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你好,即將被新世界淘汰的「紡織女工」

設計師你好,即將被新世界淘汰的「紡織女工」

來自專欄城市設計

又是一年讓人身心俱疲的所謂「金三銀四」過去了。

撲面而來的人事報表,與離職人數同樣壯觀的入職人數,確實可以稱之為這個時代的「浪潮」。不難想像,這個一年一度的季節,一向是年輕人的事業夢,人事部門的噩夢。

我們了解到,整個三月,某知名景觀設計公司離職的人數與去年幾乎持平,50%左右,離職的員工大多數為剛剛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不滿三年左右的設計師。更讓人吃驚的是,某知名建築設計公司2017-2018年的離職率已經突破80%,似乎任何一個建築師在這家知名公司待滿一年之後能夠想到的,都是「一走了之」。

這樣的數據說不上精彩,顯然也沒有滿足任何一家公司管理層的要求,但高企數據背後的悲傷事實則是——每年如潮水一般的初級設計師的入職離職,並不會嚴重的影響設計公司的運作。

這個古老的行業心知肚明,資深設計師和總監才是行業的骨幹。

伊姆霍特普(Imhotep)是埃及一位十分罕見的神,他設計和建造了金字塔成為埃及的總建築師,在整個法老時代受到崇拜,死後被尊為神,其名號刻在佐塞爾法老雕像的基座上。金字塔的建造固然離不開當時擁有強大組織能力的奴隸制,但伊姆霍特普們明顯才是建造這個產業的真正受益者。

在整個設計行業的發展中,以管理團隊核心力量的模式一直被廣泛採用。以工作經驗和崗位作為基本薪酬參考指標,在市場化發展的時代,也引入了年度績效等指標,但工作經驗還是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

這樣的管理體系在歷史上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即使到現在,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依然要仰仗經驗豐富的前輩對於設計的判斷,一步一步從小小的設計助理爬到設計總監的位置。在平面、視覺設計行業,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至少五年;在建築、規劃、景觀等設計行業,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則大多數超過了十年。

漫長的職業發展路徑越來越難以說服90後、95後的年輕人了

這種古老的學徒式的成長方式幾乎說服了過去數千年來從事包括設計在內的任何一個手工業年輕人,影響至今。

直到現在,不少中小型設計企業的老闆仍然與奴隸主無異。剛剛海外留學歸國的朋友,因落戶的需求,面對老闆每個周末加班的不成文要求不敢微詞,即使是因為周末請假,也曾經被老闆告知「不要發朋友圈」,因為「只有你一個人在休息,別人都還在加班」。

但似乎,這種薪酬增長體系和漫長的職業發展路徑越來越難以說服90後、95後的年輕人了。就像VICE的口號那樣,這個「世界在下沉」

前幾天,我們留意到一條朋友圈。作為上海知名高校碩士畢業的朋友,雖然在行業最頂端的事務所工作兩年至今,但依然對自己的學歷和能力完全沒有信心甚至自卑,看著市場上隨波逐流的公司,有水準的少之又少,覺得單純靠時間積累經驗很難有突破,擺在面前的路似乎也只有繼續讀書了。

這樣的心態註定屬於大部分對設計充滿熱情的年輕人。

表面上看起來,如果職業起點比較低,你還可以望向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發憤圖強實現它,至少你可以非常幸運的在人生中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沉浸在為了達成目標而努力的充實中;

如果你不幸成為行業排名前列的設計公司中的一員,了解到這個行業最頂尖的一批人的思考和實踐,作為一個腳跨兩個時代的年輕人,那麼恭喜你,喜提這份高低莫可的焦慮。

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進行了模擬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

這種焦慮的原因之一,是技術革新

仔細回憶一下,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前輩們還在普及CAD,曾經聽說那個時候的設計院推行獎勵機制,一張圖紙CAD出圖可以多得50元。即使是現在,大多數設計機構里的總監也都是40/50歲上下,大多數也不算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基本技能。實際上還是新生代在具體落實和處理技術環節。

20世紀90年代的設計院的CAD實驗室

但是10-20年內緊接著要發生的,也許所有人都還沒有準備好,整個行業底層的崗位會被「機器人」或者某種我們現在還覺得不太成熟的技術全部替換掉。

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慧的技術正在迅速發展。

這種發展之迅速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社會政策的變化。近一段時間來,有不少關於所謂「基本收入」的討論,有各國領導針對即將到來的低技能從業人口失業潮的針對性討論,歐美國家正在從國家層面探討設立「基本收入」來緩解奇點到來的社會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大量與快速使用的機器和人工智慧將取代多餘的人力。這將全面地影響所有產業,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進行了模擬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基於這樣的考慮,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被提出,並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開始試驗。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指不論工作、收入、財產等任何條件,人人皆可領取由政府或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全體成員(人民)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只需要是該國的國民或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就足夠了。

當下的設計行業的人才市場,已經完全不同於世紀初的時候全民瘋狂投入基礎建設的狂熱了。奮戰在第一線的招聘官們,能夠明顯感受到那些90後、95後現在已經不願意接受設計行業所謂「設計師夢」。

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網(data.stats.gov.cn)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開始我國勘察設計機構的數量已經從14245個飆升到了如今的21983個。從業人數從107W人上升到了2016年的320W人。過去的十年可謂是飛速擴張。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F0R&sj=2016

朋友圈刷屏的文章向年輕人兜售著社會快速變化的焦慮。

建築與規劃設計行業蓬勃發展的那幾年,相關專業的學生對從事本專業尚有熱情。互聯網行業的全面滲透,徹底崩壞了設計學生的心態,對藝術、文化、創造感興趣年輕人受到時代變革的驅使,正在飛速擁抱新的產業與領域,無情拋棄哪怕是自己當年填報的第一志願。

與此同時,國家各行各業依然缺少核心技術力量與人才。中興事件中暴露的基礎科技與工程的薄弱,也讓人不得不思考一個具體問題:我們的社會真的為立志於「潛心鑽研」人才提供了寬容的容錯環境和足夠的時間么?

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年輕人比互聯網時代「移民」的資深中年人更加適應這種變化

時代變化中,願意留在這個行業繼續接受緩慢的訓練和成長的人才,似乎正在成為整個行業轉變的阻力——畢竟,思路靈活的年輕人們已經離開了。這些人是否是潛心鑽研建造技術的人才,是否會為我們未來規劃理論、綠色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提供更加深沉的思考?若干年後,他們能否成為潛心技術的那一批老工程師?

過去的年輕人在選擇一個行業的時候,可以接受一段長時間低薪學徒式的過渡期,因為可以看到自己與前輩之間的互補。在技術革新的時代檔口,面對著自己的上級的設計總監、老闆們幾乎還無法使用設計軟體的事實,面對著自己其實是資深設計師電腦畫圖的代勞工具的事實,每一個剛剛畢業的年輕設計師都註定的會懷疑自己這段工作經歷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初級工作,說不定馬上就要消失了。

某高科技交易會上亮相的畫圖機器人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使越來越多的微型或小型團隊不再依賴大公司平台,以社會化的方式實現高效的協作、雲存儲、網路視頻會議、聯合辦公等等。

在邁向辦公自動化、設計協同的道路上,小型創業團隊比傳統大型公司優勢更加明顯,年輕人為主的互聯網行業的轉變步伐比養尊處優的設計行業更快,作為互聯網時代「原住民」的年輕人比互聯網時代「移民」的資深中年人更加適應這種變化。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即使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面投入五到十年的精力,自己也無法成為這個已經飽和的行業中有影響力的核心力量。

原因之二,可能是觀念衝突

每一個從小城市出發的年輕人都註定會面對父母要求自己考公務員拿鐵飯碗的吃飯的現實。

建築、規劃、景觀設計行業曾經經歷了90年代初以國有大型設計院為主,到目前各種各樣設計機構並存的一個現狀。與消費品息息相關的廣告與平面設計行業,最早市場化。而資金需求巨大,與政策、土地密切相關的建築、規劃、景觀設計行業直到現在都還在艱難改革。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即使自己在這個行業裡面投入五到十年的精力,自己也無法成為這個已經飽和的行業中有影響力的核心力量。自己的發展,受制於這個行業的天生屬性,與實際國情密切掛鉤。

辦公室的白領們往往自以為自己的表現優於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格子間裡面哼哧哼哧做PPT的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但糟糕的是,隨著人才競爭的白熱化,大多數設計機構在宣傳時會刻意抹掉設計團隊的名字,人們能在公開媒體上了解到的,只有項目與某個知名設計公司之間的聯繫,卻無法感受到項目背後真實的團隊與設計師。年輕人不僅缺乏職業發展願景,甚至也在資本面前喪失了自己設計成果與作品的曝光機會。

表面上,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人才流失而刻意設置的壁壘;但在二三十年後可能會成為社會中堅的年輕人看來,這不過是夕陽行業的苟延殘喘。在這樣的行業現狀下,大佬們一方面抱怨人才青黃不接,一方面並不情願分割既得利益,調整薪酬結構,年輕人無法獲得機會與上升空間,只能逃離,用腳做出選擇。

在不少設計企業,需要剝奪某種年資以下員工的上網權利,以獲得他們高效畫圖的效率;也有不少設計企業基層員工無法通過適當途徑與其他員工建立聯繫

在市場規則相對健全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越來越無法接受作為設計公司身上的某些氣質。

一些本來以為看上去完全不需要猶豫的價值觀、信息化基礎設施,都因為國內企業自身的觀念問題顯得模稜兩可。

據我們了解,在不少設計企業,需要剝奪某種年資以下員工的上網權利,以獲得他們高效畫圖的效率;也有不少設計企業基層員工無法通過適當途徑與其他員工建立聯繫,獲得聯繫方式,企業內部既缺乏非正式交流的空間也缺乏交流本身。

在這個明顯需要創造力的行業裡面,我們企圖培養的卻是心甘情願做牛做馬的奴性!而且,他們會因為技術的發展,失去他們的工作。

美劇《西部世界》里的第一代機器人中的倖存品。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聽到說這個行業的宣講會已經無人參加,各大企業的招人難度越來越大的原因吧。在業界大佬們還在享用後地產時代的饕餮盛宴的時候,年輕人們已經不買賬了,他們感覺其實行業里的前輩們都是「不得不留下來」。

面朝未來,年輕人無法理解繼續「打怪升級」的意義。


本文是城市設計原創編輯的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了解轉載規則請在後台回復「轉載」。城市設計已加入「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權保護計劃。

參考資料: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網;澎湃新聞市政廳《AI助手「小庫」能解放建築師嗎》

[城市設計]是由一批資深專家團隊運營,可開展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旅遊規劃、公共藝術的投資諮詢與綜合發展。旨在以新型城鎮化帶動社會與經濟,文化和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歡迎關注城市設計(ID: urban_insight)

業務洽詢 張先生 / 13817251055 媒體合作 唐先生 / 18601077014


推薦閱讀:

最美新娘 | 2018秋冬婚紗欣賞
第二期開源項目第一周總結
嫁給設計師的十大理由
在設計的過程中,怎樣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下篇)——提升方法論
咋滴,叫你美工不行?

TAG:人工智慧 | 設計師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