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詞釋義:亡國與亡天下

一、知識鏈接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意即:

「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怎麼分辨呢?「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姓氏改個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廣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稱之天下將滅亡。所以要先知道保天下,然後知道保國。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這些統治者去謀劃;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舉國上下,包括在野的士大夫及下層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士在內的大事,人人都有責任。

二、小試牛刀

1.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的說法。對這種說法認識正確的是

A.強調了「亡國」與「亡天下」的一致性

B.認為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是等同的

C.要維護中央集權必須強化君主的權力

D.區分了「忠君」與「愛國」的不同

2.顧炎武認為「亡國 與不同於「亡天下 ,對此正確理解是

A.具有忠君報國思想

B.具有反封建專制色彩

C.具有強烈的反清意識

D.有助於民主思想的傳播

3.顧炎武強調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所謂亡國是「易姓改號」,所謂亡天下則是「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這一主張

A.強調民本思想對於統治者的重要性

B.否定王朝的認同、強調文化的認同

C.利用傳統儒家思想反對理學的權威

D.為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供依據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明)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正始》

材料二:

「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一事。尋常通稱,或曰諸夏,或曰漢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稱,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雖然,以一姓之朝代而誣我國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誣我國民,猶之不可也。於三者俱失,萬無得以,仍用吾人口頭所習慣者,稱之曰『中國史』。雖嫌驕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國,今世界之通義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實,亦未始非喚起精神之一法門也。」

——梁啟超《中國史敘論》,1901年

材料三   

民族主義,並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許那不同種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民族革命的緣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而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

⑴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顧炎武「亡國」與「亡天下」的差別和「亡國」與「亡天下」之辯的積極意義。

 

 ⑵根據材料二,用一句話概括梁啟超的觀點。分析梁啟超提出這一觀點的原因。

 

⑶據材料三概括孫中山的核心主張,並簡要指出他是如何實踐的?

 

參考答案:

1.D   2.B   3.A

4.(1)「亡國」指的是改朝換代,此處指的是明朝的滅亡,認為維護王朝是統治者的責任;「亡天下」指的是整個民族國家的淪亡,此處指的是滿清統治的建立,認為挽救民族淪亡是士大夫的責任;否定王朝認同、強調文化認同,發揮了道統學說,有利於傳承華夏文明;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觀點:主張確定「中國」為國名(如有學生寫成「以『國名』之說激發民族精神」的,同樣給分)。

原因:西方民族國家廣泛建立,有關民族國家的政治學說傳入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扶清滅洋」與《辛丑條約》),中國人民缺乏民族認同;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建設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才能應對西方的挑戰。(如果有學生答到知識分子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傳統思想影響的,同樣給分。)

(3)主張:反對滿洲貴族統治;反對種族復仇思想;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實踐: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進行了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

推薦閱讀:

李小龍--武道釋義
《名賢集》釋義
美語釋義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
子女【祐之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84)】

TAG:釋義 | 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