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尊?不妨聽聽美國教育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洞見

教育是一門學問,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學問,作為父母要面對孩子的教育,作為子女要面對自身的教育,如何管好孩子的同時讓自己也提高對教育的認識呢?對於自尊心很強的孩子該如何教育呢?關於這些,今天就一起聽聽美國教育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人性洞見和人文培養。

威廉·詹姆斯對教育心理學的貢獻——

如今幾乎所有的教師手冊上都會重複著威廉·詹姆斯(1842—1910)的這句箴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隨後引申出的結論是: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具有勇於進取的信心和不斷進取的動力。

對於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詹姆斯生前其實反對將心理學的原理直接應用於學校教學。在1899年出版的《對教師講心理學》一書中,詹姆斯明確表示:心理學是科學,教學是藝術;無論科學如何萬能,科學本身不可能直接創造出藝術作品。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他的很多理論成為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畢竟他提出的「自尊」概念對於勵志太具有吸引力。

對於源自古希臘與文藝復興時代的人類心中對於終極存在的關注和思考至關重要、但飄忽不定的「尊嚴」,詹姆斯以實用主義的方法重新定義為淺顯而直白的「自尊」。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自尊由自我情感所構成,這些情感是指向自己的,而且是一種與情境無關的總體感受,例如「總體上我覺得我喜歡自己」或「總體上我覺得我厭惡自己」。這一定義暗示自尊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穩定性特質,預示出未來實驗心理學中重要的「特質自尊」的概念。但這個定義遠沒有詹姆斯為「自尊」下的另一個定義廣為人知。後一定義明顯與第一個定義自相矛盾,卻因為直白到近乎家常而受到廣泛的歡迎。

美國教育哲學家威廉·詹姆斯

這個定義甚至為自尊提供了量化的可能:「自尊決定於潛能的實現與自以為的潛能之間的比率;我們的抱負是分母,成功是分子,因此,自尊=成功/抱負。」他說:「由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細察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但會關心自己在重要領域的能力高低,因此依照這一公式,一個自認為在自己看重的領域有能力或事實上取得了成功的人就是一個高自尊者。反之,一個自認為在自己看重的領域缺乏能力或遭受失敗的人就是一個低自尊者。」

正是由於自尊依賴於成功,故而這種自尊是有條件的自尊。詹姆斯還提出了一個後來被命名為「詹姆斯-朗格理論」的假說:「一個心理狀態並不是直接由另一個心理狀態引發的,肉體的表達必須首先放在中間,更為合理的表述應該是,我們感到難過,因為我們哭了,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反擊了,感到害怕,是因為我們在發抖。」這暗示人們可以控制對刺激的生理反應,而且可以在同樣程度上控制聯想情緒:能夠通過從1數到10來控制憤怒,或者藉助吹口哨來保持樂觀勇敢,就同樣可以通過實體行為來獲得自信與自尊。聯合詹姆斯的自尊公式和「肉體反應先於心理」假說可以很自然地推導出:「放棄抱負」和「努力去達到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值的。沒有努力就沒有失敗,沒有失敗就沒有恥辱,我們的自尊完全依賴於我們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或做什麼。詹姆斯還指出:對於自己缺乏能力的領域,高自尊者會貶低這個領域的重要性,而低自尊者似乎缺乏實施這種貶低的「才華」。

依據詹姆斯的定義,自尊是一種難以改變的特質;從自我情感的來源來看,自尊又是一種會隨情境變化的狀態。這兩個自相矛盾的定義為日後自尊研究者們的「特質自尊」與「狀態自尊」之爭埋下了地雷。

自尊的定義問題——

由詹姆斯-朗格理論推導出的對於自尊受挫的鴕鳥式解決方案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某些東方哲學。作為20世紀初期現代心理學進入中國時首批標準教材之一,詹姆斯著作中的這種「東方親近感」又使「自尊」概念引入中國時額外增加了另一層混亂。從詞源上說,「esteem」來源於拉丁語「aestimare」,意指估計、評價、確定物體或事物的價格或價值,後來在英語中逐漸演化為對事物、物體及個人的正向評價。因此,當詹姆斯提出「自我情感」時,事實上意指「積極的自我評價或積極的自我情感」。

在多數英語字典中,「self-esteem」包括自愛、自豪、自負、自重等含意。中國學者大多將「self-esteem」翻譯為「自尊」。《現代漢語詞典》中將「自尊」定義為「尊重自己,不向別人卑躬屈節,也不容許別人歧視、欺辱」。由此可見,在漢語中自尊主要用於描述一種防禦方式或防禦機制。高自尊意味著某人將無法忍受任何可能羞辱他的言行,這種言行必然會傷害他的自尊;低自尊則意味著某人不在乎別人羞辱性的言行,或者對外界的評價無動於衷。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自尊更重視外在的評價,西方的自尊更重視內在的體驗。在很大意義上,中國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自尊心很強」在西方語境中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現,而中國人所說的低自尊也可能是西方高自尊的表現。與中國把個人自尊簡單地建立在個人對外部刺激反應強度上不同,源於古希臘人本主義的「尊嚴」定義的西方自尊包含更加豐富與內在的內容,高自尊原本意味著某人對自己有良好的評價和積極的自我情感體驗,這種狀態不會輕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響。(這點我們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尤其注意)

造成這種混亂局面或許是詹姆斯生前沒有料到的。詹姆斯一生都在避免創立一個系統,沒有形成任何學派,也很少培訓研究生,因此並沒有追隨者。然而,他的思想卻有很大一部分成為現代主流心理學的構成因素,在哲學領域也有一定的席位。與詹姆斯同時期、聲望甚至更高的德國哲學心理學家威廉·馮特(1832—1920)是構造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的內容,他在實驗方法學上面的影響甚至超越了詹姆斯,但詹姆斯的心理學卻以其現實主義色彩和實用主義用途從整體上勝過了馮特系統。

現代心理學家的評價——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希爾加德所說:「在心理學家中,詹姆斯是一位超群的心理分析者。其結果是,他鼓勵了一種全副武裝、熱心快腸的心理學。」

加拿大心理學家樊切爾則在《心理學先驅人物》一書中評論:「詹姆斯將心理學從某種深奧難解和抽象的科學轉變成一門直接談及個人興趣和關心的問題的學科。詹姆斯讓心理學產生了一種特徵,使它成為一個『人人都可以探討的小課題』。」

美國現代人本心理學代表人物奧爾波特曾這樣總結詹姆斯的習慣:「光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我們就能找到極明顯、使人迷惑、公然的矛盾之處。比如,他既是一位實證主義者,也是一位現象主義者。星期二、四、六,他會指向行為主義和實證主義;不過,在星期一、三、五,他好像更富有才氣,這時候,他會寫到意識流、宗教體驗的種類和戰爭的道德名稱。」

在《心理學原理》中,被那個簡潔的自尊公式掩蓋的是一串對於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之間相對關係的錯綜分析。詹姆斯是首先提出將自我分為主我和客我的學者。多重自我之間可能和諧共處,也可能發生衝突,實際上這才是構成自尊的更確切的公式,但這種說法顯然沒有心理上的簡單分析那樣受到公眾的廣泛歡迎。

實用主義即真理——

《心理學原理》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1892年,詹姆斯把《心理學原理》改寫為《心理學簡編》,成為當時美國大學的標準課本。在《心理學原理》出版後,詹姆斯聲稱自己已說完了他關於心理學所知道的一切,重新轉向年輕時熱衷的哲學。

1907年《實用主義》出版,該書被後人稱為「一本決定美國人行動準則的書,是美國的半官方哲學」。詹姆斯在書中提出:世間無絕對真理,真理決定於實際效用,而且真理常隨時代環境變遷而改變;適合於時代環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對以後應用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原本不想從事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原理》出版後不到兩年就嘲諷心理學「不是科學,它只是一門科學的希望」的詹姆斯來說,這也是他不會料想到的。

詹姆斯當年的學生回憶:詹姆斯個子矮小、身體瘦弱,頗有貴族氣質;為人友善、謙遜有禮,授課風格活潑幽默。這些描述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不久前剛經歷了4年嚴重抑鬱症的人。對於詹姆斯年輕時遭遇的這場抑鬱症,美國歷史學家巴贊曾提出過這樣的假設:「人們完全可以合理地猜想,這是因為無法忍受的壓力所致,因為他無法反叛一位從沒有對他施過暴而只有愛的父親。」17歲時詹姆斯曾提出希望成為一名畫家,但他的父親無論如何不同意,因為他希望孩子成為科學家或哲學家。在詹姆斯的堅持下,他的父親才勉強同意他跟隨一位畫家學畫。半年後,詹姆斯突然離開畫室、進入哈佛學習科學,原因是在詹姆斯學畫期間父親突然莫名其妙地暈倒了一次,之後他警告全家人說自己會很快死去。詹姆斯由此放棄了自己的藝術夢,但藝術的情結卻以潛在自我的形式縈繞著詹姆斯一生。

按照詹姆斯設定的自尊公式,一個人在自認為不重要的領域缺乏能力不會造成低自尊,而在這一領域能力出眾也不會產生高自尊。詹姆斯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簡潔得無比誘人的自尊公式,但很少有人想起用這個公式來衡量創造者本人的心態,而詹姆斯晚年對唯靈論和「靈魂」現象的無比熱衷也暗示:詹姆斯對自己尊嚴的真正評價早已遠離了這個實用的世界,進入到一種靈修式的超高心理境界。


推薦閱讀:

貧富懸殊加劇,「快樂教育」的苦果正在分化美國社會
為什麼我要讓孩子出國讀書?
為什麼一定要去美國讀大學?北京四中父子吐露心聲

TAG:人性 | 教育 | 美國 | 哲學 | 美國教育 | 哲學家 | 自尊 | 理解 | 教育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