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三通法在腦中風不同階段的應用

作者簡介

王京喜 男,主任醫師。1953年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是採用傳統中醫方法對多數常見病、疑難病的治療。197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工作。30多年來以臨床工作為核心,採用傳統中醫方法對多數常見病、疑難病有較好的療效。1991年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學習賀普仁教授學術思想。撰寫繼承工作論文「學習賀普仁針灸三通法學術思想體會」一文獲「全國繼承工作優秀論文一等獎」,1994年獲國家二部一局頒發出師證書。此後繼續針灸三通法的臨床和研究工作。

針灸三通法在腦中風不同階段的應用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喎為主症。

中風在現代醫學中屬腦血管疾患,常見有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供血不足(TIA發作)等。

【病因病機】

本病產生機理頗為複雜,產生原因多與風、火、痰、虛、瘀五大因素有關,且與心、肝、 腎三臟陰陽失調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加之憂思惱怒、勞累過度,以致風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陽上逆。或因飲食不調,暴食肥甘以致脾虛痰熱,化火生風,蒙蔽清竅致上實下虛,陰陽不能維繫的危急證候。急症期過後,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經筋拘攣而導致偏癱久治不愈。

【經絡辨證】

臨床按其部位深淺及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者病情較輕,多為頭暈、手足麻木、口眼喎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中臟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舌強失語、面赤氣粗、半身不遂,此為閉證;更有甚者,口開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四肢厥冷,此為脫證,預後不良。

【病因辨證】

風證:突發頭暈、頭痛、肢體麻木、頭面及舌頭麻木,半身不遂。

火證:頭痛、頭暈、面紅目赤、口渴、尿黃、半身不遂。

痰證:肢體偏癱、靜而不煩、體多肥胖。

虛證:頭目眩暈、納呆、尿頻、失眠多夢、喜卧少動、半身不遂。

瘀證:突發偏癱、肢體疼痛。

【治則】

息風降逆,滋陰潛陽,清熱泄火,化痰通絡,行氣活血。

【取穴】

閉證:四神聰、合谷、太沖、太溪、足三里、環跳、陽陵泉、曲池等。

脫證:氣海、神闕、關元。 ,

中風是針灸臨床最常見病症之一,中風作為一個病名首見於《內經·邪氣臟腑病形》,亦稱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症,又稱為「大厥」、「薄厥」、「偏枯」、「風痱」等。

關於中風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風」立論,東漢時期(《金匱要略》)據其病因為風,雲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又據病位深淺及病證的輕重表現之不同,分為中經絡,中臟 腑,雲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自唐宋以後對中風有了新的認識,為區別各種外風而致的真中風證如面 癱、外感、肢痛等症,將上述卒中列入「內風」範圍,稱為「類中風」,簡稱「卒中」,至金元四 大家將其病因大致分為風、水、痰、虛四種因素。

至清代王清任對本病以瘀血而論,其治療以活血化瘀之法往往取效。故可將中風的 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火、痰、虛、瘀五種類型。

中風病《素問·調經論》雲廣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中風病證無論病因如何,氣血相搏,暴張於上,血氣留滯於腦,經氣瘀滯,氣滯不 通為最根本病機。對其症應以中經絡,中臟腑進行分析歸納。治療法則強調運用針灸三通法,以通調經脈,涼血祛痰為大法。通過「以血行氣」、「行氣活血」的作用,使其經脈通暢,氣血調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對於中風,急性期發作治療宜早不宜遲,選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發作多以強調放血配以微通毫針治療;恢復期多以微通毫針治療;後遺症期多以微通毫針配以溫通火針治療。

急性期發作取穴多用四神聰、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沖等穴。四神聰位於頭之巔頂,令其出血,可使逆上氣血下降,暴張之陽得平,瘀滯經脈通暢。方法多以三棱 針點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識不清者取井穴點刺出血,調和陰陽之氣以醒腦開竅。身熱而赤者取十宣點刺出血,以瀉其經脈氣血不熱。語言不清者應金津、玉液復刺 出血,自盡為度,以通利舌脈氣血瘀滯。毫針針刺合谷、太沖用瀉法,以開四關之經氣,使周身氣血調達,經脈通暢,可每日治療1?2次,如病情危篤,患者發病急驟,其症見手撒遺尿,鼻鼾口張目合,瞳仁散大此為脫證,則應急用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過後癥狀穩定時,據病人病情之虛實寒熱選用不同的腧穴給予微通法毫針治療,持久治之不能操之過急。虛證多選太溪、太沖、氣海、足三里等,以陰經腧穴為主。實證多用環跳、陽陵泉、曲池、合谷、絕骨、四神聰等。以陽經腧穴為主,加強通經活絡之作用,同時施以補瀉,給予適當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腦中風的產生,不論出血或是梗塞雖然病因及機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經絡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機所在。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氣血是榮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的物質。在生理上則是相互依存,「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相互為用。無論各種各樣的病因,最終不外乎導致經絡氣血不通、經氣瘀滯。因此,採用強通法強制經脈通暢的放血方法是治療中風急性期發行的重要一環。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暢,氣血通暢而達到清心開 竅、平肝潛陽、滋陰息火、通經活絡的效果。

中風兼症的認識與治療:

1 半身麻木

麻木多為虛實夾雜,治療中風應以調補氣血為主,瀉其邪實為輔。

取穴:百會、神庭、風池、中脘、大巨、太淵、條口、太沖。

兼有冷涼感者:重灸中脘,火針針刺局部。

實證明顯者:井穴點刺出血豆許,以交通陰陽之氣。

2 失語、吞咽返嗆

多為風閉經脈所致,或兼心腎不交之證。

取穴:百會、風池、風府、完骨、廉泉、通里、列缺、豐隆、照海。

舌下靜脈充盈者,取金津、玉液放血。

3 指趾神經血管營養障礙

多為陽氣不足,氣血凝滯所致。

取穴:冷涼浮腫者,宜用火針刺之。

發熱者,宜火針、放血治之。

4 肩關節疼痛

多為氣血虛弱,經筋不暢。

取穴:條口、肩二針,重灸局部。

5 緘默不語

多為痰濕閉阻清竅,或為氣血不榮腦髓所致。

取穴:百會、攢竹、風府(啞門)、中脘、豐隆、復溜、隱白、心俞、肝俞、腎俞。

6 肌張力高

中風後遺症病人患側上下肢多為肌張力高,邁步困難,關節屈伸困難,手指不能伸,形成「挎籃」、「劃圈」姿態。祖國醫學認為:四肢拘緊,屈伸不利實屬經筋之病,多為寒凝 脈阻,氣血瘀滯,經筋失榮以致拘緊不伸、腫脹不用等。

火針是治療經筋病的較好方法,使用火針首先是根據其應刺部位選擇粗細相當的火針,要求將針燒紅,趁針具極熱之時迅速刺入皮膚肌肉,隨即拔出即可。其選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為主,配用相應經穴。例如:肩關節疼痛劇烈,肘關節疼痛僵硬發緊,應用火針刺陽明經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關節活動不靈,可用犢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針溫通外,酌情選用太溪、太沖、環跳、陽陵泉、合谷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沖,可培本補益肝腎,使氣血有生化之源。環跳為人之軀體貫通上下陰陽氣血大穴,可疏導周身氣血,以陽行陰,以中而行上下,是通暢氣血經脈的主要腧穴。針刺時針感要麻竄至下肢,針感不宜過分強烈。

治療中風後遺症,除掌握上述要點外,基於病情頑固,堅持認證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確,不能頻繁更換穴法,且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欲速不達。作為臨床病症,典型發作少,非典型發作多。病情簡單的少,複雜的多。這裡所舉病例僅是選擇較典型的加以論述,以利分析應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推薦閱讀:

針灸必讀之----------通玄指要賦
傳統時間針灸法
臨床上點穴結合麥肯基療法(Mckenzie)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自然力的智慧——五行針灸提高班分享(一)

TAG:針灸 | 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