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商業斷層的「化石」

作者: 杜博奇    時間: 2014年01月13日    來源: 財富中文網

中國商業史斷裂的岩層中,邵逸夫及其同時代的華人企業家,無異於見證百年商業變遷的「化石」。他們既受益於時代,又受制於時代;他們身上,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秉承寫史筆法,記錄當代中國商界變遷。作者杜博奇,財經作者,長期觀察本土商業史和公司史,著有《中國高層經濟智囊》(合著,中信出版社)、《中國首富報告》等作品。

    時間不留情面地帶走一位又一位歷史的見證者,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和對歷史本質的迷茫不解。

    馬年剛過,107歲的邵逸夫在家中去世,在華人世界中,迅速引起集體性的哀悼和追思。

    大眾總是把激賞的目光投向遠方,卻常常對身邊的風景渾然不覺。當「為什麼中國出不了喬布斯」這樣的問題成為時髦時,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和理解本土的創新者和創業家?

    當邵逸夫去世成為一樁「新聞」之際,我們是否又用勇氣捫心自問,「中國大陸能不能出下一個邵逸夫?」

    邵逸夫,這個出生於1907年的「生意人」,代表了一種我們業已斷裂、遺落的道統。

    邵逸夫這個名字,為廣大中國人所熟知,多半是因為邵逸夫在全國各地捐贈修建的「逸夫樓」。然而,「逸夫」並非原名,而是名號。邵逸夫祖籍寧波,父輩遷往上海經商,他原名邵仁楞,屬於家族中的「仁」字輩,年幼時希望將來過一種安定靜逸的生活而改為「逸夫」。

    但生活並不如願。1924年,邵氏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進入電影業。邵逸夫中學畢業後前往新加坡,輔佐三哥邵仁枚開拓南洋院線市場。為了突破當地院線封殺,邵逸夫別出心裁,推出流動放映車,在鄉間巡迴放映電影。邵逸夫的英文名叫「runrun shaw」,「runrun」一名就是出自在新加坡鄉村奔波放映影片的這段辛酸經歷。「逸夫不成,成了跑跑」。

    有趣的是,逸夫與「run run」,這兩個風格迥異的名字,恰恰體現了邵逸夫身份的兩種特質。

    一百年前的中國商人,有這樣一股精神風貌。他們注重規矩,信守契約;他們以慈善為積德,而非跳板;他們心懷傳統,著眼未來,不為眼前的蠅頭微利而至大義不顧;他們也不在乎生意的大小,而是看中市場的缺口和落差;他們憑藉靈敏的嗅覺、獨到的眼光和積極的奔走,總能在小生意中開創大天地,所以人們稱之「大亨」或「大王」,乃是出於對這種開創精神的尊敬與推崇。如開麵粉廠和紡織廠的榮德勝、榮宗敬兄弟「在衣食上統一了半個中國」,如簡照南、簡玉階兄弟開創了香煙產業和「紅雙喜」這個至今猶存的香煙品牌。

    中國近代商業發展史可謂坎坷重重,而被戰亂和時局所迫背井離鄉的商人們,卻在另一片天地延續了傳統的氣脈。與郭得勝、包玉剛、董浩雲等同時代的移民企業家一樣,邵逸夫身上既有傳統的一面,又吸收西方先進理念,打造出「邵氏」和「TVB」的「影視帝國」。

    邵逸夫總是能從細枝末節中嗅到商業機會,進而以商業化手法打造熨帖如水的產品填補市場空隙。

    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加坡時期的「流動放映車」,迎合華僑移民歡迎的鄉土題材的粵語電影,香港時期的古裝劇、黃梅調和武俠劇,代表了邵逸夫立足傳統進行內容創作的特質。而在生產方式和包裝手法上則吸收西方的市場化做法,以美國好萊塢的影片製作模式為藍本,推出「片場模式」和「造星策略」,將香港電影業從作坊成產推向工業化製作。

    邵氏「片場模式」和「造星策略」打通了電影產業鏈生產、製作、發行的上下游,建立了一個封閉的商業生態系統。這種今天見諸於蘋果、Google的商業模式,在當時便發揮了令同行駭然的威力。以至於在許多年間,香港觀眾看什麼,乃是由邵逸夫一人來決定。

    孟子云「知恥而後勇,知止而後行」。邵逸夫清楚自己能幹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做什麼,所以他做電影、做電視,卻不粘手來錢更快的金融、房地產;老式生意人懂得做事和做人的邊界與底線。儘管和陸雲濤、鄒文懷、何冠昌等同行在商場上慘烈爭鬥,在進行拼價格、搶題材、搶明星的惡性競爭的同時,卻能留有一份緩和的餘地,在商業和法律的邊界內進行競爭。

    當鄒文懷、何冠昌等後輩以更優惠的待遇、更靈活的制度、更多變的手法,進入電影業時,面臨人才流失、激烈競爭和模式變革,邵逸夫明白電影業洗牌大勢所趨不可強求,所以及時從這個競爭激烈的紅海抽身退出,聯合利氏家族等香港豪門投得無線電視牌照,殺入競爭壁壘更高的藍海——新興的電視產業,從而開創了TVB這條二次增長的「S型曲線」。

    當香港電視業趨於開放式競爭,即將投放更多的無線電視牌照的時候,TVB一家獨大的「壟斷」格局被衝擊。城市電訊王維基、電訊盈科李澤楷加入遊戲,以優厚待遇到TVB挖人。邵逸夫最後賣掉TVB,而不是傳承給不願接班的子女,也是出於對這個行業的超脫與放手。

    邵逸夫身上濃縮了傳統商人的精神氣質,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式生意人的局限性。

    商業以效率和效益為第一目標。在一個堅固的商業王國中,森嚴的等級是維護組織穩定性的法寶。它帶來快速決策、高效執行、高速生產的同時,也流於專制化,必然會令覺醒者所不滿。

    邵逸夫名號很多,他卻自稱「生意人」。生意人以追求商業利益為天職,但因此忽視乃至漠視下屬利益的做法是「邵氏兄弟」的制度弱點。不僅驅使得力助手鄒文懷、何冠昌自立門戶,還錯失李小龍、許冠文等一批後來大紅大紫的明星投入鄒文懷的「嘉禾陣營」。

    老式生意人注重道統,這是他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他們的商業帝國賴以運行的秩序。這種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成為他們的障礙,阻止了他們在人力資源方面的突破。他們以家族為重,卻不會為「外人」提供可供預期的上升通道。這種脆弱的僱傭關係,以扭曲的合約制度強硬維持,這是導致邵氏、TVB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也是邵逸夫的局限性所在。

    不論如何,這並不妨礙邵逸夫成為一個偉大的開創者。他建立的邵氏和TVB開創了中國近代電影、電視工業的先河;他生產的文化產品、打造的影視明星,融入並豐富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他開創的內容製作、生產方式到推廣模式,無不深刻影響當今後世。

    邵逸夫這代華人企業家在傳統和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架起橋樑,他們的歷史使命業已完成。離世的他們雖已風乾為「歷史的化石」,他們的長處與短板,成功與挫敗,商業成就和人生經歷,卻並未隨之凝固;而是像地表下的泉水,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濕潤乾涸的「商業河床」。(財富中文網)




相關稿件 
  2013中國商業紀事
  雙十一反思:電商之戰現在就是拼誠信
  李嘉誠與香港電燈
  企業家應有「在路上」的創業精神


推薦閱讀:

吸引客流的4個小技巧,非常靈哦!-珠寶營銷網
你見過什麼令人深省的商業故事?
推推賺招募首批內測用戶
中國網購之惡劣環境,製造業之傷,消費者之縱容
魔都商業半月簡報(18年3月下)

TAG:商業 | 化石 | 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