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事故後,真的出現了更耐輻射的基因突變生物 | 科學美圖

核泄漏事故後,真的出現了更耐輻射的基因突變生物 | 科學美圖

以下文章來自答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的原創文章。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這是電影里經常出現的橋段。在核泄漏事故發生後,當地的生物出現了基因突變,變得更加可怕,一些人類甚至具有了超能力。

如果只是為了拍一部好看的電影,這樣的設定並沒有什麼毛病。可是,現實中真的會發生這樣的事嗎?生活在核污染的地區,生物真的可以發展出奇異的能力嗎?

切爾諾貝利事故20年後的樣子

簡單地說,是的。

1986年4月,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核泄漏災難事件,核電站爆炸失控,大火整整燃燒了10天,歐洲和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都被污染了。當地約11.6萬人被緊急撤離,後來核電站附近大約4200平方公里的區域變成了無人區。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

直到現在,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產生的放射性銫元素依然可以在一些食物中檢測出來,中歐和東歐某些地區的蘑菇因為輻射量太大依然不能被人食用。

1990年繪製的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緣蝽(Coreus marginatus),它的左邊的觸鬚少了一節。

而當地依然在被核泄漏事故的餘波蹂躪著。當地的鳥類的眼睛裡經常出現白內障,大腦也比較小,就和廣島長崎核彈爆炸後當地人的情況類似。在輻射最嚴重的區域,40%的雄鳥都失去了生殖能力。

1990年繪製的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盲椿(Miridae sp.)的一條腿有殘疾,它實際上是個爪,而不是一條腿。

儘管如此,這個被人類拋棄的無人區卻逐漸變成了動植物的樂土。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小狐狸

在經歷了最初的核輻射打擊後,當地生態逐漸恢復了生機。30多年後來,切爾諾貝利的無人區里一直生活著不少動植物,大到狼,小到各類微生物都有,它們在這個殘留著核輻射的「天堂」里欣欣向榮。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鳥類

雖然鳥類的數量驟減,但是其他脊椎動物卻展現出了適應性。早在90年代,核輻射無人區里就出現了大型哺乳動物,比如麋鹿和野豬;而該無人區中狼的數量則是附近4個自然保護區內數量的7倍有餘。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里的野豬

福島核電站的情況也類似。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雖然核電站無人區里鳥類、蝴蝶還有知了的數量變少了,但是那裡的蜻蜓、蜘蛛、蚱蜢還有蜜蜂的數量沒有受到輻射的顯著影響。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里的白鼬

更重要的是,一些生活在核輻射區域的生物產生了適應於輻射的突變,這讓它們比一般生物更能忍受核輻射。

1990年8月13日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30千米無人區邊緣發現的紅蝽(Pyrrhocoris apterus)的繪製圖。

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教授 Timothy Mousseau 從2000年左右開始訪問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研究當地的生物。他發現,無人區的紅蝽出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變異,它們翅膀上的黑色斑紋融合了起來。而當地的一些鳥和細菌也開始對輻射顯示出耐受性。它們的這些能力也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帶來了啟發。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里的野豬

這是因為,宇航員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險,但其中最大的一類危險就是宇宙射線。而核事故地區的伽馬射線污染為研究生物如何適應宇宙射線提供了一個近似的環境。

1988年繪製的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沫蟬(Cercopis vulnerata),它左邊的中間那條腿的關節里長出了另一條腿。

在地球上,地球的磁層為生物阻擋了有害的宇宙輻射。但是當人類跨越這層看不見的結界,就會遭受來自太陽風暴和宇宙射線的荼毒,這些輻射會損傷細胞,導致DNA變異。

1990年繪製的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tree bug(Pentatoma rufipes)的一邊翅膀有殘疾,小盾片(scutellum)也發育不全。

目前國際空間站(ISS)雖然帶有宇宙射線防護裝置,而且盡量在地球磁層內運行,但是對於未來要飛向太空的人類來說,這樣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如果殖民火星,那麼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旅客每5-6天就會受到相當於一次全身CT掃描的輻射量。

1990年繪製的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一隻紅蝽(Pyrrhocoris apterus)的翅膀很短,無法覆蓋下面柔嫩的身體。

Mousseau 表示,「星際旅行的成功秘訣將來自那些在地球上具有在輻射環境中進化的歷史的動植物。這些生物能夠忍受或者完全避免輻射帶來的傷害。」

切爾諾貝利無人區的馬群

人類的未來,或許就牽繫在這些被遺棄的核輻射天堂里。

下面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30年,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一段紀錄片——

30年後的切爾諾貝利,生物欣欣向榮_騰訊視頻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有趣的科普一網打盡!

圖片來源和參考資料:

academic.oup.com/jhered

theguardian.com/science

rsbl.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theconversation.com/at-

smithsonianmag.com/arts

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

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

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


推薦閱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為何還在為曾呈奎造假?
這不是開玩笑:最新研究表明,天王星聞起來很臭
熊爸爸 時逢秋暮露成霜 幾份凝結幾份陽
一圖帶你看懂化工產業鏈,建議收藏

TAG:自然科學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