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能幹貨】身體的警報:骨盆歪斜(二)

淺談骨盆歪斜之骶髂關節錯位型

骶髂關節是骨盆環三關節中的主要部分,是脊柱與下肢間聯繫的樞紐,為力量的緩衝帶。是連接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而雙足或兩側坐骨結節所受的外力,也必須通過骶髂關節才能傳到軀幹。在結構上屬滑膜關節,從運動方式上可看做屈戌關節或滑車關節。其關節囊緊張,並有堅固的韌帶進一步加強其穩固性,運動範圍極小。儘管其一般非常穩定,但一定條件下如超越生理範圍的扭轉也會發生錯位,而導致骨盆歪斜。

                

骶髂關節錯位的病因

可以是骨盆自身病變,如骶髂關節韌帶損傷;也可來自腰椎病變,如腰椎間盤突出症、骶棘肌損傷和髂腰韌帶損傷;下肢各部位如髖、膝、踝關節病變皆可因生物力學改變而導致骨盆傾斜,引起骶髂關節損傷錯位和骨盆旋移。                                           

另外,骶髂關節錯位可引起腰臀及坐骨神經痛癥狀,是腰腿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臨床較為常見。祖國醫學稱之為「胂肋骨移位」。許多學者報道了本病的診治經驗,有的只談到臨床癥狀、體征及一種或幾種治療手法,而未見分型;有的提出分型及手法治療,但分型標準少而不易區別,不便掌握;大家看法尚不統一。又因其是微動關節,平時不易被察覺,往往常被誤診或漏診。那到底如何對骶髂關節錯位進行診斷或分型?又如何防止誤診、漏診呢?

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骶髂關節處疼痛也可因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關節本身的炎症、退變及增生而表現相似的癥狀。因此,本病應與腰骶髂關節炎等疾患相鑒別。下面我們以腰椎間盤突出為例來與骶髂關節錯位進行鑒別:

骶髂關節錯位與腰椎間盤突出的區別: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骶髂關節錯位都可表現為腰部疼痛,部分癥狀類似,那麼,二者分別有哪些癥狀呢?又如何鑒別呢?

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及診斷

1.腰痛並伴有坐骨神經痛,為放射性疼痛,沿坐骨神經走行的方向放射,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後和小腿外側,甚至足跟和足背外側。發病過程有明顯間歇性,咳嗽、打噴嚏或彎腰時疼痛加劇,休息時好轉。

2.腰或骶部壓痛,在腰或骶的棘突旁有深部壓痛,常為放射性疼痛,沿坐骨神經支配區向下肢放射。

3.腰部生理曲度平直,僵硬,可出現脊柱側凸,腰椎活動受限。

  

4.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壓試驗為陽性。

                

5.下肢感覺改變,同時肌力和腱反射改變,嚴重者表現為肌肉萎縮。

6.X線檢查可見腰椎間隙變窄。

7.椎管造影可見脊髓有壓迫。

8.CT掃描顯示腰椎間盤突出。

9.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腰椎間盤突出。

骶髂關節勞損的癥狀及診斷

 

1.一般在急性病例中,患者有近期外傷史。

  2.腰骶關節處疼痛及壓痛,腰部活動受限。

 3.慢性病例的癥狀可表現多樣,如腰背無力,易疲勞或常感劇烈疼痛及明顯的功能障礙。發病時輕時重。

 4.該病發作越來越頻繁,疼痛變為持續。部分患者有神經根受壓表現,坐骨神經痛及坐骨神經痛性脊柱側彎,但神經系統體征一般不明顯。

                                   

  5.X線檢查顯示腰骶角增大,腰骶關節間隙狹窄,椎體周圍有骨質增生,有時可見橫突肥大假關節形成,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與骶髂關節勞損的典型區別

  1.骶髂關節勞損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比,沒有明顯放射性疼痛,無感覺、肌力及反射的改變。

  2.骶髂關節勞損的壓痛處在骶髂關節,不在棘突旁。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癥狀在休息後可緩解,骶髂關節勞損的疼痛癥狀在休息後無明顯緩解。

診斷要點總結

骶髂關節部疼痛,棘突旁無疼痛,無明顯放射痛或反射痛,局部深壓痛及叩擊痛存在,休息後無明顯好轉,並具備第一篇(骨盆歪斜一)一文中所提到的幾項特殊檢查中兩項陽性,即可診斷。

骶髂關節錯位的分型

骶髂關節間及其周圍有多組韌帶加強以穩定關節,因而骶髂關節是相當牢固的。但在特定情況下,如跌倒時單側臀部著地,單腿受力的跳躍,高處墜跌等,暴力超過關節結構的承受力時,可引起錯位;或懷孕、經久卧床、全身麻醉或大手術後,由於韌帶松馳,遇到外力也可引起錯位。

根據骶髂關節的解剖及運動特點和臨床觀察,我們發現骶髂關節錯位以旋轉移位為主伴有滑動移位,而依髂骨旋轉移位方向的不同,將髂骨旋前為主的骶髂關節錯位稱為前錯位型;反之稱為後錯位型。

(1)前錯位型:髂後上棘比對側凹陷,髂後上棘至後正中線距離增寬,髂嵴水平下降,恥骨聯合下移,閉孔縱徑高度縮短;

(2)後錯位型:髂後上棘比對側高凸,髂後上棘至後正中線距離變窄,髂嵴水平上升,恥骨聯合上移,閉孔縱徑高度增長。

引發骶髂關節前後錯位的機緣

骶髂關節前脫位:

                                        

下肢在伸髖屈膝的位置下,使髂骨向前方移位。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後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如劇烈奔跑、跳遠或勞動中一腿伸髖屈膝,用肩推重物時,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向前猛力牽拉髂骨,同時由於同側骶髂關節後面韌帶的作用,使骶髂關節向後旋轉,導致髂骨向前下錯位。

骶髂關節後脫位:

               

下肢在屈髖伸膝的姿勢下,腘繩肌緊張向後牽拉髂骨時,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後旋移位。如跨越溝壕、彎腰搬取重物時,大腿的後部肌肉強力收縮,牽拉髂骨向後,軀幹、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導致骶骨向後上錯位。

骶髂關節錯位引發癥狀的機理

(1)骶髂關節周圍疼痛產生的機理

 

骶髂關節韌帶及關節囊全層均有緻密的無髓鞘神經纖維構成的傷害感覺系統分布,感覺靈敏。骶髂關節錯位後,關節囊及周圍肌肉韌帶受到牽扯產生損傷,沿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積聚的肥大細胞快速釋放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刺激分布其間的傷害感受器,引起敏感的神經衝動,傳入大腦,感知疼痛,故骶髂關節周圍疼痛是骶髂關節錯位的早期癥狀之一。

(2)坐骨神經疼痛產生的機理 

①腰骶干位於骶髂關節下1/3的前方,緊貼關節囊。在神經鞘膜內的微血管壁,有肥大細胞排列。當骶髂關節錯位後,關節前方位置的改變,對腰骶乾產生推頂作用,使腰骶干受到牽扯,其內的肥大細胞釋放5-羥色胺等內源性化學性致痛物質,加上鄰近的骶髂關節周圍組織中炎性介質對腰骶乾的疊加刺激,而引起放射性的坐骨神經痛。

②梨狀肌大部起於第2~4骶椎前面骶前孔外側,另有起自骶髂關節囊、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的附加纖維加入。梨狀肌後、內側1/3緊鄰骶髂關節囊下部。骶髂關節錯位後,炎性介質可刺激梨狀肌而使其攣縮,壓迫刺激穿越其下緣的坐骨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

(3)盆腔臟器功能紊亂產生的機理 

腰骶部交感神經組成內臟叢、腸系膜叢及下腹叢,骶髂關節病變輸入的脈衝,在脊髓后角與交感神經叢內臟傳入的脈衝相互聚合,故有時可出現生殖、泌尿及會陰部癥狀。如女性痛經、腹部墜脹,男性陽痿等。

事實上,骶髂關節對於維持骨盆環的穩定和完整性極為關鍵。如果錯位長期未被發現和矯正,會使盆腔發生不同程度的傾斜和不穩,壓迫或刺激到盆腔內泌尿生殖系統各臟器的神經血管,導致痛經、陽痿、月經異常等病症。而一旦骶髂關節複位,這些臟器的相關病症如痛經自然也會隨著緩解或消失。

但由於骶髂關節錯位比較微小,平時不易覺察,出現酸痛等不適時多被漏診或誤診,未能有效治療,故令相關病症久久得不到緩解。

骶髂關節錯位易漏診誤診之三種常見情形

外傷所致錯位:

比如肩上負重時突然足下打滑,跌倒時臀部重重著地等,都可造成急性的骶髂關節損傷;如果當時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都可落下錯位的病根。

長期姿勢不良引起錯位:

平時做彎腰、轉身等動作時經常用力過猛或是經常姿勢不當,軀體來不及適應突然的重心轉移,長久可造成慢性的骶髂關節錯位。

產後關節未能複位:

女性產後骨盆打開、韌帶鬆弛,有時骶髂關節未能完全回復到位,長久也可造成慢性的骶髂關節錯位。

由於此類關節錯位比較微小,平時不易覺察,出現酸痛等不適時多會被誤認為是勞累過度引起的暫時性癥狀。正因如此,骶髂關節錯位在臨床的診斷和治療中往往容易被漏診或是誤診。這類中的女患者多曾經歷過多年的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經麻痛等癥狀,有的被誤診為腰腿痛,而更多的人則認為是「年紀大了身子骨出現退化」,或是生完孩子還沒完全恢復。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體態調整丨帶你了解骨盆側傾及放鬆方法!
女人為什麼要做《骨態重塑骨盆閉合術》
骨盆矯正的重要性
不良體態下能否繼續力量訓練?如骨盆前傾+O型腿能否繼續進行下半身的力量訓練,如負重下蹲、硬拉之類的?
骨盆pelvis

TAG:身體 | 骨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