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孔廟遊記(2)

原創 四庫全叔 2018-03-15 07:34:57

跨過壁水橋,就是孔廟的第三道大門——弘道門,始建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系當時的孔廟大門,後在弘治年間擴建為石柱木構五開間大門。

清初名天階門,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世宗御賜今名,取自《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讚頌孔子弘揚光大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後乾隆帝御書匾額。

木構上的彩繪已經脫落了很多。

穿過弘道門再往前走,就是孔廟第四道大門——大中門,該門始見於金代孔廟圖中,系當時孔廟的大門,面寬3間,建於金大定年間,明弘治十三年擴建為5間。大中門原名「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較弘道門長且狹。今門高9.42米,長20.44米,寬7.49米,3門,系清代所建,清乾隆帝御書門匾。

「大中」意為「至大中正」,稱讚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

過了大中門,就是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大門,5間,兩側有迴廊,金代成為二門,明代孔廟南擴,此門退居次要地位。

此門原名「參同門」,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

今門獨立院中,周無牆垣,高10.62米,長16.96米,寬9.34米,中間辟3門,單檐黃瓦歇山頂,七檁三柱分式木架。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是為孔廟三大主體建築之一,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栱。內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架,底層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層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讚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後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碑亭,習稱「御碑亭」,南八北五,東西排列。

形制大同小異,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平面呈方形,三間見方,明間開敞,梢間砌牆。

亭內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石碑55塊。其中金代碑亭2座,約建於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元代碑亭2座,分別建於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制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別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十三御碑亭北面為「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中路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大成門的建築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鬥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斗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進入大成門,東西是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的文武全才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後一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後一律改為木製牌位。

從大成門向前,便是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曾在土台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

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

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

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註: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相關文章:

《山東曲阜孔廟遊記(1)》

  • 中國古代史
  • 孔廟
  • 曲阜孔廟
  • 孔子
  • 國學

推薦閱讀:

TAG:山東 | 曲阜孔廟 | 孔廟 | 遊記 | 曲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