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他們都要你多臨摹?

為什麼他們都要你多臨摹?

來自專欄竺九論英雄

大大,我不會畫漫畫怎麼辦?

多臨摹。

大大,我不會畫人體怎麼辦?

多臨摹。

大大,我不會上色怎麼辦?

多臨摹。

「多臨摹」將會和男生聽到女生來大姨媽要她多喝水一樣,會招人煩的……

那麼,為什麼他們說那麼多,最後還是要你多臨摹呢?

最近正在看《認知心理學》的教材,好多以前沒注意到的東西,很多憑經驗知道的東西終於在科學研究中發現了他們的道理!這些知識對於專業人士來講屬於基礎,但是對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講,的確令我有茅塞頓開之感!這次,我就現學現賣,談談臨摹背後的認知科學原理吧~

首先來說用臨摹這種方法提高畫技,究竟是在幹嘛?

說簡單點,就是你必須通過用手臨摹你想畫的對象,輸入關於這個物體的各種數據,在腦中建立三維模型,之後才能自由地使用這個模型。

在《認知心理學 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的第三章中提到了視知覺是如何進行心理表徵的。心理表徵的意思是你對輸入的信息或刺激進行心理組織,以便賦予刺激以意義,才能繼續進行加工。(橫線部分是摘抄自教材的部分)

視知覺是通過構建三種不同心理表徵或素描進行的。

1、原始素描:它以二維圖像的方式描述相對明暗的區域和已經固定位置的幾何結構。

比如在根本沒有學習如何觀察人體之前,講到人怎麼畫,大多數人可能畫出來的就是火柴人:

如果更認真一點,就是畫出表情,如下圖……沒有學過畫的話,就只有一個人體的大框架。這個大框架可能就是原始素描,在非常遠的距離內,看到這個框架的物體,你會識別其為人。

2.2.5維素描(二又二分之一素描):一旦原始素描建立起來,觀察者就用它建立一個更加複雜的表徵,即(2.5維)素描。觀察者利用陰影、紋理和邊界等線索,獲得關於該素描表面的信息,以及此刻它們在景深上與觀察者的相對位置關係。

當你觀察更細緻時,就會注意到人的動作主要由頭部、胸部和胯部來決定的,然後是四肢。慢慢畫多了,你就清楚人體的大致比例關係,關節可動的範圍等等,你會有自己處理人體的模塊的方法。(這些我在如何練習人體?說過,總分總的方法,與此類似)

3、三維素描:觀察者在建立原始素描和2.5維素描所依據的都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只有在構建三維素描時,有關現實世界知識或特定的期望(即自上而下的知識)才會被採納進來。這一素描既包括對事物的識別,也包括了視覺場景「意義」的理解。

當框架建立差不多的時候,加入對肌肉的研究、解剖學的知識,人物在背景中的位置(前後上下透視關係等等)、邊界、光影等複雜的信息就能夠加入你原有的人體分析模型。當你真正在自己腦中、肌肉中建立了畫人體的記憶之後,就能自由構建自己想畫的姿勢、光影了。

(下邊這張是我臨摹黑白照片,學習肌肉的光影的練習)

當你能夠真正輸入足夠的關於人體的比例、各種體型、年齡、種族的三維人體模型後,你畫故事時塑造人物才會信手拈來。

而練到這裡,你還僅僅只是掌握了人體,而畫漫畫還要畫各種衣物、材質、褶皺、表情、動作等等,每一個方面都需要通過練習掌握畫這類東西的「套路」(也就是模型),在有充足素材庫的基礎上,最終你才能原創。

當你在某一個方面沒有任何積累時,是談不上創造的,因為腦袋裡空空的,這個領域已有的知識你不知道,不站在其他人的成果上很難談得上有真正的創造力(除了某些天才,這些人我們不說……)。

上色也是如此,如果連顏色在色環上屬於哪種色相都不能辨識到,那麼上色好看就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如果要會上色,也要通過大量練習、接觸色彩、嘗試不同的上色風格,實際體會上色的步驟、筆刷特性等等。

最後講,為什麼要通過練習才能掌握某項技能?

知覺學習:知覺會隨練習而變化。只有通過大量練習,才能真正品嘗不同酒的細微差別。有知覺經驗的人懂得刺激的哪些方面需要被關注,並更努力、更有意識地區分兩種不同的刺激。知覺者的經驗顯然有助於引導他去關注刺激的特定方面,也會促進他「獲取」更多的信息。

新手和專家的區別就在於感知練習的多少,專家經過了大量練習之後,就能辨別細微的差別,看到某些圖也能知道從哪些方面去把握、分析,吸收起來也會更快。而這些「大量練習」是無法被跳過的,顯性知識可以分享,但是具體如何操作某個東西的經驗、具體體驗的感受、肌肉記憶、神經元連接都得本人來做才能進步。不練就沒有,達到一定的練習量才能進展到下一步。

總之,臨摹只是一種練習方法,通過臨摹你可以輸入臨摹對象的各方面和維度的數據。人要輸入數據,只有通過反覆實際操練、練習,數據才能從短期記憶轉向長期記憶,之後才能順利調用,這和電腦的拷貝粘貼還是不一樣的……在有了數據量的基礎上,才能為自己原創做準備。有時候創意就是一些已有知識的創新組合,而組合的前提是你真的輸入了大量不同維度的數據。

所以,講到最後,漫畫能不能畫好,就兩個——閱讀量和練習量。閱讀保證你的視野,沒見過的話也就不知道怎麼入手(沒見過意味著得自己發明)。練習量保證讓身體能記住你掌握的知識,而不是想得到,卻畫不出來或畫不好。

其他出自《認知心理學 認知科學與你的生活》的第三章的理論內容,我也發現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內容在討論【短篇訓練營】會員的作品時也可以用到。在這裡也分享一下。

1、知覺的核心問題是闡釋我們是如何賦予所接收信息以意義的。知覺可以分為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觸知覺和味知覺。

與視知覺相關的一個加工過程是模式識別。這是指對特定物體、事件等的識別,並將其歸之為某一類物體或事件。

在看漫畫的時候,每時每刻讀者都在進行模式識別的認知過程,「這是人」「那是狗」「這是樹」等等,然後把模式組織出意義來。如果要讓人明白你在畫人,那麼你畫的人得符合人體的模式。長篇故事也可以從符合某個模式開始,保證讀者的安全感,然後再違背他們的預期,創造驚喜。

2、格式塔心理學派對知覺的看法:當刺激在空間和時間上以較近間隔排列,它們會在知覺上形成連貫的、顯見的模式或者整體。這樣的格式塔或稱完形。

上圖是【短篇訓練營】第一期會員雪山大魔王的作品,當中有兩格是插入宇航員回憶自己與愛人的談話的畫格。上圖中後兩個畫格在意義上是一個單位,但是前兩格的月亮卻可以連成一個整體,因此我的直接反應是將前兩格處理成一個意義整體,結果就是我感到困惑,有點奇怪。

所以修改方法就是將第二格的月亮畫小畫遠,那麼我就不會把前兩格放在一起。而是通過第二格和第三格穿同一顏色的女生這個線索,把後兩格處理成一個單元。

3、視知覺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有關我們如何解釋刺激的排列,以形成物體和背景的。這種將整個呈現畫面分成物體(也稱為圖形)和背景(也稱底)的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加工過程,認知心理學家稱為圖形-背景組織

人看圖的時候,本能反應會去把物體和背景區別出來。所以,這在漫畫裡帶來一個思考:用什麼手段能將人從背景區分出來或者不區分出來?

在彩漫的情況下,有沒有給背景填色,會有很大的差別。

比如【短篇訓練營】第一期中阿猥任務三的作品。原本的作品只有線稿,而我們在討論會上建議她可以把背景填上顏色,而人物不填色,這樣人物的邊緣和背景就區分出來了,讀者可以一下子識別出角色。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有填背景色的前兩格和沒有填背景色後兩格。

與上圖相反的是,假如我們想把角色隱匿在背景中(比如設伏筆),那麼可以有什麼方法呢?有興趣的大家可以想想~

4、書里還總結了格式塔組織原則:使我們將物體作為整體來看待的原則。

1)接近律/靠近原則:我們會將彼此靠的近的物體歸在一起。

(漫畫的例子:畫格上下間隔比左右間隔寬,靠這個可以引導讀者的視線)

2)相似律:我們傾向於把相似的元素組合在一起。

3)連續律:我們會將輪廓構成連續直線或曲線的圖形歸在一起。

4)閉合律:我們將空缺填滿,傾向於看到閉合、完整的整體圖形。

漫畫的例子:有些對話框是不閉合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識別出整體效果。

5)協變律:同一運動趨向的元素會被歸在一起。

6)完形律:大多數格式塔原則都可以歸入這一類。我們趨向於選擇那些能產生最簡單和最穩定形狀和圖形的方式。簡單和對稱的圖形較之複雜和不對稱圖形更容易為人發現。

動畫和漫畫的角色設計都不宜太複雜,這是因為讀者識別複雜的人物形象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反而拖慢理解劇情的節奏。

5、兩種加工過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數據-驅動加工過程),指的是知覺者從環境中細小的信息開始,將它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以形成知覺。它包括自動化的和反射性的加工,即使知覺者被動接觸信息時它也會發生。

自上而下(概念驅動加工過程),指的是知覺者的期望、知識理論或概念,引導知覺者在模式識別過程中的信息選擇和整合。你在宿舍,從過去的經驗你大致知道樹、灌木和其他物體離窗有多遠。當你朝那個方向看時,就預計會看到樹、灌木等。

三種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

1、模板匹配:將輸入的信息與已經儲存的模板進行比較,請從中尋找出一種匹配的模板。

2、特徵匹配:將整體分解為部分的分析構成了知覺的基本加工。這些被搜尋和辨認的部分稱為特徵。「邊界探測器」「蟲子探測器」「水平線探測器」和「垂直線探測器」

幾何元素:當人們觀察物體時,會將其分割為一些簡單的幾何成分,稱為幾何元素。

基本上,現有的大部分人造物體都可以歸納為簡單的幾何成分。比如,人體的頭部可以歸納為一個球兩邊被切掉的形狀,胸部、胯部都可以放入長方體等等。畫複雜的東西之前,一般起形會使用簡單的幾何形狀。

6、原型匹配:這個模型視圖糾正模板匹配和特徵分析模型的一些缺點。它與模板匹配模型的不同之處在於,這裡所謂的存儲表徵,不再是必須完全或非常接近匹配的整個模式(這是模板匹配的情況),而是一種原型,即對某類物體或事件的理想化表徵,如字母R、一個茶杯、一台錄像機等。可以將原型看做其代表物體的理想化模型。

當需要觀察的東西多了,或者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存儲某些物體的理想化表徵,也可以說是我們把某些具體的東西抽象成圖標(icon)了。比如,想到杯子,你腦中出現的第一個圖形,就是你對杯子的理想化表徵。

(下圖是我對玻璃杯的理想化表徵——也就是我存儲的玻璃杯的圖標)

以上,零零散散的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得懂,這篇文章也可以算是我學習《認知心理學》那本書的讀書筆記了。

大家在練習時注意是想通過這個練習達到什麼目標,臨摹只是一個方法,假如你還有別的比臨摹更好的練習方法,而且提高畫技的效率比臨摹高,那麼就用你覺得好的方法提高畫技吧~~

另外,其實要畫好,就得投入大量時間進行重複的、枯燥的練習,會很辛苦的,但如果你練習都能樂在其中,那麼其他人覺得枯燥的、堅持不下去的長篇連載,你完全能夠堅持畫完,而且樂在其中。

祝各位練習愉快!

——硬硬的廣告時間——

為了讓人能在長期枯燥的練習中堅持下來,我開了一個可以隨時加入的社群【每日一練】。目前已經有5位小夥伴加入了,由於星球是試運營階段,還剩45個名額。已經入群的小夥伴相互點贊評論,學習氛圍已經濃厚起來了。

由於這是收費社群,一年299元,所以能夠加入的人都是真心希望進步的人,如果看到別人總結的方法如果對自己有用,完全可以借鑒。另外因為是收費社群,即使覺得自己畫的不好也不用擔心會被別人說,因為只有付費的人可以看得到,大家都是希望進步的人,所以覺得自己水平還不行的人也不必覺得害怕,只要自己真的堅持每日練習,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就很好了!

而我現在的每周總結也都優先發布在那裡了~(因為那邊沒有公眾號這種一天一條的限制=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每日一練】社群的信息,請看這篇文章。

t.zsxq.com/2RfuJ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木片畫教程 | 拿出我的看家本領,它們是這樣畫出來的?
耶律真經 (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卷 586;星命部彙考 22 總論
FA孚愛推薦 | 空間設計類優秀書籍推薦
藝+ Weekend | 彩陶的宇宙 貝蒂·伍德曼個展& 暴走k11藝術中心
馬思純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TAG:速寫 | 鋼筆畫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