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

太極拳入門的途經找到了,就要開始考慮如何開啟和步入太極殿堂的大門。一方面要有太極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師的指點下,才能掌握正確的練習要領和方法。這裡推薦給拳友的是馮志強老師1992年的著作陳式太極拳入門說要里的十二個章節,

共有:

(一)心神虛靜貫始終

(二)中正不偏一氣存

(三)以意行氣心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順

(五)內外合一上下隨

(六)虛實轉換全在腰

(七)一松一緊濟剛柔

(八)渾身俱是纏絲圈

(九)胸腹摺疊運開合

(十)拿住丹田練內功

(十一)靜心慢練是活樁

(十二)會練會養能成功

為便與學習和探討,分為十二個主題發表。這裡面有馮老反覆搜索、回顧自己幾十年間行功練拳的切身體會,據說有些例題是"以往秘不外傳的竅要和成功經驗之談"。如果拳友們能讀有所得,讀有所悟。就達到學習拳論的初衷。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一) 心神虛靜貫始終

太極拳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動靜相兼的運動,以虛靜為本體,亦以虛靜為極致。無論是先求無極的靜中生動,還是行拳走架的動中求靜;不論是養生保健的靜養靈根,抑或是推手較技的動靜相因,都離不開「虛靜」二字,都是以「虛靜」貫穿始終的,即始於靜而又歸於靜。可以這樣說,虛靜的程度反映了習練者太極功夫的程度,太極拳功夫的提高取決於虛靜功夫的深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虛靜功夫就是太極拳功夫,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正如拳經所云: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二) 中正不偏一氣存

太極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拳雖小道,而本於太極正道。無論於內於外、於神於形、於體於用,凡一陰一陽都要擇中而行,一開一合都要擇中而運,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發,一虛一實都要居中而換,一動一靜都要從中而變,總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氣貫通,周身內外一氣流轉。無所偏倚則不懼他人推倒,無過無不及則不犯頂、匾、丟、抗之病,中氣貫足則物來無不順應。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三)以意行氣心為主

打拳全憑心意用功,運化全在一心之中。古人認為: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五官百骸無不聽命於心,並以「心意君來骨肉臣」作形象比喻。

按現代運動學的觀點,全身神經系統皆受大腦中樞神經的指揮。習拳練功或推手較技時,心有所感,意必致動,就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司令部」,接到各感官系統傳來的「信息」,在一瞬間作出判斷、處理,並將結果(指令)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地傳導到各運動部位而作出相應的反應。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四) 松沉入手求柔順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過長年累月的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鍛煉,逐漸達到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虛至虛靈的高級境界。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勞動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觸重物而養成了使力的習慣,從而造成肌肉緊張、關節僵硬、筋韌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勁,這些反映到初習太極拳者身上,就會感到這兒不順,那兒不適,周身雌以協調。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與本身的「拙力僵勁」形成了一對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就成了初習太極拳者的首要問題。

習練太極拳一般有三階段,即柔順階段、沉著階段和虛靈階段,以太極拳的剛柔來說,就是積柔、成剛、剛柔無跡、虛至虛靈。雖有三個階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華。而在柔順階段,首先要解決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勁的同時培養和建立柔順之勁。應從「松沉」入手來解決這一矛盾。如果初學者一上來就求輕,則不僅不易去掉拙力僵勁,而且會更拘謹、更緊張。若專求輕,還容易導致神意渙散,氣勢散漫而偏軟。而由松沉入手,不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勁,而且會松中有沉,益於柔順的培養,又易漸入沉著。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五) 內外合一上下隨

太極拳是全身心的整體運動,講究意氣神形的高度統一,要求四肢百骸協調一致地服從大腦的指揮,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使太極內勁能由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手、完整一氣地節節貫通。要達到這一整體要求,就必須在習拳練功時,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須經過長期的、反覆的學習和研練才能達到。不可求速成,欲速則不達。

拳經云:「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可見上下相隨的妙用和重要。上下相隨的意思是:以腰脊為聯繫上下體的主動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則中間自然相隨。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六) 虛實轉換全在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上下溝通之樞紐,左右轉換之中軸。腰既維繫著一身的中正和全體的平衡(與胯相聯而言),又關係到中氣貫注、氣沉丹田、內氣出入和上虛下實(與脊相聯而言)。所以各家太極拳對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視,有的稱「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有的稱「主宰於腰」,「轉關在腰」;有的稱「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還有的稱「八卦掌、五行步、太極腰」;養生家稱之為「活腰壯腎」等等,足見腰部的重要。

太極拳的虛實轉換全在腰,也就是一身的總虛實在腰。此處虛實分清,則全身的虛實得以分清;此處虛實不清,則全身虛實皆不清。所謂「虛實宜分清」,首先是指此處。如此處有雙重,則全身上下皆有雙重,所謂「雙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雙重之病未悟。身法的虛實變換在腰,步法的虛實變換也在腰,手法的虛實變換還是在腰,所以說一身的主宰在腰。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七) 一松一緊濟剛柔

太極者,剛柔兼至,渾於無跡,外形似柔內實剛,說柔有柔,要剛有剛,忽隱忽現,剛柔相濟,此乃太極成功者之謂。然未成功前,如何積柔、如何成剛,則是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所關心的。

首先,於理要明白太極剛柔的內涵;其次,於法要掌握正確修鍊的方法,經過長時期的鍛煉,逐步達到積柔、成剛,乃至剛柔相濟的階段。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八) 渾身俱是纏絲圈

太極拳,纏絲法也。螺旋纏絲運動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法,由此而培養的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特有的太極內勁。纏絲勁的內涵是心神意氣纏繞抽絲,其外部表現是形體的螺旋運動。纏絲勁的特點是:其柔時,粘住何處何處纏,令人難進亦難去,如蠅蟲落膠,有翅難飛;其剛時,挨著何處何處擊,纏繞諸靠我皆依,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渾身上下處處是手,處處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內勁,是通過纏絲勁體現出來的。

太極拳的螺旋纏絲運動合乎天體萬物循環不息的自然法則。古人謂之「纏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可物」。太極者天地之大道也。物體運動離不開螺旋纏絲的循環運動,只不過有隱有顯、有強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間各星球的運行,小者如槍炮子彈的運動。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九) 胸腹摺疊運開合

胸為乾、腹為坤,胸腹開合摺疊運化及陰陽開合乃乾坤循環之道。體前胸腹為陰面,任負一身之陰脈;體後脊背為陽面,總督一身之陽脈。任督兩脈為大體陰陽、升降循環之道;上下四肢為旁路陰陽、交通往來之路,胸腹開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開,前開後合,前合後開,則任督兩脈得以溝通而升降循環。胸腹一開,上下四肢皆開;胸腹一合,左右兩旁皆合。身以腰為界,胸腹開時,腰以上,氣上行,通達兩臂肩、肘、手;腰以下,氣下行,貫達兩腿胯、膝、腳。胸腹合時,四梢之氣復歸丹田而一氣相合。

由此可見,一身開合首在胸腹,胸腹開合為一身總開合。拳經云:「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五臟藏於胸腹,經脈源於五臟。五臟內藏精、神、氣、血、魂魄,其中精、血、氣是五臟中存在的最寶貴的物質,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基礎,精、血、氣旺盛並能保持常存不泄,則人的身體健康、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為五臟之神,五臟各有所主,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腎主骨,五臟若得養,則筋皮肉骨均得以養。五臟若壯,則筋皮肉骨亦強;五臟康壯,則其精華養氣、養血、養精。氣足、血足、精足則養元精、元氣、元神,培補先天之不足。胸腹開合摺疊以按摩五臟,運化五臟,康壯五臟,並通過所系之經脈,使氣血流行,營衛周身。練到一定階段,若身上有跳動之象,是心經氣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竄動或抽動,是肝經氣血精華在行動;若身上有肌肉跳動等感覺,是脾經氣血精華在作用;若皮膚有蟲爬發癢感覺或氣流升降跳動,是肺經氣血精華在行動;若運動中骨節作響成精足陽舉,是腎經氣血精華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見,胸腹開合摺疊運化使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更具完善,更為顯著。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十) 拿住丹田練內功

打拳貴在精神氣,精神領起勢要驚。精神貫足,內氣充足,內勁渾厚,拳術的威力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達到冷炸彈脆、見手分離的高級境界,或稱太極功夫。拳經云:「太極拳中路,功夫最為先」,「不是別有方,只是中氣足」;拳諺亦云: 「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敵法,法不敵功」。所謂拳術的「術」,指的是用的方法,稱術法或拳法,也稱招法或著法。法雖有萬,而萬法歸一,一就是功夫,對太極拳來說就是內氣、內勁或內功,得其一而萬事畢。

求內氣、內勁或內功的方法稱功法。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拳法、功法、養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練習,就能將練太極拳升華到練太極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極拳的內涵、質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動作規範與否的形式上束縛自己。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十一) 靜心慢練是活樁

陳式太極拳的有慢有快、快慢相間的運動特點,是相對其他太極拳而言的。從「慢而不滯、快而不亂」的內涵來說,是與其他太極拳的「勻速緩慢』』的內涵相一致的,都要求達到以意行氣、內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氣相合、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柔順沉著、完整一氣。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快與慢不在形式而在內。從造拳者的初衷來講,「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快與慢是自然而為,不是「應該」有快有慢,而是「自然」有快有慢。快與慢的標準,應該是意、氣、神、形能否合一,若能合一,自然能快能慢,隨心所欲,順勢而為;若不能合一,其快必亂,其慢必滯,臨陣交手,必為人制。因此,練陳式太極拳不應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間,而應注重意、氣、神、形的完整統一,循太極自然之理,由慢而生靈,即拳經所云:「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為奇異。」

所以,練拳宜慢不宜快,能慢儘管慢。從起式開始,到收式結束,須慢慢領起,緩緩運行,默默停止,形似潺潺流水,又似和煦春風,柔順和緩,沉著兼備。每一勢均要慢,每一式亦要慢;開展時要慢,沉合時亦要慢;一起一落要慢,一屈一伸亦要慢。慢而能思上下是否相隨,慢而能知內外是否合一,慢而能求神氣不斷,慢而能得周身一家。尤須留心轉關處,轉關之處最奧妙,此處不留心,消息終迷茫。慢者皆在心意,四肢百骸皆悅從,心意慢運,四體緩隨。意在神而不在氣,在氣則滯,氣滯則形散,此是關鍵。

而又宜靜不宜急,能靜就能慢,不能靜就不能慢。平心靜氣,靜心慢練,隨著外形動作的和緩轉移,引動內氣於體內無微不至地細細運行,使意氣相合,使神形合一,順其自然之勢,聽其自然之運,得其自然之機,合其自然之道,漸人物我兩忘之境。只有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方現一片太極原象。

陳氏太極拳入門說要之(十二) 會練會養能成功

最後,想談一下關於會練會養的問題。習拳練功須知會練會養。不會練就不會養,不會養就不會長;不會練就會傷,不養也會傷。比如,同樣在練太極拳,有的能事半功倍,功夫長進快;有的卻事倍功半,功夫長的慢。究其原因,會練不會練、會養不會養或者說方法正確與否是關鍵。

首先,練拳須明理。要在太極陰陽之理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自然順勢,自然運化,自然得機,自然合道,自然積累,自然升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勿忘勿助,若有若無,不急不躁。似有意似無意,有意無意是真意;似有心似無心,無心成化自成功。不能反自然之道而行,不能固執不通而為,不能自以為是而是。不能求速,欲速則不達;不能強為,以致出乎規矩,反受其害。

同時,要遵循前面所述各要則進行練習。其中尤以「心神虛靜」、 「靜心慢練」為主要。心不靜則太極不太和,神不寧則陰陽不調和,不僅於功無補,而且於身有損。靜心慢練,平心靜練,合乎自然之道。能靜練,能慢練,就是會練。靜練慢練要貫穿到整個套路練習和單式練習之中,包括器械練習和推手練習。甚至行、立、坐、卧亦不離這個,就能時時在練,處處在練,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薦閱讀:

24式太極拳中「野馬分鬃」的內功修鍊內涵是什麼?他是循經是如何表現的呢?
談談太極拳腳和膝的作用
陰陽太極論吉凶
太極拳諸勁論 (轉)
何軼群《太極求真錄》(1)

TAG:太極拳 | 太極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