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留下的千古疑問?誰能解答?

當唐玄宗李隆基在女兒皆宜公主的婚禮上首次看到楊玉環時,已是心神不定,被楊玉環的美色深深招引。僅僅其時在李隆基身邊還有一個寵妃「武惠妃」,再加上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也是一見鍾情,並且發動了攻勢,而李瑁最厲害的兵器即是他的媽媽----「武惠妃」,說起其時的「武惠妃」也是集萬千寵愛於終身,也即是在她的強烈懇求下,李隆基不得以才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可以幻想的是,

其時的李隆基心裡肯定是糾結的,像打碎了五味瓶,啥味道都有。

因為有「武惠妃」的保護,李瑁和楊玉環過了五年的幸福生活。公元737年「武惠妃」病死以後,李瑁就像是失去了他愛情的保護傘,而當唐玄宗因為「武惠妃」之死而悶悶不樂時,一向陪伴在玄宗身邊的高力士看穿了他的心思,所以有意無意的提起了此時已是壽王妃的楊玉環。因為高力士的提起,李隆基心中又想起了那個老是揮之不去的身影,那個「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里。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的絕世佳人。或者是唐時宮殿「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老婆這麼有悖常倫的事並不稀奇,再者,愛情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也沒有諫官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勸說李隆基要顧人論之理。所以,在經過一番聲東擊西以後,楊玉環住進了太真宮,名為竇太后祈福,實際上被公公養了起來。又一個五年過去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刻不容緩地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而受盡損傷的李瑁卻是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篇《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黎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詩中闡明了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抑鬱和唐玄宗的尷尬,但是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管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誘人的地方。別的,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敞開的朝代,採取了兼容並包的文明方針,各種外來習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道德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而唐玄宗這麼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對立。

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後,因為長得傾國傾城,歌舞具佳,善解人意。玄宗當然寵愛有加。《舊唐書》記載:「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樂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一樣。不久,楊玉環便專充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色彩」。而她的父兄也因而得勢權傾朝野。僅僅,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正是讓楊玉環在安史之亂時變成唐玄宗替罪羊的誘因地點。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打著討楊的名號舉兵反唐,沉迷於酒色歌舞當中的唐玄宗只能慌亂出逃,行至馬嵬驛時,憤恨的將士不願前行,以為是楊家禍國殃命,玄宗為惜公憤,所以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之堂兄),誰知道偏激的將士們還以為李隆基是為美色所誤,以為楊玉環即是妲己似的人物,硬是懇求玄宗將其賜死。而對於楊玉環的爭議,也正在於此,死不死,怎樣死,那都是個疑問。

一, 死在了馬嵬驛。假如咱們以為楊玉環肯定死在了馬嵬驛,那隻能評論怎樣死的疑問了:

1, 被縊死,這也是正史所記載的。《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以後,以為「賊本尚在」,懇求再殺楊貴妃避免後患。唐玄宗無法,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宦官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不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慌亂曲折,竟死於尺組(短帶)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別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2, 死於亂軍當中。這是從唐人詩句中看出的一種說法。如杜甫的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好像闡明楊玉環是被亂軍所殺;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凋謝羽林槍」;好像說是被禁軍所殺;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以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死得很慘烈,並非被縊而死。

3,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反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色彩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寅恪置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但是,陳寅恪並不掃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二, 流落民間,羽化成仙。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以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還有所長。假如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須還要在後面假定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平伯以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躲藏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明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只怕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當然,這種說法有可能是大家憐惜,憐憫楊玉環,終究楊玉環沒有像妲己那樣恃寵幹壞事,並且安史之亂的本源也不在她,更不能算是元兇巨惡。正因為如此,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和陳鴻「暇日相攜遊仙游寺,話及此事,適當感嘆。」所以一人寫了〈長恨傳〉,一人寫了〈長恨歌〉,不只寫出了李隆基和楊玉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詞,還寫出了他們「天上人間會相見」的信仰,還請出了「臨邛道士鴻都客」,為悲嘆「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魂不曾入夢來的悲戚。」所以在詩里,咱們還看到了多情的君王「上窮碧落下黃泉」總算在海上仙山找到了「一人字太真」。「雨一陣陣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僅僅代表著大家對於楊貴妃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她的一種美好幻想罷了。

三,流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麼一種觀念: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心腹護衛南逃,行至現上海鄰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議,以侍女替代,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身,查驗屍身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心腹護衛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鄰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我國興平縣馬嵬驛有一座楊貴妃墓,而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大津郡也有一座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個的一本家譜,說她即是楊貴妃的後人。連日本聞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令這種說法更加錯綜複雜。

四,遠走美洲。這種說法對比古怪,台灣專家魏聚賢在《我國人發現美洲》一書宣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悠遠的美洲。假定這是真的,那麼在那個時候可以帶楊貴妃去美洲的人是誰呢?她們抵達美洲豈不是要比鄭和下西洋,哥侖布發現新大陸早上六七百年。那還有必要爭論是咱們的鄭和先發現新大陸仍是哥侖布先呢,答案不是明擺著嗎?!呵呵,對於魏先生的這種觀念,我自己的觀念是,天晚了,仍是洗洗睡吧。

對於上面的幾種說法,最靠譜的仍是第一種第一條,「楊玉環被縊死於馬嵬驛。」《高力士別傳》以為,楊貴妃的死,是因為「一時連坐」的原因。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惡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念。因為《別傳》是依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可信度很大。並且從馬嵬驛事變的局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以後,屍身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的確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清晰,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別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至於民間傳說中的那些「楊貴妃死而復生,」只不過是反映了大家對她的憐惜與思念罷了。但現實終究是不是如此,誰知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人在丈夫面前總是蠻不講理?(最精闢的解答)
修學疑問解答160問答
【香港旅遊】關於港澳通行證的若干問題解答,必收藏!
雜問解答
移民_澳洲移民申請掃盲問題解答 (2)_澳際出國移民_專業移民公司

TAG:疑問 | 千古 | 楊貴妃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