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袁隆平沙漠水稻種植成功?


記得幾年前網上傳一張袁隆平寶馬車,網友還罵聲一片,覺得科學家就應該清貧,袁隆平一個種水稻的農民,不應該有寶馬車,事實上那也不是他自己的車,現在風氣好了很多,講道理,這種自帶金坷垃的男人,開太空梭都雙手贊成。

——————————分割線——————————

@落痕無聲的專業科普珠玉在前,各位多多支持,不要埋沒了專業科普

如何看待袁隆平沙漠水稻種植成功??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看到這消息時既高興又感慨。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網路上大多只是看熱鬧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能理解大家對這個新聞的看法,大多集中在一些有極具噱頭的詞語上,包括「沙漠」,「海水」等。這也難怪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明明只在水田土壤生長的水稻,在沙漠,海邊種植根本沒有意義。

且先不說意義的事,就拿種水稻這件事來說,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為啥簡單,5-6千年,我們的祖先在石器時代就會種,能不簡單么。獨特的淹水土壤特性使水稻不同於其他同時期被馴化的穀物類,如玉米,小麥,高粱等。由於長期淹水,使得土壤的有機質能夠較好的保存,而且能獲得來自生物源的豐富的氮。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作物的耕作體系具有這些特點,正是這些原因,才讓單一的水稻耕作體系持續了數千年,支撐我們的文明一直延續至今。說難也難,因為要提高水稻的資源利用效率難、提高稻田的生產效率難。從龐大的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種群中尋找優良的基因組合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即便拿現在的表現最好水稻品種回到過去,恐怕也很難得到好的收成。每個特定的品種都有適合自身的緯度、海拔、光、溫、水、肥、葯。最後還需要合適的管理和栽培體系才能釋放水稻的潛在產量。

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當我們種田時在種什麼?」分析過水稻產量的限制因素。

限制水稻產量有三個gap,gap 0是理論是實際產量之間的gap,也許這一個gap是最難以克服的,原因是太依賴育種手段和育種資源,而且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個gap有多大。gap 1是試驗產量的和農田理論產量之間的gap,這個限制因素來自於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技術限制和區域的環境因素限制。gap 2是農田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的gap,這個gap是一個綜合因素,主要來自栽培技術、農田質量以及水肥蟲草管理方法。

水稻生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就像一輛車,從結構設計到生產和組裝零件,到最後上路行駛。而未來水稻生產的技術需求也集中在這三個方面。

好的設計就是遺傳育種家的目標,發掘優良的種質資源,到最後將這些合適的性狀應用到恰當的品種。任何一次稻作生產的飛躍都源於重要新資源的發現與利用的突破。比如矮腳南特的發現促成了矮桿革命,也就是水稻的第一次綠色革命。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的發現,農墾58S的發現分別催生了三系和兩系雜交稻的應用。海水稻資源恰好能夠填補土地資源匱乏的缺口,擴大水稻的潛在生產範圍。

現代育種方法就像工廠化地生產和組裝零件,有助於打破育種的界限和提高選擇能力,大大提高育種效率。多學科的結合,包括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蛋白組學,可以高效、快速發現新的抗除草劑、抗蟲、抗病、抗逆、優質高產的基因,加快育種進程。三系和兩系雜交稻從發現到應用差不多經歷了十多年。而現在從發現海水稻資源、驗證基因功能、到導入合適的品種只需要3-5年時間。

建立差異性栽培技術體系,這往往是被我們忽視的。一輛車出廠性能再好,沒有合適的道路,也無法發揮出車輛的全部性能,法拉利在北京二環還不如我的小電驢管用。栽培技術的選擇主要是在滿足水稻水肥需求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生產目標和生態條件,最大限度的釋放品種的產量和品種潛力。比如50-60年代矮桿水稻的推廣,伴隨的是穗數性栽培技術,通過增加穗數、擴大庫容量和光合葉面積成為第一代「穗數型」高產栽培技術。而在70-90年代,秈型雜交稻的推廣則催生了第二代「穗粒兼顧型」栽培技術。90年代後期到現在超級稻應用,形成了第三代以促進大穗發育,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的的「穗重型」栽培技術。海水稻要在鹽鹼地甚至沿海沙漠化地區種植,無法使用常規的栽培技術,只能在探索中前進。要克服沙漠質土壤結構、熱帶沙漠氣候、以及地下水肥供給等難題。在這些從未遇到過的困難面前,袁隆平老師的團隊能給出這樣的結果實屬不易。

簡而言之,這個新聞我們可以理解為袁隆平老師的團隊利用現代高效的全基因組育種技術,將海水稻資源中耐鹽鹼基因導入雜交稻品種中,並在沿海沙漠化土壤中建立了一種高效的水稻栽培技術,擴展了水稻種植生理限制的範圍。


袁隆平先生招收弟子的要求:

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裡面種不出水稻來。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一定還是會出成果的。如果思想不大正,搞科技工作也會腐敗,弄虛作假、哄騙人家,欺人欺已,最後沒有好下場的。

我對袁隆平先生這段話印象深刻。

袁隆平先生已經87歲了,這個年紀安心養老恐怕是許多人的選擇。可是袁先生一直堅持下田,許多事在電腦和書本里是做不出來的,要一次次種才能試出來。

這是袁先生第一個特點,堅持實踐。

第二個特點眾人皆知,不圖名利。

袁先生要是申請了專利,他的錢夠買寶馬最好的車。可是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只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吃飽。

這個理想叫什麼?天下大同。

前幾年傳袁先生髮了,開了寶馬,一些人看了說袁先生忘本。可是即便袁先生開了寶馬,難道有這樣功績的人就該清貧一生嗎?

袁先生第三個特點,思想正。

朋友有一次在湖南某書店偶遇過袁先生,他說先生就像一個老頭一樣普通。

但是這樣的老人敢於說真話,做實事。是幾斤就是幾斤,不會為了錢和名作假。

想起我們河北某大學教授騙了幾千萬補助,我就無比慚愧。

袁先生這樣的人勞累了一輩子,卻被一些人說三道四。

有人說雜交水稻難吃,口感差。

有人說根本解決不了饑荒。

有人說袁隆平不過是一個農業技術員。

我聽了一時語塞,可能餓了才知道袁先生的珍貴。

袁先生有兩張照片,看完我哭了。

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袁隆平


88歲了差不多。

記得出國留學的第一年,一次班級個人演講時候topic是值得被世界記住的人。我就是介紹的袁隆平,那時候班裡就我一個中國人 站在前面介紹時候真的很驕傲。很自豪的告訴他們 這位爺爺不僅為自國做出貢獻也同時為這個世界在默默的奉獻努力著。

雖然微博什麼各大頭條都被娛樂藝人所霸佔,但是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會銘記這個偉人的。

哎,現在阿 看個演唱會都恐怕搶不到票,卻從不擔心下一口糧食是否會消失。這就好像是 大部分人會因為暗戀的人的一句簡單的問候而開心一天,而父母的一句關心卻被自動忽略一樣。最該被珍惜的反而總是忽略覺得理所應當。


我講一下我自己在阿聯酋的種植情況吧。

我在阿聯酋的住處(租的,我不是土豪)有前後兩個小院子,因為媽媽一直崇尚家庭有機種植和空間利用,所以她來這邊後很快就開始種上了一些蔬菜水果:南瓜絲瓜黃瓜草莓無花果韭菜芹菜香菜蔥豆角地瓜芋頭薄荷向日葵蘆薈等等等等。我們是天氣最涼的時候入住的,12月份,阿聯酋從十月開始到來年三月,氣溫就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間,很舒服,十二月一月的時候早晚或者去海邊散步需要穿外套,因為有時真的感覺好涼好涼。我們就在十二月份開始撒種子或者埋苗或者買現成的植株。

四月份之前,種植情況如是:

平均兩天澆一次水,植株葉片水分正常。種在花盆裡使用有機土(基本都是椰子殼上的絲打成的沫)里的植物,結果和成長速度都像在國內一樣,所以我總結為長速長勢正常。但是長在地里的植物,在剛開始竄苗時候長得很好,但是等根扎深了要長高長壯的時候就蔫了。後來拔掉植株刨根才發現,深層土壤像建築垃圾一樣是大塊大塊的石頭石灰一樣的東西。該結果的東西爬了藤子但是幾乎沒果實。有機肥也並沒有短缺,因為給肥的量比在國內自己種的時候多了很多,但沒效果。所以我總結,土壤真的太差。

四月之後的種植情況如是:

白天溫度開始最高到40度以上,夜間溫度二十左右。按照提前在國內種植的習慣,晚上和早上澆水。但是沒想到,上午還綠瑩瑩的飽滿葉子,到了中午十二點,就已經被太陽曬酥了……酥了,就是脆了.... 於是才明白為什麼去當地農場買種蛋的時候看到他們的滴灌管道都是喜歡在太陽最毒的時候工作,因為不及時補水的話植物末梢的葉子就完了。剛做扭的瓜果被晒乾曬掉非常正常。

於是每天澆水三到五次,並且加了遮陽篷。但是沙漠水太貴,很短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澆水也挽救不了大量植株的萎蔫,於是放棄一些植物改回每天兩次水。

總結,當地氣溫真的是當地作物的天敵...

除了土壤和溫度以外,當地的鳥很多,太能偷吃了,挑最好吃的西紅柿啄,在向日葵徹底授粉之前就把花叼乾淨了。

好有好多其他小問題。還有國內的一些作物到了這邊種了就不長,不知道是不是不服當地的土....

所以當我今天看到畝產400-500公斤的時候,當時就不禁感慨真牛真的太牛!這是一平方米能產750g糧食啊,就是邁兩步的距離這麼大點地方,能長出來三口之家的兩頓白米飯啊!而且是在這種土壤氣溫條件下!

牛牛牛!

我們這種業餘的種植愛好者還是在夏天養養雞鴨鵪鶉什麼的吧^^

附上之前的一個小院的一個視頻吧,當時才種一個月,院子還沒規劃好。

還有前些天一對新鳥兒夫婦在院子最不適合做窩 地方做了窩下了兩個蛋,但是因為做窩的地方是院子的走道頂上,它們總是被嚇飛不能好好孵蛋,於是幾天後棄窩棄蛋。我們及時發現馬上把蛋放進了孵化箱,一周後一隻小鳥出殼了,但另一隻就是臭蛋。可是小鳥出殼以後肚子裡帶著的鳥蛋黃總是隔著肚皮撐得滾圓,沒挺過兩天還是over了

鳥們棄蛋之後留下的窩??

孵出來第一天要吃的的小鳥,才有大拇指指甲蓋那麼大


推薦閱讀:

越吵架 越恩愛? 夫妻鬥嘴是門科學
泡妞也要講科學
[美]科恩《科學中的革命》
艾滋病疫苗研究意義是什麼?
土星有漂亮的「土星環」,而地球卻沒有?

TAG:中國 | 科學 | 雜交水稻 | 袁隆平 | 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