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的「敵人」只有一個,但夥伴遍及生態
來自專欄 TechECR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熱乾麵不是炸醬麵,也不是蘭州拉麵。
2018雲棲大會·武漢峰會,阿里雲就很有些當地熱乾麵的味道:鮮、咸、辣、酸。「鮮」,代表了阿里雲對自主創新的態度,而「咸、辣、酸」,則是其對產業發展的看法。
阿里雲的熱乾麵
半月之前,在2018雲棲大會·南京峰會中,阿里雲拋出「中國只有兩種雲」的觀點,一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另一類是「拿來主義雲」,此觀點有些辛辣,「另一類」企業聽起來或許還有些酸酸的味道,一時成為產業的討論焦點。
當然,阿里雲並非希望將自己放置在「另一類」雲計算的對立面。此次武漢峰會,阿里雲即對此觀點進行了更精確地闡述,「未來的雲計算不僅只是阿里雲一家,但阿里雲的『敵人』只有一個。只有自主研發才將CPU效率發揮到極至;才能替代傳統IT基礎架構,才能將軟體效能與硬體能力完美整合。因此,阿里雲希望以技術創新為基礎服務用戶,並最終幫助用戶將技術紅利,轉化為產業紅利。」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說。
唯一的「敵人」是誰?
由此可見,阿里雲雖不贊同「拿來主義」,但並未將其視為「敵人」,其唯一的敵人是,如何高效地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如何幫助用戶獲得產業紅利。
而如何實現轉型?阿里巴巴是家互聯網企業,早期受關注的電子商務只是業務表現之一,其戰略方向始終確定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同樣,雲計算也只是阿里雲的業務表現之一,甚至改變企業IT部署模式也不是最終目的。其實,在發布物聯網平台之後,阿里雲的戰略已經很清晰,以雲平台為計算體力,以ET大腦為思考智能,以物聯網為神經網路,三位一體的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
而正是在此戰略背景之下,本次武漢峰會就頗有定調的味道,期間阿里雲提出「三條生命線」:即堅持自主研發、堅持與夥伴共生共存、堅決不碰客戶數據。「三條生命線」可抽象為其對「自身技術、生態夥伴、用戶業務」的態度,決定了阿里雲未來的成就高度,也決定了其是否能實現其戰略目標。
「拿來主義」就是「拼湊主義」
其中,堅持自主研發是阿里雲的技術態度,也與「拿來主義雲」的對比。簡單的「拿來主義」並也可取,但更可以理解為「拼湊主義」。武漢雲棲大會中,阿里雲進一步闡述了「拿來主義雲」的應用弊端。例如,未經過大規模實戰考驗、穩定性低、版本兼容性差;模塊堆砌、組件一致性差、可擴展性差;對硬體環境感知度淺,性能及容錯能力一般;只關注了單個數據中心的應用,未考慮全球數據中心協同。
「AWS、微軟、阿里雲,全球雲計算市場排名前三名的企業,均沒有基於開源平台研發雲計算核心系統,都在堅持自主創新。」胡曉明表示,雲計算屬於國家級IT基礎設施,涉及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諸多方面,其也正在驅動中國的產業升級和變革。中國必須培育自主創新、自主可控的雲計算。因為,「拿來主義」的雲計算走不遠,以「拿來主義」為根基的雲計算,也蓋不起高樓大廈。
專有雲的自主創新
同樣,在專有雲,即業內所稱的私有雲領域,「拿來主義」雲也蓋不起高樓大廈。在此方面,阿里雲同樣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源。突出的表現即是「Apsara Stack+中台架構」。2015年,阿里雲從公有雲技術體系中,演化出首個可大規模商用的專有雲Apsara Stack平台。此後,針對困擾客戶的「數據孤島」、「煙囪式應用」、「跨部門協作割裂」等問題,其又推出了「中台架構」整體解決方案。
其實,早期煙囪式IT系統,同樣存在於阿里巴巴內部,而「中台架構」可以理解為專有雲的「中間件」,將業務共性抽象出來,並沉澱成共享業務中台,同時也讓數據在底層流動,併產生價值。基於 「中台架構」,阿里雲生態夥伴擺脫了對「雙腿」的束縛,不必再從事繁瑣而消耗人力的數據治理工作,更可專註於應用開發,實現應用軟體快速迭代、敏捷部署。
此前,阿里巴巴的釘釘、飛豬、口碑等一系列業務,都基於「中台架構」誕生。目前,基於「Apsara Stack+中台架構」的技術體系,阿里雲以服務諸多企業客戶,中國郵政將新一代寄遞平台部署在Apsara Stack上,平穩跨越雙11業務高峰,日訂單高達6400萬筆;海關總署基於專有雲打造了中國海關大數據云平台,實現了億級數據的模糊查詢,報關核查能力提升了5倍之多;中國聯通與阿里雲共建全球最大卡號管理系統,可支持每秒4萬筆業務並發。
自主研發不等於不開放
由此可見,不管是在公有雲,還是專有雲領域,阿里雲均在堅持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當然,堅持自主創新不等於摒棄開源,更不等於不開放。雖然阿里雲核心系統不會基於開源平台,但其確實已在兼容多種主流開源技術標準,例如Hadoop、Docker、K8S、Spark等。此外,阿里巴巴還貢獻了中國最多的開源服務,完成了150餘個開源項目,包括Weex、Jstorm、AliSQL、ApsaraCache、AliOS Things等。
同時,阿里雲對合作夥伴,也採取了開放的態度。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排名前五,但其API調用數量排名全球前三。同時,阿里雲市場已經入駐1萬餘款軟體,其中2017年,雲市場中產生的訂單就已超過 200萬單。這正側面印證了阿里雲生態的態度,以及生態體系的活躍度。
對此,胡曉明說:「生態是阿里巴巴血液里流淌的基因。如果阿里雲每簽訂100元的服務合同,我寧願合作夥伴拿走85元。」
其實在2018年,北美調研公司在統計雲平台業務收入數據外,已經開始統計基於雲平台的服務業務數據,而且放大效率是3~5倍,即用戶每消費購買1元雲資源,就將帶動ISV提供3~5元的雲服務。「目前,阿里雲有8000+家合作夥伴,共同服務超過10萬客戶,2017年,阿里雲實現業務增長100%,但合作夥伴收入增長超過200%。可見,阿里雲的「倒金字塔」型生態已經初步形成,而在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還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胡曉明說。
作者簡介: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合作聯繫:zg777zg@sina.com
推薦閱讀:
※[技術深度]雲伺服器IaaS的資源虛擬化
※雲樂匯APP功能全面,為消費者提供玩具租賃超值服務
※為保護版權雲盤就只能停止服務么?
※巔峰之證!首位阿里雲ACE認證專家產生
※為什麼選擇新睿雲主機
TAG: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