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建明:說「尺度」

2013-08-29 18:38:14 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作者:陳建明摘要: 在我收藏的各類中國傳統錫器中,有一支錫制黃銅包邊的直尺,尺子通長31.2厘米,寬2.6厘米,厚0.3厘米。一面有刻度,按傳統的十進位制分成十格,每一格內又分為十小格。另一面豎刻銘文,上半段篆書刻「工部營造尺」五個大字,下半段刻:「光緒癸未暮春月作,儀可氏制&rd…推薦關鍵字 尺子 度量衡

在我收藏的各類中國傳統錫器中,有一支錫制黃銅包邊的直尺,尺子通長31.2厘米,寬2.6厘米,厚0.3厘米。一面有刻度,按傳統的十進位制分成十格,每一格內又分為十小格。另一面豎刻銘文,上半段篆書刻「工部營造尺」五個大字,下半段刻:「光緒癸未暮春月作,儀可氏制」楷書小字二行。光緒癸未是1883年光緒九年。尺子工藝精美,錫質沉穩包槳瑩潤,樣式古樸保存良好。營造尺歷朝都有,只是具體的叫法不同計量單位不一。清康乾年間為了統一尺度命工部重新規定,叫工部營造尺,簡稱部尺。清代工部營造尺存世的以銅、木、竹、象牙等材質製造的為常見,錫制的十分稀罕,這支有明確紀年的清光緒九年錫制工部營造尺為存世中僅見,其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

清代度量衡制度始於順治而完成於乾隆時期。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御訂《律呂正義後編》,尺度和量器依康熙時所定的制度,衡重以黃銅方寸重六兩八錢為標準,由工部製造標準器發到各省。九年又仿照新莽銅嘉量形制,而以莽尺、清律尺、營造尺三種尺度精心設計製造了清嘉量方圓各一,范銅塗金,列於殿堂,再一次用古尺來定今尺(營造尺)。清朝末年重訂度量衡劃一辦法。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朝廷命農工商部及度支部擬定劃一制度以及推行章程,尺度仍依照康熙縱黍尺之長度定一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支銅尺和一件砝碼。尺長32厘米,砝碼重37.3克(正合庫平一兩)。尺一邊刻營造尺10個寸格,另一邊刻32厘米。二器同裝入一匣內,匣為硃色,蓋上有燙金楷書「高宗純皇帝欽定權度尺」和「戶部庫平、工部營造尺均遂舊制,與萬國權度原器精校鑄造」字樣。此尺正是清末重新定製以高宗純皇帝(乾隆死後的謚號)確立的尺度與米制進行比對的實物證據。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統稱。傳說黃帝時開始「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人體有尺骨,是尺的長度,有寸骨,是寸的長度。手指中指中節一段的長度叫一寸,尺骨長度叫一尺。取成年人的平均值。5000年前的大地灣仰韶晚期考古中出土的一組陶質量具,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量器。商代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骨尺、牙尺,長度約合現代的16厘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就是以商代牙尺為基礎一路發展過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車同軌 ,書同文」,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秦用的尺大約合現代的23厘米。

漢代政治經濟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天文、物理、建築、律學、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1973年山東文登出土,現藏於煙台市愽物館的秦始皇廿六年鐵權上鑲有一塊銅詔版,上刻有詔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九行四十字。真實記錄了秦始皇為統一度量衡所頒布的詔書內容。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劉歆將秦漢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收入《漢書·律曆志》,成為最早的度量衡專著。為研究我國古代分配製度、度量衡史以及十進位的起源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

中國很早就以長度作為基本量,由它推導出容量和重量。《漢書·食貨志》記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隋唐時每尺長約30厘米。唐朝宮廷常以鏤刻十分精美的各種牙尺和木畫紫檀尺贈送給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流傳至今的以日本正倉院所藏紅、綠、白撥鏤牙尺為代表。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撥鏤鳥獸花卉紋象牙尺長30.25厘米,寬3厘米,厚0.55厘米。正反兩面都以單線為欄,內以雙線等分十格,每格為—寸 唐尺合今尺0.3公尺,即每格3厘米 。格內刻鏤花、鳥等紋飾,格間和尺的周邊細刻小朵海棠,精美絕倫。象牙尺兩面刻鏤紋樣,豎式排列。正面單數方格內淺刻麒麟、鴛鴦、蜜蜂、花卉等紋樣,均取寫實方法;背面也淺刻禽鳥走獸、花卉、亭台建築等紋飾,線條細如毫髮活潑流暢,顯示出唐代牙雕的高超藝術水平。筆者2013年8月16日在華豫之門海選現場發現的一把唐代青銅尺,長30.07厘米。也分十格,格內同樣以鏤刻花鳥紋作裝飾,體現了唐代尺子製作工藝規範的普遍性。 宋代官尺基本以31厘米為一尺標準。例證有近年考古福州新店黃升墓出土的南宋淳祐三年 (1243年)刻花漆木尺。木尺長28.3厘米,寬2.6厘米,厚1.25厘米,長度較宋代官尺略短。 明清兩代採用營造、庫平度量衡制。清代乾隆皇帝接受西方科學技術,參考國際公制在欽定《數理精蘊》中對度量衡詳加考訂,並用萬國權度原器與營造尺、庫平兩進行校驗。營造尺相當於米制32厘米,庫平兩約合37.3克。

統一的度量衡對於加強一個國家經濟文化的推動與發展、政權的鞏固、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漢語中有許多與「尺」有關的成語,無論是「近在咫尺」「咫尺天涯」「垂涎三尺」「得寸進尺」。還是「五尺之童」「七尺男兒」「百尺竿頭」「玉尺量才」「寸土不讓」「寸兵尺鐵」「咫尺之功」等等。「尺度」的烙印已深深印在了人們的心中,左右著你的情感和日常生活。在我國近代學者中,王國維、馬衡等大家開啟了度量衡研究的先河。近代著名的甲骨文學家、文物收藏家羅振玉的兒子羅福頤先生所著《歷代古尺圖錄》一書,較為詳實的記錄了尺子這一度量衡工具的發展歷史。清代的工部營造尺是清朝全國公共工程使用的標準用尺,羅福頤在《歷代古尺圖錄》中著錄的部頒牙尺為0.310米;河工尺又加二分半;清量地藩尺為0.343米;清裁衣銅尺為0.349米;清裁衣牙尺0.353米;清樂律用尺為0.258米。同一時代,量地、裁衣、測天文、調鐘律、營造、定冠冕,各用各尺,彰顯出封建社會用尺的不規範性。雖然我國自秦漢以來,中央政府一直強調度量衡的統一,但在實際操作上,仍各行其是。同樣,筆者所藏錫制工部營造尺為0.312米,比部頒牙尺標準多0.002米。在用尺制度上的不統一,及因各地制尺技術的高低產生的誤差,這更增加了度量衡統一的困難。唐政權施行租庸調製,為了加大對民眾的盤剝,廢小尺,制大尺,成為中國用尺制度一大詬病。可見人類在制定了相應的制度後能否堅持執行,把自身的行為約束在規定的尺度之內非常重要。因此,在封建社會裡,無論統治者如何設法進行度量衡的統一,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統一;人類只有到了近代進入文明社會開啟大規模工業生產,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統一。現代米尺的標準尺度,保存在法國科學院恆溫、恆濕的真空管里,向世人展示著米尺標準的權威性。一把小小的尺子,從它誕生那天起,不僅僅為人類擔當計量標準規範我們的生活。更衡量著整個社會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制度、思想、道德、法律、人權的公平正義。做人做事尺度的遵守和把握是否恰到好處,直接決定著成功與失敗!決定著人心的向背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對尺度的尊重彰顯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搞收藏更要把握好真偽尺度,為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為了生活事業的幸福與成功,希望所有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普世價值觀下的人們,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尺度」!
推薦閱讀:

把握時尚尺度 三招精妙穿衣讓你奪目春夏
這些美劇的被砍內幕,不只是尺度
如何評價凌瀟肅,藍盈瑩合作的最愛片段中,被部分網友批評咸豬手的部分?
說話辦事恰到好處: 說話靠尺度 辦事靠分寸 (文摘)
你的尺度,決定你婚姻的幸福...

TAG: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