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伍子胥報仇攻入楚都的軍隊竟神似羅馬軍團?吳國軍力提升之謎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春秋末期,最後幾位登上中原逐鹿舞台的是吳國和越國。位於蠻夷之地的吳國,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蓄,充分吸收了中原國家發達的軍事技術。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戰力超群的威武之師。甚至攻破楚都,為伍子胥報了血海深仇,那麼夫差賴以爭霸天下的軍隊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吳國的發展一直和軍事相掛鉤。在吳王壽夢之前,史書上很少有關於吳國的記載。之所以從吳王壽夢談起,是因為這一年有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來到了吳國,給這個中原諸侯眼中的蠻夷之國帶來了先進的軍事技術,從此之後,吳國才憑藉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春秋亂世博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位給吳國帶來第一次軍事變革的人就是申公巫臣,他輔佐楚莊王稱霸,又為了夏姬而叛逃晉國,之後又為報子反殺自己全家之仇而率領了一隻小型的軍事代表隊來到了吳國。從此吳國開始了自己的「軍事正規化道路」。在申公巫臣到來之前,吳國雖然有相當的軍事實力,但是根據記載:(吳軍)「不施詭譎,不練戎車,故不敢抗與中國。」這一時期的吳國因為南方地形原因,戰車發展極為遲緩,又因為與中原交流不多,已經不能適應春秋時期的戰爭形態了。
申公巫臣的目的是讓吳國可以持續的與霸主楚國相對抗。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從唯一可與楚國相抗衡的晉國帶來了30輛戰車。這是春秋時期軍陣組成的一個完整的基礎單位。憑藉這三十輛戰車,吳國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組織結構。之後,申公巫臣留下了其中的15輛戰車和自己的兒子繼續教導吳軍。因此,在吳國的軍隊中一直保留著大量的晉國特色。
吳軍大體上分為左中右三軍,並繼承了晉國的習慣,以右軍為上,左軍次之,中軍由吳王率領。但是在編製上,吳軍的編製卻與中原大不相同,只有「軍,旅,卒,伍」四個級別。一伍五人,一卒百人,一旅千人,一軍萬人。
之後,吳軍又經歷了伍子胥、孫武等人帶來的又一次改革。這次的改革更多的是從組織度的強化和作戰思想的變革。在孫武的教導下,吳國從「不施詭譎」漸漸發展成一隻「詭計多端」軍隊。在這一影響下,吳軍發展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
首先是關於戰車的使用。作戰時,吳軍將戰車布置在一線步兵的後方。在作戰時,以步兵率先接敵作戰,起到「正兵」的作用。當前線與敵軍接觸製造戰機的時候,每輛戰車正前方的步兵會向兩側讓開,戰車以「奇兵」的姿態突然投入戰場。這就是孫子提出的「以正和,以奇勝」思想的體現。
在這樣的軍事思想下,對前列步兵的素質要求就會很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吳國獨創了一支特別的先鋒軍。這是一隻由500名精壯士兵和3000名罪犯組成的軍隊,囚徒悍不畏死,壯士戰技高超,這樣的部隊既可以衝鋒陷陣,也可以為戰車部隊製造戰機。在與楚國的作戰中,正是因為他們的貢獻,吳國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吳軍在夫差時期終於達到了頂峰。吳越春秋中記載: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中校之軍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親秉銊xù,戴旗以陣而立。左軍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軍皆玄裳、玄輿、黑甲、烏羽之矰,望之如墨。帶甲三萬六千,雞鳴而定陣,去晉軍一里。天尚未明,王乃親鳴金鼓,三軍嘩吟以振其旅,其聲動天徙地。
這裡提有到了吳軍的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文犀長盾,這裡指的是吳軍裝備了犀牛皮製造的長盾。春秋後期,中國的犀牛在大量的捕殺下已經大為稀少,但是吳國憑藉其地理優勢自然可以大量裝備犀牛皮做的盾牌。
長盾則指的是吳軍裝備了比中原軍隊更大的盾牌。這種步兵使用的大盾牌要遠遠高於車戰使用的單手盾,可以給士兵以更好的掩護。吳軍的將校則裝備更大的盾牌,這種魁帥用的大盾被稱作吳魁。這些都是吳軍步兵傳統帶來的影響。
說起來,這種裝備習慣和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裝備思想相同。和吳軍因為地理原因缺乏戰車而重用步兵一樣,羅馬軍團受制於其騎兵實力不足,因此羅馬軍團也一直秉持著最大發揮步兵優勢的裝備思路。軍團在作戰時依靠地中海沿岸罕見的大方盾組成嚴密的陣型,以此應對敵軍的衝擊,從而消耗敵軍的耐力。
裝備大盾對士兵的體力消耗極大,同時大盾提供了極大的防禦面積,但也限制了士兵的攻擊方式。為解決這一問題,羅馬軍團的主要武器是較短的寬刃劍。使用方式是從盾牌的縫隙中進行快速精準的刺擊。這種人短劍和大盾配合的武器系統經歷了長期的實戰檢驗,取得了輝煌的成果。獨立發展的吳軍方陣也是採用這種武器搭配。
吳越之地一直以發達的鑄劍水平而聞名於世,扁諸之劍就是吳王為自己的戰士們專門打造的武器。這種劍長40到50厘米,現在常被稱為楚式劍,其實都是仿造吳越劍的造型製造的。從形制上來看,這種短劍以擊刺為主要攻擊方式。
在遠程攻擊方面,羅馬軍團步兵通常使用輕重標槍來彌補不足。由於中國古代弓弩的發達,吳軍乃至於整個春秋時期的軍陣中都罕見使用標槍的記載。不過根據吳軍擅長水戰等方面來看,吳軍的遠程武器應該也包括標槍。此外,吳軍裝備的一種短鈹也有投射使用的可能。
古羅馬的韋格蒂烏斯在《兵法簡述》中指出,方陣應列為決戰的七種陣法之首。與羅馬軍團一樣,以步兵為主的吳軍在作戰時常常使用緊密的大方陣禦敵。吳軍獨特的編製正是為了這一目的而設立的。史書記載「陳(陣)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就是說用一「卒」一百人為一個貫穿全陣的橫隊,十「卒」步兵正好是一千人,組成一「旅」由嬖大夫擔任旅長。十旅組成的「軍」就是一個萬人大方陣。
三隻萬人方陣以不同的顏色做區別,可以方便指揮,也可以讓士兵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當晉國在黃池看到自己當年的學生時一定會大為感慨。這隻當年的蠻夷之軍早已不是吳下阿蒙。這是一隻多麼龐大整齊的軍陣啊:站在最前面的是三千餘名輕甲猛士,在他們掀起的塵土和旗幟之後,隱約能看到戰車的身影。三隻顏色分明,隊列整齊的萬人方陣組成大軍的主體。他們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劍和最堅固的盾,在各級指揮官從指揮車上發出的金鼓聲中同時踏步,吶喊,聲震天地。
正是這隻如火如荼的軍隊,在西破楚、北敗徐、齊、魯之後成又在黃池逼迫晉國低頭。然而隨著姑蘇的被圍,「文犀長盾,偏諸之劍,方陣而行」的大軍最終也湮滅在歷史之中。不過他們的扁諸之劍和刑徒軍卻被秦楚所繼承,並一直延續下去。
編後語:在不同時間與空間,相似的作戰環境會催生出相似的戰術,這是軍事史研究上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還是那句話,沒有所謂最好的戰術也沒有最壞的戰術,只有最適合的戰術與最僵化的戰術。
參考文獻:
金大偉《春秋軍陣研究》
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
徐元誥《國語集解》
楊博駿《春秋左傳注》
《吳越春秋》《尉繚子》
韋格蒂烏斯《兵法簡述》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清正之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晉國無公族的新篇章——晉成公!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君權的旁落——晉平公!
※三家分晉的啟示
※「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後來被大火燒死」,你被騙了多少年?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第五代大宗——晉小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