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職詳解:太尉,高俅高太尉是多大的官?
往期推薦:妙趣橫生的反腐對聯
文/閱讀悅讀 整理
一提到太尉,人們大抵會馬上想起一個人:高俅高太尉。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高俅作為反面人物、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而廣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術,被喜愛蹴鞠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後,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太尉。他陷害林沖,手段之毒辣,心計之精巧,讓開卷不久的讀者瞠目結舌。《水滸傳》結束,108 條梁山好漢被高俅陰謀陷害幾近死絕。
高俅(?—1126 年),歷史上確有其人。
但真正的高俅,與《水滸傳》中的描述相差甚遠。據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揮麈後錄》記載,高俅,原本是蘇軾的「小史」(也就是小秘書一類的角色,《水滸傳》中說是書童),他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且會使槍弄棒。
元祐八年(1093 年),蘇軾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王詵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滸傳》中說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後來的徽宗皇帝)的姑夫。這個王詵是一個「書畫高手」,與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關係密切,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書畫。
在正史中,高俅的記載並不算多,而且一個太尉這麼大的官職卻沒有本紀,這很奇怪。對他的歷史評價也是含糊不清,既然如此,至少可以猜度,高俅不算是個大奸臣。
那麼太尉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或者軍委主席。
——歷代職能
(一)秦朝時,有太尉一職,卻無人擔任
太尉始於秦朝時期。秦王嬴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三公即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人擔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虛設。原因在於秦當時為中央集權制,軍政經合為始皇帝一體,所以若將兵權拱手送於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統治會受到嚴重威脅。
(二)兩漢時,太尉不能直接統兵
到西漢時期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但與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
(1)丞相率領的外朝官;
(2)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
(3)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
其中外朝官為西漢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權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設九卿、列卿等。但由於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權目的,所以太尉的實權性時時不定。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是漢朝的最高武職,不常置。不設置太尉時,則以太尉職歸丞相。
也就是說,皇帝覺得皇權受到危險時,可以不設這個職位。看來幾千年前老祖宗們都在這麼玩了。
《歷代兵制》記:京師之兵,止南北軍及中尉緹騎、郎中令諸郎、城門校尉屯兵。北軍屬太尉,南軍屬衛尉。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大將軍,以寵將帥;而北軍分八校尉,以中壘領之(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凡八。)
而且,漢朝軍隊由各將軍、校尉統領,太尉不能直接指揮軍隊。例如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身為太尉,卻不能進入上將軍呂產所指揮的北軍,只得詐稱帝命方進入北軍營地並取得指揮權。
東漢稍有變化。
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負責事項的監察權,分別開府,置僚佐。
但從董卓開始,東漢實權已轉移到尚書台,太尉實為丞相﹐與西漢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實異。
(三)隋唐至元代,級別高,但成為虛職
隋唐以來,決策權轉移至中書門下,而行政權在尚書六部手中。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級雖高,無實際職事,一般只是作為加官,尤以唐後期各種檢校官為甚。
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
只是,在徽宗年間,因防禦外敵和邊防需要,重定武官制度,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所以,高俅高太尉並不是虛職,而是貨真價實的國防部長。
元代三公僅作為加銜,後期也是加授極濫。
明清以後以原三師為三公,不設太尉。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洪與、姚小紅
編輯:鄒舟、於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