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 地理|多元文化流傳多種風情——探尋青州昭德古街

在繁華市中心,突然轉身拐彎,撫著斑駁的老牆,走進記憶的弄堂,叩問近千年來的滄桑,遠處清真寺禮拜大殿頂端的新月,直指蒼穹,陣陣誦經聲傳來,沉浸其中,身心凈化,思緒飛揚。

我們走進這條老街時,整條街道還沒有從沉睡中醒來,滿身異鄉人味道,使我們不忍心叩響這沉靜的所在。陽光剛剛升起,便在這裡,投遞出強烈的明暗來。春天一眨眼,就帶著溫暖,與我們一起,走進這座老城的古街來了。

山東中部,青州老城,昭德古街,這是我此次來青州唯一的目的地。

青州,是古齊地原始文明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200年的建城史。明、清時期,這裡曾是南到臨朐、臨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也是連接西部內陸和東部海洋橫向通道的重要樞紐,為山東東部著名的商貿中心和宗教活動中心。

由於地處交通樞紐的緣故,所以,早在春秋時期,青州就已經有了和外部的通商往來,成為古代絲綢之路最早的發源地之一,集市逐漸在這裡成形。最早來青州的伊斯蘭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青州地區已經非常繁華,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來此開展貿易活動,當地人稱他們為「蕃客」,朝廷曾在此設置「青州押兩蕃使司」,專門管理蕃客事務。

自元初開始,來自西域的回族商人徙居青州,在城內東關一帶,形成了穩定的回族聚居區。他們根據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在此建起清真寺,近千年來,形成了以清真寺和「昭德閣」為中心的一大片區域,「昭德街」由此而得名,並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以回族為主,漢、滿、蒙等各民族混居的居住區。現居住人口有兩萬餘人。

青磚飛檐琉璃瓦

回漢滿蒙孕昭德

今天我們看到的昭德古街,長三千五百多米,由東門街、東關街、昭德街、北閣街、糧市街及其兩側的街巷組成,它們南北相通,東西相連,形成了一組「連線成片」的古建築群。街的兩邊多為老店鋪,古老的民居和商鋪錯落有致,出檐的樑柱和彎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欞和斑駁陸離的木門,書寫著古街的古老與滄桑。

古街中,伊斯蘭教寺院有兩座,即真教寺和清真寺。真教寺是青州伊斯蘭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據寺內碑記記載,該寺由元代伯顏丞相後裔,於元大德六年始建,為元代三大真教寺之一。後歷代增修,發展到現在,成為規模宏大、結構緊湊的古建築,至今仍是伊斯蘭教信徒禮拜的重要場所。真教寺坐西朝東,教眾禮拜時,面部正對著聖地麥加的「天房」。寺門分大門、二門。大門為單檐歇山式,磚石結構,門洞拱券式,門面通寬三十餘米,上嵌磚雕龍鳳等吉祥物,正面門額為石刻「真教寺」三個大字。二門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檐下施斗拱,磚雕伊斯蘭教經文及圖案,工藝精湛,花紋精美。牆壁上有碑文,記載真教寺創建始末。二門後,迎面是一座碑亭,寬三米、高四米磚石結構,頂覆琉璃瓦,碑的兩面分別鐫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聖百字贊》和「聖諭」,讚頌伊斯蘭教的教化功德。

昭德街區西側有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由西方傳教士傳入青州,清光緒元年(1875),建立了青州第一個教堂,後不斷擴建。1933年,建青州大教堂,聖堂能容納3000人,高35米,為當時青州最高的建築物。在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局保育院曾設於此,保育院的孩子在這裡得到了悉心照料。現青州市天主教愛國會設於此。基督教於清咸豐九年傳入青州,宣統二年(1910),建大禮拜堂作為教會活動中心。基督教倡導教會辦學、施醫、建博物堂,在培養神職人員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帶入了青州。

保留有這些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的昭德古街區,自然引來許多好奇的目光,拍攝歷史古裝戲的電影、電視導演們也紛至沓來,《西遊記》《聊齋》《李清照》《宋江》《鄭板橋》等,都利用古街為背景,拍攝了大量鏡頭,也使青州昭德古街名揚世界。

一街四狀元

千年競風流

昭德街區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歷史文化街區,在這個街區歷史上,曾誕生或居住過許多著名人物,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從老街走出的四位狀元。

一為北宋著名的三元狀元王曾。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大魁天下,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後門,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樹而得名。

二是明代狀元趙秉忠。趙秉忠的故居位於北閣街西側,名曰軟綠園。至今街區仍保留著趙狀元命名的青龍、白虎二巷。

三為清代狀元、著名外交家洪鈞。洪鈞本為江蘇吳縣人,同治年間,母子二人來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親友,住在東門街附近紹興會館,少年時代的洪鈞就在此處「森盛號」雜貨店學徒,由於他學習刻苦,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進京殿試,高中狀元,青州民眾稱之為「學徒狀元」。

此外,此地清代還出過一位武狀元丁殿祥,其狀元府在東門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遠,號崧生,嘉慶十九年,甲戌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欽點為「武狀元」。曾任宮廷一等侍衛、廣西參將等職。

或許是蘊育了四位狀元的緣故,這一街區,歷代都有許多達官貴人、政客顯要選擇在此居住。昭德街東趙宅巷,原系元代榮祿大夫、左丞相伯顏居住的地方。元建立之後,元憲宗賜伯顏趙姓,遷居青州,至今,街區仍有許多趙姓後人在此居住,現保存有魯東民團總指揮趙明遠故居。真教寺北側楊家巷為明代回民進士楊應奎故居所在,楊應奎官至南陽知府,擅書法工詩文,著有《谷集》,曾出資重修過真教寺。糧食街路南雙井街有清代乾隆進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聞》《諸城縣誌》《嶺南詩集》等,家有藏書數萬卷,遂名其書樓曰「萬卷樓」。董家巷有明代萬曆進士、工部尚書董可威的住宅。民國時期,青龍街人趙太侔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專業學習,回國後曾任齊魯大學校長。

百年老字號

傳承昭德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昭德古街的人們,依然傳承著祖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每天,最早醒來的,是昭德街里的一間間店鋪,吱吱呀呀的木板門慢慢推開,一扇扇門板被卸下,隨著狹窄街道的共鳴和迴響,成為這條古街最優美的晨曲。

青州作為明清時山東著名的商貿中心,曾經商賈雲集,而昭德古街更是其中的代表,這裡擁有獨特歷史和故事的老字號數不勝數。今天,老人們對街上的老字號仍如數家珍,能給你指出它們原來的位置,講述那些正在被遺忘的故事。著名的穆斯林傳統食品劉蒙汗家燒餅、梅穗粽子、老湯牛肉、東關烀糕、東關粘粥等,現已被列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昭德街區著名的回民食品店隆盛糕點、福祿壽糕點,傳統老工藝程記紅爐等均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生意興隆。福祿壽製作的清真糕點,現在仍是古街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每天早晨,店主將爐子的火捅開時,一天的辛勞與快樂生活畫卷也隨之展開。位於古街西隅一片空地上的早市,也逐漸熱鬧起來,古街的居民都會來這裡購買新鮮的蔬菜、水果、牛羊肉??他們之間互相熟悉,在每日互相的攀談中編織著古街的生活,與漸次開啟的店鋪一起,奏響了古街生活的和弦。

在古街里,還有一家名為「程記洪爐」的鐵匠鋪,掌柜程光做了一輩子鐵匠,如今已年過七十。今天,這種純手工的鐵匠作坊已經少之又少了。對年邁的程光來說,這種純粹的體力勞動也顯得過於沉重了。雖然曾經的老主顧已經越來越難得上門,但是,每當有活計找到他時,程光還是會生起幾十年的老爐子,掄起沉重的鐵鎚,在火光的映襯下揮汗如雨。對於老人來說,門口的老街,也正在這一下下的敲砸中,澆鑄成永恆的記憶。

舊日時光的訊息,在此時凝固在記憶的某個角落,那些永遠飄著香味的香油磨坊,不時傳出叮叮噹噹響動的鐵匠鋪,坐在小馬紮上曬太陽的老太太,在街巷中嬉戲的孩子們,與老街一起陳列在那裡,接受時間的檢閱。

悠閑逸生活

孕育新昭德

對於老街的居民來說,他們的飲食起居在這裡,他們的休閑娛樂也在這裡。

古街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康熙風格的人造園林——偶園。這裡原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所以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這座花園規模並不大,但是由於它是現存的稀有的康熙風格園林建築,所以有著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園內依舊保存完好的假山、綠竹、翠柏、清泉和長滿青苔的石階,都讓人不由聯想起這裡曾經的清雅和風致。

今天,這裡是老街居民鍛煉與休閑的場所。武術、京劇與花毽都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與健身的方式。每天早晚,他們都會聚集在這裡,享受生活的清凈與安逸。

汽車一聲清脆的喇叭,自行車叮鈴鈴的脆響,孩子們放學後輕快的腳步聲,都在一點點打破著這裡的寧靜與祥和,古街的生活日復一日,古街的故事源遠流長,古街的神韻久久回味。古街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滄桑歲月的見證。西下的夕陽,引領著人們在古街上凝固的時光里穿行,而針對古街未來的保護規劃項目也已經在孕育之中。


推薦閱讀:

法國漫畫社的槍擊案是否能說明歐洲多元文化策略的完全失敗?
103-Andrew Zimmern:一名旅行者眼中的多元文化
如何看待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這個國策?

TAG:城市 | 地理 | 文化 | 多元文化 | 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