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擴大開放 外資或將給互金行業帶來新機遇

金融擴大開放 外資或將給互金行業帶來新機遇

本文共3001字

閱讀時間約8分鐘

「實踐證明,過去 40 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2018年,中國經濟進入開放引領的新時代,中國金融業加快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有序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金融相關領域比例限制,並取消此前中資銀行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中國新一輪金融開放將吸引更多的外資以多種形式流入中國,從而不斷提升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和國際競爭力,為我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做出應有貢獻。

擴大金融開放,引入「活水」

Financial openenss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不斷改革創新、擴大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我們又迎來了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開放型經濟體的新時期。2018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要擴大開放四個重點領域,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央行行長易綱在分論壇上具體闡述了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與細節,並承諾在今年年底前推出6項措施:

1、鼓勵在信託、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2、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

3、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範圍

4、不再對合資證券公司業務範圍單獨設限,內外資一致

5、全面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要求

6、目前滬倫通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爭取於年內開通

回溯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進程,自2001 年加入 WTO 後,中國在承諾期內切實履行對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全面開放承諾,在業務領域和地域範圍方面逐步擴大。例如,進一步放寬了外資市場准入條件;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以外促內推進中國金融業改革;允許外資設立和投資入股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豐富外資經營業態;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外資營商便利度等。

關於金融開放,劉鶴表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和啟示,未來也會繼續堅持下去。

流水不腐 戶樞不蠹

Running water

中國為什麼擴大金融開放?擴大開放會不會有風險?對此,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開放才能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當前,中國的金融雖然迅速發展,但國際化和開放度還遠遠落後,所以金融再開放是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的對新金融的要求,以競爭推動金融發展,並由此為進一步的金融系統開放打好基礎,實現全面的開放,並通過金融再開放,重塑金融格局,提高金融效率,防範金融風險,創立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模式。具體原因如下:

從內部動力看,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此外,匈牙利國家銀行行長Gy?rgy Matolcsy表示,中國在全球經濟當中的地位在不斷的上升,包括金融,中國的金融系統在全球金融系統的比重不斷的上升,中國需要新一輪的金融改革。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行業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增強中國金融系統的活力,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

中國有句古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和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金融監管框架不斷完善,監管有效性不斷提升。實踐證明,只要管控得當,對外開放對中國的好處遠遠大於風險。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金融擴大開放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Influence

>>>對銀行業影響有限

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開放加快是必然趨勢,包括對外資銀行股許可權制、網點設立、外匯限制等方面,都將會有所放鬆。但根據我們對外資銀行的微觀觀察,即使享受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對銀行業整體的市場結構也不會構成根本性衝擊。長期來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有利於豐富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的種類,提升市場的活力,提升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在戰略轉型等方面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動能。且從細分來看,我國中小型銀行在本輪金融開放的過程中或可能成為引入外資銀行股東、開展相互合作的主力。

>>>外資將注入互聯網金融機構

隨著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不斷健全,互聯網金融業態的推陳出新,互金對於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滿足社會多元化投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普惠性水平,不斷的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分享財富成長等功能機制,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降低外資准入門檻可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對外吸引,金融進一步對外開放,外資與中資金融機構建立深度合作,依靠建立「外資+本土化經營「的商業模式,外資期待更多投資機會。大量外資湧入互聯網金融機構後,將不斷豐富國內互金金融產品,為我國互金行業注入創新要素,提高整體綜合水平,促使互金行業能夠更好地服務於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或農村、個人等金融資源等相對供給不足的領域。在金融強監管的當下,外資的注入無疑將是互金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縷曙光,它將促進我國互金行業競爭力不斷提升,使其真正發揮服務於普惠金融、實體經濟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準備,今天的中國金融業已然具備了擴大開放的「底氣」。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不僅是我國兌現當年「入世」的承諾,也是我國「以開放促發展」的契機。40年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籍籍無名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始終與世界各國在全球化浪潮下「合作共贏」,在複雜的經濟形勢中「風雨同舟」。而今,這條路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中國金融開放歷程

1978 年,改革開放伊始至加入 WTO 前,銀行業和保險業開放主要是在特定地域和部分業務領域以試點的方式進行,開放的程度有限

1980年,日本輸入出銀行在北京設立第一個外資銀行代表處,中國金融開放之路正式拉開序幕

1994 年,開放地域逐漸擴展到全國

1996 年後,逐漸在上海等地放開人民幣業務試點

2001 年加入 WTO 後,中國在承諾期內切實履行對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全面開放承諾,在業務領域和地域範圍方面逐步擴大

2004年前後,我國的五大銀行進行了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造,引入了國外的戰略投資者,開啟第二輪的金融開放

2006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頒布為標誌,外資進入中國的地域、客戶限制以及業務上的非審慎限制基本消失,銀行業實現了全面的開放,完成了入世時的開放承諾

2011年,為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政府順勢在原來QFII的基礎上,推出了RQFII

2014年,又在QDII的基礎上推出RQDII

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

原文鏈接:

mp.weixin.qq.com/s/V6BH

(更多金融資訊,請關注 中普車房網北京(zpchefangwang)


推薦閱讀:

黃金十年結束,年輕的你,還要進銀行業嗎?
關於銀行業發展的個人看法
全球銀行業大裁員 中國或裁減20萬個營業網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
決勝未來:銀行重塑的5個原則

TAG:金融業 | 銀行業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