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的經過

巨鹿之戰的經過

一、秦軍的兵力與構成

1、王離

王離本是喜聞樂見的蒙恬的副將,蒙恬被賜死後代領北方邊軍。王翦傳中提到

「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高祖本紀也說

「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可見王離是一直是主持河北戰事的,因此被成為河北之軍,因為之前的敘述一直集中於河南的章邯沒怎麼提到他,所以才特別介紹了一下。

然而項羽本紀則稱陳余的軍隊為「河北之軍」,疑有誤——史書只說陳余軍巨鹿北沒說在某河之北,陳余傳中稱其軍為常山兵,若相對楚軍而言則陳余等人事迹明白沒必要在這裡再次強調其是「河北之軍」

其兵力可參考蒙恬。蒙恬手下的軍隊史書中常見的說法是三十萬,但匈奴列傳卻說是十萬。公孫弘論及此事時說「秦時嘗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蒙恬列傳也提到「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可見所謂三十萬其實是包括了築城的民夫甚至遷去實邊的百姓的,實際的軍隊人數當為十萬,王離帶去河北的軍隊當於此略少

王離在巨鹿之戰的過程中是接受章邯的領導的,如「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令字很明顯的表明了上下級關係,圍點打援的任務的分配也明顯的表現了主次的關係

2、章邯

關於章邯這位秦軍主帥,很多人認為他帶的是囚徒軍。秦國軍隊都派到嶺南、塞北去了~~這種想法實在太過想當然。事實上秦始皇從來沒有忽視過山東地區,認為六國滅了就萬事大吉。因此才一次又一次的巡行山東炫耀無力。就連胡亥也明白這一點,

「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彊威服海內。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在繼位之後也火急火燎的出去溜達了一圈。在這樣的認識下又怎麼可能把兵力全派到塞北、嶺南留一個空蕩蕩的關中出來呢?

關於蒙恬的兵力前面已經說過,而五十萬人進攻嶺南的說法出自《淮南子》,裡面蒙恬的兵力也是五十萬,呵呵~~~《史記》中任囂、趙佗的官職都是尉,即都尉或郡尉,與王離、蒙恬等人的地位相去甚遠,所令兵力自然也十分有限。始皇本紀更指明「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去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根本就是臨時徵集的"民兵",沒有多少大秦的正規部隊

之所以出現以刑徒為軍的事並不是因為關中空了,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看到了吧~~不是秦國人腦子進水把軍隊都派去打百越、匈奴,在關中唱空城計,而是秦二世腦子進水不喜歡人說山東反,認為「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中央軍根本沒有集結。於是才使得周文突入關中直逼咸陽,章邯才不得不領著酈山囚徒硬抗,擊退周文後秦國完全沒理由晾著國防軍不用繼續去用勞改犯

周文戰敗後「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才追擊而至,秦軍竟然有兩個多月毫無動靜,聯繫前文章邯的進言很顯然是在等待「近縣」軍隊集結。此後的章邯也真的像打了雞血一樣相繼擊破周文、田臧、李歸、房君蔡等將領入陳郡滅陳勝,接著又北破魏、齊。被項梁包圍在濮陽後秦國又「悉起兵益章邯」,最終大破項梁。 秦始皇本紀對此概括為

「使章邯將擊破周章(文)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

關中卒東出擊盜者無已

這些都很明顯的證明章邯率領的就是當年那支威震天下的秦軍

二、諸侯聯軍的兵力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

(燕王)使將臧荼救趙」(月表)

「(魏)豹救趙」(月表)

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

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兵降項羽」

(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

趙軍陳余部明確提到常山兵「數萬」,張敖從代地帶來的萬餘人。但趙國經李良之亂和對王離的失敗,兵力必然有限。陳余帶領數萬大軍卻毫無動作,在張耳使者的苦苦哀求之下仍三句話離不開個死字。更證明了趙國兵力與秦軍相去甚遠

臧荼當時在燕國的地位不清楚,兵力也無從知曉,但燕國與趙的國力差距很大,臧荼的兵力想來不會比陳余多

魏豹是魏咎被殺後「楚懷王予魏豹數千人復徇魏地」,下魏地二十餘城。但魏豹是兩面下注, 一面派皇欣、武蒲幫劉邦一面支援巨鹿,兵力恐怕也過不了萬

田安比魏豹更慘,不過只有濟北數城,兵力最多幾千人,田都是齊國(田榮)叛將,兵力只會更少

楚軍明確提到數字的只有「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項梁在時楚軍最盛有十餘萬,雖經大敗仍有相當實力,項羽曾對宋義說其兵力是「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此說不確但也表明所部為楚軍主力,前漢紀的五萬或許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於諸侯的總兵力,《漢書?陳勝項藉傳》提到:「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地至河南」。這是在秦軍投降後的,所以應該包括了章邯那二十萬人,山東諸侯共十餘萬人也合乎推理。因為和章邯對峙時項羽已經提到諸侯軍糧草不足,而且除了燕、魏兩個小國幾乎都已沒有餘力不會再有什麼增兵。章邯投降後秦國兵力已盡項羽等人也實在沒有理由再大肆擴軍把兵力翻倍到三十萬。

又,項羽到鴻門時「兵四十萬」,這樣一來所謂的新安大屠殺就很難解釋了~~

三、巨鹿之戰的經過

1、包圍巨鹿

項羽紀、高帝紀

「(章邯)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

張陳傳則記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

月表中記二世二年後九月「秦圍歇巨鹿,陳余出收兵」,三年十月(次月)「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河內」。

結合來看,本紀中的「大破之」和列傳中的「至邯鄲」是同一件事,列傳中省略的趙軍的一場敗績。所謂「當此時」明確是說同時進行的,王離在九月包圍巨鹿,章邯大約也在此時攻下邯鄲,並於次月徙其民河內,然後進與王離為掎角,「軍其南,輸之粟」 ,準備圍點打援

另外還有一點比較有趣,高祖紀和曹參等人列傳中都提到在成陽南擊破「王離軍」,月表記作三年十月「破東郡尉與王離軍成武南」 王離此時正包圍巨鹿不應在東郡,當是其別將被派來支援東郡阻擊楚軍的。記作「王離軍」,只是以主帥代稱其軍罷了

2、諸侯救趙

秉承者十幾年前的亡國教訓山東各終於實現了一致對秦,也遵循著戰國以來的光榮傳統畏秦如虎堅壁不敢戰。

燕國人一直沒什麼戲份,陳余雖然一直在場到從巨鹿跑出來之後帶著常山的殘兵根本不敢進軍解圍。張耳曾派使者去請兵,但陳余認為那完全是「以肉委餓虎」的找死行為,最後實在拗不過給了兩人五千人讓先試試,結果不要說摸到城牆,根本連城上人的視線都沒進就被消滅了。不久張敖從代地又帶了一萬多人來,趙軍兵力有所回升,哥倆一起蹲坑

楚國宋義更是連黃河都不過,直接把大軍停在了家門口,於是項羽殺宋義取而代之引軍渡河,田安、田都跑來跟隨項羽前往巨鹿。

月表中魏豹也於此時「救趙」,然而列傳中卻只提到「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不知道是不是沒趕上~~

3、巨鹿大戰

項羽掌握兵權北上巨鹿後,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攻擊秦軍,「戰少利,陳餘復請兵」。於是項羽下令破釜沉舟全軍渡河。這種謹慎舉動可能是為了搶佔陣地避免被半渡而擊

然後史書中出現了兩種記載:

項羽本紀: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張陳列傳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

本紀中「絕其甬道」在大軍渡河後,列傳中則在此前,或許英、蒲也承擔了騷擾秦軍甬道的任務,所謂「戰少利」即此。英布傳中說「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可見英布這支先鋒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陳列傳中還讓我們找到了吃瓜的章邯同志,本紀中的「與秦軍遇,九戰」與列傳的「遂破章邯」應該是指同一件事——截斷秦軍糧道擊退章邯援軍。此舉使楚軍身處章邯、王離之間,腹背受敵極度危險,但切斷了秦二將間的聯繫,因此說「至則圍王離」。

自投羅網的項羽很快遭到秦軍的大舉進攻。「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虜王離」,然而列傳則說大敗的是章邯。本紀中是對巨鹿整場戰爭的概括無法確定王離是否夾攻項羽,雖然按常理推斷這是必然之事但考慮到圍城的任務和諸侯在旁王離軍應該不會出動大軍,所以楚軍才得以先集中力量進攻章邯「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擊退章邯部秦軍後然後反身猛攻巨鹿的王離。

這個時候本來「作壁上觀」的諸侯們看到章邯大敗退去,不用再擔心受到章、王二人圍攻的危險,終於「乃敢縱兵」群起而攻包圍巨鹿的王離軍,最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徹底消滅了這支秦軍。列傳中沒提蘇角可能是因為是楚軍擊殺的,敘涉間說其「不降楚」……恩,就連對王離部的作戰中也是以楚軍為主導的~~

於是項羽「功冠諸侯」,成為「諸侯上將軍」,正式邁上了霸王之路


推薦閱讀:

起初被項羽打得屁滾尿流的劉邦為何能扭轉乾坤?據說是因為張良
項羽為何敗給劉邦?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自刎烏江之後,手下的五位大虎將最終下場怎麼樣?
項羽四大將中唯一的叛將,把霸王逼到烏江立功,卻被劉邦殺了
【西漢篇】第十五篇·大將軍所屬·右軍主帥·費侯·將軍陳賀

TAG:歷史 | 楚漢戰爭 |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