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知識介紹

   許多網友都希望學習詩詞寫作,習古堂國學網也在專欄中進行了各種詩詞創作技巧的介紹。本文是一位網友根據自己對中華詩詞學習和寫作的經驗而總結的,我們認為這篇文章對詩詞學習愛好者來說非常實用,所以轉載過來,結合了作者自己的體會,文中就詩詞創作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常識進行解答,供廣大愛好者借鑒。

     一、什麼是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北方戲曲中,韻也叫轍,所以,押韻也叫做合轍。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會有聲母和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韻母總是在後,如,「工」、「隆」、「宗」、「聰」字,他們的漢語拼音做分別做「gong","long","zong","cong",所以,這幾個字就是同韻字。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合轍」是「押韻」,就是把兩個或是更多的同韻字放到同一位置上,在詩詞創作中,一般都是把同韻字放到每句的尾部,所以叫「韻腳」。如: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日常常聽到有人說到「官韻」之詞,其實,這並沒有什麼複雜的,那只是某一個特定的時期或是朝代,為了統一文字而定下的規矩。  韻有寬韻和窄韻之分,字數多的叫寬韻,如江、揚等,字數少的叫窄韻,如支、烏等。    二、什麼是平仄?  平仄,就是人們說話時的平聲和仄聲。中國人把人們說話的聲音分為四聲,即,「平、上、去、入」。如,「媽、麻、馬、罵」,就是現在漢語拼音中的一、二、三、四聲,但是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語系複雜,發音多有不同。且因朝代的更替,每個朝代推廣的「官話」都是不同的,如唐朝的首都在西安,宋朝的首都在開封,元、明、清的首都在北京。加之戰亂災荒,人口遷徙,文化融合,變化也是很大的。現在我國推廣的是普通話,而普通話則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所以,按當代新聲韻的要求,一、二聲文字統歸平聲,三、四聲的文字統歸仄聲,但在平水韻里卻是不同的。    三、什麼是平水韻?   近體詩用韻根據「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並為106個韻部: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具體內容可在書中或通過網路查尋,在此不一一贅述)。  不要小看這個平水韻,它可是我們的先賢對中華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它的出現,對於詩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先賢們把那麼多的漢字,按發聲進行了認真的歸納,歸入各個不同的韻部里,即規範了詩詞創作的標準,也統一了中華文字的使用。儘管現在有人對它提出了許多疑問,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是在科舉考試中,還是官場行文、政令的發布,乃至詩詞的創作上,它起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四、什麼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關於律詩的平仄,一直有這樣的一句話,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寫律詩時,每句的一、三、五的平仄可以不考慮,但二、四、六字必須分明,這話是個規律,對於律詩的創作和學習有極其重的作用。但也不全對,一是在五律中,一句詩第五個字是韻腳,不論就不行了;二是在特定的句型中行不通,如一些地名、人名、品牌名入詩時,詩人不能因為作一首詩把實際名稱改掉;如,把一個叫張芳雲(三平聲)的人名入詩,把一個叫建設北路(四仄聲)的地名入詩,把恆源祥(三平聲)的產品入詩,怎麼辦?總不能因為詩人寫一首詩,就把人名、地名、產品名改掉吧?那要是遇到特定的時候,把一個名叫田中一郎(四平聲)、武部六藏(四仄聲)的日本人名入詩,更行不通了,只能通過拗救的方法解決了。    五、什麼是律詩中的「孤平」?  孤平,是律詩的大忌,所以,詩人在寫詩時特別注意避免犯孤平。以至於在詞曲的創作中也都十分重視不犯孤平。  那麼,什麼是孤平呢?按當代學術上講的,孤平自古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唐宋時沒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還沒有,而現在一般所奉的是現代詩律學者王力教授的定義,即一句韻句的詩中,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時,那麼這句詩就犯了孤平。那麼王力教授的定義是不是就統一了呢?也不一定全是對的。事實上,在對孤平的定義上,自古至今都分為兩大派。一種說法就是王力教授所代表的,但按他所言:「仄仄仄平平」是犯了孤平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了。引伸到七言則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則是典型的孤平句型了,正因為此,王力教授的觀點被絕大多數人認同。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字面定義的,顧名思義,孤平即是兩仄夾一平。為什麼可以從字面定義呢?因為古人根本沒有嚴格的定義,關於孤平的定義並不限於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內,也不限於韻句。只要是兩仄夾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則都犯了孤平,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王力教授的觀點。    六、律詩的結構是怎樣組成的?  詩的種類,古時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  從格律上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為古風或古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詩的字數上看,可分為四言、五言和七言。唐以後,四言極少見。所以,律詩,一般可按為五律、七律加以區分,還有就是長律,一般長律五言者多。它的特點是: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40個字,七律56個字。  2、押平聲韻。  3、每首律均有要對仗,而且對仗的位置也有明確的規定。  絕句正好是律詩的一半,五絕20個字,七絕28個字。律詩,不管是五律還是七律,都分為四聯八句,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以鐵馬冰河這首《重陽答田雨兄並致各位文友》為例:首聯一、二句:「閑觀滄浪笑潮升,說項依劉謝不能。」頷聯三、四句「誰恥素衣難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燈。」頸聯五六句「不勞天意憐幽草,且喜人間重晚晴。」尾聯七八句「揖罷江湖歸去遠,一輪明月海天澄。」    七、律詩有哪些要求呢?  律詩共分為四聯8句,首聯稱之為「起」,頷聯稱之為「承」,頸聯稱之為「轉」,尾聯稱之為「收」。  按我個人的理解,這四步均要按作者作詩時的選題、立意、抒情的要求確定。起,有時起的平會顯的詩綺麗清秀,有時起的大會顯的詩有大氣磅薄,有時起的險會顯的詩意境高遠。承,我認為一定要厚重、高揚,為下步的抒情做好鋪墊,轉,要恰到好處,這一步最是考驗作者文字運用的功力,讓讀者富於想像。收,一定要收的圓滿、自然,渾然天成,起到畫龍點晴之功效,讓讀者發出感慨和讚歎!  一般要求首聯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頷聯和頸聯必須押韻並必須對仗。尾聯必須押韻,但可對仗也可不對仗。我曾作《七律·慶重陽》一首:「柿碩楓彤菊正黃,天高水闊雁還鄉。千家把盞耋翁笑,萬里歡歌稚子忙。信步籬邊尋雅趣,乘風嶺上賦華章。滄桑歲月匆匆過,手捧茱萸唱大江。」這首詩立意本是祝王業林、宣玉榮、張金池、楊雨潤、王寶儒、施文亞、孫魁斌等幾位長輩重陽快樂的,那麼詩的立意呢,就是重陽節敬老,他們都是在我區德高望眾的長輩,所以,起的意境很大,承的很厚,可是這最後一句卻難住我了,因為詩在轉環節上轉的高了,收時,無法用個更恰當的句把詩結束,想了一天一夜也沒想出個恰當的詞,我想:姜還是老的辣,第二天我找到王業林、楊雨潤、王寶儒三位長輩,把我想的三句結句拿出來,讓他們幫我選一句,最後三位老人家一致選定了現在的這句。而鐵馬冰河的回詩《答田雨兄並致各位文友》更是高我一籌:「閑觀滄浪笑潮升,說項依劉謝不能。誰恥素衣難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燈。不勞天意憐幽草,且喜人間重晚晴。揖罷江湖歸去遠,一輪明月海天澄。"詩起的看似平,但顯示出作者功力非凡!收的尾句「一輪明月海天澄」把全詩引向了高潮!不難看出作者的詩詞底蘊的豐厚!    八、什麼是粘對?  粘對是律詩的基本要求,因為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平仄是對立的。粘(nian,),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律詩中第一句叫做出句,第二句叫對句,即,奇數的句如一、三、五為出句,二、四、六句叫對句。  粘,就是後聯出句的第二個字要與前聯對句中的第二個字的平仄相一致。例如:「閑觀滄浪笑潮升,說項依劉謝不能。誰恥素衣難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燈。不勞天意憐幽草,且喜人間重晚晴。揖罷江湖歸去遠,一輪明月海天澄。"這首詩中的第二句的「項」與第三句中的「素」都是仄聲字,第四句中的「矜」與第五句中的「勞」都是平聲字,第六句中的「喜」與第七句中的「罷」都是仄聲字,這就叫粘。通俗的說,粘,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第五句與第四句、第七句與第六句中第二個字的平仄相粘。  一首詩如果失粘,那可是律詩中的敗筆,也是大忌。因為如果不對仗,上下兩句的平仄就會雷同,可如果不粘,那律詩中前後兩聯的平仄會雷同。粘的作用很大,它能使律詩中的聲調多樣化。    九、什麼是律詩中的對仗?  對仗,就是律詩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辭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詞語對仗的要求是: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詞義必須同屬一類,如以山川對山川,以草木對草木等;詞性必須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平仄必須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結構必須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對。   句式的對仗,主要是句子的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對仗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格律詩對仗規則一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二是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   概括起來,在用詞時一般可分為下列九種:1、名詞,如山、水、風、雨等;2、形容詞,大、小、長、短;3、數詞(數目字)如一、二、三、千、萬,孤、半等;4、顏色,如黃、綠、青、紫等;5、方位,上、下、東、南等;6、動詞,走、跑等;7、副詞;8、虛詞;9、代詞。對仗有工對、寬對、流水對和借對。  工對: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工對。如「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就是很好的工對。  寬對:形式服從於內容,但詩人沒有因為追求對仗工整而損害詩的思想內容。如「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一種意義,但借用它的另一個意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流水對:詩人把一句話分為兩句說,其實是一個整體。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總之,律詩中的對仗不象平仄那麼嚴格,詩人在運用時有很大的自由。這就看詩人的文字水平和藝術修養了。修養高的人即能用工整的對仗把詩作的完美無瑕,還不因為追求對仗而損害詩的思想內容。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詩人都能巧妙的運用對仗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  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也可不對。    十、什麼「三平尾」?「三仄尾」?  所謂三平尾就是在偶句中出現連續三個平聲字結尾。如:在五律「仄仄仄平平」句中的第三個仄聲字和七律「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個仄聲字,就都不能變通平聲,否則就形成了三平尾。  所謂三仄尾就是在奇句中出現連續三個仄聲字結尾。如:在五律「平平平仄仄」句中的第三個平聲字和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第五個平聲字,都絕不能變通仄聲,否則就形成了三仄尾。  不管是三平尾,還是三仄尾,在律詩中都是不允許出現的。儘管在學術界還存有爭論。作為我們初者來說,在作詩時還是應當迴避。    十一、什麼是合掌?  合掌,是律詩中詩病的一種,也是律詩的大忌,指的是在律詩中對仗的兩聯出句和對句的意義完全或基本相同的現象,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十二、什麼是拗救?  拗救,是律詩中沒有依常格的句子。  詩人在作詩時,有時是因為按命題要求,有時是因為許多特殊原因,無法繞開平聲或仄聲字,可又不能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忌,有時需要在句中換上另一個沒有依常格的字救一下。如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便是本句拗救。有時,出句用了拗救,那麼在對句中也需進行拗救。    十三、什麼是律詩的「平起」和「仄起」?  關於律詩有平起和仄起之說,只不過是根據詩的平仄、對仗要求而確定的格式而已。  五律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於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最基本的格式,另兩種只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而已。  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只是把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七律是在五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因為四個類型構成兩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那麼,七律也有四種格式:1、七律·平起首句押韻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七律·仄起首句押韻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四、什麼是新韻?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在今年8月第十七屆中華詩詞研討會及9月中華詩詞學會濟陽工作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以普通話作基礎,實行聲韻改革。這是從語言發展現狀出發,獲得最 大詩詞效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必要措施。《中華詩詞》雜誌去年公布了兩種聲韻改革簡表,一邊試行,一邊聽取意見,準備經過認真研究,綜合為一種試行簡表。」 據此,《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對去年公布的兩種簡表以及詩詞界傳用的幾種簡表,進行了分析、研究、比較和歸納,徵求了一些詩詞作者的意見,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以下簡稱《簡表》)。在此基礎上,又邀請全國著名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專門進行座談,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參考和借鑒了現當代音韻學家對普通話音韻的研究成果。現將《簡表》正式公布試行。1、麻 a,ia,ua ;2、波 o,e,uo ;3、皆 ie,üe ;4、開 ai,uai ;5、微 ei,ui ;6、豪 ao,iao ;7、尤 ou,iu ;8、寒 an,ian,uan,üan ;9、文 en,in,un,ün ;10、唐 ang,iang,uang ;11、庚 eng,ing,ong,iong ;12、齊 i,er,ü ;13、支(-i)(零韻母);14、姑 u。  我個人認為:新韻與數百年前的平水韻一樣,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自幼便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作為自己一生的遠大理想去奮鬥,時代發展了,科學進步了,有很多新的事物湧現出來,文學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如,平水韻時,原子彈、火箭炮、電腦、電影、電視、雷人之類的詞沒有,那麼現在有了,怎麼入詩?不入詩是不可能的。所以,新韻是一次大的進步,是一次大的變革,我們應當提倡、支持並在實際中踐行它。他老人家早就教導說:「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儘管詩詞界還存有爭議,但我還是認同王業林先生的提法:不要爭論,你喜歡寫平水韻,就你好好寫平水韻,你喜歡寫新韻,那你就寫好你的新韻。  我個人還是希望大家都學習寫新韻。    十五、為什麼提倡初學詩者先學會寫律詩?  我一直提倡初學詩者先從律詩學起。因為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我認為律詩是詩的基礎,以致後來的宋詞,都是從律詩中演化出來的,而且,詞也有許多格律要求,如,對仗、平仄、嚴謹等。有許多要求與律詩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只要把律詩寫好,再學寫詞就好學多了。    十六、為什麼有時候數目字也能入詩?  在寫詩作詞時,許多人喜歡把數目字嵌入詩句中,我認為這是個好事,我認為,適當的把數目字恰當的運用於詩中,會給詩增加許多意境,好比一灣碧水裡遊動著幾條金鯉,清幽的林間有幾隻百靈鳥鳴叫一樣,讓人浮想無限,憑添多少情趣,又充滿了生機。而且,歷史上許多大文豪都喜歡把數目字寫入詩詞中。簡直是出神入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讓整首詩詞的意境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目字是寫實的,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可鐵臂搖。」有更多的數目字則是虛詞。如「更喜眠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珍對他老人家這句詩,有許多人問我:你當過兵,軍隊中的三軍指的是什麼?我只能一笑說,按古代軍隊的說話,前中後,左中右,上中下,馬步水,海陸空,都可以稱之為三軍,但我們可不能這麼理解他老人家的詩啊,因為千、三在這裡是虛詞,那是說,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的黨和軍隊通過長征,擺脫了特殊的困境,走向光明,得以保存和發展壯大,那可是我們的黨和軍隊轉折的時期,他老人家通過這句詩充份表現出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的浪漫主義情懷,是他老人家胸懷天下,不畏險阻,帶領全國人民推翻反動統治建設新中國的決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念的重要體現!而不能只理解為三個軍、三個集團軍或是三撥軍隊。即使非要從數目字上說,要是按道家的說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他老人家的詩可謂開一代文宗,前人後人無可比及啊。  看看是不是,這數目字一入詩,會給詩帶來多少靈氣啊。    十七、什麼詞?  詞,最被人們稱之為「曲詞」或是「曲子詞」,是配著音樂的。從這點上說,它和樂府詩是同一類文學體裁,應當也是來自於民間。後來和樂府詩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深受文人的喜愛,有人把詞稱之為「詩餘」。也許正因為此,詞受律詩的影響很大,詞中的律句、對仗要求特別多,其嚴謹程度也很高。    十八、詞分哪幾類?  詞是長短句,但全篇字數多少是有一定數的。每句的平仄也有定數。    按傳統的分法,詞分為三大類:  1、小令:全篇在58字以內。  2、中調:全篇在59字至90字。  3、長調:全篇在90字以上。  雖說這種分法有些牽強,但多年來一直這麼分的。    十九、什麼是詞牌?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與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一般只有4種格式,但詞的格式,據不完全統計,按萬樹《詞律》統計,有1180多個,按徐立本《詞律拾遺》又增加495個,按清代《欽定詞譜》統計,共計有2360個。而按我個人最近讀過的資料,據專家統計,能傳下來的,差不多有一千多個吧。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三種情況:  1、本來就是樂曲名稱。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極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而唐宣宗又很喜歡唱《菩薩蠻》詞,便傳了下來。《念奴嬌》本來是一個歌妓的藝名,由於她唱的好,許多文人都愛按她喜歡唱的曲調給她寫歌詞,所以,便以她的名傳了下來。還有如《西江月》《蝶戀花》等,大多都是取自於民間的曲調。  2、取於詞中的幾個字。如《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因為白居易有首「怎不憶江南」,所以,這個曲牌又叫《憶江南》。  3、本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浪淘沙》等。  還有許多的詞,一個詞牌有許多個名稱。如《賀新郎》竟然有數十個別的名稱。    二十、什麼是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單調,就是詞本身就是一首小令,很似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如《如夢令》、《漁歌子》等。  雙調,一首詞分為前後兩闕。字數相等或是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或是下闕稍有變化,這是詞最常見的形式。如《踏莎行》、《漁家傲》、《賀新郎》等。  三疊、四疊,就是三闕、四闕。現在很少見。    二十一、為什麼許多詞也要求對仗?  這是因為詞是從律詩中演化出來的,很多詞句與律句完全相同,這就是要求寫詞先學會寫律詩的原因,不會寫律詩,不會寫好詞。詞寫的好,那麼只能說明他的律詩底蘊好,文字功力好。    二十二、詞有哪些風格?  詞興起於晚唐,發展於五代、繁榮於北宋、派生於南宋。關於詞的風格和流派,按我個人之見,詩詞的風格與作者的性格、經歷、風格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就我個人看法,我認同詞的流派按風格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的說法。  豪放派,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蘇東坡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范仲寫《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發豪放詞之先聲。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他還開始寫作打破傳統詞風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其代表作品。南渡之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張孝祥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豪放詞派不但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詞林後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代表人物為蘇東坡、辛棄疾,號稱「蘇辛」。婉約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    二十三、寫詩詞時如何運用語言?  詩詞中所用的語言,有很嚴格的要求,我認為,凝練、流暢、通俗易懂、蘊含豐富應是最基本的要求。這方面,與作者的文學修養和功底深淺有很大關係,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是多讀,讀古人的詩詞,多讀別人的詩詞,取長補短。二是多觀察周圍的事物,三是多在自己腦子裡想,四是多寫,反覆推敲。有時寫一首詩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那是很正常的。    二十四、如何欣賞詩詞?  關於詩詞的鑒賞,因人而異。我在此舉例說明。區詩詞學會名譽會長王業林先生曾做過這樣一首《秋葉》詩:「雁去衡陽避冷秋,凌霜萬木葉含羞。環山越野鑲金陌,灑向江河作畫舟。」剛看這首詩時,我高興的拍案叫絕!作者用雁去衡陽的空中遠景象起詩,襯托出秋的空曠和凝重,又用「葉含羞」的擬人手法,寫出了萬木凌霜的景色,用「鑲金陌」形容了作者對秋的熱愛和留戀,尤其是最後收的更是大氣天成,把秋天如歌如畫的美景盡情的展現在人們面前!「灑向江河畫作舟」可謂點石成金!我認為這是作者的經典之作。他還寫過一闕《採桑子·贊農藝師常壽祥》:「山村喜鵲枝頭叫,喚醒朝霞,迎進專家。科技興農遍地花。銀棚四季青如許,冬賣黃瓜,春賣甜瓜,一畝境收兩萬八。」按說,贊人物的詩詞都很難寫,這闕詞乍一看與順口溜沒有什麼區別,可認真一看,便可知作者深厚的詩詞功力:儘管贊的是高級農藝師常壽祥,但並沒有直接的說他多麼多麼人偉大,而是藉助喜鵲叫,藉助增收兩萬八點明了主題。整首詩沒有一句豪言講壯語,沒有一句難懂的詞,可讓人讀後,通過通俗形象語言,表達了人們對農藝師的喜愛,常壽祥在形象便深深的印在人們心中了。還有一首《定風波·溫室情》:「綠野銀棚冬似春,種瓜媳婦藝高新。科技點紅花授粉,香沁。情牽城裡打工人。短訊傳來回短訊:『甭問,此番何用你分心?』色舞眉飛將嘴抿,『咱信,進城未長野花心。』」這闕詞給人三個感受,一是作者如果沒有深入到農民之中,沒有到大棚里與種採的農民生活、工作過,這些鄉間俚語中聽不到的。二是作者如果不知道貧苦的農民如果沒有享受到扣大棚帶來的生活富有,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農民的快樂和喜樂的。三是,作者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是無法把這幾句鄉間土的掉渣的話寫入詩詞之中的。正是基於上述三點,作者才能用亦詼亦諧的鄉間俚語融入看似高雅的詩詞之中,藉以抒發作者那份情感。所以,我認為,詩詞並不是很難欣賞的,也不是很難學習的。那麼,我們懂得了如何欣賞詩詞,詩詞的創作很難嗎?    二十五、怎麼看待元代的小令?  元代的小令,與唐詩、宋詞一樣,是中華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之一。據我掌握的資料,目前我國現存元代小令有三千多首,儘管與唐詩宋詞相比,不光數量上少了些,而且題材範圍較窄,思想內容上的成就也遜色些。但它作為一代新的詩體,還是比較真實的記錄了元代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巨變之下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情緒和心理,描繪了當時的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認識價值和美學價值。縱觀元代小令,一是寫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一定民族意識。二是揭露、抨擊了社會黑暗。三是側重描繪了社會的自然景物。四是表現了青年男女間真摯愛情。它是這樣區分的:  正宮:惆悵雄壯;2、大石調:風流蘊藉;3、中呂宮:高下閃賺;4、雙調:健捷激裊;5、南呂宮:感嘆悲傷;6、商調:凄愴怨慕;7、仙呂宮:清新綿邈;8、越調:陶寫冷笑;9、黃鐘宮:富貴纏綿。  儘管區別不是那麼絕對,但可供我們學習時參考。    二十六、怎麼看待納蘭容若的小令?  第一次聽說納蘭容若,還是在1991年,因部隊到內蒙駐訓,在二連浩特的書店裡買了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因為先生對納蘭容若的:「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評價打動了我,沒辦法,只好又買了本《納蘭容若詞選》,讀後竟然讓我對納蘭容若大為起敬,可以說是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當時讓我倍感驚詫的是:他才活了31歲,竟然留下那麼多不朽的傑作,他作為一個剛剛入關的滿清貴胄,漢文化的功底竟然那麼深厚,把小令寫的出神入化。竟然讓漢人中那麼多飽學鴻儒為之望而興嘆!  還是希望學習詩詞者多讀些納蘭容若的小令。國學大師王國維說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習氣,故能真切如此」,「真感情」,「悲涼頑艷,獨有得於意境之深。」試想:只有幾十個字的小令,要表達那麼深刻的情感,沒有非凡的功力,怎麼能為之?如果沒不會觀察事物,沒有體味人生的苦樂,沒有感觸至深的經歷,沒有豐富的想像,怎麼能寫出好詩詞來?  後來才知道,納蘭容若生前曾和我們豐潤的一個詩人義結金蘭,這個人便是清初工部尚書張自德的兒子張見陽,納蘭容若死後,由張見陽出資整理並刊印了納蘭容若的詩集《飲水集》。        補充一點:  有人又問:寫律詩時,怎麼才能知道哪句的哪個字是用平聲字還是用仄聲字?    二十七、怎麼推算詩格?  初學寫律詩的人經常會問:律詩的詩格是怎麼推算出來的?怎麼寫才能避免自己寫的詩不出現犯孤平、出律、失粘、三平尾、三仄尾等問題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律詩有其特有的規律,只是把握住就行了。  1、律詩均押平聲韻。就是說律詩韻腳的字,也就是對句的最後一個字均是平聲。出句除了首聯,其他出句的最後一個字均為仄聲。  2、不管是出句還是對句,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均可不考慮。  3、一定要把握每句的第二、四、六字。  推算詩格主要看第一聯(首聯)出句的第二個字是平還是仄。  以七律為例:首聯出句是「鐘山風雨起蒼黃」,第二個字用的是平聲字「山」,那麼這句的第四個字肯定是仄聲字「雨」,第六個字必定是平聲字「蒼」;按律詩出句與對句相對、且押平聲韻的規律,首聯對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萬」,第四個字是平聲字「師」,第六個字是仄聲字「大」;再根據律詩粘對的規則:平粘平,仄粘仄,第三句(頷聯)出句「虎踞龍盤今勝昔」的第二個字必然是仄聲字「踞」,第四個字肯定是平聲字「盤」,第六個字肯定是仄聲字「勝」;也就是說,如果首聯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是「平、仄、平」,那麼對句的第二、四、六字必然是「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六字必然是「仄、平、仄」,第四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二、四、六字(「翻」、「覆」、「而」)必然是「平、仄、平」;那麼第五句「宜將勝勇追窮寇」的二、四、六字(將、勇、窮)必然是「平、仄、平」,第六句「不可沽名學霸王」的二、四、六(可、名、霸「字必然是「仄平仄」,第七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第二、四、六字(若、情、亦)必然是「仄、平仄),最後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第二、四、六字(間、道、滄)必然是「平、仄、平」。  如果首聯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照此方法以此類推,整首律詩的詩格不就出來了嗎。  五律的推算方法也是一樣。
推薦閱讀:

陰陽二宅風水知識
布藝沙發傢具的幾大保養知識
【企劃小哥哥】知識不成體系沒有力量
為什麼窮國多位於熱帶?
黃龍玉知識大全

TAG:知識 | 詩詞 | 創作 | 介紹 | 詩詞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