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全免費,年入360萬,這家店的商業模式不服不行

產品全免費,年入360萬,這家店的商業模式不服不行

來自專欄富日記

在商業世界,「免費」這個詞彷彿有一種魔力,讓消費者們欲罷不能。

因此「免費」成為商家們重要的促銷手段,還有公司靠提供免費產品或服務,構建出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比如360,就是靠免費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要說到把免費這招用到出神入化的,不得不提日本東京澀谷區的一家店「體驗工坊」(Sample Lab)。

這家店的定位是時尚試客營銷精品店,店裡的產品有90種,產品種類豐富,從各種零食,到蠟燭、麵條、面霜,再到價值50美元的電腦遊戲軟體,這些顧客都可以最多選五樣產品免費拿回家。

而且這些產品不是試用的小樣,所有產品都很完整、足量包裝,質量上也沒有任何問題。

聽到這兒,許多人一定覺得匪夷所思,這家店是在做慈善事業嗎,店主該不會是個傻子吧。

當然不是,這家店的產品雖然都免費,但賺錢能力驚人,年收入55490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要360多萬元。

產品免費,還賺這麼多錢,這源於這家店獨特的商業模式。

首先,別人家的商品進貨要花錢,他家的商品進貨不但一分錢不花,還賺錢。

產品都是供應商免費提供的,而且要倒貼錢交貨架租賃費,2000美元可以展示商品兩個星期。

那這些商家為什麼願意倒貼錢呢,因為體驗工坊的產品免費,質量又好,自然會吸引無數客人光顧。

每天體驗工坊只接待700名客戶,而且這些客戶都是兩個星期前在app上預約成功的,大量的客戶還沒約上,來不了,只能等。

這對於商家來說是很好的品牌展示機會,與其大筆投入廣告費,不如直接展示給真實的消費者,讓他們體驗,這些人使用後有可能就會成為這個商家的老客戶。

商家的貨架租賃費是這家店的第一塊收入,也是最大的一塊收入。

免費的東西人人愛,如果不對用戶進行限制,很容易出現人山人海的現象,因此這家店向用戶收取會員費。

只有支付了每年13美元註冊費和年費的「會員」才被准許進入,體驗工坊已經擁有47000名會員

和能免費拿到的產品價值相比,即使交了會員費也很划算,這就對用戶進行了初步篩選,篩選出付費意願強的用戶。

一方面向提供商品的商家收費,一方面向免費體驗的用戶收費,但這還沒完,這家店還有很值錢的東西,那就是這些人的消費信息和數據。

體驗工坊讓用戶們填寫在線問卷調查、紙質的調查表或是接受手機通話調查的方式來反饋信息,積累消費數據。

其他公司要想獲取這些數據,需要支付4000美元的信息費。

在店裡展示商品的商家,當然希望得到用戶消費的信息反饋,這有助於他們提升和改善產品和營銷策略。

為什麼顧客願意參與配合體驗工坊的調查呢?因為配合調查可以獲得積分,積累到10000積分就可以從初級會員升級到中級會員,再升級還可以到高級會員,會享受到更多實惠。

體驗工坊以免費為切入點,把商家和用戶連接起來,讓商家獲得了產品展示和用戶反饋,讓用戶獲得了免費商品,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而體驗工坊也從中賺取到穩定的豐富利潤,實在是讓人不得不服的商業模式。

體驗工坊成立於2007年7月,至今已有10年時間,可以說火了10年,還會繼續火下去。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體驗為王的商業時代,許多線上電商和傳統品牌都越來越注重體驗。

比如高冷的電商品牌Everlane的創始人Michael Preysman五年前曾經說過,絕對不會開實體店。

但最近他們在紐約開啟了第一家實體店,明年2月,舊金山的第二家店,也將隨之啟動,這些實體店主要用作線下體驗。

又比如沃爾瑪前段時間以3.1億美元的價格拿下服裝公司Bonobos。

Bonobos的實體店是試衣間的功能,人們在裡面選好服裝,可以當場下單,然後Bonobos會將商品免費快遞給你。

這一切都說明,體驗越來越重要,也在許多地方重塑著商業模式,像體驗工坊這種模式因此更值得商家們學習和研究。

管理者們可以考慮如何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創業者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資源,聚集於某一個行業,比如服裝、美食、化妝品等,打造一個細分方向的體驗工坊。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富日記原創,如轉載請標明!


推薦閱讀:

類似VICE等,拍紀錄片、視頻什麼都是免費且好像沒有公開拉贊助的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呢?
有沒有可能為RTS(即時戰略類遊戲)開發出一套玩家能接受的、穩定持久的盈利模式?你有哪些思考?
網路奢侈品代購真的賺錢嗎?
如滴滴打車這樣的軟體是如何實現盈利的?

TAG:免費 | 盈利模式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