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過度的擔心,等於詛咒
你可不能再把校服丟了
不久前,孩子上學要穿校服,而我們的已經丟了。
這個時候,一位非常熱心的媽媽借給我一件,我興高采烈地去拿了回來。
鑒於孩子經常丟三落四,我很擔心孩子把這件校服弄髒或者弄丟了,再三叮囑孩子「一定要把校服拿回來,別丟了」。
到晚間的時候,孩子的確把校服拿回來了。
可是,讓我啼笑皆非的是,他把別人的校服拿回來了。好在,他借的別人的校服並沒有丟,只不過被其他孩子拿走了。
一般來說,對於他自己的衣服,我是不會擔心他弄丟的,丟了就丟了,大不了買一件。
可是此事涉及到第三者利益(我很在意的部分),於是我的擔心超過了正常的水平。
我很快地覺知到了,我的擔心被應驗了。在這件事情上,我表現出了過度的擔心,從而在孩子心中強化了「丟了」的部分,讓一切成真。
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其實是非常常見的:
「你不要把水搞潑了」,過一會,水潑了。
「你不要忘記自己的作業」,快到學校了,他發現作業沒有帶。
「在學校不要跟人打架」,過幾天,因為打架老師找上門來。
人常說,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會發生。抑或是,怕什麼來什麼。通過觀察,我們往往發現真的是如此。
那麼,這個運作機制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越是擔憂,越是強化
如果對你說:「現在不許在腦子裡想像兔子」。
很顯然,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兔子的畫面,而並非「不許想兔子」的畫面。
明白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就很容易知道為什麼越是強化的東西,越容易以你不希望的方式去呈現。
關於此,心理學上的墨菲定律,說的是:
「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孩子要去參加一場重要的考試,母親對著孩子說「千萬不要緊張,不要粗心」。
於是,本來沒多緊張的孩子聽到「緊張」、「粗心」兩個關鍵詞,馬上就緊張起來了。
進了考場,整個人的狀態是緊繃的,放鬆不下來。在這種狀態下,做不到認認真真,看題目也顯得很粗心。
成績出了,媽媽可能會說,「叫你別緊張別粗心,你看看,題目都漏了」。如此循環往複。
父母長期在孩子面前憂心忡忡的力量是強大的。
總是出於擔憂可能出現的不好的結果,把能量全部積聚到這個不期待的結果上,瞬間就把對事情的關注從一個很大的面聚焦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反而錨定了失敗。
孩子本應該輕裝上陣,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但是由於父母一再的強化各種擔憂,孩子也會因為這些可能出現的負面因素變得畏手畏腳,缺乏勇氣。
在他們的內在,無法對自己做好這件事情充滿信心,反而是跟父母一樣,各種焦慮和擔心,就容易呈現一個不符合預期的結果。
越是擔憂,越是不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事情憂心忡忡,還透著一種不信任和隱藏的控制感。只不過,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
我在對你擔憂的時候,潛台詞是——
? 「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夠做好」
? 「沒有我,你什麼都干不好」
? 「你還是回來,乖乖地讓我幫你吧」
? 甚至是,「請繼續接受我的控制,可好?」
我擔心你的時候,也是我正在自戀的時候。
我不僅對你現在的情況有所判斷,還對你未來的情況做出了判斷。
不是我不給你自由,是你不值得相信。
然而,對此,孩子會有什麼感覺呢?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每當父母對孩子特別不放心,免不了各種擔憂和叮囑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特別的不耐煩,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生氣。
父母有的時候不理解,認為孩子害怕自己嘮叨,但態度上讓自己難以接受。
「我不就是關心他嗎?為什麼態度這麼差?」
其實,孩子並非僅僅害怕嘮叨[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這裡暗含著自主權和信任感上的爭鬥:
「為什麼你總是不相信我能幹好這件事?」
「這是我自己的事情,請你閉嘴!」
每個個體都是通過一點點做成某些事情獲得掌控感和自信心,父母的這種不信任感會大大引發孩子的挫敗感,即便是成功完成了某些事情,也深深感到是不被信任和祝福的。
你對孩子的擔憂,正演變成一場詛咒
孩子未獨立生活之前,是十分依戀父母的。他們深深地渴望與父母的鏈接。
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擔憂是一種強化和吸引,孩子的能量被吸引到這個焦點上。
不管孩子是否主觀願意接受父母的「擔憂」,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忠誠以及順從,在潛意識層面,往往會順著父母擔憂的方向去走,否則就會有背叛和辜負的感覺。
於是,從結果上看,往往就呈現了父母最擔憂的部分。
比較常見的是,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全家人都往往會憂心忡忡。
「怎麼還不好?怎麼還不好?」
孩子最需要的根本不是大人的擔憂,他最需要的,其實是安靜地養病。
大人的這種擔憂,會極大地干擾孩子抗病的場能,反而延緩了孩子康復的速度。
有些家長恨不得治療方式下去立馬見效,病急亂投醫,過度干預,遭殃的都是孩子。
所以一旦遇到孩子生病,選好治療方式之後,千萬別太心急,越是急,越是幫倒忙。應該做的就是靜下來,給孩子良性的空間去康復。
如果你知道擔憂就是詛咒,還願意擔憂嗎?
祝福和相信,才是你能給與的最好法寶
前不久,孩子要離開父母去參加一個獨立營,因為要到外地去住幾天,很多爸爸媽媽都表現出了各種擔憂:
? 孩子坐那麼長的汽車,是不是太累了?
? 孩子睡帳篷,蚊子是不是太多了?
? 孩子之間起了紛爭怎麼解決?
甚至有家長提出了自費去跟著,不放心。
還好,這個團隊的組織者是有經驗的,一一拒絕了家長們提出的跟隊要求。
當時,我的內在對孩子出去是沒有擔憂的,我在心底里相信他可以做到,並且給與了他深深的祝福,希望他戀上這種自由放飛的感覺(其實也希望我能趁機休息一下)。
從後來的情況看,父母們的擔心的確是多餘的,孩子們不僅玩得異常開心,還比平時吃飯更好,團隊意識更足。
回程的時候,因為堵車,車程長達八九個小時,孩子們雖然累,但都堅持下來了。看到這些,父母們突然覺得是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潛力,過分擔憂了。
當然,我們不提倡父母擔憂並不是說要盲目樂觀,這些都建立在我們已經為「可以為」部分的基礎之上。
比方說,
女孩子單獨出門,無論多大可能都要講究場合、時間等等,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年幼的孩子在公共場合也一定要緊緊盯牢,絕不能一直看著手機。
在做好能做的部分之後,剩下的,我們要把祝福和信任送給我們可愛的孩子。
另外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去表達。
比方說,你擔心孩子把水潑了,
可以說「真棒,端平一點」亦或是「拿穩杯子」,
擔心孩子吃冰淇淋生病,
可以說,「我們少吃點更健康一些」。
當然,語言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你要對你說的話或者念頭深信不疑,這樣,才會真的形成良好的支撐。
帶著父母的信任和祝福,孩子能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加上父母有積極的心態和正面的語言,孩子很容易關注美好的事物。
有利於完成這件事情的人和事,也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心態好的人,往往運氣好」。
因為他們對於一件事情,沿襲了父母的樂觀和積極,除了腳踏實地地做,不把精力浪費在擔憂和恐懼上,可以集中精力、信心滿滿地做眼前的事。
而孩子們在信任和祝福的氣氛中達到想要的結果,又會形成良性循環。
知道這個秘密以後,只要是想起來的時候,我都會對我的孩子說以下的語言:
「祝福你體驗健康豐盛的人生」。
當然,我的這種祝福會一直持續不斷地送給他。您也可以試試。
你最常擔心和嘮叨孩子的是什麼事情呢?
作者:壹心理諮詢師 - 劉在英,點擊下方諮詢師鏈接可直接預約。
劉在英心理諮詢師_心理醫生-壹心理推薦閱讀:
※驛站思考——家庭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形成
※孩子為什麼,你知道嗎?
※把熊孩子轉變成好孩子 - 《兒童的積極行為支持》課程總結
※兒童拐騙毀無數家庭,這件事要像霍思燕一樣和嗯哼一起做
※VR教育在兒童領域存在哪些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