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與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合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而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豈可容其人之筋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存焉。若其人內無清虛則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如道哉?故入拳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故先聖以立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
闡釋: 此其一端者,即外形的軟組織也,前賢將此皆視為筋的概念。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略述之如下: 總論 抻筋拔骨法 必須清楚的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是「內氣、外形」合一而以「以柔用剛」為用。內外匹配的完美合理是有層次之分的。修鍊的層次不同,功夫藝境就不同,修鍊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故「抻筋拔骨」也就適應各自內外匹配的層次,而是用不同的方法。而各種不同的「抻筋拔骨」的方法,現在又同時流傳在習拳者之中。因習拳者處在各個不同的層次,習拳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採用相應的方法。 然而,這對於習拳者來說對各種「抻筋拔骨」的方法認識不清,不知遵從何法為好。 下面把功夫層次匹配的「抻筋拔骨」方法分析清楚,以便習拳者參考而用之。各門派、拳種,基本上皆以此為練功時的準則。故習拳者應遵「循序漸進」的法則,及時取捨,才是最簡捷的道路。 外形修鍊為主的抻筋拔骨
由於初始習拳,崇尚筋勁骨力的用招攻防變化,內勁功夫尚未存在,於此相適應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體的修鍊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對拉拔長法等等。這種外練法,每一個習拳者都要練習,拳決云:「練拳先練形。」即外練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將拳形作的正確。
此種練法,處於初期的強化筋勁骨力的階段,以追求「拳勢剛猛」之運用。《少林拳正宗》中說:「初期練拳要有力」正是此意。在此階段內氣運用尚不自覺,拳勢剛猛有力,故存有「受力」被擊的不足之處。因此,在這種練法的後期,當自身有了一定的內氣周身運行的能力時,就要及時轉向「以內氣濡養筋骨」的抻筋拔骨練習方法。由外練轉向內練,向著「柔弱無骨」的方向前進,這是一次質的變化,即由外形為主轉化到以內氣為主的練法,完成這個過程,對於習拳者來說越早越好,轉化的時間越快越好。只有這次的轉化,才能踏上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正路」。 以內氣運行的抻筋拔骨崇尚的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以內勁運行修鍊為主。開始時,有意導引內氣在筋膜、骨膜、骨關節間隙中運行,而外形要由輕微的「拉伸」之動作意識以配合,乃屬「有為」。此法持續一段時間後,內氣、外形配合逐漸默契。待能達到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則筋抻骨關節自然伸展拔長,自己又不覺用力,只感到是內氣運行自然使筋骨有「對拉拔長」的感覺時,則為內練的「有為法」功成,應繼續轉向「無為法」修鍊。而在此階段可以明顯體會到「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則形的筋勁骨力亦到」的藝境。故可知「氣到力到」之說,其「力」乃指「抻筋拔骨」之藝境而說的。即外形以「力」言。 專註於內氣運行的抻筋拔骨 所謂「無為法」就是只專註於「內氣」在自身體內運行,如能「意斂內勁入骨」者,就是專註於內勁在骨中運行,而形體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無為法」的抻筋拔骨之藝境,是內氣運行於自身各個部位時,骨段本身都有節節對拉拔長之內景象,這是內勁運行時骨膜的膜起、膜張的景象。只有達到此功夫藝境時,才達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時有筋肉與骨膜脫開的內景象,術名「脫骨力」即指此而說的。功夫到此,則自身內外無牽扯、無障礙。要達到自身拳勢「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功夫藝境,這種是「無為法」修鍊是必須經過的功夫階段。只有經過這個功夫階段修鍊成功,外形才有柔弱無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剛」的真藝境。 以上述內練法「抻筋拔骨」,存在有多種形式,如「樁功修鍊法」,就有站樁、坐莊、卧樁等三種形式,而三種練功形勢又各有特點,站樁就有「靜態樁、動態樁」的區別。尤其是「卧式」練法,可有全身的各種自發的「抻筋拔骨」之景象,是站樁、坐樁所不能體驗到的。 站樁動式法 又名「動樁」。是修鍊內氣導引的「抻筋拔骨」的方法,法式不定,以雙足虛實的倒換,雙手的開合,起落的環繞動作,內氣隨形體動作而運行;或以內氣運行支配形體運動,皆可以達到「抻筋拔骨」內練效果。而又能由此法進一步步行式動練法,效果極佳。最終要落實到攻防招法中去,才能運用。
打拳修鍊「抻筋拔骨」
綿掌拳的練法,就是內氣運行,配合拳勢變化而達到「抻筋拔骨」的目的;太極門的各種拳術套路中的「催僵求柔」的練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鍊存在其中了。由此可以推論,任何一種拳招姿勢,反覆修鍊,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鍊。 由此得出:「抻筋拔骨」可以由外練法修出,也可以由內練法修出,亦可以內外齊練而修出。但是由於不同時期的「抻筋拔骨」功夫的立項修鍊內容不同,故「抻筋拔骨」的功夫本身就存在著層次的不同,亦應由初級向高級升華。 通過對「抻筋拔骨」的功夫藝境之內含、目的、內外練法都作了闡述、分析,,可以知道「抻筋拔骨」是自身外形的功夫,是為了在攻防較技中充分發揮自身外形之良知、良能,方能「以柔用剛」而必修的功夫內容。如果只有很好的外形之「抻筋拔骨」功夫,而沒有內勁功夫;又沒有「內氣、外形」的匹配合一的運用之能力,不知道「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也不能在較技攻防中充分發揮「外形」之良能的。那「抻筋拔骨」的練、用位置也就擺正了。 由此可知「抻筋拔骨」只是外形體攻防運用的「基礎功夫」內容,也就不要過分的誇大其作用。但必須正確的運用「抻筋拔骨」練出的形體「柔弱無骨」之功夫。「抻筋拔骨」和「柔弱無骨」是存在「方法」與「功夫」的區別的。習拳者能如此區別對待,便見功夫,就這樣簡單! 外家拳法的抻筋拔骨 是為了強化筋勁骨力的「尚力之拳法」。自然追求「拳剛勢猛」的運用為法則。拳論云:「剛勢者,以千鈞之力破百鈞。」典型的大力打小力的拳法。雖其拳勢亦講究勢正招圓,剛柔相濟,圓機活法,亦有尚巧之運用。而其「伏機」只是「外形」的單控機制,故存有「受力」易被擊潰的不足之處。故外家拳法講究練而得養之方法。(可觀拙著《論伏機》一文) 內家拳法的抻筋拔骨 是為了形體的「柔弱無骨」而達到以柔用剛、順隨為法的善變無形又無窮的尚巧之拳法。自然追求「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拳勢剛柔相濟,柔行氣,剛落點」的運用為法則。曲中求直、以柔用剛為技術方法。拳論云:「柔勢者,以百鈞之力破千鈞」。典型的小力打大力的拳法。故其拳勢之勢正招圓,剛柔相濟,圓機活法,而「伏機」是「內氣、外形,陰陽逆從」的「雙控機制」。故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不受力而能借人力」的特點。此乃中華傳統拳術的獨特功夫。
拳道藝境不再抻筋拔骨
「拳道」藝境,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最高藝境,亦名「無上藝境」、「虛靈妙境」、「拳道合一」。「抻筋拔骨」功夫,已經在「內家拳法」的「內練法」中完成了。故「拳道藝境」也就沒有「抻筋拔骨」方面的修鍊內容了。這從拳道藝境的「形體應當似水流」、「無形如大氣」的論述中,就知道「拳道藝境」乃功臻化境之極,神明藝境!又從太極的「全體透空」,無極的「無形無象」的說法中,就知道「外形」在拳道藝境中的位置了。故「虛靈妙境」就無需抻筋拔骨了。 故此可知:「抻筋拔骨」的修鍊,只能存在初期的外家拳法和中期的內家拳法的修鍊之中,而不存在於「拳道藝境」的功法修鍊中,乃是事實。 外家拳法,基本上是「以練達到養的目的」;內家拳法,基本上是「以養而達到練的目的」;拳道藝境,從簡從易,故「養」是其宗旨,當然練在其中了。拳諺云:「十年練功,十年養氣」正是此意也。 抻筋拔骨是為了柔弱無骨 由此論可知:「抻筋拔骨」的修鍊和應用之內容,皆不神秘,人人皆可按法修鍊而得之,循序漸進,功必有成。而對已修成的「抻筋拔骨」的各層次功夫藝境,確實存在運用上的區別。而又決定其攻防較技功夫之藝境。實際上抻筋拔骨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柔弱無骨的藝境,才能在攻防較技時做到形勢與人同,筋節與人異的節節貫串之柔化的有形如流水;剛發之接骨斗榫的變化自如之藝境。 有人「抻筋拔骨」功夫練的相當不錯,但是運用於較技中,卻又不能體現出「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來。這說明「抻筋拔骨」功夫和拳術攻防時之運用,存在「練用有別」的特點。這只是有人不知「抻筋拔骨」的功夫在較技中如何運用而已。而有人沒有「抻筋拔骨」的功夫,卻想在拳術攻防較技中達到「柔弱無骨」之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運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由此可知「抻筋拔骨」練法而達「柔弱無骨」功夫藝境之重要性了。習拳者,必須精熟「抻筋拔骨」功法之修鍊!形體柔弱無骨功夫,舍此而別無良法。 只有明白「抻筋拔骨」之功法,練出柔弱無骨之藝境,才能有較技攻防不攖人之力的「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之運用,才能具備「隨其變化用招法的神拳藝境」;才能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大成功夫,而功成藝就。當然,這需要「內勁」的修鍊,並以內勁為主,形體為賓才能達到以柔用剛的真功夫藝境。內勁的修鍊方法在此不論。此文只以「抻筋拔骨」的練、用而立論,毫無神秘之處,希望習拳者細心觀看文中精法,以得「抻筋拔骨」功夫以為用。
煉膜之論之法 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鍊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附著骨外之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易筋之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之一體,乃曰全功。 讓我們看看先聖是怎樣通過「膜論」來告訴我們如何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易筋法中的煉膜之精義的。 【原文】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鍊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鍊拳術攻防之道,怎能不順隨「陰形之身的筋骨皮肉;陽氣之無形的精氣神」之性情呢?知此,乃得入門之徑矣! 闡釋: 此論的關鍵是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必先修鍊有形之身,為無形之佐;培無形之道體,為有形之輔。此一練一培,有形無形,輔佐之別,乃內外雙修之法式。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練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所煉,無形之氣要得有形之身所養,才能相依而不相違,乃成金石不壞之體,方有氣意拳懂勁的氣形合一之用,及神拳神明的無形法身道體之用。只有氣形無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化而無「形」之用矣! 是故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先鍊氣,然而練筋易而練膜難,練膜難而鍊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跟,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闡釋:
此論是說外煉抻筋拔骨的法式以練筋舒和者容易,而以此法修鍊膜起膜張的的功夫就難了。 那要如何的修鍊呢? 就要以內練的「樁功」之法,修練出內氣在周身運行的功夫。 再運用內氣在自身之皮里肉外運行,修鍊「臨皮靜」的功夫; 在筋部運行,修鍊「易筋」之舒長松靜中和的功夫; 在骨膜部位運行,修鍊膜起、膜張的功夫; 在意斂內氣入骨致髓中,修鍊「洗髓」的功夫,在復反皮毛,便得虛靈妙境的虛靈功夫。 此就是易筋、洗髓的真傳秘法。如以上述的功法,移植到攻防招法操練、套路操練中去精心修鍊,便得自身的內在功夫,方可精於攻防技擊功夫。 上述所論之煉膜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實用,習拳者千萬不可以忽視之!
上述雖然論述了易筋是先練有形的功夫,但須以無形的之精氣神的功夫佐之,即內氣運行到各部位,才能練而見功效,沒有內勁運行的修鍊皆是空架子,必定久練無功。
故易筋佐以內氣煉膜的首要任務是: 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嚴,嚴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固矣! 闡釋: 上述皆言說的是「先煉有形之身的功夫,必佐以無形之功夫」的諸法之妙用。 就是前面所論的要以內練的「樁功」之法,修練出內氣在周身運行的功夫。 再運用內氣在自身之皮里肉外運行,修鍊「臨皮靜」的功夫; 在筋部運行,修鍊「易筋」之舒長松靜中和的功夫; 在骨膜部位運行,修鍊膜起、膜張的功夫;
在意斂內氣入骨致髓中,修鍊「洗髓」的功夫,在復反皮毛,便得虛靈妙境的虛靈功夫。
此就是易筋、洗髓的真傳秘法。如以上述的功法,移植到攻防招法操練、套路操練中去精心修鍊,便得自身的內在功夫,方可精於攻防技擊功夫。這些內容。 如果不如此而修鍊,會是什麼現象呢?再看前賢的論述,便可知曉了。 如練筋不練膜,而膜無所主;練膜不練筋,而膜無所依;練筋、練膜而不練氣,則筋膜泥而不起;鍊氣而不練筋膜,則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筋不得正氣所養,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氣、形」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