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治不好的情緒病?無非是對目標沒有敬畏之心
來自專欄入世者說
1938年1月,梁漱溟和毛澤東這兩位在政治思想和個人性格方面迥然不同的老友,在延安黃土坡上挖出的窯洞里交談六次,十分深入。梁氏有很多「怪論」,包括希望毛今後要「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不要再靠軍事維持一條黨命」。蛤蛤。毛對梁氏所言,「笑言相謝」,稱讚道,「很可感」。尚處於創業期的毛,虛懷若谷,待人接物謙恭有禮,至於毛所具有的金剛怒目的另一面,梁氏則要在十五年後才能真正領教,當然這是後話了。
相比對外有意塑造溫良恭儉讓的「明君」風範,此時的毛在黨內同僚面前可是峭刻嘲諷,以老子自居的。情緒的隱忍與爆發,不是憑個人好惡行事,完全服從於現實政治利益的需要。內外有別,也僅僅是現實力量對比的真實體現而已。人嘛!人性如此。哪個會沒有情緒?只是,沒有實力的憤怒在人前不過是不辯形勢的小丑罷了。再激憤難當,也不過是一笑料耳。這就是主席在梁氏面前引而不發的原因。
主席最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在於他的困則奮,二在於他的忍耐力。其實蠻不喜歡他身上這濃重的勾踐之情——先忍耐再爆發、先做孫子再做霸王,但是要想到放在他那個一直備受打壓、夾縫求存的時代背景下,又不得不同情他必須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求生存、求發展。
他最喜歡杜牧的《題烏江亭》,常給人題這首詩,這首詩其實就是他鬥爭一生的真實寫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年少時讀此詩覺得一般般,如今再細細品味,哪一條容易做到呢?包羞忍恥,這一羞一恥,竟是如何不堪,如何難受?
不堪、難受,很多時候就成了普通人的全部,可以因為小小的情緒而把所有事情攪黃搞崩,最後來一句「我這人就是脾氣不好」,天經地義一般。而主席最了不起的,就是認清了這不堪、難受的情緒只能作為手段而不是目標,畢竟他是個革命者,他是要「道易天下」的,是欲以一己之心力主萬姓之沉浮的,所以他能像神經質的小姐那樣行事。所以,他才收斂起情緒,所以他才忍得下這梁漱溟。
都說有本事,沒脾氣,才是牛逼。我看有本事的人都是有脾氣的,只是發脾氣的先後節奏掌握得好而已。當年初讀《毛選》第五卷,主席大罵梁漱溟,那語調語氣及用詞,瘋狗一般——主席的形象在我真是心中一落千丈。現在,反而很同情他,忍了這麼多年,終於到了乾綱獨斷,可以為所欲為的時節,必要報復性地加倍要回來。這是永恆的人性。
主席的忍功是很厲害的,他的對手也不差。近讀楊天石的《蔣介石日記》,感受最深的是,是校長在日記里老是罵人,包括罵胡適之這樣的人不知廉恥、沒有感恩之心等等。細細體會,也只有校長有資格能做主席的對手,他倆雖然性格迥異但對自己的情緒控制都很不錯。校長也只是在日記里罵罵人,排解下憤懣情緒。強者的特質都差不多,這對老對手,都是實力主義者,都懂得鬥爭行為哲學的精義。情緒往往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校長說力不如人萬事休,在沒有實力的形勢下來情緒最是沒用。在《題烏江亭》之外,主席也還有句名言:不會鬥爭的人,失敗永遠跟著他。
朋友問我,要怎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說,意識到情緒不是目的本身,情緒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多想想這個就好了。不要為了發泄情緒把事情搞砸,除非必須用情緒推動事情的發展。以及,要把他人的情緒考慮在內,多「照顧」他人的情緒,事情就好辦多了。
1945年8月,在張治中舉辦的歡迎主席的桂園酒會上,多年勵精圖治,此時已是可以跟國家領袖蔣介石掰手腕的主席,主動地,緊緊地,握住江青前夫唐納的手,說:「以和為貴!」主席辦事就是這麼大氣,氣吞萬里如虎。
所以,哪裡來的小情緒?哪有治不好的情緒病?無非是你腦亂,是你對目標沒有最起碼的敬畏之心。
推薦閱讀:
※有情緒沒脾氣的女人,最可悲!
※情緒器官-乳腺
※什麼時候服食積極情緒最好吸收?
※市場連板股20多家,情緒繼續回暖!!!
※情緒不穩定易惹上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