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的保護與改造

歷史建築的保護與改造

老建築保護的意義何在?建築是一種精神:

1.建築的本質依舊存在,老建築是過去建築本質的承載與延續也是過去生活活動在建築空間以及實體上延續。

2.應保留的,具有實用意義,精神意義方面的考量。同時又是對歷史的記錄,對傳統性,地方性,全球化之前的特有物的保護與發揚,有歷史積極作用。

3.對創新的借鑒作用,對未來提升競爭力,文脈文化的延續意義重大。

老建築的保護方式:

1.理想狀態:

幾乎一切保持原樣,包括實體與空間,原有的積極的空間氛圍,空間形式內容,建築結構以及維護結構等等各部分盡量保留。周邊的環境也是。

2.改動原則:(必要改動)

支承維護結構功能性喪失時,對實體部分作出修復與更替。空間無法滿足現今使用時,實體以及空間需要更新與改動。

3.改動內容:

拆除的材料回收再利用,木材做成傢具以延續其生命。空間擴大舊的再整合;空間的湮滅,作為儲藏間或不可達及處;單空間舊形式,內容,氣氛的自我改變;空間的創生(新空間與舊空間互通)。

疑問與思考:

從拆除完全的材料重新回收利用到部分改變,權重與程度應該作評估與價值判斷?系統性更強,要求更嚴格。

空間的擴大與創生可進行操作與實現的預期:

建築的室內室外反轉的實現,內外維護結構的反轉(即於一側新建附屬建築,或者大空間圍護罩住原有建築,形成部分或全部的空間反轉)

例如工廠類建築:

工業建築以標準構件構成為主,其建築設計可以強調韻律感與工業感。

設備專業的布置,以高效,有序,系統性(管道,電路等)都有自己的特點,規律以及專業性。

在何種成熟條件下,會採用標準化設備,如外掛預製樓梯或電梯,停車樓坡道這些產品性質的設施而非現澆的混凝土,裝置的鋼結構(其實也是預製)?控制他們的除了成本還有什麼?兩者的成本對比如何?

何時會選擇鐵質構件,高度產業化,預製組件化,可替換化的坡道?一般建築的工業化,預製化,模塊化以及智能化,如何真正地融入先進的設計之中。

工廠改造原則小歸納:改造大空間以及加建,見縫插針式地利用,創造更新更有趣的空間,空間存在新舊的對比與張力,創新利用的空間與構件,以及實體構件的材質對比,以及新舊場所感的對比,過度等等。

工廠的氛圍,可以嘗試系統性的新創造,工廠是一種系統外化的產物,流程與設備等等系統外置並且形式化的產物。

設計可以進行多方面的思考:

1.對其衝突張力的引入,兩勢對抗性的創造與醞釀變化,改變工廠固有的形態,顛覆傳統設計思路的設計傾向,同時又應該注意保留與延續傳統,事物與設計都是進化與改良的。

2.應多了解工業建築,其空間形式,結構類型,表皮,附屬建築及構件等等。個別建築完全以設備為主體,建築或者建築構件完全作為其附屬構件,大部分為功能性的標準化的建造。對科學,社會系統化的產業,行業系統性地了解。對產業化的系統進行了解與前瞻。

3.工廠空間與設備可重新利用,可多參考其改造與重新利用的案例。(待續)
推薦閱讀:

TAG:歷史建築 | 建築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