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君安和越劇《柳永》

王君安和越劇《柳永》

2018年5月3日,福建省芳華越劇團尹派小生王君安攜越劇《柳永》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

感謝一位君迷(王君安的戲迷被稱為「君迷」)的轉票,讓我有機會欣賞到這場演出。

本不打算寫些什麼的,但腦海里時不時地冒出些想法和觀點,所以還是決定記下來吧。

一 演出實況

當天的演出bug真不少。

第一場:王君安出場扇子沒完全打開,配角(丫鬟梅香?記不清楚了)麥出了問題聲音時斷時續。

第二場:王君安嗓子破音。

第四場:配角A(孫大人)踩了配角B(楚楚)的衣服。

第五場:王君安忘詞一次。

總體感覺是,王君安演出稍顯緊張,也可能跟唱得比較少有關。

二 演出打分

10分滿分的話,越劇《柳永》打7分(劇本6分,音樂7分,舞美8分,表演7分),王君安的「柳永」打7.5分(唱8分,念7.5分,做7分)。

接下來就以上幾個方面,選擇性地稍作評論。

(一)關於劇本

很多人覺得該劇每場獨立是個問題。個人倒是覺得這樣的處理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劇本要表現的是柳永的一生。

個人覺得劇本的問題是:

1 柳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或者說作品想向我們表現出怎樣的柳永,是模糊的。可能是想讓我們觀眾自己去體會去琢磨?

2 總感覺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受到限制,以至於是先有內容和主題,然後往裡面填人物,「硬坳」的感覺比較明顯。

3 缺乏持續有力的矛盾衝突。

柳永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怎樣的,的確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因為相關的歷史資料有限且眾說紛紜。但劇作者自己心中應該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可是從這部劇中,我沒有看到這個答案。另外,最後一場,柳永自行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這樣的處理是不是過於簡單化了呢?

一齣戲的核心在於衝突和人物,兩者相輔相成。沒有衝突如何表現人物,人物不確定如何構造衝突?

如果非要說亮點的話,那就是第二場的「金鑾殿上」四句,表現出了柳永最後的驕傲。(其實,之所以成為亮點,也主要是得益於唱腔和演員的表演,劇本作用真是其次。)

(二)關於音樂

亮點:第二場「金鑾殿上」四句。

缺點:第五場柳永講「八仙」的故事,照搬《何文秀·算命》,偷懶了。

(三)關於王君安的「柳永」

就只說亮點吧。

唱:「金鑾殿上」四句。

念:晚年柳永的老生念白。

做:第一場「鳳銜杯」時毛筆點腦門,第二場"奉旨填詞柳三變"時的朝天一指,第四場楚楚唱《望海潮》時的默默旁觀,第六場「綺詞麗語一篇篇」時的揮手下蹲。

三 說說王君安

個人覺得,王君安是一位特別適合聽的戲曲演員。不用給她叫好,不用為她擁台,只要安安靜靜地聽就可以了。尤其是在深夜人靜的時候,獨自聽一聽她的CD,真可謂是一種享受。

或許是她個人魅力太過突出,看她演戲總有一種難以入戲的感覺:台下是王君安,台上亦是王君安。

在戲曲舞台上出bug是常有的事,但是,個人還是很難接受主演忘詞這件事。很多人說王君安像張火丁,但個人覺得跟張火丁相比,王君安對舞台少了一絲敬畏。

大家總喜歡用「王君安的奪梅之作」來宣傳越劇《柳永》,個人總覺得有些許不妥,因為這種說法總有種拿越劇《柳永》來定義王君安藝術成就的意味。個人認為,越劇《柳永》不行,1986年的越劇《紅樓夢》才行。

大家都說王君安的唱是最忠實於尹桂芳太先生的。如果仔細對比的話,會發現差別還是有的,應該跟發聲方式、嗓音條件有關。太先生的唱「質樸」,有玉的溫潤也有玉的堅硬;王君安的唱「自在」,有風的舒展也有水的流暢。但尹派的「自然」,於王君安而言,是入了骨的。


推薦閱讀:

申攤中的〔撥子調〕
【戲曲欣賞】京劇經典:636《楚漢相爭》
大C的聽戲筆記(08)最治癒的聲音——越劇尹派和京劇荀派
大C的聽戲筆記(02)看《西廂記》對比越劇、京劇、崑曲
大C的聽戲筆記(05)兩出新戲——淮劇《千古韓非》和滬劇《敦煌女兒》

TAG:越劇 | 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