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10 從現代閩南語推導日本漢字音
來自專欄學渣的思考
原文使用 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broad transcription(寬式國際音標)標註,我將閩南語部分改爲臺灣羅馬字拼音,方便查閱,並附有一些嚴式(narrow transcription)註音。部分例字較生僻,我換成了較常見的漢字,並添加了日語例詞和平假名形式。
原文作者信息:
Margaret Mian Yan(嚴棉)
PhD of Lingui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1969 - 1974)
Professor Emeritus
EALC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Monroe County, State of Indiana, the United States.
一、概述
1.漢字域外音(Sino-Xenic pronunciations):日本漢字音(Sino-Japanese),高麗漢字音(Sino-Korean),越南漢字音(Sino-Vietnamese)。
2.古日本人借用漢字的目的:研讀佛經和漢文。
3.起源和傳播(隨佛教):吳音(今多參考南吳和閩南)在音讀漢字中佔37.8%,路徑爲南朝的建康(今南京)一帶(古江東語,現代吳語和閩語支同源祖語) - 朝鮮半島百濟政權(百濟漢字音) - 日本。漢音則由唐帝國直接派長安「音博士」至日本教學。
4.現代日語的兩種基本音節結構:未借用古漢語前,在本土,每個音節只有一個母音。
(1)(輔音 )+ (半母音) + (母音) + 母音;
(2) 成音節的鼻音。
5.爲適應日語原有音韻條件,而對古漢語進行的音變:
(1) 複母音:多數合併成長母音,少數減爲單母音;
(2) 入聲韻尾(-p, -t, -k):添加母音詞綴,使之變爲雙音節;
(3) 雙脣(Bilabial)鼻音(Nasal)結尾-m[m]的韻:因爲日語只有一個舌尖(齒齦,Alveolar)鼻音ん[n]可以成音節,因此要麼在-m[m]後添加母音變爲雙音節,要麼將[m]變成ん[n];
(4) 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調:消失,產生大量同音字。音高在單音節中不成音位,無辨義作用。日語音韻處理音高僅高低兩種,因為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的語境中才需要依此辨義。
(5) 塞音(Plosive)(清不送氣p[p], k[k], t[t],清送氣ph[p?], kh[k?], th[t?]。閩南語全濁b[b]和g[g]由中古鼻音[m]和[?]塞化而來)和塞擦音(Affricate)(見系無齶化,無需分尖團。清不送氣ts[ts]對應普通話z/j,清送氣tsh[ts?]對應普通話c/q,濁不送氣j[dz]。):不區分送氣(Aspirated)和不送氣(Unaspirated),都併入送氣音位p[p], k[k], t[t]。所有清塞擦音ts[ts]又都變爲清擦音(Voiceless Fricative) s[s](亦即兩個分音在古日語中同音位,無辨義作用),增加了同音字個數。
對後續內容的幾點說明:
1.表中標*的音較常用。閩南語注音部分泉漳腔皆取。
2.注意台羅拼音轉日語羅馬字時的調整:
s + i → shi/sh(y);
j + i → ji/j(y);
t/th + i/u → tsi(即chi或chy)/tsu;
o/oo → ou/o.
3.以下未提到的內容,在閩南語和日語中是相同的,直接遷移應用即可,也可參考文末附表。
二、聲母部分:閩南語聲母簡併嚴重,建議學習吳語作爲補充。
6. 雙脣塞音聲母:
(1) 對應清聲門過渡音(Voiceless Glottal Transition):中古幫滂
p[p], ph[p?] → h[h].
(2) 對應濁不送氣(Voiced Unaspirated)雙脣塞音:
p[p] → b[b].
7. 送氣和不送氣塞音聲母合併:接高母音i時成tsh[ts?],即chiち。閩南語中清化的中古舌上濁塞定母[d]和澄母dr[?],在吳音中要還原成濁音d[d]。
kh[k?], th[t?] → k[k?], t[t?].
8.塞擦音擦音化:閩南語中清化的中古濁擦音和濁塞擦音在吳音中要還原爲濁擦音z[z]。
ts[ts], tsh[ts?] → s[s].
9.舌根(軟齶,Velar)鼻音塞化:中古疑母,同閩南語白讀變化規律相同。
ng[?] → g[g];
g[g] → g[g].
10.舌尖邊音(Lateral Approximant)對應齒齦邊閃音、鼻音或濁塞擦音:
l[l] → r[?](中古來母,全部變爲齒齦邊閃音);
l[l] → n[n], j[dz](中古日母,泉腔併入l[l],吳音多變爲n[n]);
j[dz] → j[dz](中古日母,漳腔未併入l[l],直接對應漢音。).
11.聲門過渡音塞化:閩南語和日語都保留的上古喉塞音痕跡。
送氣h[h]/不送氣(不標)[?] → k[k?](中古曉母,漢音部分中古匣母);
送氣h[h]/不送氣(不標)[?] → g[g](中古匣母).
12.雙脣濁塞音鼻化:吳音中古明母。漢音則多與現代閩南語白讀一致,原m[m]也塞化為b[b]。
m[m] → m[m];
b[b] → m[m];
b[b] → b[b].
13.舌尖(齒齦)塞音帶介音時塞擦化:知組讀端體現閩語支的上古漢語遺留,但在日語中要變成中古形式。
t[t], th[t?] + i/u → [ts?] + i/u(即chiち或tsuつ).
三、韻母部分:閩南語較存古。
14.雙脣鼻音韻尾變爲舌尖鼻音:m → n.
15.入聲塞音韻尾添加母音構建雙音節:
ap → afu/ofu → atsu/ou;
ip/ap → ifu → iuu;
iap → efu → etsu/you;
-at/-it/-ut/-ot → -etsu/-ichi/otsu;
-ak/-iak/-ik/-ok → -aku/-iki/-eki/-oku.
16.所有舌根(軟齶)鼻音韻尾-ng[?]口化爲-u:吳音漢音皆然,除非有符合後續規律的特殊變化。
-ng → -u.
17.低母音a高化爲o:帶介音i時合爲拗音。
-au → -ou;
iau → you(eu).
18.主要母音爲-i-時的特殊變化:僅漢音中古梗攝。主要母音-i-低化爲-e-,末尾變-i。
ing → ei;
ik → eki.
19.主要母音i後插入低母音a:吳音中古曾攝梗攝和漢音中古曾攝。完整路徑是ing/ik → iang/iak → iau/iaku → you/yoku。
ing → you/ou;
ik → iki/yaku/yoku/oku.
20.主要後中低母音o低化爲a:吳音漢音中古江攝宕攝舒聲字和部分通攝字。完整路徑是-ong → -ang → -ou。
-ong/-iong/-ang/-iang → -ou;
-ok → -aku.
21.主要後中低母音o高化爲u:吳音漢音大部分中古通攝字。完整路徑是-ong → -ung → uu。
-ong/-iong/-ang → -uu;
-ok → -uku.
22.介音i/u去除:注意是否先滿足前面羅列的規律。
(1)中古漢語作-e-的韻,去除介音後的低母音a,要高化成e來還原:即 -ia- → -e-
全部-ian, -iam, -iang, 部分suan, tsuan, tshuan → -en;
全部iat, iap, 部分uat → echi(吳)/*etsu(漢,慣), etsu/you/ou/iuu.
(2)其他情況下直接去除介音i/u:
23.前高母音後化:僅吳音中古侵韻,用得很少。
-im → -on.
附錄:聲母對照表(按照發聲部位)
(上古和中古擬音來自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推薦閱讀:
※2【閩南語歌歌詞】正字歌詞附註音--第2組
※家後
※150-2【閩南語歌歌詞】正字歌詞附註音--第150-2組
※6【閩南語歌歌詞】正字歌詞附註音--第6組
※10【閩南語歌歌詞】正字歌詞附註音--第10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