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的面子文化

  談談中國的面子文化      中國是個有著5000多年,甚至更多年歷史的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中國的好面子卻是由來已久了,甚至重視到了國家存亡的層面上了。 

面子是什麼?我個人覺得面子就是自尊,就是尊嚴或尊重吧。如果是這麼理解的話,從這個站位和角度來看待並重視這個問題,並把它稱為文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面子的,不是有句俗話說:「臉皮厚、吃個夠,臉皮薄、吃不著」。看看面子的問題已經發展到了人的基本生存方面的問題了,如果臉皮薄,可能會被餓死的啊。

當然中國人對於面子的理解還不至如此,記得多年以前看過一本李宗吾寫的書籍為厚黑學,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臉皮厚和心腸黑是成就大事的先決條件,而臉皮厚和心腸黑的主要表現形式都是在面子上,因為臉皮厚可能是看你能否放棄自尊和自己的尊嚴,而心腸黑則是看你能否拉下臉來了,如果是兩種都兼備的人就能夠成就天下了。比如說韓信除了自己的能力外,一大特長就是臉皮厚,居然可以受胯下之辱,拿就是完全放棄了自己的尊嚴,而在最後劉邦和項羽的最好決戰時,卻沒有能夠做到心腸黑,就是拉下臉來等待著魚蚌相爭,自己坐享魚翁之利,最後鬧了個兔死狗烹的下場。說起臉皮最厚的就是劉備了,其人能夠以一個沒落的八杆子打不著的中山靖王之後而「一招鮮、吃篇天」,還真是必須做到臉皮厚了。我們的劉皇叔八面奉圓全靠臉皮之厚啊!他依曹操、依呂布、依袁紹、依劉表、依孫權,東竄西走,上竄下跳,並能夠見誰吃誰,見誰依靠誰,寄人籬下、恬不知恥,特別是平生善哭,遇到不能解決的大事就大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勝,不是有人評價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嗎,所以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嗎。大家看看,劉備的本事不是通常一個人能夠隨便做到的,當然最後也算很有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嗎,當然我們的劉皇叔的兒子劉禪哪更是極品中的人物了,這點可謂子承父業啊!當然還有心腸黑的,就是能夠拉下臉來,狠下心腸的人,這裡沒首推曹操了,曹操殺楊修、殺孔融、殺皇后皇子,是悍然不故,並且是明目張胆的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大家看看經過李宗吾的解讀,面子已經上升到政治問題了。你要想當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必須得不顧自己的面子,甚至可以將正的說成反的。

  我覺得政治家和商人是不要面子的,他們只要手中的權力和商業的利潤,其他任何東西都是可以放棄和不考慮的,而中國的文化階層和知識分子是最重面子的。中國在漢武帝時期開始注重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當然這對於統治者只是一種手段,為什麼這樣我會在後面進行說明。

 中國的儒家思想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理念。何謂「修身」呢?就是孟子所說的:「天降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大家看到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儒家的孔孟之道倡導的思想,儒家認為只有克制的自己的慾望,才能成就大事,大事我想就是功名吧,要想剋制慾望應該從飢餓入手,因為飢餓會使人變得更聰明,而飽暖可能就會思淫慾,或者生出其他的慾望了。還有一些文章用來表現中國的知識分子的自尊形象,如「君子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等的故事了。

這些無不是為了教導中國的知識分子要有自尊,要自重,要剋制自己的慾望,這樣今後才堪當大任的。我個人覺得中國人的從開國皇帝往往依靠放下面子,奪取政權後,講到治理國家還得依靠這些知識分子的作用,所以,歷代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以外都是很要面子的,因為這些皇帝的培養都得依靠這些知識分子來完成,所以皇帝們五一都染上了好面子的思想和心態了。

當然了好面子有時候確實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戰國時期最偉大的外交家,也是孫臏和龐絹的同門師兄弟蘇秦、張儀兩人無一不是受到了侮辱,才奮發進取的。蘇秦是受到了自己親嫂子的侮辱,而後懸樑刺股,苦學《陰符書》,最後被拜為六國之相,而張儀則是受到了蘇秦的侮辱,雖然這種侮辱是蘇秦故意而為之的,但是卻是受了刺激最後入秦成為相國,成就自己的功名偉業的。正是有了這些文獻的記錄我們知道原來好面子也是有很多的好處的。

2 談談中國的面子文化 

通過近2千多年的流傳和推廣,面子已經深入人心了,也逐漸成了一種中國的文化了。所以,有人才會去花工夫去研究這些問題,並提出了所謂的「厚黑救國」的理論了。

  其實,中國除了儒家思想以外,對中國人影響最大,也最深遠的卻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雖然口吃,但是對於教導皇帝治理國家、維護集權統治確實是講的非常透徹的,特別是他對皇帝如何運用權術方面講得可謂入木三分啊!但是這些只對開國皇帝有用,繼任的皇帝往往放棄了法家思想,而選擇儒術了。

我們來看看滿清統治時期,正是由於乾隆皇帝的好面子,讓來準備和滿清建立國家關係的英國使者行所謂的三拜九扣大禮,使我們國家喪失了認識世界的最後一個機會,導致了後來顏面喪盡的一系列事件和不平等條約的簽定,真可謂是喪權辱國啊!我們的慈嬉太后在甲午戰爭失敗後,不但賠償了日本一萬萬兩白銀,還搭上台灣,為了對國人交代,還說,哪是一片沒有任何用途的島地,給他就給他吧!寫到這裡筆者真是有些罄竹難書了,因為一個人(統治者)個人的原因導致了如此多的人生靈塗炭,究其原因都是可恨的中國的面子文化啊!

但是,重視面子真的是可恨嗎?我不禁要問,當我們的奧運建兒在奧運賽場上拿到金牌,升國旗,奏國歌時,我們是那樣的心潮澎湃;當外國人來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向我們豎起大指時,我們是那樣的昂頭挺胸;當我們的導彈打下自己的衛星,國外一片驚奇,並使得有些國家坐卧不安時,我們是那樣的心中竊喜;當我們的神舟飛船遨遊太空時,我們是那樣的揚眉吐氣。一想到這些我們有覺得面子確實是個好東西。

那麼到底面子文化是不是應該給予徹底的否定,或者徹底的肯定呢?我到是覺得任何面子都不可能是無代價的,也不是無條件的。關鍵看這個東西用在什麼地方。我一直認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先驅和推動力就是思想文化領域,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當然了面子文化的發展也是已經深入人心的等級、尊卑、禮儀等等封建制度息息相關的,所以最後形成文化也是有它深刻的歷史原因和複雜內涵的,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真正的打破中國人的面子文化觀的是在近代,也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國家主席劉少奇和掏糞工人石傳祥的一次握手,人們形成了「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良好的觀念,當時的國家是多有幹勁,多有生氣啊!隨後的文化大革命,將中國人的所以道德、面子徹底打了個底朝天。有很多的人因此抬不起頭來,比如,教師被稱做臭老九,學生和幹部要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由此歷史好象開了個極大的玩笑,真正搞了個斗轉星移,至今我們還在因此而不去提哪斷辛酸的往事。

但是,現在怎麼樣,我們又走回了另一個轉彎,如果封建社會講求等級、尊卑、禮儀等封建禮教,文化革命講求所謂的唯成份論,那麼現在講求的就是經濟效益了。我記得曾經和一位學校的校長探討過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她就認為現在學校所教的德育往往不如家長所耳宣目染來的管用。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壓不到其他的孩子,就靠錢和官來羞辱其他的孩子,使得這些孩子因此產生自卑心理,已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我講的事例完全是真實的情況,當然也可能並不代表全面的情況吧!但是這確實已經成為了一個問題啦!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那麼對於這些孩子就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馬加爵案件的發生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當然了,這些問題的發生也有其社會的原因,比如現在政府官員的所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等,都直接或間接的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真得好好學習一下和諧理論和「八榮八恥」的,當時目前的一切圍繞的經濟作為出發點,能否將人的心理拉回到和諧的上面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最後還是借用李宗吾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以此作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吧,就是用厚黑以謀一己之私利,越厚黑,人格越卑污;用厚黑以圖謀眾人之公利,越厚黑,人格越高尚。

標籤:情面 臉面 場面 官場 蔣介石 中國 分類:雜談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里有句台詞,說蔣介石喜歡三碗面:「臉面、情面和場面」。細想一下,又豈止大政治人物要吃面,現如今大大小小的官員時常遇到的,也不就是這三碗面嗎?時代變了,角色變了,可中國官場哲學和文化性格卻沒變。這三碗面,是專為咱中國人燒的。

臉面難撕

儒家學說特彆強調名節、名聲。人若無羞恥感,不顧及名聲,則枉為人。蔣介石在我們的眼裡一直是反動人物,可他也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人,對忠孝尤為重視。當然,政治人物的人格標準不能簡單地以信仰、主義不同來評判。對當今大大小小的官員來說,臉面何等重要。依我看,這臉面包含著公眾形象和人際關係兩層內容。臉面破了,人的名聲有了污點,這場面還能混嗎?人與人之間撕破了臉皮,這關係還能融洽維持嗎?這臉面,是要靠各方共同來維護的。有句話說得狠,「別給臉不要臉」,人的臉皮很薄,有些臉面是別人給的,自己也要識相;與人交往,心裡再怎麼有小九九,臉面還是要顧的,別太傲然了抬頭看天不理人,更不要輕易撕破臉皮,給以後留個見面的機會,這幾乎成了社會人做人行事的潛規則。人有羞恥之心,必有榮辱標準,凡事則須瞻前顧後,不要做損及臉面的事。

 

當然,我們也見多了滿口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之人,人性是複雜的,所謂的臉面,很多也就做做表面文章,謀取泛泛虛名,其實是經不起事實推敲的。另有一種人,確是不在乎什麼臉面的,他們的觀點是,活著都不容易,還顧什麼臉面?將生存和臉面相對立,這是小人物的悲哀。臉面,就是人的尊嚴哪。有人為了尊嚴而活,有人不顧尊嚴而活,人生的分水嶺從「臉面」上就能分得出來。

情面難卻

人是社會之人,誰沒有七大姑八大姨,誰沒有親朋好友、老同事老上級。當你成為頭面人物、關鍵人物,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時候,當你握有公眾權力,具體掌握著可以左右別人利益的時候,當你人脈豐厚路路通,舉足輕重有份量的時候,就有許多相熟之人過來找你說話,托你辦事,或者乾脆請你高抬貴手,網開一面。在法、理與情之間,人是很難取捨的。有人大公無私,法中無情;有人巧妙周旋,情理兼顧;有人情義至上,法外開恩。似乎,法總是站在情的對立面,這就給執法之人帶來許多困惑。

我們時常聽到領導的報告,提醒吃官飯的要過好「五個關」:即過好思想關、權力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其中,過好社會關,就要慎重對待社會交往,擇善而交,凈化自己的社交圈;過好生活關,即:不被浮華名利所動,不被物慾美色所惑,不被人情面子所累,始終保持高尚氣節和情操。這些語重心長的話,均是場面上的善意提醒。道理永遠是對的,做起來卻難,沒有人是純粹的布爾什維克,很少有人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間煙火的工作機器。而牽涉到情面的,範圍太廣了,又豈止就是規範執法那麼簡單。情面,其實早已深深地滲透到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

我們是在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國家,又是一個很講究情面的熟人社會。大至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小至雞毛蒜皮,人們總習慣了找熟人辦事。即使各部門政務公開了,服務做得很好,也依然有許多人去找熟人,圖的就是放心。小事,見著個熟面孔,打個招呼就行;事情大些,則要找人疏通了;再大些,就要動用一些高層資源給下邊打招呼,要靠關係和金錢來鋪路。如果事情足夠複雜,則每個環節均要打點,花銷足夠大,這就構成了社會的灰色經濟,或者乾脆就叫情面經濟。這些見不得檯面的情面,我們理應拒絕。可事實上,總有許多人卻不過這些複雜的情面,最後敗下陣來。一些高官或掌握實權的人,交的朋友太多太濫,最終總是被這些由酒色、金錢聯合組隊的「情面」所迷惑。情面看起來很美,情面之下涌動的是利益的暗潮。如何既顧事實,恰當地說「NO」,又不傷及情面,這考驗著每個人的人生智慧和處世藝術。

身為社會人,也難免接受一些請託,給人辦些事,或者自己就是當事人,需要我來處理有關事務。人時常被情面包圍,處在旋渦之中,特別是碰到很剛性的事、非此即彼的事、缺乏彈性的事,你的心中總要考慮,該把情面擺在何處?打招呼的很多,孰輕孰重?事情與情面發生衝突,事重還是情重?空頭道理大家都明白,如何圓滿處理則是藝術。有些事情,並不是簡單拒絕那麼簡單。人性是複雜的,關係是複雜的,處理事情就更加複雜。在這一場場的人生經驗考試中,沒有標準答案。答卷做得怎麼樣,取決於每個人的信仰、理念、經驗、能力、智慧和性情。考試考得多了,我們就會逐步成長起來,知道怎樣來燒這碗面,不要把面燒糊了。

場面難免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是許多場面上的人說得最多的話。官員出巡要有隨從,級別高的官員要有警車開道,有一大串車隊迎送,這叫官威。縱然本人不強求,下邊必然要操辦,不然就是政治錯誤。現在算是有所簡化了,古代官員出訪,要鳴鑼開道、八面威風,場面一定要講究風光。開大會,作報告的官員只有一兩個,主席台就座的卻是一溜的領導,四套班子要湊齊,以顯示會議的重要性,這是慣例,也是排場。領導就宴,相陪人員也很講究,坐的位置很有規律,外行人千萬別搞錯。這八小時以外的場面舉足輕重……太多太多的場面,凡是在場上混過的人都知道,人生就是一台戲,要走很多的場,要演不少的戲,場面上的事不由你自己說了算,該出場的就要出場,該說的話要說,該握的手要握,該喝的酒要喝……場面,是做給別人看的。場面的風光,是奉獻給級別最高、份量最重的人;場面的熱鬧,需要全體成員的參與和奉獻。一個不識趣的人、一個難以融入場面的人,遲早要被場面所淘汰,陷入孤獨境地。

許多人厭倦了無休無止、庸俗無聊、負擔沉重的場面,可想卓立獨行卻難,總是難以避免場面的邀請和安排。身為局中人,難逃場面事。無論你是主角還是配角,既然入場,就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場面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就有什麼樣的場面模式。

官場有官場的譜,酒場有酒場的味,情場有情場的韻,商場有商場的道……一種場就有一種場的規則,場的風生水起、氤氳綿延象極了我們的人生。把我們的歲月浸泡在場里,猶如楊梅泡酒,你滋潤了我,我滲透了你,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記。場面,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人的生存之術、處世之風。我在慨嘆,「場面」這兩字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社會畫卷,拆開了,場上要顧臉面,臉面也是場合給你的。人要想有頭有臉地活著,一些必要的場面是難免的。道理就這麼簡單,難怪有些風光之人無論多苦多累,還在場面上撐著,就因為場面太重要了。

以中國文化為爐燒出的三碗面,色香味俱全,本就符合咱中國人的口味;三碗面本是一鍋所煮,面面相連,我們再加些時代元素作佐料,味道更加鮮美,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呀。不僅不拒絕,而且我們更熱衷於自己掌勺,成為調面和面燒面高手,把有限的面調理出無限的韻味來。而我呢,卻是那拉拉麵的,拉拉抖抖,抖抖拉拉,硬是把這三碗面拉得頎長無比。

   杜月笙轉過身來,他長得清瘦,但不幹,兩眼的眼光如同兩把削梨的水果刀,能把人的層層包裝剖凈,直截了當地看到心裡去。他看了看兩位對他行禮的年青人,問道:「少校先生,你知道圈子裡哪三碗面難吃嗎?」

  林中天早聽過杜月笙進入上流社會後,講究「三碗面」,便回答:「情面、場面、體面。這是杜先生的名言。」「既然如此,為什麼你敢帶人砸我的場子?這不是不給我情面嗎?」杜月笙說得斯文但是冷森。

中國人的面子文化助長面子消費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開靚車,面子;抽高級煙,面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過去還是現在,為了面子一擲千金,為了面子送大禮,為了面子主動或被動進行攀比消費等現象屢見不鮮。那麼面子究竟是什麼呢?它為什麼能影響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呢?

    美國學者艾克遜、希特生和台灣學者許煥光等認為「面子」源於中國的恥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恥感取向下,中國人特別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人格特徵、社會文化的恥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綜合體。「罪惡感」是不以人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對不對,亦即是以內省的方式審視有否違背自己的原則。如果有的話,即使並沒有牽涉到另外一個人在內,心中也會感到不安。因此,比較容易產生不因人而異的原則性態度。至於純粹的「羞恥感」,則是以別人怎麼想為主的,也就是說:自己覺得事情該不該,是由於別人會怎麼想。因此,怕對不起人的傾向,就會壓倒怕對不起原則的傾向(孫隆基)。因此,人們在穿著打扮、住宅、轎車、頭銜、辦公室布置等方面都會顧及面子,即不論自己是否喜歡、在不在意,也要考慮他人會怎麼看自己。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面子」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所謂面子工夫,其實就是一種「印象整飾」的行為,是個人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戈夫曼進一步用戲劇理論的觀點,將面子行為比擬為在舞台上演出的戲劇。「面子功夫」就像是做給關係網內其他人看的「前台行為」。個人對關係網內其他人做「面子功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戲一樣,他會刻意地安排他和別人交往時的情況背景,修飾他在別人面前的服裝儀錶和行為舉止,期望在別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種特定的形象。譬如在客廳里懸掛名人字畫,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裝飾品等等,都是所謂的「面子功夫」。

    通常情況是坐賓士比坐奧迪有面子、坐奧迪比坐桑塔納有面子;住山水別墅比住都市獨樓有面子、住都市獨樓比住大雜院有面子;不動用工資袋比動用工資袋有面子;打高爾夫球比賣煤球有面子;公款消費比自掏腰包有面子,等等。「面子」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依據自我表現作出的評價,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應有的心理地位,它與身份、地位、角色相聯繫。

    「面子」代表獲得的聲望,是擁有的社會地位,還包括了個人成就與品格,是一個人經社會認可的「自我」和影響力的代稱,由此也就形成了個體與他人交往的心理距離,強調的是個人的成就和品格與「面子」大小的關聯,特別突出了「面子」「他人賦予」的特性。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是高度民主個人主義的,以自我為中心。而中國人所認同的自我是一種更為集體主義的自我,和一個基本的團體如家庭,工作單位的人連接更為緊密,而且深受「面子」的這種假定的非標記性的文化假設影響。面子在漢語中,包含著一個以榮譽為核心的一系列意義。構成中國人際關係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面子」,中國人的「面子」觀念極強,不僅能「傷面子」、「丟面子」,還能「給面子」、「賞面子」。「面子」具體地調整著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方向和程度。「愛面子」是中國人內在人格的重要特徵之一。

    正是由於中國的文化傳統塑造了中國人愛面子的心理,所以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以對方給不給自己「面子」和給自己多少「面子」來判定對方對自己的接納程度,並對彼此的關係進行認知和評價;同時,互動的雙方為了促進彼此的關係,一方面為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為給別人「面子」,就帶上了「面子」這一面具進行交往。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人們之間的交際功能,所以在消費中不能不講面子。

    馮小雙在祁縣農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農村婦女特別注重外顯性消費,其實質是面子文化在起作用,包括許多農村都在進行的蓋房大戰,修墳造墓立碑大戰,以及愈演愈烈的請客送禮風,越還越還不清的人情債。這一切,都說明中國農民太重面子,彷彿人活在世上,吃飽肚子之後,面子就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了。因此,不少農民一生實際上都在為兩個東西奮鬥,一是肚子,二就是面子。可見,一個人不管其社會地位和聲望高低,都存在愛面子的心理。可以說,面子消費行為已經成為中國人社會中恆久而普遍的消費行為,爭臉、維繫體面和關係已經構成驅動消費的重大動因。面子文化作為中國的獨特文化確實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行為。(

姜聲揚:這裡是《時事開講》。日前澳大利亞的報章發表了題為《勇敢的面對中國,不要在中國的外交方面再來激怒中國了》。這篇文章就引發了討論,試圖是從文化根源來探討近期中澳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上的一些摩擦和主要原因。中澳外交關係摩擦主要原因是文化差異嗎?我們請時事評論員邱震海先生來為我們做解讀分析。邱先生,首先您如何來解讀這一篇文章?

面子文化:西方跌入對華認知誤區

邱震海:對,這篇文章我們知道,是8月24號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先驅晨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它的標題就是《勇敢的面對中國,最好還是不要在外交方面激怒中國》。它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說中國有中國自己的價值觀,有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用它的話來說可能中國人比較重面子,所以西方人跟中國打交道,首先要照顧到中國這種所謂的文化傳統,然後在背後實行自己的目的。

它裡面有一些原話,我們是根據中文的《參考消息》翻譯出來的,它是說中國在核心利益背後存在一系列明確確立的外交規則,比如說西藏等等,舉例都是這樣。但是中國也有其所謂的免責條款,中國需要這些免責條款,來確保自己不會無休止的陷入針對全世界的、瘋狂的中國聖戰,所以外國領導人他們往往可以在私底下跟中國提出許多禁忌的問題,他們很可能還可以採取若干可能會破壞中國核心利益規則的實際措施,而且數量可以多到驚人,只要他們悄悄地干。然後他說,你甚至可以私下告訴中國,你的有些政策糟透了,你可以向異己分子提供庇護,並允許他們公開指責中國。

姜聲揚:私底下的?

邱震海:私底下,但你不能公開認同異己分子的觀點,你可以宣布新建一支潛艇艦隊,但是你不能鼓吹組建這支艦隊是為了抗衡中國未來的海軍力量。你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國提出一名公司管理人員被逮捕的一事,那就是指力拓事件,或許你還可以把他提前弄出來,但是最好不要公開提這件事。它的意思是所有的這些就是中國人比較重面子,你只要在方式上、在程序上照顧到中國的面子,你實際上就可以達到你自己的目的。然後它說,竅門就在於積累你的政治資本,以便真的在有用的時候能夠用得上,而且要避免盡全力來激怒中國。就是至少在程序上、在風格上不要激怒中國,但是實際上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姜聲揚:聽起來蠻有用的。

邱震海:這個我覺得顯然不是西方的一種新的觀點,其實西方人在長久以來,如果早的話就是一百多年前,近的話在最近一、二十年,或者二、三十年,試圖都從文化上來解讀中國。因為這個很好理解,拿以前拿坡侖說的話,說是一頭沉睡的雄獅,那麼現在終於醒過來了,但這頭沉睡的雄獅,它以前的鋪路的土壤跟西方有所不同,所以它有著完全不同於西方的心理,以及不同於西方的一些行為規則。所以西方人當在完全用他們的西方的處世方式跟中國行不通的時候,他們就試圖來尋找文化上的一些理由,然後試圖從文化上來找到接近中國的目標。

面子/雅俗中國叢書

內容簡介叢書以中國的人物、階層、古迹、風物、世俗生活等人文現象為選題,在高度

視覺化的圖文形式中再現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傳統文化因子,無論是內容還

是表述,都力求打破雅俗的限界,在吸納最高等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力求保持閱 

讀的趣味性,全面解讀中國文化,可謂是雅俗共賞的經典圖文讀本。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第二章     面有嬌容 紅顏禍水與傾國傾城

醜女無鹽 衛玢和鍾馗 梅花與半面 

第二章 性格即命運

黑白忠奸 修短深淺 舜日重瞳 性格及命運 

第三章對鏡貼花黃 以銅為鏡

君子三鑒 攬鏡自照和對鏡自拜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第四章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面子與權力 面子與聲名 面子與偶像 面子工程 

第五章 人「面」不知何處去

 環肥燕瘦??時代的瘠和腴 唐朝的「時世妝」??古代的服飾時尚 文武之爭??古代的職業時尚

金谷名園??消散的繁華及歷史上的鬥富 勸酒的風尚??遊戲之爭 

第六章 民俗面面觀

紅蓋頭和卻扇詩 不要「面子」的民俗 要「面子」的民俗 交臉

第七章 面子文章

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 封禪,盛世文章 隱惡揚善」聰明的君子文章,

歌功頌德與諛墓 「相逢盡道體官好」,高尚文章』談「德」典雅文章,溫柔敦厚,含蓄蘊藉

第八章 面具

儺面??原初的面具,鬼神之面和入之面的交織 蘭陵王面具??面具和面具後的傳奇  畫皮??面具和真相的寓言 兩面國  面具和人生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遙遠的詩經時代,一個頎長的女子,穿著一襲華裳。她有著高貴的身份,更有著動人的美貌:柔荑似的手,凝脂一般的肌膚,美麗的頸項、牙齒、頭髮、眉毛,都以自然界最得其神韻的東西來為其比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這首描寫美女的詩古老而傳神,它的描繪涵蓋了能成其為美女的諸多基本要素身材、身份(彼時亦不可或缺)、手、肌膚,當然,最重要的是她的容顏,她的臉。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里,不同的生物發展出了不同的「審美」標準。哪怕是一隻小鳥,也會將嗚叫聲、羽毛的顏色,甚至巢的精巧程度等諸多因素作為「審美」的參考。進入文明社會,人類在審美時的考量自然要比一隻小鳥複雜得多。她穿著什麼樣的衣裳,有著怎樣的身

份,甚至有什麼樣的陪嫁,都是判斷美人與否的重要參數。事實上,《詩經?碩人》的後兩章講述的正是這個貴族女子非比常人的儀仗和陪嫁。但無論社會的文明賦予一個人怎樣多的外在審美價值,她留在人們的審美記憶里最深刻、最動人的部分仍然是她的容貌。千年之後,曹植作《洛神賦》,描繪了一個身姿「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神女,當然,她也有一張動人的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又一千五百餘年後,曹雪芹寫了一部悲金悼玉的《紅樓夢》。當書中的賈寶玉第一次見著林黛玉時,他看到的是: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惰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張臉,心中似曾相識,於是就此結下了一世痴情。一張臉,成就了一個人的美與丑而美與丑,又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的悲與喜。P2-3

說起「面子」,就想到那年的春晚小品《有事您說話》:一個小人物,愣充大個兒,寧可夾著行李捲兒一宿一宿熬著給人排隊買火車票,卻不肯讓人知道自己為此付出多少辛苦。這位仁兄,心甘情願地打腫臉充胖子,打碎牙往肚裡咽,為的就是那個不值一文的「面子」。自然,小品有誇張的成分。人們看過,哈哈一笑,似乎也就過去了——正忙著放鞭炮煮餃子呢。可那小品所傳遞出的深刻內涵和廣泛背景,卻值得國人深思。可以說,「面子」有幸成為「文化」,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就咱們中國人來說,都是不過分的——衣服的品牌,是面子;座車的檔次,是面子;出場的次序,是面子;就連吸什麼牌子的煙、喝什麼品種的茶,也都是面子。往高里說,面子是正氣,是尊嚴,甚至可以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不容置疑,不容褻瀆,凜然不可侵犯。往低里說,只要精神正常,誰沒有個「臉」啊!「打人別打臉,說話別揭短」么!面子,在芸芸眾生的生活交往中,可以說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當年,令人崇仰的文學大師朱自清先生,寧可餓死,也堅決不吃美國配給的救濟粉。大有「夷齊之風」的朱老先生,維護的是有骨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面子,是凜然正氣和無尚尊嚴。

    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啟動破冰之旅,踏上中國領土之際,隨行記者需要通過衛星播發電視、圖片、電訊等,需要中方給予方便。可我們那時根本沒有這樣的衛星。於是,周恩來總理決定租用美方衛星。美方認為租金需一百萬美元,建議中方不必租用,只要在北京、上海、杭州修建地面站即可,費用由美方承擔。對此,周總理說,這不是花錢多少的問題,而是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不能有絲毫含糊。周總理當即指示:第一,中方租用美方一個通訊衛星,付給美方租金。第二,在租用期間,該衛星的使用權屬於中方。美方使用時,須向中方申請,並按要求交納使用費。美國人聽了很驚訝,說是「第一次遇到這樣既精明又自重的談判對手」。後來,心照不宣的中美雙方將這兩項費用之間划了個「等號」。你看,連國家也要維護面子,「既精明又自重」的周總理巧妙地在談笑自若間維護了國家尊嚴。

    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把人格尊嚴國家尊嚴民族尊嚴這些「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重性,「面子」也不例外。把面子看得太重,這面子就成了沉重的負擔,就會走向反面,讓你不堪負重,有時甚至會釀成大錯。

    早在2800年前,西周末代有個周幽王。這位風流君主寵幸一位美人,叫褒姒。可能這褒姒屬於不苟言笑不善言笑那類,雖說是整日里裊裊婷婷風情萬種,就是輕易不肯開懷一笑。為了君王的尊面,為了博得美人笑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周幽王,不重江山重美人,竟然隨意燃起報警的烽火,戲弄諸侯。結果是,當真的有「警」告急的時候,憤怒的各路諸侯也戲弄了他,讓他國破家亡,身敗名裂。到這時,那位千嬌百媚的美人褒姒,肯定是想笑也笑不起來了。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有的貧寒子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卻嫌自己的父母寒傖,跌了他的面子,竟把專程來給他送錢送衣物的老人說成是鄰居或親戚——這類事好多,以至於被當作素材寫進了各種文學作品。而那些寧可要面子也不要爹娘的「天之驕子」,卻往往露餡,從死要面子到丟盡面子,洋相出盡,無地自容。

    還常見這樣的案例:幾個小哥們兒意氣相投,情同手足,甚或焚香結拜,義共生死,聲言要為朋友兩肋插刀。果然,當其中哪個哥們兒僅僅為了一時口角,就和他人揮拳相向的時候,聞訊的小哥們兒大多不問青紅皂白,立即熱血沸騰,蜂擁助戰。結果往往情急失手——有多少不該發生的血案,就在「面子」這桿冠冕堂皇的旗幟下,陰差陽錯地發生了!而那些僅為一時衝動一時義氣而遺恨終生的年輕人,或以命抵命,或身陷囹圄。這時候,他們還到哪裡去找「面子」啊!

    可見,面子這東西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它是正氣的標誌,是尊嚴的化身:如上文提到的朱自清、周總理;如不辱使命,含辛茹苦,甘願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如誓死如歸,笑傲夷狄,丹心一片照汗青的文天祥;如拍案而起,義正詞嚴,慷慨悲歌警世人的聞一多……若用不好,單純地為面子而面子,則物極必反,其結果勢必走向反面:如貽笑千古的周幽王,如不認父母的大學生,如「兩肋插刀」的小哥們兒……最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反而最丟面子。不顧實際,想入非非,把「面子」無限誇大,結果卻往往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類人,表面上為了顏面,骨子裡純屬虛榮。而若再往深處挖掘,那虛榮的背後,則是他們不願也不肯認賬的強烈的自卑心理。正因有了這強烈的自卑,他們才要頑固地維護著那個毫無實際意義的可憐的顏面。而恰恰相反,那些自尊自強的成功人士,卻往往不在乎那些被許多人視若生命的細枝末節:穿布鞋舒服,就不穿皮鞋;穿便裝得勁,就不穿西裝;坐地鐵便捷,就不坐專車;能微服出行,就絕不招搖……什麼品牌呀,身份呀,評價呀,他們想都不想。因為他們有底氣,因為他們不自卑——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只有那位極度自卑的阿Q仁兄,才會為了面子到處宣揚他和趙老太爺是本家,才會為了面子而咬牙切齒地妒忌和他同樣地位的王胡,為他「掐虱子居然比我掐得響」而忿忿不平。面子!或價值千金,或不值一文的中國人的面子啊!

論文簡介:面子這一概念源於中國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時至今日,學界對「面子是什麼」這一問題尚無統一定論。有關面子的研究頗豐,以布朗和萊文森(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一禮貌理論影響較大。根據他們的觀點,面子作為「個人從公眾那裡獲得的自身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負面子(Negative Face),後者主要指「個人行為不受約束以及個人意志不受強加的自由」。如此定義的「負面子」概念似乎未能很好地解釋中國文化中面子的概念,但是對於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界存在分歧。 考慮到在中國農村,一些傳統仍然完好地被保存,本文試圖通過從一部反映現代鄉村生活的漢語電視劇中收集有關面子的語料,從農民的視角去研究中國文化中「面子」究竟是什麼,進一步探討布朗和萊文森的「負面子」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是否存在。 通過語料分析,本文發現了導致農民面子得失的三個層面的因素。正是通過這三個層面,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向他人呈現自己。這些因素包括個人因素,諸如:能力、品德、職務、學識、婚姻狀況以及個人行為等;與其關係密切的人們的相應因素,諸如:其家人、好友、親友等的能力、品德、職務、學識、婚姻狀況以及個人行為等;以及個人所屬的集體、團體、組織等的相應因素。面子的本質是個人對尊重的需要,而這種尊重是建立在個人通過擁有社會給予積極評價的以上三個層次的因素而自我感知的可被尊重的身份、地位或良好形象的基礎之上的;而「臉」的概念就是個人所感知的可被尊重的身份、地位或良好的個人形象。按照三個層面的面子敏感因素,面子可分為個人、關係和集體三個層面的面子。 最後,在此基礎之上得出本文的結論: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概念的本質是個人對尊重的需要;而不是布朗和萊文森的負面子概念所謂的「個人行為不受約束以及個人意志不受強加的自由」。因此,中國文化中不存在布朗和萊文森的負面子概念

上海式體面

老上海說:「人生在世要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擺場面,做人要講體面,交朋友要有情面。」吃好這三碗面,基本上就能在上海遊刃有餘了。

上海人要體面、好體面,對體面的重視與呵護舉世皆知。現代上海人的體面,是將「體面」二字做實,是人前人後的整齊劃一,是落實到生活細部的、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

當「體面」遭遇上海

「體面」,本來就是一個面子的問題,一個格局的問題。一人曰,「格寧老要面子呵!」一人搭,「要面子有啥倭好呵。」的確,當「體面」遭遇「上海」,是上海人活出自信、自立的一程,是海上更多千道萬道自尊、自強的風景線。

檯面上的體面

檯面上的體面,密密麻麻地在過日子的心情里。日子不夠好的時候,大家的選擇都是先顧住面子,檯面上的顧住了,再關起門來,慢慢計算這「不好」。無論怎麼樣的辛苦、短缺,也受不了門外的指指戳戳、背后里的閑話;那是把檯面上的客常往來堅守住,不落下「人長我短」的話茬,守住了不好的日子裡,面子上的「好」,原是上海人的堅持之一。

日子好的時候,面子問題也水漲船高地來到更重要的地方。衣食住行的大項小項,統統包圍過來。住得要體面,親戚朋友間,別人家住兩室一廳,我家的奮鬥目標就是三室兩廳;小姐妹聚餐碰頭,你的套裝是05年香港新款,我的連衣裙則是新版法國貨;鄰居三樓的裘總開上了大奔,晚上床頭的枕邊風立馬吹起來,「老公呀,咱家的SUNNY何時可以換一換啦?」;超市裡,一百元、一百元的吃食拎回家,布上檯面的,看著是進口的水果、貴貴的巧克力、單體包裝的果品……其實那一盆盆布上的,全是主人家的體面啊。

檯面上的體面還無微不至地顯露在細節的藝術中。生意夥伴商量事體,談的可是一年的生計,於是馬上電至鐘點保姆,要她屆時早點過來「撐場面」;撤下居家的茶具,換來法蘭西鍍金套裝,金邊的細瓷,曼妙的法蘭西風情,在談笑風生間化開去,是何等的精緻體面,讓客人更多方位地領略到主人的品位;同事相約郊遊,準備的是蔬菜沙拉和餐後水果,用LOCK&LOCK儲物盒精心打理,蔬菜水果的原汁原味沒有半點流失,特別是水果洗凈、切好、用牙籤插上,衛生又方便的享用,讓同游者交口稱讚,換來一路的體面好心情。

檯面下的體面

「做人要活得體面!」時時刻刻地如是關照自己。人前要風光,人後也要;人前要大方得體,人後也不能委屈自己……現代上海人的體面,是將「體面」二字做實,是人前人後的整齊劃一,是生活中的對自己宣戰,戰書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檯面下的體面,才是「體面」的根本,是將「體面」精細到瑣碎里的精神頭。從婚宴擺幾桌的場面,到平日自家餐桌上的家餚也精良;從參加高檔酒會的奪目晚禮服,到襯裡內衣的新穎款式、優良質地,都是表裡如一的自我肯定。

只有將檯面下的體面做足,才能將檯面上的體面揮灑自如。「體面」的台上、台下,本是一體兩位的相互襯托、將翱將翔。

上海男人,為體面而活

曾經在一份報紙上,有過這樣一段描寫上海男人的文字:

——他們很乖巧,他們很識趣,他們看上去比較體面,他們生活得算是有追求。

——他們是這個國家男人不屑、女人追逐的一群人。

而我想說,他們是這個國家最具「紳士」潛質的一群,他們也是最講體面的一群。

從整潔到品位

俗語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衣著的變化,使得我們的生活周遭越發的鮮活。對於上海男人來說,衣著的首要意義在於得體,而不在於價格。想當年,兩千萬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群中,來自上海的青年男女最易於分辨,因為他們的服裝是最乾淨、齊整的。而今,物質的豐富給了我們更多選擇的可能。暫時拋開「日新月異」的女性服飾,單純的男性服飾也足夠令人大開眼界。現如今的男性衣櫥中,不會缺少以下幾類服裝:職業正裝,以西服套裝為主;休閑服裝,以短風衣、皮裝為代表;運動服裝,當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勾勾」和「三條杠」為代表了。衣服要穿出品位,必須得體,體面的上海男人會選擇適合特定場合的服裝來穿著,再配以合適的包飾,比如運動包,公文包(或電腦包),休閑皮包等等。  

從「用飽」到「用好」

筆者小時候的家教很嚴,從小就被教育如果先行吃好離席,必須對大家說「慢用」,而大家也會回答「用飽」。現在似乎說這些話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因為在家與大人一同吃飯的機會不多,即便在外請吃或被請吃,出於禮節也會與眾人「齊進退」。上海是個移民城市,這也就給了上海男人更綜合的素養,包括對美食的喜好。講體面的上海男人,講究「會吃」也講究「會點」。老人常說「能吃是福」,其實如果有一個能接納各種美食的好胃,那對這個人來就是福氣。比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比如煎的、炸的、烤的、蒸的。不是有種說法嗎,一個女人要想留住一個男人的最好辦法就是先留住他的胃。上海的美食數不勝數,從傳統的濃油赤醬本幫菜到清淡的日本料理,從港式茶餐廳到韓國燒烤,從法國大餐到南美烤肉,從涮羊肉到魚翅撈飯。飯局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交際手法,會吃又會點的人,一定是飯局上最受歡迎的人。不在量多,而在精緻;不在昂貴,而在純粹,在這樣的飯局上,「用好」比「用飽」更來得準確。相信上海男人都會有經常光顧的幾家中意的飯店,但也一定會時常出去嘗鮮,以保持常變常新。  

裝修與房價之比  

過去,上海人與外地人在「住」這一方面,一直有過爭論。上海人覺得外地人就喜歡住的地方越大越好,不大講究裝修。外地人就覺得上海人住的條件太簡陋,地方太小。當然,現在已經都互相在趨於平衡了。上海男人對家非常的重視,在買房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裝修的計划了,所以房價本身就包含了購買和裝修的兩部分花銷,而且裝修的預算與購房的預算之比也在上升。房子可以不是檔次最高的,但裝修一定要有想法和風格。普通的刷白牆壁、鋪上地板已經太過落伍,現在的上海男人已經從講究燈飾到講究光線,從講究硬裝潢到講究軟裝飾。家,最重要的感覺是溫馨,而非星級飯店似的豪華。所以,有的上海男人會在客廳里放一個熱帶魚缸;有的會在地板上做塊透明的玻璃下面放些彩色沙礫;有的會在牆上掛幅不錯的油畫,一定要有畫家簽名的那種;有的故意不放結婚照,而放兩個人的卡通形象招貼……

不能「忘形」

寫了前面三段,這最後一段按理說是寫「行」,但筆者想來想去不知道該如何寫得妥當。生活節奏有些太過快速,令很多人已經不再有「紳士」的謙讓風度,慶幸的是,很多年輕一代比較注重這方面,也就更為體面些。試想,為了爭奪一個座位而弄得狼狽,其實沒什麼必要。不過在高峰時段爭搶計程車時,似乎連年輕的一代也有些「忘形」了,唉。過去有外地人評價上海男人說,當街只會吵架不會動手,其實這也是一種體面,俗語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嘛。當然,如果大家都能互相謙讓,也就不必吵架了,這樣才是真正的體面。

人生在世要吃好三碗面——做事要擺場面,做人要講體面,交朋友要有情面。面子上的事,對於我們男人來說很重要。尤其是自身的言行舉止,自身的待人處事,一定要體面。如此,別人才會對你留有良好的印象,而你也會給他人以好的影響。體面絕不等同於虛偽和做作,雖然體面需要付出代價,但這是有價值的,為了體面。

上海男人是有追求的,為了他們的體面而生活。

上海女人,體面入骨

時尚的融會貫通

開門七件事,上海美女最講究穿。她們看時尚雜誌與頻道,把握流行趨勢。米蘭、巴黎和紐約流行的顏色、款式、格調,你可以非常容易在上海找到它們的蹤跡。但是上海美女決不會盲從,她們對品牌的歷史、格調、走向,主流設計師的來頭、代表作等等了如指掌。服飾的細節間往往可以看到某個時裝大師或當季流行趨勢的影子。再加上注重質感和搭配,即使穿的不一定都是高級名牌,也讓人看得賞心悅目。或許,這種靈巧的心思只有三吳之地的水土才滋養得出,這種對時尚融會貫通的運用也只有西風歐雨浸染之地才會孕育。

皮膚白、自然妝是體面

上海美女慣於自己扮靚保養。她們的膚色天生帶有江南女子的白皙,即便在小麥膚色如此盛行的今天,絕大多數還是用心進行著美白課程,夏天一定要撐一頂遮陽傘。在上海美女心中,只有皮膚白才算是體面的膚色,小麥色是偶爾為之的消遣,登不了大雅之堂,「白」是貴族的膚色。

美容院是交學費的地方,學成回家,自己再練得青出於藍。各種化妝品保養品,貴一點倒無妨,要緊的是效果好,合乎自己的膚質。上海女人喜歡一種似有若無的自然妝,精緻的粉底、薄色的唇膏打造得素麵朝天,力求清爽的精緻。大白天把臉塗得五顏六色,不是體面的妝容。

體面的性格:把握好「嬌嗲作」的分寸

說上海美女的魅力,當然離不開「嬌嗲」兩個字。上海方言屬於吳儂軟語,特色是嬌、軟、糯、甜、嗲,濕答答,粘糊糊,甜蜜蜜,再拖上個軟軟的尾音,聞者立即就感覺全身酥軟而腦袋暈眩了。上海美女的嗲不僅僅是在上海方言的溫婉上,更在於肢體和行為等各方面。比如甜甜的笑,還有純熟地道的見人下菜的本事。一位東北大漢感嘆上海男人有這麼多嬌嗲女人陪伴的艷福。但是他有所不知,上海女人對於嗲的施予其實是很吝嗇的,對她們不感興趣的男性,她們決不會嗲。這也是一種體面和矜持的表現。

基本上所有的上海美女都很作。「自我」連讀就是一個「作」。上海美女自我意識強,兼之能幹、眼界高,她們有「作」的本錢。什麼事不稱心如意,小臉就拉長了。雖然招數各有不同,但都有任性、麻煩、愛耍小脾氣的共同點。作得很有度,在限度內自得其樂,絕不會做上吊投河罵街等不體面之事。上海美女通過作的小小的手腕,獲取男人的甜言蜜語,或者鮮花、小禮物,或者別的什麼。而男人們哄了半天,在她們破涕一笑之際感受到了一絲趣味,生活也在這樣的小吵小鬧、小哄小騙之下變得甜蜜生動起來。

「拎得清」和「講實惠」是上海美女在外拋頭露面,待人接物時的準則。從小就懂得識人看像,不僅嘴甜,講話還知輕重,懂得抓準時機,這就不簡單了。這使她們在任何場合都能體體面面。

上海男女人分手、離婚以後,也很少有反目成仇、惡言相向的。即使心有芥蒂,見面還是朋友,也許正是得益於他們特別要體面的性格。

上海人,玩轉「體面」

上海人很要面子,上海人的面子可以說是既薄又厚,並且上海人對這薄厚的分寸總是能掌握得恰到好處,該薄便薄、該厚則厚,薄是薄在纖細的夾層里,厚是厚在精緻的外表皮。於是乎,上海人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能將這「薄厚戲劇」演繹得暢快淋漓。在這薄厚的分寸之間,上海人那形態各異的小心思和大野心也猶如外灘的建築博覽群般精彩紛呈。

80年代那會兒,上海人辦喜事就很講究面子了,那個時候飯店不多、有名的上檔次的飯店也是一字排開數都數得煞煞清的。那個時候去飯店吃喜酒的潮流正慢慢開始流行,但大多數的上海人還是會精打細算地來操辦,當然錢和面子肯定都是要的。小型的就會只邀請那些來往比較熱絡的近親和最要好的小姐妹,吃飯的地點是放在自己和鄰居家裡,當然菜還是最要緊的,地方寒磣了,菜要是再不好那真是面子全無了;相反要是菜好了,基本上這面子上也就過得過去了。將就著這喜事就能這樣辦了,等到過些時日,那個對於自己是最重要的、對於別人已記不大清的日子被新潮流沖刷得模糊不清時,主人公會用一口帶著點驕傲口氣的上海話說:我結婚那會兒,菜是用的啥啥啥的,很講究的,請人吃喜酒嘛吃的就是菜,也就這麼幾個人,上飯店去吃也不划算,菜又少、料又差、吃得不舒服的。你瞧,就這樣便把自己的面子給一股腦兒地扳回來了。

大型一點的就要直接放到飯店裡了,當然人多桌數多價錢也就多了,於是乎只能在菜上下一番苦功夫、在菜上作足文章了。圓桌適當大一點、每桌人數可比標準的多加兩個、菜適可而止剛剛好、葷素搭配要得當、菜盡量要精緻……於是乎,大排場是有了,菜也能將就,而且還能很有面子地說我的喜酒是在哪個飯店辦的,雖然擱現在那個飯店的名字也許已經早已消失在大上海商品經濟的浪潮里了。但如果正好那個飯店如今已名擠老字號,那炫耀的面子功底就更有由頭了。

不管怎樣,那也還是屬於上個世紀的面子話語權了。今天的面子更直接、更徹底、更透明、更商品化、更現代、也更時尚,而今天的面子說穿了就是那麼幾樣:房子、車子、古董、首飾、服飾、最時髦的尖端電子產品,如果你有,那你就會有面子,如果你沒有,那你的面子何來?於是乎,上海人的面子問題也就更具體、更現實、更冷峻了。

上海人是出了名的要面子的一群人。可仔細想想,物質基本富足的他們,終歸是要有所事事才可以啊,有了「體面」這道活,就不怕沒事幹了。

三座城市,三種面子

「面子」是一個源遠流長又歷久彌新的話題。舉凡我所居住過的、尤為熟悉的城市——從北向南依次排列為:北京、武漢、上海,這三座各具特色、風情迥異的城市亦概莫能外。只不過,各有各的爭得臉面、保全體面的習俗與高招,細細想來,分外有趣。

要面子的北京人

北京人將要面子、留面子視為心照不宣、深入骨髓的處世哲學。這還是跟舊時代特定的環境有關,也與特定的地方人文習俗有關。自元朝定都以來,北京從來就不是一個典型的商業社會,而是所謂的「官場」,北京話在歷史上被稱為「官話」,北京人自稱住在「天子腳下,皇城根前」,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深諳「在皇上眼皮底下討生活」的道道——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八面玲瓏、左右逢源、模稜兩可、似是而非,就是要「顧全大局」、「留得青山在」、「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句話,即「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這種將面子視為天大的事的思想,早已潛移默化,深入人心,使絕大多數的北京人養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再棘手,再難辦的事,只要說句:「不看僧面看佛面」或者「哥們兒,這事兒只當給我個面子」,但凡是北京人,斷沒有再拿著端著,扭捏躊躇的道理,定會爽快地答應道:「要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當下哥兩個喝酒涮鍋子去了。

所以,北京人做事,最好是誰也不得罪,心平氣和地就把事情給辦了,然後皆大歡喜。這點智慧,很有些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要營造和諧社會」,人家北京人,幾百年一直就這麼「和諧」著過來的。

武漢人:千萬莫要「掉底子」

有人說武漢人是「搽粉進棺材--死要面子」,這一點也不誇張,武漢人可以說是中國人中最要面子的。武漢人也講究「要面子」,但他們更講究的是千萬「莫掉底子咧!」,以免旁人看笑話。

「掉底子」是正宗漢腔,與「要面子」正好意思相對。天雨路滑,有人在天橋上摔了一跤,把鞋跟都摔裂了,一瘸一拐地蹭到單位,抬起腳對著同事自嘲道:「你們看勒,這下打得真叫做掉底子!」「打」,武漢話,跌交意,意思是這一跤摔得顏面盡失。

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掌故,足以說明武漢人好面子之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漢口有個大商人赫老爺要過六十大壽,所結交的文官武將和商界同仁紛紛前往送禮賀壽,曹雪芹也送來兩壇「酒」,並且親筆寫了一幅賀幛。赫老爺為了炫耀自己與曹雪芹的交情,命人立即將曹雪芹送來的酒啟封,每人斟上一盅。眾人每人喝一口,覺得沒有一點味道,但又連聲贊道:「真佳釀也!」曹雪芹卻大笑說:「非佳釀也,請看賀幛便知。」別人定睛一看,賀幛上卻是"朋友之交淡如水"。滿堂賓客頓時感到赫老爺不好下台,都支支吾吾遮遮掩掩。赫老爺也臉色陰沉。可是片刻之後他卻哈哈大笑:"高!妙哉!"並自我解嘲道:"聖人有言,水淡而情濃,更顯友誼之厚也。"「好歹保全了面子」在武漢人心目中猶如留個全屍,那是天大的事。

武漢自古就是個商業化的移民城市,《漢口竹枝詞》里說得再明白不過:「從來此地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精明能幹的武漢人天生是做生意的料,亦對商場規則吃得通透——所謂規則,無非是那點面子問題,比如,在武漢商界流傳一句俗話說:「翻牆躲債,借債趕人情。」如果面子問題受到損害,明明這件生意是於雙方都有利的事,他們寧可生意受損,也絕不會與對方做成這筆生意。相反,如果在商場上給其一點面子,他們就會為你大開方便之門。對武漢商人來說,有時價錢和交易的條件,並不是談成生意的最重要因素,而顧及對方面子,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上海人的「三碗面」

2005年秋,彭小蓮導演的《美麗上海》在上海各大院線公映了。在每個場景的轉換間歇,鏡頭都從流動的天空和變幻的街景中慢慢搖下來,落定於上海石庫門裡弄三餐一宿的瑣碎生活中。由雍容大氣的舊時王榭到今日的凡門小戶,鄭振瑤飾演的母親直斥幾個正在爭名奪利,話有機鋒的兒女——「不要吃相那麼難看!」為正在走向衰落的曾經的上海望族來了一個無比蒼涼的華麗轉身。

可以說,《美麗上海》將當今社會裡上海人複雜而微妙的心態刻畫入骨,是在為當代上海人甚至當代中國人做著有關人情體面的病情診斷,「美麗」一詞,更與片中反覆提及的面子問題遙相呼應,重新闡釋上海人要「活得體面」的人生意義,從陳詞俗句中鋪陳出審美的新意與大義。

上海人所講究的面子,總體來說,其實是一種腔調,一種身為國際大都市公民的作派和風範。所以,上海人即便講面子,也比北京人、武漢人來得務實得多。

老北京人說:「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真是北京人非常精粹的人生哲學。永遠不煩躁,不起急,什麼事都「忍著」,這是他給別人留面子;上海人將「三碗面」吃得精刮熟透,這是他給自己掙面子,臉上有了光,名頭叫得響,才好財源廣進,事事通達。

三城吃穿講面子 

某些方面,武漢人與上海人有相近之處,都講究衣著,極重面子。武漢方言里說一個人衣著體面,有個專有名詞,叫「刮氣」。意思是說人的相貌漂亮、俊美。《武漢方言詞典》解釋道:「刮氣」舊時稱人的相貌美麗漂亮:長得~~流了(美極了),葉調元《漢口竹枝詞》一六五有云:「如今刮氣是官人」。自註:俗呼體面曰刮氣,或取刮垢磨光之意。可見,體面的穿戴對於武漢人而言,是關乎顏面的大事情。

早在80年代,漢派服裝就已名揚四海。武漢女孩,不講牌子卻拼款式,站在潮流的風口浪尖,長衫短打任意搭配,其大膽豪放之風真令人咋舌。民眾樂園裡,隊隊少女打扮得宛如「COSPLAY」,有人嫌他艷俗,卻不知,武漢人是寧肯傾家蕩產日日啃鹹菜也要穿得體體面面,絕不輸與旁人。

而上海人亦然,家裡條件再差,出席公眾場合必定穿得一個賽一個的山青水綠。我有一個女友,典型上海「白骨精」,獨自租住在常熟路的一個亭子間里,逼仄潮濕的屋子,飯桌一抬開,真叫做狹僅容膝了。書桌櫥櫃都放不下,卻難得她居然還能擠出地方置了一個大大的花梨木化妝箱,裡面百寶俱全,足以令女人頃刻間變出N張臉來。當牆一個簡易衣櫥,拉鏈一開,頃刻間百件摩登而華貴的衣服跳出眼帘,裘皮、雪紡、真絲、錦緞……儘是些難伺候的衣料,伺候著女人易逝的青春。人視衣裳馬飾鞍,個中道理,慣走碼頭的上海人自然諳熟。

飯館裡,一圈人爭著搶著付賬的必定是北京人——至少是北方人。最後鹿死誰手,全在誰是出於真心,誰最先說出那句「只當是給我個面子!」,在武漢人的餐桌上,大家講究的是輪流做莊,這一頓你請,去的是「艷陽天」,下一頓他請,去的是「湖錦」,這一頓輪到我請,無論如何哪怕後半個月寅吃卯糧也要狠狠心咬咬牙,一跺腳去趟「太子軒」,買單時心裡那叫一個肉痛,可是收穫的卻是滿場「服周」的眼神和武漢人那句至高無上的讚美:「夥計,是那個事啊!」這個面子算是大到天上去了。相比之下,百千撒下去,又算得了什麼?

而一頓飯吃完買單時,問明價格後,迅速在心裡除以人數,並伶伶俐俐地從皮夾子里掏出正正好好的零鈔的,大概基本上以上海人居多吧。所謂各賺各的體面,君子之交,不亦樂乎!

北京人吃面子,圖個排場;上海人吃環境,顯示情調;廣州人吃材料,講究本味;武漢人吃口感,追求爽快。殊途同歸,無不自得其樂。 面子一題,交關有趣,涉及生活各個領域,又融合了多少人生況味,所謂「此間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聊記三城,片言隻語中,博君一笑  

為啥上海人特別講體面  

要說講體面,好像地球人都挺講的呀。聽說非洲某部落,終年以一種植物的根莖為食,估計是山藥的兄弟姐妹,只有客人來時,才會在一盆「山藥泥」上插一隻猩猩爪子。雖然客人大概老不樂意咀嚼一隻「猴爪」,但對主人來說,也是仁至義盡了,因為這可是稀有蛋白質的攝入,不容易啊,可見第三世界的公民也講究體面嘛。至於上海人為什麼「特別」講體面,想來還是和這個城市本身的很多內涵有聯繫的吧。

開埠之前,上海不過是小漁村一個,再如何講體面,也只是像人家有客人來時「山藥泥上插只爪子」般的,給泡飯加塊鹹魚干罷了。沒有那種閑情逸志折騰著要體面。體面就像洗澡,現在看來好像天天不可少,其實它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一種習慣和需要而已,雖談不上是什麼奢華,但也不像吃飯睡覺來得那樣自然。

上海的開埠,就是養成那樣一種體面習慣的開端,它帶來的巨大變革源於——模仿,這種模仿終究形成了一種隱性教育,你不追隨體面,就是背叛社會準則,自然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這種模仿就形成了聯動效應,一仿仿一串,就像小時候玩的「傳聲筒」遊戲,雖然不免到後來越仿越走樣,但畢竟是跟著這股風的。上海就是這樣,在外來體面的侵襲下,變成了一個本不十分講究體面的體面城市。

現在我們就來動態性還原一下上海人怎麼會這麼講體面的形成過程。

中國人本身就是很愛講體面的民族,這也是被外國人久為詬病的一個方面。開埠後,外國人進入上海,作為偉大華夏一份子的上海人,自然有為國爭光的想法,在家裡雞爭鵝鬥都不妨的,到外人面前,不講究個體面是不行的,不然讓人家看低了。老外雖然鄙視我們愛死充面子,其實自己也是體面的奴僕,英國紳士不就是體面的有力代表嗎?只不過,中國人的體面是,把豬油往嘴上抹,號稱天天吃肉;英國小紳士是把新衣服的袖口、鈕扣磨破號稱艱苦樸素。形式背離,但結果和性質卻如出一轍。

文化的勢是個不忠貞的女子,誰強勢就流向誰,俄國人有段時期,人人皆以說法語為榮;現在外地人在上海,也個個都要學上海話,這都是最好的證明,因為語言就是文化最基本的突破口。所以產生以下結果,是必然的,就是中國人某種程度上的放棄了自己的體面方式,屈從於另一種體面方式。所以,如今上海的體面絕對是中西合璧式的,既有西方「大資」影響下的「小資」情結,又有中國傳統的那麼一點清高和矜持,這兩大因素合流,是造成上海人特別講究體面的第一大來源。

第二大因素:無根感與榜樣要求的衝突。

上海是個殖民城市,人人都知道。而這種融會必然會導致兩種影響,一種是競爭,誰能成為這個城市真正的主人,就是取決於誰更體面。這種邏輯似乎不合情理,但卻很有實際意義。你想啊,如果有一次豪華晚宴,發出的邀請函全部丟失,如果要讓保安憑感覺辨認客人,是個人都會將打扮時髦的小姐、先生請入,不會放進一個衣衫襤褸的某某某。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要佔領這片新領地的「貴族權」,光有「槍」是不夠的,還需要體面,這種無根的漂泊感,給了體面生長更為充分的理由和養料,生存所需,誰也不能免俗。

然後,過了很多很多年,上海已經被定性了,它已經沒有「創世界」的誘惑了,是什麼繼續支持著體面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蓬勃生長,而且有日趨更旺之勢呢?那就是榜樣的負擔了。人人的眼睛都盯著你,其實是增強了你的自我監督性,你是不可鬆懈的呀,不體面怎麼行呢?

上面胡吹了一通上海人體面的來由,可是真正的來由,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你當然可以說,上海人體面是因為上海女人精緻,女人是可以影響男人的,而男人則可以影響世界,所以上海就體面了唄。你也可以說,上海的體面,不就是那麼回破事兒嘛,上海人就是愛虛榮,又自以為是,所以就撐著,這要什麼狗屁理由呢?


推薦閱讀:

一個愛面子愛到傾家蕩產的家族,卻讓我們佩服不已
「有時候,丟一輩子的臉才換來一生的幸福」|觀影:《面子》
婚姻中,別總想著你的破面子
10萬元陪嫁沒面子? 嫁女到底需要多少嫁妝

TAG:中國 | 文化 | 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