證明我在哪方面還是比他強。別人比自己強千倍,在表面上對人唯唯說你行,但內心還是不相信。說的實在太精闢。《易經。繫辭上傳》引孔子子的話說:「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本只能做一般小事,卻當了大官,也許自己很得意,可往往會引來強盜,使自己受害,因為別人是不會服氣的,有機會總想取而代之。「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鼎器折斷了足,王公的美食被翻倒,鼎器上油膩齷齪(我以為「形」作「性」活「行」講更好,品行性格很差),一個人能力差,品行還不好,哪個領導也不喜歡,「凶」,下場,結局兇險是必然的。孔子解釋說:「『覆公餗』,信如何也」。作官的是為王公幫忙的,把王公的飯碗搞砸了,疆山搞的亂七八糟,怎能取信於人。當領導本身就很危險,有能力的人尚且常戰戰驚驚,如履薄冰,如能力差更是時時有險。《屯卦。上六》爻有「乘馬斑如,泣血漣如」,《象》說:「『泣血漣如』,何可長也?」身居上六高位,雖有馬騎,很風光,可因能力不行,天天內心痛苦恐懼,哭的眼淚帶血,這樣的日子怎能長久呢。其實,自己能力大小,應該有自知,承認別人強才能知道自己,取人所長。漢高祖劉邦在者一點就很坦誠,自人為帥軍打仗,戰無不勝,不如韓信,出謀劃策,在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如張良,搞後勤,為前線提供服務部如蕭何。自知能力不足,並不影響劉邦成為統一天下的英雄。很多災禍都生於得意,自以為天下能力最強。紂王是如此,隋煬帝也是如此。人的能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比人強,揚長避短,用人所長,才是真正的能力。

自知要對自己的缺點,弱點要能自知。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作為人,要知道自己「不完」很重要。據說戰國時軍事家吳起性格比較急躁,他知道自己的這一缺點,就「佩弦」以自警,董安於性格比較緩散,就「佩韋」以提醒自己。人生自己有哪些不足,應該比他人更清楚。可是有些人就缺乏對自己缺點,不足的把握。任情任性,不知危害,最終害了自己。就拿三國時彌衡來說,就是不知自己的缺點造成殺身之禍。他很聰明,有才華,可性格太高傲,不知天高地厚,出口傷人,恃才傲物,如果能知道自己的弱點加以克制,他可能會讓自己成為當時最成功的人。春秋時衛國君主衛武公,九十多歲了,還經常對下級說,你們要給我多提醒,不要以為我老了。孔子說:「存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地妖亦不能殺也」(《說苑。敬慎》),許多人不順利乃至送命,不少都與自己不能認識自己的缺點,弱點有關。《易經》說「君子以遏惡揚善」,遏惡不僅是要遏制社會之惡,揚他人之善,更重要的是要遏制自己的「惡」,努力克服節制自己的缺點,揚自我之「善」,這樣方能使自己的人格不斷完善。

自知要能知足。古人云,知足者常樂。可人最大的毛病是患不知足,常得隴而望蜀。一個人要有進取心,也要有知足心。不知足往往會貪得無厭,利欲熏心,自己給自己增煩惱。南北朝有個官員,朝廷要提拔,他再三推辭,因為他人為官做到省不記就夠了,要修德。孫叔敖當了令尹之後,許多人去祝賀,唯獨一個老人「來吊」,來弔喪,對他當令尹表示悲哀。孫叔敖不理解,問他是何說辭。老人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告戒孫叔敖應「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說苑。敬慎》),孫叔敖一生對官職,奉祿看得很淡,三上三下,無喜無憂,成為古代好官的代表。可是有些人則是慾壑難填,最終生活的很累很苦。甚至因不知足而身陷法網。梁朝有個叫王僧虔的官員,很有才華,當了持節,都督湘州諸軍事,征南將軍,湘州刺使,侍中,「清簡無所愛,不營財產,百姓安之。」他覺得官位太高,借病要求辭職,可皇帝還要提拔他。有算命先生說他「僧虔年位最高,仕當至公,餘人莫及也」,他的侄兒王儉也在朝廷做官,他說,我家一門有「二台司,實可畏也」,堅決推辭。有人問他「固讓之意」,他說,「君子所憂無德,不憂無寵。吾衣食周身,榮位已過所愆庸薄無以報國,豈容更受高爵,方貽官謗邪(《南齊書。王僧虔傳》)!」正是這種能知足,使他在動亂的時代安全度過一生。老子說,「知足者富」,「知足不辱」,能有一個知足的心態,就會富有,精神上充實,知足可以免受羞辱。人能不能知足,關鍵還是靠自我,有一個知足的胸懷智慧,會使自己快樂少憂。

自知要能知止。知止,就是要善於停止,做人做事要有底線。能進能退能止是一種極高智慧。勇往直前是一種氣魄,能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也是一種膽識。《既濟。上六》爻說:「濡其首。厲。」《象》云:「『濡其首厲』,何可久也。」過江過河,被水淹沒頭頂。會不會游泳自己應該清楚,不會玩水,就不要看別人在深水中玩的開心,自己也想到深水中玩耍,那樣做就是自找死路。范蠡,張良成功之後馬上引退,不再留戀官場,名聲生命都保住了,可文種,韓信等卻不得善終。《易經。遯卦》稱「嘉遯,君子吉,小人否」。君子能善於知有所止,因此命運吉利,而小人則是得寸進尺,因而常兇險。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殆就是危險,能有知止的自知,做人就不會無準則,無底線,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莊子說:「為惡無近刑」,不犯法就是做人應知的「止」處。為什麼一些官員貪贓枉法,除了制度,監督不健全之外,關鍵是沒有知止,自止的意識,總以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總以為受賄做壞事只是你知我知其他人都不知,收了一百萬還想一千萬,收了一千萬還想一億元。葛洪在《抱朴子。知止》一文中特彆強調說,「禍莫大於無足,福無厚於知止。」「情不可極,欲不可滿」,「達人以道制情,以計遣欲」。要使人生身名並全,就應自知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止」點上能自明。

推薦閱讀:

如何用一系列的規劃和訓練讓自己成為有主見,並且能熟練應對各種突髮狀況的人?
知人不議人是什麼意思?
做人百圖,值得細品(5)
做人的心計(你一定要看)
檢驗做人、學佛的方法是否正確

TAG:做人 | 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