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招勝有招,格律詩的江湖套路
一
南北朝的南齊永明年間,江湖無事,天下太平。
一個叫周顒[yóng]的人隱居的時候閑得無聊,手頭的古詩都已經翻過好幾遍了,實在沒什麼意思了。
一日他又讀一首古詩,突然眼睛一亮,詩的讀音中似乎有什麼秘密,莫非藏著什麼絕世武學?於是又趕緊翻看其他的詩,翻來翻去最後發現了四個字:
「平上去入」!
他有一點興奮,「我就要掌握詩歌美的鑰匙了!」他把自己的發現寫成一本《四聲切韻》,扔在了一個山洞裡,等待從山崖上掉下來一個少年。
沒想到的是,他的書很快就被盜版,出現在神仙姐姐的「琅嬛福地」里。
一個叫沈約的人讀到了這本《四聲切韻》之後,日日苦練,後來發現其中竟然還有不少漏洞。於是提出了練習這本秘笈的「八項注意」,稱為「八病」: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
八病是必須要避免的。
依照《四聲切韻》以及「八病」練習的武功,後來人們叫「永明體」。
「永明體」開始展露頭角,當時以「永明體」行走江湖的就有八個人,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八人中權利最大的是蕭衍,他是皇帝,但最牛逼的是謝眺、沈約。
尤其是謝眺,他寫了一首《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名聲大震。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而沈約的《詠芙蓉》,也是清新脫俗,「永明體」的風格突出可見。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但是江湖上大多數詩人的內功還停留在漢魏時代,所以這種「永明體」發展十分緩慢。
二
內功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直到了唐朝初年,江湖上練「古體詩」的仍然人數眾多。
但是很多人一邊練「古體詩」,一邊開始接受「永明體」四聲八病的格律風格,並給「永明體」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今體詩」,也有人叫「近體詩」,以區分於不守格律的「古體詩」。
不要誤以為「近體詩」是近現代的事情,近現代一行一行的詩,那叫新詩。
武功都是一代代傳承發展的,格律詩也是。從「永明體」到「近體詩」,格律詩的注意事項越來越多,按照字數的多少還分出了三種招式。
第一招,叫「絕句」,一共有四個句子,兩聯詩。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這第一招,常常短促乾脆,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律,三四句常常轉得奇崛又自然。
第二招,叫「律詩」,一共八個句子,四聯詩,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個字一句的叫「五言律詩」,七個字一句的叫「七言律詩」。
第三招,叫「排律」,十個句子以上,上不封頂。排律也有五言、七言的。由於此招式太過於冗長,在唐代肯學、並且學的好的人不多。
雖然只有三招,但是為了練到家,唐初不少人摸索了幾十年,直到兩個人的出現,基本的口訣才定型。這兩個人一個叫沈佺期,一個叫宋之問。
寫格律詩練武俠小說里練就武學十分像,懂招式,懂口訣,是基本功,但會基本功的不一定練的出色。沈佺期、宋之問雖然完善了口訣,但是自己水平一般。宋之問甚至還有人品問題,很像逍遙派的丁春秋。
三
雖然三個招式的字數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口訣只有六個字:
平仄,押韻,對仗
這六個字裡面包含著同樣的東西,那就是「美」,平仄體現的是聲律的起伏美,押韻體現的是聲律的重複美,對仗體現的是文字的對稱美。
到了科舉考試的年份,在考試之前,住在旅館裡的五湖四海的同學們都要互相提前切磋切磋。
「陰平陽平都分不清楚,直接回家賣紅薯。」
「犯了三平尾,又犯三仄尾,只能給人當跑腿。」
「音節為兩字,平仄交替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有人搖頭晃腦地念著。
「還有還有呢。同聯平仄對,前後平仄粘。」
……
「王維老師,您這首詩應該是仄起不入韻吧?……」
「王昌齡老師,您這首用平起入韻,真的很合適……」
「杜甫老師,您的頷聯對仗的真工整……」
「賀知章老師,您這句犯了合掌的毛病了把?……」
……
一時爭吵不停,熱鬧不休。倒酒的小二隻聽見什麼陰的陽的,還「入孕」,滿臉發紅,心想這幫文人思想比我還不單純呢。
這小二哪裡聽得懂這些,要聽得懂,也早就不當小二了。這裡的「陰平陽平」都屬於「平仄」裡面的「平」,而平仄里的「仄」,包含《四聲切韻》裡面的「上去入」三種音。
如果非要和現代的發音做一個大概的對應,那平聲包含一聲和二聲,仄聲包含三聲和四聲,古代的「入」聲字,現代已經分別散入了一二三四聲,所以是最容易出錯的一種。
「音節為兩字」說的每兩個字為一個音節,「平仄交替出」說的是在一個句子裡面的音節的平仄是交替出現的。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更簡單了,說的是一個句子裡面的奇數位字的平仄可以自由選,但是偶數位必須是交替出現。
舉個王之渙老師《登鸛雀樓》中的句子: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裡的第一句的第一個字「欲」是仄聲,實際上也可以是平聲,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是平仄相對的。
在「欲窮千里目」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如果用仄聲就犯了「孤平」的毛病,這是大忌。所謂的「孤平」就是除了句子的最後一個字,整個句子只有一個平聲。
而所謂的「三平尾」或者「三仄尾」,是說一個句子最後三個字全部是平聲或者仄聲。
而「同聯平仄相對」說的是同一聯詩的前後兩句的第一個音節是平仄相對的,第一句的如果是平,第二句的就得是仄,注意這裡說的都是音節。一個音節的平仄主要取決於第二個字的平仄。
「前後平仄相粘」說的是前面一聯詩的第二句的第一個音節和後面一聯詩的第一句的第一個音節,平仄保持一致。
還是舉起王之渙老師的《登鸛雀樓》,練習練習前面說的口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需要注意的是,白是入聲字,屬於「仄」。
那麼「仄起不入韻」又是什麼呢?其實也簡單。「仄起」說的第一個音節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如果平起,則第二個字是平聲。入韻說的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不入韻則不押韻。一般而言,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仄聲則不押韻,如果是平聲則押韻。
所以,看一首近體詩的聲律以及是否押韻,只需要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句子依照規律就自然水落石出了。
古人押韻和現代人不太一樣,古人押的韻後來總結為平水韻,現在人們寫格律詩押的今韻,則是中華新韻。不知道平水韻,沒事,可以問度娘。
至於對仗,有單獨的一套學問。對仗的一聯詩,抽出來基本就是一副對聯。對仗的基本口訣是「前後兩句在相同的位置使用詞性相同的詞語。」
還是舉《登鸛雀樓》的例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白和黃都是形容詞,代表顏色;日和河都是名詞,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依和入都是動詞,盡和流都是動詞。對仗就十分工整,這叫工對,有工對,那就有寬對,寬對的用詞相對寬鬆。
犯「合掌」,說的是一聯中的兩個句子,說的是同一個意思,重複了,這是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比如:
長空展翅,
廣宇翔雲。
這裡長空和廣宇都是天空的意思,展翅和翔雲都是飛翔的意思,完全重複了。
對於律詩來說,除了首聯和尾聯,中間的必須全部對仗,排律也是一樣。
四
上面說的都是有招,絕頂武功的演化一般遵循從無招到有招,從有招再到無招的規律,寫格律詩也是如此。
但不是為了無招而無招,無招都是有原則的,武功的原則是能夠勝了對方,而詩的原則是符合人們對美的要求。
比如說《靜夜思》,就不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了,那麼可以歸為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比如李商隱的《登樂游原》,第一句全部是仄聲字。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比如說《春曉》,押的是仄韻,「曉」,「鳥」,「少」都是仄聲,與平常的平聲韻不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押仄韻的還有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另外,一般而言,對於五言詩來說,仄起為「正格」,平起為「偏格」;對於七言詩來說,平起為「正格」,仄起為「偏格」。
杜甫的《絕句》就是偏格。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犀靈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仄相對也好,押韻也好,對仗也好,都是為「美」服務的,如果因為這些反而破壞了美,那麼不要也罷,這就是無招勝有招。
推薦閱讀:
※假裝我已看過江湖
※【說客】汽車江湖廿二回:大眾向上vs奧迪向下
※蒼茫
※汪先生的大寶劍 第十四章 女孩
※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死對頭在可以滅掉對方的情況下故意放過甚至扶一把自己對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