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才子及詩欣賞

一、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西域。

  月光下的巴爾喀什湖溫柔繾綣。碎葉城。

  容貌清麗的婦人撫摩著腹部,仰望高遠璀璨的星空,露出了微笑。

  昨夜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顆黃昏時才出現的星星,人們叫它長庚星,也叫太白金星。她喜歡這顆在夜空中最早出現的星星。她決定給腹中的孩子起名為「太白」,李太白。那一年是公元701年,也就是唐武后長安元年。

  太白在黃沙戈壁的碎葉城長到五歲,而後隨家人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他們住的地方有個好聽的名字——青蓮鄉。他喜歡這個名字,他願意讓「青蓮」二字伴隨一生,自號「青蓮居士」。太白少有才思,博學廣覽。十歲已精通五經,他曾夢見手裡的筆桿,竟開出花朵。一夢成讖,竟應驗了這位天縱英才的少年,將來的生花妙筆。

  少年太白不屑尋常書生「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然墜煙霧。」的迂腐;欣賞「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俠客重義;嚮往「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的豪情。 「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是後人對他少年時光的總結。

  開元十三年,三峽上泛過一葉輕舟。舟上佇立的男子白衣負劍,仙風道骨,年輕的眼中滿懷對未來的憧憬、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公元725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了四川。那年,李白25歲。正是雄姿英發,少年輕狂年齡。隨身攜帶的好友趙蕤寫的《長短經》已被他翻看了十年。十六歲那年,趙蕤送給他這套書。書中縱橫開闔地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他被裡面的每一個字所吸引。如果沒有這本書,李白的一生也許會更加恣意歡謔,縱情山水,少一些俗世的牽絆,多一些赤子的純真,會更快樂;如果沒有這本書,李白也許就不再是李白。命運的翻雲覆雨手,誰又會知道將自己短暫的一生將如何交付,如何安排。誰又能真正地堪的破。

  江陵。

  李白遇見了玉真公主的師父,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司馬禎見李白骨骼清奇,氣質絕倫;觀李白詩如出天地之外,驚嘆不已,贊曰「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大凡少年都有虛榮驕傲之心,李白也不例外。興奮之餘李白寫下了他此生名動天下的一篇文章《大鵬遇希有鳥賦》。「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這個視己如鯤鵬,既將展開理想之翼的少年天才歡欣鼓舞。自江陵開始了他瑰麗雄奇而又輾轉風塵的一生。

  李白是遠離塵世的。他的文字與想像如來自九天之外,白雲之間,不粘連凡世一點煙火氣息。千年來使多少人高山仰止,驚為天人。

  第一次去到長安,在紫極宮偶遇賀之章,八十餘歲的賀老當時已是三品官銜的「太子賓客」,在文壇也是宿老元勛,李白作為晚輩上去拜見。看過李白的《烏棲曲》和《蜀道難》後,賀老嘆曰:「子謫仙人也。」。於是拖著李白直奔酒樓而去,也不管身上是否帶了銀兩,解下身上佩帶的金龜換酒,暢飲盡醉,成千古佳話。此後結為忘年知己。賀老歿後,李白每憶起此赤誠如頑童般的老人,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遠離凡塵的仙人氣質除了司馬禎與賀之章的贊語,在他的詩里也比比皆是。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以上種種不可言說之妙語,豈是凡人可道出?杜甫評李白「筆落驚風雷,詩成泣鬼神」。李白,真仙人也。

  李白是親近塵世的,甚至也於這個世間所有蠅營狗苟的俗人一樣。逃不開,甩不掉,難以堪破,以致沉淪。名利二字,令多少才子志士傷春悲秋,蹉跎一生。

  李白離開江陵後,輾轉於岳陽、金陵(今南京)、揚州、姑蘇、荊門、襄陽、安陸。直到在安陸的小壽山道觀暫時隱居下來,歷時三年,期間經歷了故交暴卒、卧病他鄉,認識了仕途上與他同樣點背的孟浩然。我想那時的李白,很是嘗到些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他在小壽山名為隱居,實為尋找機會,以求仕進。此時的太白,求入仕途已未必全是圖的「安社稷」、「濟蒼生」了吧?試想三年不事勞作,日日飲酒交友,應是早該囊中羞澀,生活窘迫了。唐朝律法森嚴。李白《俠客行》里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只能是對俠客的讚美,就算其「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我想對當時正儘力炒作自己才名的李白來說,殺人越貨的勾當還是干不出來的。

  據載,隱居壽山期間,李白四處干謁遊說,結交官吏,最後得到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青睞,將其招為女婿。寫到這裡我不由得心酸。這樣一位狂傲不羈,文采蓋世的天才詩人,為生計所迫也不得不察言觀色,語投所好地四處干謁遊說、做了名門望族的上門女婿。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說:「唐代社會承南北朝之舊俗,通以二事評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與仕而不由清望官,俱為社會所不齒。」李白一代名士,不會不知其中厲害關係,想來當時也實在是苦無出路。思去也是因這段及之後的四處求仕的坎坷經歷,使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吶喊。

  七年後,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冬天,玄宗外出狩獵。李白趕赴長安向玄宗獻上為唐玄宗歌功頌德的《大獵賦》,希望得到賞識。這也是他第一次去到長安。期間李白去干謁衛尉張卿,二說是依靠岳丈的好友崔宗之、許輔乾等前相後卿關係,又一說是通過老朋友元丹丘的引見。反正不管如何,在李白堅持不懈地走結識權貴,曲線求官的路線下,李白將多年前撰寫的一篇《玉真仙人詞》呈現給玉真公主: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飈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最後兩句是說玉真仙人一定會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去少室山的時候,連王母娘娘也會親自恭迎她。本來這樣這篇文辭高雅的拍馬名貼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奈何太白命運多蹇,得罪了玉真公主的女婿張垍。這其中有個小故事:

  也是李白活該倒霉。玉真公主因為欣賞李白才華(也是那篇拍馬詩詞起了作用)遂安排李白在她的私人招待所——樓觀別館暫住。在樓觀別館裡李白遇到了前來探望玉真公主的張垍,這位張公子是前宰相張說之次子,乃當朝駙馬,官居「三品衛尉卿」,在宮廷應制詩文,得意於與皇上閑賦應對,初見李白以為鄉野農夫(看來當時的李白也並非像後人形容的那般神采出眾)而略有輕視,但兩人能詩善賦,在詩詞唱和的共同雅好上尋求情投意合。張二公子是官宦子弟所受教育與李白志趣和意境當有不同,張垍見李白談吐高雅,詩風超逸,想像豐富,氣勢恢宏,心中吃驚,但虛榮心使這儒酸文人賣弄才華,李白清高自負而難免露出譏諷之意。彼此心照不宣,而張垍表示願在皇上面前推薦李白,讓李白在別館等候消息。李白並寫下《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微君》(何以折相贈,白花青桂枝。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明發懷二子,空吟招隱詩。)託人送之。

  然而,李白久待無果,甚至得知是張垍公子已在皇上面前誹謗自己。玉真公主的引薦亦無用處。李白彷彿受到愚弄,有啞巴吃黃連之苦,望穿秋水的等待是一場空候。

  文人相輕,古今亦然。但這張垍也著實是缺德可恨之小人,既無心相幫,甚至心存恨意,又何必許下惡作劇一般的諾言,徒留千古罵名。李白此時已三十五歲,何以在人情世故方面如此弱智——明知對方是朝中有天線之人還面露譏諷之意,你這不是找抽嗎?如果李白當初受過「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等等講座教誨,也不至於幼稚如斯。

  受了羞辱的李白,在長安繼續流連躑躅一年。在求告無門的景況下,李白鬱郁不得志地離開了長安。我們彷佛能看見他青衫磊落,孤獨遠去的背影。既是如貪戀不甘,當初在眠山修道養鳥時,又何以拒絕綿州刺史推薦參加道科考試的邀請。

  於是繼續漫遊天下,上黃陵、登太白、返河洛、下會稽。樓觀玉真別館小小的插曲,雖打破他年輕的夢想,但更豐富地演繹了他浪漫的「詩仙」、「酒仙」的神仙思想、風流生涯和逍遙人生。

  姚明說:努力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失敗。因為李白的努力,公元742年,一紙詔書將李白喚入朝堂。玉真公主與賀之章在玄宗面前經常地替李白說話起了作用。李白受到了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的超規格接待禮遇。對於一個未參加任何考試,沒有任何學歷文憑的知識分子,本該是志得意滿了。可李白的仕途悲劇在於,並不甘心做一名用於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自負地認為自己懷有張良一樣的政治才幹,渴望像謝玄一樣能建奇功。「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本是紙張上的浪漫。於是放浪形骸,流連於酒肆坊間。不知才華橫溢的詩人並不等同於圓滑如魚、笑裡藏刀的政客。純真熾熱的赤子之心,就象一滴瑤池裡的水,永遠混不進世俗官場的這口燒開的油鍋里。

  李白奉玄宗詔命而寫《清平調》: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後世傳說,因其中的「飛燕」有暗諷楊貴妃之意,而致使李白不得重用。我想這與各種文學作品中的的李白草詔,高力士替其脫靴,楊貴妃替其端硯。多為喜愛李白的後人穿鑿附會。按李白牛氣衝天的個性,有這樣牛皮的事情還不往他的錦繡文章里引用個夠,可事實是李兄隻字未提。李白三年後被賜金放還的根本,我想還是玄宗無意再留李白。

  李白作《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其中的後十句: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

  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流露出歸隱山林之意。這本是李白以名士的風度,採用與朋友談心的方式,借翰林生活中的快事和煩惱,抒泄處境榮寵而理想落空的愁悶,表露「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本志。說句大白話吧,也就是文人拽拽酸文,發發牢騷,並不是李白真的要辭職不幹。李白像對張垍「面露譏諷之意」一樣,再一次辦了不合時宜的事情,犯了低級的官場錯誤,落人以口實。李白意外地被朝廷賜金放還,就好像批准了李白的辭職報告一樣,並且還補發一年工資,朝廷待你們也夠仁義了吧。

  這次的歸山,實在是一場體面的放逐。

  「國家不幸詩家幸」,意外領到離職補助的太白兄傻眼了,鬱悶了,憤怒了,喝酒了,寫詩了!於是千古名篇《行路難》如一束天光,照亮了一千二百餘年前的長安一隅,這束溫暖千古失意傷心之人的光束落在一人的肩上。此人青衫磊落。已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歸去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千古名句,而我卻更為喜歡「拔劍四顧心茫然」一句。其中的悵然不可言說。

  公元744年,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再次失意地離開長安,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尋仙學道的漫遊身涯。在此次漫遊期間,許家景況中落,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李白依然衣食依人,生活困窘,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安祿山在幽燕正厲兵秣馬,蠢蠢欲動。家庭多變,國家多事。

  《唐才子傳》記「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卧廬山,闢為僚佐。」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反,攻入長安,玄宗避禍四川。永王李磷出師東巡, 避居廬山的李白應邀人幕。缺乏政治頭腦與遠見的太白兄再次證明了自己不是塊為官的好材料。同在江南的名士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 以此免禍。如果給李白、蕭穎士、孔巢文、劉晏四人做個超男簡訊投票,相信李白將勿庸置疑地獨佔鰲頭,可何以千年來人氣如此之高的李白遠不如幾個普通文人心智高明?李白呵李白,教我如何去愛你!

  同年,永王李磷起兵,可惜的是這兵不是攻打安祿山的,而是同他哥哥唐肅宗爭奪帝位。翌年,永王兵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李白受到株連,身系潯陽(今九江)獄。李白上詩給正宣慰江南的崔渙求救,後得宋若思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宋為之舉薦。命運再次與李白開了一個玩笑。舉薦之後,等來的詔書卻是判李白長流夜朗(今貴州桐梓)。跪身接旨的李白想必此時已是老淚縱橫,心如死灰。

  寒風蕭瑟,霜冷長河,潯陽江頭古渡愁,青衫客。那是一個冬天。

  面對千里之遙,崇山險阻,關山萬里,李白寫下了《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頭。」

  「西上令人老」,那一年,李白已58歲。因判的是長流,李白想必自己是要客死在偏遠他鄉的。

  李白從潯陽出發時是公元757年,被朝廷赦免時是公元759年。首尾三年時間,這老小子才行至巫山(夜朗的父老鄉親就別丟臭雞蛋了,俺也不是想破壞你們的旅遊事業,實在是找不到確鑿的資料證明李白到過夜郎)。想必是一路遊山玩水,吟詩做賦。李白乃當代名士,一路上自有各地官府奉養。唐朝不愧為天朝典範,泱泱大國,世風開明至此。李白這哪裡是流放,簡直就是公費旅遊嘛。想那林沖在發配滄州的路上,被幾十斤的大枷鎖著,一路上被滾開水燙腳,穿小鞋,保小命,苦不堪言。人比人,真是要氣死人地。扯的有點遠了,言規正傳。

  當李白聞訊遭赦返鄉時,老小子孩童般的純真性情呼之欲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時風嘯凄寒,霧藹沉沉,返時春風兩岸,彩雲滿天;西上令人老,東下輕舟萬重山。此一時非彼一時,心境狀況對同一環境,竟然會是如此不同的心情感受,怎不令今人一樣地感喟………

  此時的李白離他辭世的時間只有三年。如果知道自己沒幾年好活了,李白不知是否還會東遊西逛不務正業。幾年遊盪下來,光花錢不賺錢的李白生活再度陷入困境,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唐才子傳》載「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我寧願相信後者,對李白這樣一個狂熱的集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於一身的亢奮狂人,老死在床上非仙人所為。

  天上謫仙李太白掛了。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子夜,李白把自己給喝大發了,吟唱著: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步履凌亂地去捉那水中的明月,他是想邀明月兄再來一斗吧。在最後一絲微笑隱沒在水中時,你可否聽見他嘟囔了一句「我醉欲眠君且去,去你媽的」(此等妙語非我才情所能達,出自沈浩波的詩句)。

  你可知道,在遙遠的碎葉城,那娟秀女子夢見的長庚星也叫啟明星。此後千年,這顆在黃昏於清晨出現的星斗,照亮了多少失意士子的心路,溫暖了多少寂寞旅人的惆悵。你當年羨慕拜謁的多少高官權貴,名字早已如螻蟻般被茫茫的歷史煙塵覆蓋,可你的一切卻如太陽般高懸,照亮千古的青燈書卷。盛唐有了你,便是盛唐;唐朝若從未有你,將是多麼黯淡。

  李白,一代名士,才情高絕,高山仰止,「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無論如果褒獎誇耀都不為過,可我卻在此妄言了李白許多的是非,就算拍我板磚我也認了。其實我對李白的景仰之情,猶如黃河之水,連綿不絕………可誰都吃五穀雜糧,誰又能在在紛紛擾擾的世間免俗。偉人不也是人不是?

  本想再就李白的「狂、酒、憫、真」夸夸其談一番,可歷代大家評點得已是花團錦簇、熱鬧非凡了。我一淺薄小小伴讀書童,憑著一顆歡喜的真心,卯足了勁,碼出幾千關於偶像的文字,已是筆力窮盡。就此置喙,再難出新意。

  借余光中的《憶李白》,再次表達我對先生的景仰懷念之情。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李白追月逆江河

  包黑斬龍順民心

  豪氣壓群雄,能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仙才媲眾美,不讓參軍俊逸,開府清新

  我輩此中惟飲酒 先生在上莫題詩

  酒入豪腸 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 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 就是半個盛唐。

  二、寒江孤舟祭杜甫

  內心有些抵觸寫杜甫,今天還是決定要對老杜下手。結果我一天期期艾艾,在電腦前晃來晃去。一會覺得熱,一會覺得身體不舒服,事B得很。結果一天沒寫一個字。

  其實並不是我不喜歡杜甫。寫他,必然要更了解他。我心存畏懼。

  席勒說:信仰便是「畏」。

  余華說:「畏」與「怕」不同,前者包含著尊敬、肅穆、純潔的情感。

  我對老杜,除了懷著尊敬、肅穆、純潔的情感,還摻雜著同情,憐憫等等龐大而憂傷的情緒。就像我喜歡了解漢、唐歷史,下意識地迴避宋、明、清的歷史一樣。

  我該怎樣去敘述這樣一位讓我尊敬又讓我悲傷的老人。

  杜甫雖出生一個讓我神往的大唐,卻趕在了唐朝由盛而衰,戰禍延綿的幾十年。

  從公元712年出生,到公元770年去世,短短五十九年間,杜甫經歷的太多太多。

  「安史之亂」前夕,國策上,玄宗為開疆拓土而窮兵黷武,導致國力空虛、民生艱難;朝堂上,李林甫、楊國忠擅權專政,政治昏暗。「安史之亂」自公元755年打到公元763年,歷時9年。「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內憂外患——外有吐蕃侵擾,直攻入長安;內有各地軍閥割據。政治腐敗、官吏橫暴。杜甫身後是何等黑暗厚重的背景。

  如若換作我這樣的糊塗蛋,處在這樣的亂世,估計也沒什麼。大不了老子「今朝有酒今朝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憂憤個什麼勁,江山也不是百姓的江山,人家李姓一家都捨得,我們平頭百姓不捨得又有何用。

  正統的儒家文化教育和衰敗的官僚世家背景,註定了杜甫既不能像白居易一樣「縱情詩酒」,又不能像王維一樣「坐看雲起」。對家,他希望能通過仕途與詩名來振興家道;對國,他身負「太平宰相」之志,以天下為念,憂國憂民;對已,他貴德重節、守禮循法。可這茫茫人世,未必因你是好人就有好的下場,怎就不懂得稍稍鬆手,看看雲淡風輕,聽聽松風竹雨。

  所以杜甫名垂千古,我蠅營狗苟。

  杜甫早慧,七歲能作詩,十四歲便能「出遊翰墨場」,與文士們交遊酬唱。24歲應試,未能及第。之後四處漫遊,直到35歲去到長安求取官職。這一去,又是十年。

  少年白髮蒼蒼。埋葬夢想。

  因父親去世,這時候的杜甫生計無落,天天奔走於權貴門下,作詩投贈,盼望引薦。「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是何等的潦倒不堪,令人心酸。可能因多次向玄宗獻賦,杜甫44歲才得到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卑微官職。而安史之亂很快就要爆發。看盡人情冷暖的十年,杜甫寫下了《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去投肅宗,中途為叛軍俘獲,押到長安。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隻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雖只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一個八品的芝麻官還要再貶,可想而知,杜甫那時候的處境。「三吏」、「三別」就在這段時間寫下。

  之後因官軍戰敗,關中大旱,杜甫棄官,攜家逃難。《唐才子傳》記:「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去成都的途中,居然要背柴撿橡栗才能活命。杜甫一生憐憫窮苦百姓,可那時誰又來可憐你。情何已堪。

  到了成都以後,得故交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嚴武等朋友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西郊浣溪湖畔建了一間草堂居住,即杜甫草堂。後也因嚴武舉薦,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這樣一個虛職,而後人稱杜甫為杜工部亦因此職。那幾年是杜甫流離的一生,唯一安定的幾年。我想才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舍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樣一輩子難得的好心情。

  草堂雖是破敗,幼子雖然餓死,杜甫居然還能寫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千年之後,像我一樣到處租房度日的人大有人在。看見這兩聯詩,我們都該感動。

  想像中,杜甫絕對是一個待人溫和,與人為善的書生,可《唐才子傳》里載的一段話,令我費解。

  「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力救得止。」

  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嚴武是非常照顧其一家的,為什麼杜甫會對嚴武無禮至此。

  「你老子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這句話放在今日也是很難聽的,更別說喝醉酒跑到別人床上去罵了。也難怪嚴武一怒之下要殺杜甫。不知道兩人之間到底有什麼過節。如果殺杜甫這事真做成了,嚴武絕對是個千古罪人,要被罵上個幾萬年了。

  不管如何,杜甫確因嚴武的照顧,在成都草堂渡過了一生最為安寧的幾年。我們都該感謝嚴武,如果沒有他,也許就再不會有後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秋興》、《諸將》、《詠懷古迹》、《旅夜書懷》等大量名作。《杜工部集》存詩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杜甫入成都以後所作。

  草堂雖貧苦卻安寧的生活,在嚴武去世那年告終。公元765年,蜀中重又發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憑依,只能攜上家小,登上一葉小舟,再度踏上漂泊流離的人生旅程。

  杜甫最初的目的大概是要沿長江東下出川,途中卻因疾病和戰亂等緣故,滯留了很久。先是在雲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於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兩年後,杜甫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結束了艱難漂泊的一生。客死旅舟。

  《唐才子傳》載:「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據說杜甫去湖南本欲投靠郴州的舅父崔偉,船到耒陽附近遇上漲水。凄風冷雨,蘆葦瑟瑟,病卧孤舟中的老人竟半月沒有食物。耒陽縣令估計也是仰慕杜甫詩名,用船給杜甫送去牛肉、白酒。一代詩聖,竟因飢餓過度,飽食而死。

  想比之下,當下多少喪失創造力的「老作家」、「老師」,卻之不恭地享受著輝煌的晚景,寫些白開水一樣的瑣碎記憶。再不會有茅屋破敗,幼子餓死之類的不幸。他們是不是該吃點鈣片了?

  杜甫用筆蘸上自己的血淚,寫盡這流離亂世的悲歌。可這亂世,並未眷戀這位對天下窮苦百姓滿懷憂傷的老人。

  杜甫的詩歌對後世的影響深遠,歷代無數詩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杜甫的作品,早已超出文學本身,代表著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從這點來說,杜甫確實比李白強。李白詩篇雖是壯浪縱恣、言出天外,但這才情又怎大得過杜甫對人世的悲憫。

  論讀詩的愉悅之感,當屬李白;論品詩的厚重沉鬱,當讀杜甫。

  《新唐書》:「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

  三、坐看雲起王摩詰

  逛書店的時候,看見一本介紹八大山人朱耷的書,書名為「聖潔的僧人」。我想如果給一本關於王維的書起名,該叫「聖潔的畫家」還是叫「聖潔的詩人」?好像都不怎麼合適,可我就想用「聖潔」二字來形容王維。

  觀王維,相貌俊俏清雅,精書畫,擅音律,性情沖淡平和,生活作風正派,青年喪妻而不再娶,家有「輞川別墅」,官至尚書右丞。簡直就是個「十全鑽石好男人」。這樣優秀的品種,自三十一歲喪偶,直打光棍到死,中間無任何花邊新聞,放到今日就是個奇蹟。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一句:王兄你就是傳說中的「玉樹臨風勝潘安,一支李花壓海棠。」

  王維出生於公元701年,李白也是這年出生。不知道當年的司天監有沒有夜觀天象——文曲星接二連三如流星般墜落,太詭異了吧!《唐才子傳》記王維「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真是感嘆現在地球污染嚴重,沒有工業污染的唐朝,遍地是神童。

  王維15歲時,詩就寫得清新雅緻,在長安與名人廣泛交遊,成為王公貴族的座上嘉賓。其中的岐王影響了王維的仕途。「維將應舉,岐王謂曰:「子詩清越者,可錄數篇,琵琶新聲,能度一曲,同詣九公主第。」維如其言。」看來岐王此君是深諳仕舉之道的,點撥準備參加科考的王維準備好文學和音樂作品,一起去干謁九公主。唐朝很多公主都權勢極大,馬周、李白等等都是通過公主走上仕途。

  公主的筵席上,王維混在伶工中間,懷抱琵琶獨奏了一曲。想來是彈得風生水起,大有司馬相如奏《鳳求凰》的風采。公主被琴聲所動,又見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郁美」,問岐王:「此為何曲?」曰:「《郁輪袍》。」岐王又不失時機地吹噓了幾句王維的詩。王維奉上準備好的詩集,主曰:「皆我習諷,謂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公主驚訝:「這些詩平日我經常看,一直以為是古人所作,原來都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坐上首,曰:「京兆得此生為解頭,榮哉!」

  自此王維深得公主賞識,同年的科舉也狀元極第。那年王維才21歲,如此年輕就考中進士,在唐朝是非常少見的。唐朝民風開放,很多公主都喜歡俊男,也以爭相「寵幸」為榮。王維風采絕倫,才華橫溢,想來公主也是有這個心思的。但願是我等齷齪揣測,王維並未遭此毒手。

  風流倜儻的狀元郎當的第一個官居然是「太樂丞」,一個負責官方樂舞教習與管理的小官。而且不久連此官職都沒保住。樂舞中有個舞黃獅子的節目,伶工私自受大臣所邀,出演此節目為其家宴助興。事發,王維以管理失察之罪,被貶往濟州管理倉庫。這倉庫管理員一當就是五年。這樣一個才貌雙絕的狀元郎,孤零零地將青春歲月磨損在一個倉庫里,其中的鬱悶可想而知。這也許是王維萌生歸隱之意的第一個起因。這段經歷也能說明,王維與舉薦他的公主絕對沒有「親密接觸」。如果有的話,按正常邏輯來說,兩人正打得火熱,如膠似漆,公主斷不會坐視王維被趕出長安。相反倒有可能是遭王維拒絕,惱羞成怒,把你個小白臉弄去鄉下守倉庫!

  張九齡任中書令後王維一度被提拔。期間王維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在政治上也是積極要求有所作為。開元末年,有「賢相」之譽的張九齡被李林甫取代。41歲的王維和後期的白居易一樣,不是單純的書生意氣,而是敏銳地感覺到了這一人事更迭潛伏著政治的危機。李林甫任中書令,這也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李林甫任相19年,之後又由楊國忠繼任,浩浩大唐難怪至此氣勢衰弱。自此以後王維半仕半隱,買下輞川別業,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日子過得悠哉游哉。

  安史之亂王維被擒,服藥佯為□疾。安祿山愛其才,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王維無奈,悲愧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也因此詩,安祿山被收拾後朝廷並未嚴責王維,僅降職為太子中允。這可比李白幸運的多,李白這時候也許已經在長流夜朗的路上了。之後王維復遷至給事中,61歲在尚書右丞任上掛掉。

  與白居易一樣,因政治原因,王維詩歌的風格、情調,前後期有明顯的不同。

  王維前期的詩意氣風發、豪情壯志。如《少年行》: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另一首《老將行》里歌頌倒霉蛋飛將軍李廣,其中的「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一聯我非常喜歡。有時候確實不是能力不夠,奈何宿命如此。我也只能與王維一起,替飛將軍吼一句「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以外,我喜歡的還是他的邊塞詩。其中最為有名的是《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裡面家喻戶曉的是哪一聯,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有名歸有名,《使至塞上》除去「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其他的我看就一般了。從整詩的境界來看不如《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這首詩妙就妙在收的尾戛然而止。就像一招絕妙的「天外飛仙」出鞘,你本以為會有絢麗的劍花,飛舞的劍氣,孰料劍光瞬間隱沒,兩人電光火石地交錯而過,安靜地佇立,一縷青絲飄落。世間飛雪吟唱,桃花翻轉。

  用牛逼一點的話說,就是「突兀的起結造成了飽滿的張力。」

  王維很少寫相思別情的詩,偶爾為知卻是世人驚艷: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相思》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其二

  兩首詩用民間歌謠般素樸的語言和自然音調,表現出新鮮渾厚的人生情思。後世應用「紅豆」「南國」兩詞甚至超越男女相思之情,外延到對故國的思念。可知此詩之牛逼。

  轉入正題。以上所作對王維來說都可謂信筆塗鴉,真正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是他的山水田園詩。王維之前擅寫山水詩的是謝靈運,田園詩的大家是陶淵明。王維采二人所長,以畫家的視角,融入自己恬適沖淡的性情。終成一代宗師,開創山水田園詩一派。自此華山論劍,逐鹿中原,一統江湖!後世門人無數,粉絲更如過江之鯽!鳥生魚湯,千古傳唱!

  靠~別丟臭雞蛋!老子寫累了,煩草!要丟就丟西紅柿,滿嘴煙渣味兒,正好潤潤。

  列個單子得了,諸位要有興趣就去google下:

  有中國山水構圖布局方法的——《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視角由眺望——環顧——俯視——置身其間。

  寫錯落有致的縱深感和立體感的——《田園樂》: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千里橫黛色,數峰出雲間。

  善於用色彩暈染畫面的——《輞川別業》: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著意在動態中捕捉光影變幻的——《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方尊師歸嵩山》: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

  敏銳表達微妙的心理感受的——《書事》: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由萬物幽深領悟到黯然銷魂掌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想當陶淵明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創出無相神功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妄想不憑功略參悟少林七十二絕技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至於畫畫,老子就不懂了。Mbd,反正王教主是個畫中聖手,極度牛逼。據說還遺留了一本繪畫秘笈——《山水訣》,內中更隱藏極大秘密。自此為爭奪這本秘笈,武林掀起腥風血雨!

  站遠點,血別濺你一身。

  王教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四、一蓑煙雨蘇東坡

  如果將北宋詞壇比作江湖,那柳永會是李尋歡,秦觀會是花滿樓,林逋會是黃藥師……而蘇軾,無疑會是一代宗師張三丰,縱橫捭闔,武林至尊,萬人景仰。

  自晚唐五代到北宋中期,詞被看作是歌妓唱來侑酒的風流小曲、末技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詞為艷科」、「詩庄詞媚」、「詞為詩餘」等等,都是當時對詞的看法。

  也難怪當時主流文學對詞的不待見,蘇軾以前的詞始終轉不齣兒女情長、離合悲愁的題材,語言風格也難脫柔媚纖巧的樊籬。雖有李白的《憶秦娥》,范仲淹的《漁家傲》算是蒼涼剛健之作,但畢竟只是個例。

  直到天才蘇軾,橫絕出世……

  啪切宮!一道閃電撕裂天幕,蘇府傳出嬰兒清亮的啼哭。一時滿室生香,仙鶴圍繞蘇府上下翻飛,靈芝長滿床前屋後,琉璃寶光亮徹四川眉山的天宇。哇!天這麼大的祥瑞,撒花~!

  「你做啥子!?趴地上念阿彌陀佛~!滾去打水!你當是佛組轉世啊!」

  「你又做啥子!?跪地上念上帝保佑~!爬去劈材!你當是耶穌誕生啊!」

  「ri你先人,這是我兒子蘇軾出生了,沒見過大場面的奴才。」

  蘇洵滿意地摸摸鬍子,踱著方步往書房逶迤而去。準備賦詩一首,普天同慶。

  蘇轍在《東坡先生墓志銘》里寫蘇軾幼時:「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奮厲有當世志」。

  21歲,受到時任知貢舉的歐陽修的推重,蘇軾進士及第。

  但凡天才,在某些方面總不得要領。蘇軾的小妾朝雲就曾調侃其:一肚皮的不合時宜。

  蘇軾少年得志,初入仕途的時候,曾積極要求改革各種時政弊端,但與他老師歐陽修一樣,他希望這種改革應是溫和、循序漸進地施行。拿文革術語來形容,小蘇那時候是個標準的「改良主義」和「右派」。所以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以後,曾經是「革命小將」的蘇軾,轉身便當了「反革命」——旗幟鮮明地開始反對新法。政治鬥爭可不是學術辯論,不是朋友便是敵人。當時朝中改革派當權,小蘇想必日子也不好過,沒多久自請外放,先通判杭州,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金鑾殿上一干書生吵吵鬧鬧、滿腔熱情的改革,早已蛻變成一場醜惡的權利之爭。官場就是戰場,豈容你進退自如。

  梅花被豬吃了,焦尾古琴當柴燒了,《蘭亭集序》擦了屁股,丹頂鶴做成了烤鴨,小龍女被嫖客光顧……這,就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一位光照千古的藝術天才,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偉大詩人,被一根麻繩拴了,就像綁一頭豬、綁一頭驢,從湖州知府任上被綁去了御史台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毀謗攻擊新政。等待他的,是侮辱,皮鞭,哀號,酷刑。

  你們也許會以為,造成這一切的會是宋真宗、王安石。如果真是這樣,我便不會如此悲傷與噁心,好歹這也算是有個堂堂正正的對手。這兩人,也有作為蘇軾對手的資格。而此次文字獄式的「烏台詩案」,始作俑者居然是一群跳樑小丑、脫毛野狗!我不想提他們的名字,這些鼻涕樣的軟體爬行動物又怎配有名字。再說了,這些蠹蟲群起攻擊蘇軾,不就想證明世上還有他這麼一號人。

  面對蘇軾,他們是多麼自卑啊。琴棋書畫,隨便拿出一樣來,窮他們畢生的精力,也難望其項背。終於有一條野狗鼓足勇氣,沖著詩人汪汪叫喚,於是,狗群騷動,群犬吠日。這群狗裡面,居然有沈括,寫《夢溪筆談》的沈括。他舉報蘇軾的詩文,居然是蘇軾寫給他的送別詩。你可以沒有朋友,可你不能有小人朋友。

  一句話重複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宋真宗沉默了,儘管太皇太后為他求情。群情洶湧,你皇上也不能不顧及。想把蘇軾這頭金毛獅王咬成一條瘌痢狗的狂犬太多了。

  中國向來缺少明主,卻從不缺少惡奴。來俊臣、周興、戴笠、康生之流在哪個朝代都有。那條帶頭汪汪叫的御史中丞李定,就是此類惡奴。蘇軾落在他的手上審問,那還不變著花樣折磨。你不是聖潔嗎?你不是有才嗎?你不是頭上有光環嗎?沉香掉進糞坑裡還是不是沉香?蘇軾牢房隔壁的一個官員曾寫詩記錄當時的慘狀: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終於,蘇軾沒有被整死,之後無數照亮中華文化史的詩篇沒有消亡。我們要感謝替他求神拜佛的杭州百姓;感謝替他準備熱水洗腳的獄卒;感謝范鎮、張方平;感謝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感謝吳充;感謝重病中的太皇太后,祝您仙福永享、壽於天齊!當然,我最想感謝的是MTV頒給我這個獎!這個~,每年都說一次,說順嘴了。

  蘇軾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任是誰,經歷了這樣齷齪卑鄙的不幸,撿了條小命回來,都要有恍若隔世之感。蘇軾於是變成了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寄情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

  如果將北宋詞壇比作江湖,那柳永會是李尋歡,秦觀會是花滿樓,林逋會是黃藥師……而蘇軾,無疑會是一代宗師張三丰,縱橫捭闔,武林至尊,萬人景仰。

  啪切宮!一道閃電撕裂夜幕,蘇府傳出嬰兒清亮的啼哭。一時滿室生香,仙鶴圍繞蘇府上下翻飛,靈芝長滿床前屋後,琉璃寶光亮徹四川眉山的天宇。哇!天這麼大的祥瑞,撒花~!

  「你做啥子!?趴地上念阿彌陀佛~!滾去打水!你當是佛組轉世啊!」

  「你又做啥子!?跪地上念上帝保佑~!爬去劈材!你當是耶穌誕生啊!」

  「ri你先人,這是我兒子蘇軾出生了,沒見過大場面的奴才。」

  蘇洵滿意地摸摸鬍子,踱著方步往書房逶迤而去。準備賦詩一首,普天同慶。

  我叫蘇軾。你先別瞪眼珠子,我還小,還沒有出名,蹲門口玩泥巴的是我弟弟蘇轍。我老子蘇洵正在書房裡懸樑刺股,我知道,他是想出名。

  蘇轍曾在我的墓碑上寫我小時候「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說實話,我是被逼的。我老子讀書都讀魔怔了,每次他進書房,我和蘇轍就得跟著進去。我清純美好的童年時光、少年歲月,就在我們仨搖頭晃腦背書的聲音里唰唰唰地過去了。

  18歲那年,我成婚,她是王弗。我們是先結婚再戀愛,說得時髦點,王弗是我的初戀。你不用拿鄙夷的眼神看我,包辦婚姻也會有愛情。王弗雖比我小了兩歲,在為人處世方面卻比我懂事得多。以至我每次見客人,就讓王弗在屏風後聽,要拿主意的時候我就借口WC,去聽我老婆的意見。有時候去的次數多了點,客人就很替我的腎和前列腺擔心。

  婚後第三年,爹帶著我和蘇轍進京趕考。我寫了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後來主考官歐陽修跑來問我,我引用的堯用刑寬,賞厚的典故出自哪裡,其實我在考試的時候很緊張,這個典故本來是出自《禮記》,說的是周公的事,我給記錯了。我回答:「想當然耳。」歐陽修樂了。

  歐陽修真的不錯,那次考試,我弟弟都榜上有名,我中的還是榜眼。沒能高興多久,收到老家的信,我母親去世了。我必須回去,替我母親守孝三年。

  丁憂三年後,我們全家從眉山搬去了京城。我去參加中制科考試,也就是「三年京察」,考中第三等。之後我便開始當官,當過大理評事,當過鳳翔府判官,也去史館當過史官。你別以為我換了這麼多崗位,時間就過去了很久,其實這也就是六、七年的事。那幾年,我很傷心。老婆死了,爹也死了。

  王弗死的那年,也就是我們結婚的第十年,她才26歲。以後再不會有人躲在屏風後頭給我出主意,再也不會有人懷疑我的泌尿系統有問題。你常說我看誰都是好人,你不在了,誰再叮囑我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

  我爹雖然剝奪了我童年遊戲的時光,其實我並不恨他,我想念他陪著我和弟弟背書的那些日子。

  我回到眉山,按我爹的遺囑,將王弗葬在我母親的墓旁。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去他們的墳上坐上很久。我不想說話,我開始種樹。三萬棵松樹。有這麼多的樹陪著,他們該不會太寂寞了吧。

  三萬棵松樹,我種了三年,王弗的堂妹王閏之,陪了我三年。我娶了她。

  回到京城,我依舊干我原來的差事。可很多事情,已不一樣了。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皇上也很支持他。我也贊成新法,有破才有立,我只覺得他們進行得太激烈了,這樣的改革會讓時局動蕩,受苦的還是百姓。我和老師歐陽修都曾上疏反對。本只是政見不同,可這樣的爭論,慢慢地成為了權利的爭奪。老師已經被貶出京城,朝堂已成是非之地。我上疏請求外調。

  這一去,就是十年。閏之待蘇邁很好,他會不會和我一樣,經常想起他的母親。那時候他還很小,應該是記不住很多事情。十年沒有返鄉了,我種的那些松樹,該是長滿山岡了吧。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杭州任通判的時候,王閏之居然替我買了個聰明伶俐的丫鬟,叫朝雲。女人啊,我真是捉摸不透。調往徐州任太守的那年中秋,我突然很想蘇轍,我喝了很多的酒。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以為日子就會這樣平靜地過下去,直到收蘇轍的信。

  皇甫遵到湖州來拿我時,我老婆王閏之怕的要死,嚎啕大哭。其實我也很怕,很多人想我死,這次去京都我也許就回不來了。可我不能讓她看出來,我不想讓她太傷心。

  我說:楊朴被捉的時候,他鄉下老婆都有詩送別,你就不能寫首詩送我啊。

  看見她笑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御史中丞李定參我作詩訕謗朝廷,我被關進了御史台獄。御史台也稱烏台,所以這件事被稱作「烏台詩案」。

  人一旦進了這種地方,就沒什麼道理可講。我之前對人生所有的認識和邏輯,被這103天的監牢生涯徹底地顛覆。我是一個知府,我是一個大文豪,我是一個書法家,我還是一個大畫家。這又怎樣?進到這裡來,你就是一塊會動的肉,你和強姦犯,小偷,殺人犯……並沒有什麼區別,皮鞭抽到身上你會更疼,羞辱聽在耳里你會不堪忍受。在這裡,你會比他們更早地死去。

  我以為我會死,我甚至和蘇轍約好:如果哪天他送的牢飯有魚,我就是被叛了死刑。這個十三點出差了,沒有把暗號告訴替我送飯的人。結果有人送了魚,結果我幾天沒有睡,結果我寫了遺言詩,結果我浪費了此生最大的表情。這頭豬!

  感謝替我求神拜佛的杭州百姓;感謝替他準備熱水洗腳的獄卒;感謝范鎮、張方平;感謝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感謝吳充;感謝重病中的太皇太后,祝您仙福永享、壽於天齊!當然,我最想感謝的是MTV頒給我這個獎!這個~,每年都說一次,說順嘴了。

  因為有這些我要感謝的人,所以,我沒有死成。在朝堂上下來,我看見了沈括,他低著頭不敢看我。我知道,他把我寫給他的送別詩,當作證據舉報了我。舉報我的人很多,可裡面不應該有他,他怎能用寫《夢溪筆談》的腦子,苦苦思索如何寫一封整死我的舉報信。

  皇恩浩蕩,我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也就是照顧點面子的流放。我並不介意,從御史台獄被放出來的那幾天,我看見誰都想握手。我還有太多的好詞沒有填,我可不想這麼早就死。

  可自那以後,我不再熱衷於功名,開始喜歡老莊的書,喜歡吃齋念佛。每看見新科的進士們一副豪情萬丈、捨我其誰的樣子,我就覺得特別的可笑,又有一點傷心。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的這件案子,連累了很多的人。駙馬王定國也被牽涉在內,他的歌伎柔奴陪著他一起被貶去南荒。我問柔奴:「南蠻之地的日子不好過吧。」柔奴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我愣了很久。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黃州的那四年很輕閑,我是個帶罪之人,沒有多少人會再來煩我。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寂寞,但這樣也很好。我經常會去黃州附近的赤壁轉轉。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那四年,也許是我一生寫詩填詞最多的時間。其實在被抓去京城之前,我也寫了很多。因是詩文惹禍,皇甫遵來的那天,王閏之燒了很多我的詩詞。女人呵女人。

  人生如夢。

  真宗駕崩後,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開始倒霉,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我因為反對過新法,也被新黨差點整死,被看作是舊黨的同志。我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

  我已經說過,我不反對改革,也不恨王安石。我只是覺得的做法太偏激了。如果王弗還活著,一定會勸我閉上嘴,黑白何必分得這麼清楚。朝雲也調侃我: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可有時候,人活著就為那點脾氣。很快,我在朝里又呆不下去。我再度自求外調,我回到了闊別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在杭州的兩年,我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你們管他叫「蘇堤」。

  太后還是很看重我的,在杭州呆了兩年後我一直在陞官,當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王弗死了,王閏之也死了。閏之陪著我的25年,日日擔驚受怕,沒過過幾天安生日子。我沒什麼可報答她,只願與她死能同穴。

  朝雲,我又被貶了,又讓你說中了,我這輩子就一直是不合時宜的。可我並沒有後悔,我後悔的是沒有對你好一點,你給我生的遁兒,如果不是因為一直隨我奔波在路上,也就不會死。

  《洗兒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朝雲,現在你也死了,如果不是被貶惠州,你也許就不會染病。為什麼和我扯上關係的女人都不能善終?我不會再娶了,再等等吧,待我把你葬在你喜歡的豐湖邊上,我很快會去陪你們。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惠州,我要走了,我要去更遠的海南,他們說那,就是天涯海角,就是人世的盡頭。

  【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101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舊黨,蘇軾北歸途中,卒於常州,時六十六歲。

  25年後,北宋亡。

  五、前事休說思杜牧

  如果說,李商隱是浩浩大唐最後的一聲嘆息;那麼,杜牧就是這盛世王朝最後的一抹風流。

  唐朝的才子不勝枚舉,誰第一,誰第二,還真是不好說,可要整個「雪碧-唐朝才子風流排行榜」,身在晚唐的杜牧絕對獨佔鰲頭。

  白居易蓄養家妓過百,與元稹換妓狎玩,屬於老而不羞,算不得風流;元稹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對薛濤不專,更別提用鬼蜮伎倆霸佔人妻劉采春了,用下流形容其一點不為過;劉禹錫好容易獲贈紅顏知己一名,卻被人巧取豪奪了去,風流不挨邊,中風倒挺靠譜。

  《唐才子傳》形容杜牧:牧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

  杜帥哥雖是泡妞,卻泡得光明磊落,氣慣長虹。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也只有為泡秋香,賣身為奴的唐伯虎能與之媲美。兩個曠世無雙的風流才子,要生在同一時代,一準的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803年,氣勢衰微的晚唐迎來了杜牧,也迎來了晚唐這遲暮美人的迴光返照。杜牧生於高門士族,為中唐名相杜佑之孫,杜佑三朝為宰相,還是個史學家。家族到杜牧父親一輩已是家道中落。也許是因出生在史學世家和局勢動蕩的晚唐,杜牧少有大志,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寫成《阿房宮賦》那一年,杜牧才23歲。如此高屋建瓴,氣勢宏大的文章,該讓多少總墨跡自己那點哀愁的80後作家汗顏。《阿房宮賦》雖沒能得到稿費,卻讓杜牧名動京師。出名果真是要趁早,杜牧很快嘗到了甜頭。

  26歲,杜牧進京應試,當時的主考官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騎馬衝進崔郾屋裡。(我也很汗,怎麼能騎馬進別人房間?當自己是張飛啊!但這是史料記載,就算杜撰也不是我。)吳武陵又是拍馬屁又是唱關公,反正那意思就是要崔郾把杜牧點為狀元,如若不依,當場便要翻臉。崔郾也是個厚道人,順著吳博士,誇了一通《阿房宮賦》寫得實在是牛叉,而後苦著臉告知,狀元已經內定了。牛人吳武陵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這哪裡是來走後門的,整一個來砸場子的。也許是二人交情不錯,也許是吳武陵朝中有人,崔郾依了吳博士的威脅。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這樣,杜牧高中進士前五名。

  杜牧身處的晚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中牛李黨爭,勢同水火;各地農民暴動,此起彼伏。杜牧你就算是孔明再世,晚唐這件千孔百瘡的爛衣裳,我看你也補不好。孔明還能被劉備三顧茅廬,晚唐的幾任皇帝,怕是視杜牧為草芥吧,不然為何其中進士後,大部分時間都沉淪幕府下僚,直到40歲才當上州官。

  《唐才子傳》載:牧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兵法戎機,平昔盡意。

  杜牧覽群書,研兵法,論時政,可這一切的抱負,一切的雄心,都註定要被消磨,要化為嘆息。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千里廝殺,萬馬奔騰,覆蓋無數白骨的田野,已經開出雛菊。你感嘆周郎的僥倖,你又可曾有這樣的舞台施展。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

  你譏諷天子的荒唐,你哪裡知道三郎與玉環正愛的死去活來。在李隆基的心中,玉環比江山重要得多。天下都是老子的,別說吃幾顆勞什子荔枝。寡人哪天開心了,上烽火台點幾把狼煙耍耍都可以。皇帝都捨得江山,你又何苦多言。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

  月光灑滿銀白的沙洲,秋江上泛起迷離的霧,秦淮河畔亮著燈火的酒家,傳出隱約的歌聲。夜色溫柔,水清月白,我靠在烏篷船頭,安靜地抽煙。我是多麼喜歡這樣的夢,你怎又提起六朝的舊事,拖出陳後主的屍體,來嚇唬喝花酒、聽小曲兒的豪紳權貴。何況不久的將來,你比誰喝的花酒都花。這人生啊,飛禽走獸樣的,一場夢樣的。誰又該替誰擔當責任,誰又是誰的救世主,誰又該為往事買單,誰又被記起,誰又被遺忘。該去的總會去,該留的終會留。不如歸去呵,不如醉去呵。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齊山登高》

  翠微之間,一個轉身,世間已花落花開,雪舞雪亂。還是笑吧,還是將菊花插個滿頭吧。日出日落,日落日出,該去的總會去,該留的終會留。不如歸去呵,不如醉去呵。

  理想交付於勾欄酒肆,夢想流連於青樓坊間。煙花巷陌,倚紅偎翠。揚州啊,才是醉里故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一》

  她叫什麼名字呢?這樣豆蔻一般的處子。春風十里的揚州,在你卷上珠簾的時候,滿城女子,都該羞愧了。

  她該就是張好好吧。你可知道,你手書的《張好好詩並序》,被宋徽宗珍藏,他在卷前寫上「唐杜牧張好好詩」,而後小心地印上玉璽,蓋聖旨都沒這麼在意的吧。這張紙在民間幾經流離,歷經戰亂。乾隆將它鎖進了藏內府,溥儀又攜它逃出了宮。慶幸啊,它沒有在戰火中焚毀,沒有被送去了東京。故宮的柜子里,鎖上了唐朝的故事,封存了張好好的不幸,保存了你一千年的思念。

  他們說你的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大有六朝風韻」。他們卻沒有看見,黃紙黑字間,是好好的眼淚,是你的慟哭。

  你同情的豈止是好好,綠珠又當如何呢?一個幾百年前的歌妓,一個被石崇用十斛明珠從越南換來的卑微女子。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金谷園》

  沉香屑灑滿象牙床,你輕輕舞過,沒有留下足印的舞者,該是和飛燕一樣輕盈吧。你太美麗了,美麗到主人不捨得將你送給孫秀,美麗到主人因你而死。富可敵國又能怎樣?金谷園外金鳴馬嘶,石崇嘆息:「我因你獲罪,奈何?」 綠珠垂淚:「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落花自樓上墜入塵埃,主人手裡只剩下一片裙角。美麗不是你的錯,可你和你的主人,卻因你的美麗而死。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秋夕》

  這該是個宮女,或者是個才人吧。燭光是冷的,月光是冷的,連螢火蟲也是冷的。這樣清冽的七夕之夜,迢迢的牽牛星,皎皎的河漢女,他們該相會了。

  十年的時間太久了,十年的思鄉太長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今天黃曆寫著:清明;諸事不宜;喜神。

  十年前的清明,我會和家人一起祭祖。江南的清明,一向都會下雨。我很想問那些孤身上路的人,他們今天會不會想起一些人,一些事。這個時候,他們不應該出來。還是去喝一杯。有個朋友說:當你心情好或不好的時候,你都該去喝一杯。牧童指向的山那邊,會有一片杏花林。林子里有一個村子。當然,村子裡會有個酒家。酒家賣一種酒,傳說喝過的人,會忘記以前的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會忘記。(開個玩笑,卡卡卡,我有個朋友,他的武功非常好,不過最近生活有點困難,只要你隨便給他一點銀兩,他一定可以幫你殺了那個人,你儘管考慮一下。其實殺一個不是很容易,不過為了生活,很多人都會冒這個險。)

  很多人把我這首詩加點符號,改成短劇、詞、散文、戲曲小品。

  我覺得他們很無聊,這本就是我無聊時候寫的。再說了,他們不尊重原著,也沒給我稿費。

  十年了,我想我該回長安了,昨夜我夢見了昭陵,我好像回到了貞觀盛世。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

  你們是不是覺得我是個輕薄的人?其實你們不用用「覺得」這個詞,我就是個輕薄的人。十年的時間好像很短,短得就像我昨夜做的一場夢,夢裡我像是背了很重的東西,可我一直不能夠放下它。夢總會醒,我該回長安了。

  多情卻是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二》

  好好,我馬上就要走了。你怎麼沒有哭呢?既然沒哭,那就笑吧。也許我走後,你會有更愛的人。你怎麼不笑呢?天快亮了,蠟燭倒流了一夜的淚。我該走了。

  朝廷讓我去洛陽當分司御史。我知道,洛陽李司徒家有個家妓叫紫雲,同僚都說紫雲如何如何,在洛陽當屬第一美女。我已經承認了,我是個輕薄的男人,我知道我會得手。

  李司徒也許知道老夫的本領,家宴沒敢邀請我。老子遣小廝送去一封信,上面寫了幾個字:「你大爺!派人來請我!」我沒敢寫太長,我的字很值錢。

  到了李司徒家,我問:聞有紫雲者,妙歌舞,孰是?

  李司徒心一橫,喚紫雲出來獻舞。紫雲一直沒敢看我,我用葡萄酒在紙上寫了幾行字,讓服務生念: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狂言驚四座,兩行紅袖一時回。

  宴席上的草包們都被鎮住了,有的還吹口哨、鼓掌。這幫傻叉。後來怎麼樣我就忘記了,我喝了很多酒,自己把自己給撈起來了。早上醒來,是在李司徒府上的客房裡,枕邊有淡淡花香,還有几絲長發,應該不是我的。我幾個月沒洗頭了。

  薛濤你知道吧?如果你現在用google、百度去查,我不會BS你的。

  元稹是個什麼玩意兒,也敢泡了薛濤再甩,薛濤也是陰溝裡翻船,栽在一個比她小10歲的下流坯子手裡。

  話說回來,薛濤比我大太多了,我家老太太比她還小。也許我那天是喝高了,這些傻叉一直在我耳邊叨叨,說能得到一張薛濤箋的人,是如何如何牛叉。我當時好像寫了首《白蘋洲》:

  山鳥飛紅帶,亭薇拆紫花。溪光初透徹,秋色正清華。

  靜處知生樂,喧中見死誇。無多珪組累,終不負煙霞。

  這首詩給薛濤寄去不久,我收到了回信——一張用胭脂染紅的紙:

  雙魚底事到儂家,撲手新詩片片霞。

  唱到白蘋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酬杜舍人》

  「芙蓉空老蜀江花」,是感嘆她早已是美人遲暮了吧。

  怎麼就過去十四年了,十四年前我有個約定,我該去湖州娶她了。初見她那年,她才十三歲,身量未足,可湖州沒一個女人有她美麗。我和她母親定下婚約,十年後我會返回湖州,我會娶她。我的酒喝得太多,我該去湖州了,已經晚了四年,但願她還在等我。

  相國周墀還是很夠哥們的,收到我的信後,將我調為湖州刺史。十四年時間太長了吧,她也許以為我不會再來了。一個醉醺醺的書生,不過是酒後胡言亂語而已。

  她已經嫁人了,而且還生了兩個孩子。她說:對不起。我笑笑,沒有說話。她曾經是我想娶的女人。我為她寫的這首詩,不知道她是否能看懂。

  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東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悵春 》

  第二年我調回長安,我想忘記湖州的一些人,一些事。走的時候是春天,我忘記《江南春》是不是那時候寫的,我喝了太多的酒。我就要離開鶯飛草長的江南了。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

  長安已是秋天,我還記得揚州的中秋,我還記得二十四橋的明月,江面上飄來簫的聲音,很象一個人的哭泣。揚州沒有我,該是很寂寞吧。我給在揚州任判官的韓綽寫了一封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

  我想我是老了,開始喜歡一個人去山上。當一個人開始喜歡獨處,並且時常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就已經老了。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行山》

  我喜歡秋天,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害怕秋天?我看他們寫關於秋天的字,和醋溜白菜一個味。

  我陞官了,朝廷任我為中書舍人。我以為我會很高興,叩謝龍恩的時候,我突然很悲傷,這悲傷像一塊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胸口,我說不出話。

  我快要死了,我活了五十年,這又有什麼關係。再過五年,李義山也要死了;再過五十四年,一個偉大的朝代就要隕落了。我和義山,會成為這偉大的時代,最後的詩人。

  《唐才子傳》載杜牧死前:而已困躓不振,怏怏難平。卒年五十,臨死自寫墓誌,多焚所為文章。

  三生杜牧,十里揚州,前事休說——姜夔【琵琶仙】

  六、暗香浮動李商隱

  孩提時對教師節最深的印象,就是那天學校和教室的黑板報上,一定出現以粗體字描出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排大字。於是整個學生時代,寫作文時一旦逢到要寫某人無私奉獻,必把此句理直氣壯地加以引用。如果當時知道這兩句是大情聖李商隱以春蠶絲盡、蠟炬淚乾來比喻相思之苦,不知道還會不會慷慨激昂地加以蹂躪。待胸大肌開始發育,我還特深沉地把「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寫進給MM的情書里。生吞活剝了義山的名句。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李商隱的詩22首,數量僅次於生逢盛唐的杜甫、王維、李白三人。唐代詩歌經過盛唐和中唐充分開拓後已難已為繼。在氣勢衰微的晚唐,李商隱卻橫絕出世,為唐朝這遲暮的美人,再添加上一縷嬌艷。如果說唐詩是牡丹,那麼李商隱就為這末世唐朝開出了最絕艷的一朵,這朵傾國之色開放在大明宮巍峨頹敗的宮牆上,搖曳著晚唐末世的風流。

  李商隱家道衰微,出身孤貧。「無情最是帝王家」,李姓王朝遺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末世王孫,儘管他一再地提起。

  十歲,父親卒於幕府。孤兒寡母從江浙扶喪北回故鄉鄭州。想來當時的狀況很是凄苦,他曾在《祭裴氏姊文》寫道:「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或者正是由於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身體瘦贏文弱,形成他易於感傷的性格,也刺激了他希望通過科舉入仕,振興家道。

  長大的歲月是艱辛的。身為長子,必須承擔養家的責任。他在文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少年的李商隱也是幸運的,回到故鄉後遇到一位上過太學的同族叔父。他的這位堂叔父想必也是位隱居的大儒。就像郭靖遇見馬玉道長一樣吧,不同的是靖哥哥愚鈍,義山卻天資聰穎。受他的影響,李商隱16歲時,就寫出《才論》、《聖論》(今不存)。那時候的才子都知道炒作自己。沒有背景的李商隱想必也是拿著文章到處找一些「老師」「斧正」,得到一些士大夫的讚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星探」令狐楚。

  《唐才子傳》載:「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門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被這樣一位時任天平軍節度使,又是當代大儒的貴人青睞,收為門生,義山也算是苦盡甘來,峰迴路轉了。果然,在令狐楚的悉心教導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得風聲水起(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只要李義山的《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駢體文就算全部遺失也不可惜。);令狐楚之子令狐綯又在開成二年(837)幫助26歲的李商隱得中進士。這個令狐綯就是那個毀謗溫庭筠的相國,看來這小子典型的是個任人唯親,伐害異己的傢伙。李商隱從此以後本該是順風順水,混成一個晏殊、王安石一樣的宰相文人噹噹。在這裡我們不由得又要感嘆造化弄人、世事無常。當時朝堂上牛李兩黨相爭甚劇,令狐楚屬於「牛黨」。令狐楚去世後,李商隱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幕僚並受到其賞識,並娶了其女為妻。王茂元與李黨領袖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成員。李商隱也確實不智,既受「牛黨」恩惠,何苦又做那豬八戒照鏡子的事情,當了「李黨」的女婿。就算你本心是想置身黨爭之外,可人在江湖,焉由得你一廂情願的書生意氣。結局可想而知。被認為「背恩」的李商隱從此兩頭不討好,加以個性孤介,致使一生沉淪下僚,從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輾轉於各處幕府。東到兗州,北到涇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遠離家室,飄泊異地。

  想來這時候的李商隱也是為生活所迫,又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如早早辭去那幕僚的鳥工作,帶上妻兒,效陶潛「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又不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士隱逸之風。免得一生流離失所,也不至46歲就早早辭世。

  世事若白雲蒼狗,短短百餘字道盡義山一生。偉人尚且如斯,你我凡夫俗子,一世更譬如朝露,怎不令人感傷。

  庸碌的幕僚工作並未能使李商隱的思想沉淪,相比他潦倒的仕途生涯,義山的精神世界可謂流光溢采,精彩絕倫!當真是痛並快樂著。

  李商隱一生緋聞不斷。桃花運從未離開過這個靈心善感的詩人,也成就了詩人偉大的詩篇。

  柳枝。我想是義山初戀的女子。

  李商隱25歲時寫過追憶柳枝的《柳枝五首》,我覺得詩句遠沒有他寫的序言生動精彩:(頭暈的話建議你跳過去看後面的譯文)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饒好賈,風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兒子,獨念柳枝。生十七年,塗妝綰髻,未嘗竟,已復起去,吹葉嚼蕊,調絲擪管,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居其旁,與其家接故往來者,聞十年尚相與,疑其醉眠夢物斷不娉。余從昆讓山,比柳枝居為近。他日春曾陰,讓山下馬柳枝南柳下,詠余《燕台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讓山謂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為贈叔乞詩。明日,余比馬出其巷,柳枝丫鬟畢妝,抱立扇下,風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後三日,鄰當去濺裙水上,以博山香待,與郎俱過。」余諾之。會所友有偕當詣京師者,戲盜余卧裝以先,不果留。雪中讓山至,且曰:「為東諸侯取去矣。」明年,讓山復東,相背於戲上,因寓詩以墨其故處雲。

  譯:柳枝,洛陽MM。他老爸是大款,在經商時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幾個,但她媽最喜歡這個女兒。我一次從洛陽去長安的時候見過她。那年她17歲,丫頭居然有很深的音樂功底,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也很牛逼。回去後我就想她想得睡不著覺。我的堂哥李讓山剛好是柳枝的鄰居,我就特意安排丫的在她家窗檯底下朗誦我寫的詩。柳枝果然上鉤了,驚訝地問這是誰寫的?李讓山賣力地替我吹噓了一通。豪爽且可愛的柳枝MM當時就扯下皮帶,托堂哥轉送給我,要我寫一首詩給她。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堂哥到柳枝窗檯底下的弄堂里吹口哨。柳枝那天梳著雙髻特別可愛,大大咧咧地指著我說:「說你那!三天後老娘沐浴焚香,你們幾個都過來。咱們侃侃詩歌。」我點頭如啄米,堂哥的口水都要流到腳面兒了。回去後丫的在幾個哥們面前一通海吹,結果壞事兒了。要一起去長安的一哥們,第二天偷偷的帶上我的包就先去長安了。我知道丫是妒忌我。本來我是想三天後再走的,可我惦記我包里的錢那,那可是我幾個月的生活費。就丫那德行,別把我的錢拿去找小姐了。沒辦法,我第二天只能追他去了,沒能和柳枝侃上人生理想。這年冬天下了場很大的雪,堂哥來長安找我,告訴我柳枝被關東的一個市長包成二奶了,真TMD可惜了。我寫了《柳枝詩》五首請堂哥回洛陽的時候幫我抄在柳枝家的牆上。我答應過要送一首詩給柳枝。我寫了五首。

  就這樣,李商隱錯過了他初戀的姑娘。後人考證,柳枝因為執意不從,被賣去了湖楚之地做了煙花女子,李商隱也曾數次去江浙尋訪。也許是希望找到柳枝替她贖身吧。TMD,也不知道是哪個吃飽了撐的,去考證這個。有情人錯肩而過已屬無奈,還要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姑娘淪落風塵。是何等痛入骨髓地心碎。換作是我,非要從比奇直追到盟重,暴了偷我行李先走的那孫子!

  如果此次是泡妞未遂的話,那發生在玉陽山的偷情則刻骨銘心地刻進了李商隱的心底。

  唐朝盛行黃、老之學。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人人以修真學道為風尚。風流無雙的李商隱當時也是個小資青年,於是跑去玉陽山學道。李商隱是個刻苦求學的好孩子,當時很是下了一番苦功研讀道經。也許是道經里的房中秘術太多,也許是春天了。李商隱和陪公主同在玉陽山修道的宮女宋華陽對上了眼。一個東山、一個西山,兩個人相會一次要到兩山之間一個叫玉溪的山谷,中間要各自走四公里的山路,全然不顧狼蟲虎豹。這是何等熾熱的感情與情慾。此後宋華陽屢次在李商隱的詩中出現,《碧城三首》更是對這段記憶的總結。其中的「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拔湘弦」一聯看得我臉紅心跳。義山也許並無此意,是洒家六根未凈,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還是看看「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一聯吧,多純吶:露水粘濕發梢,長河漸落曉星沉,肩膀已被靠到酸麻,可還是不忍心推醒對方,天亮了也是分離的時候……唉,我也曾經有過這樣擁坐到天明的經歷,那時候多純吶,哪有李商隱這麼大膽,能親親嘴兒就算不錯了。這廝很快就將女道士宋華陽的肚子搞大了。不知道來清修的公主看著宋華陽一天天大起來的肚子是什麼表情,估計是臉都綠了。一紙詔書下來:男流氓趕出山去,女流氓遣返回宮。如果是換在清朝,我看宋華陽是要被浸豬籠了。可這畢竟是我們民風開放的浩浩大唐,想來事後女方也沒什麼事兒,多年後宋華陽還再聯絡過李商隱。

  《錦瑟》是李商隱詩中我最喜歡的一首。後人猜測「錦瑟」是個人名,乃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兒,李商隱在令狐家受學期間,曾與她戀愛,但最終沒有結果。這段情事並無確鑿史料證實,加之《錦瑟》一詩辭意飄渺難尋,寫得隱晦朦朧,並無實指,所以最終只能是個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又該是怎樣一場風花雪月,欲說還休。

  與「錦瑟」一樣的傳說就是「荷花」。據說李商隱青年時曾與之相戀,在他進京趕考前一個月荷花病卒。這也許是義山寫過多篇與《贈荷花》同一題材的詩作有關。

  我想王氏是愛李商隱的,李商隱也是深愛王氏的。從決定娶王茂元之女王氏起,他與她就該是明了後果,暗下決心的吧。「牛黨」與「李黨」之間的黨爭,註定了這樁婚事的慘淡。就像卓一航與練霓裳;令狐沖與任盈盈……。我們無從知曉當日他們有過怎樣的誓言,令得李商隱願意背負世人「背恩」的罵名,用一生的沉淪去交換一世的相守。世人皆雲義山清高孤介,豈知道王氏的獨立人格。

  王氏的父親王茂元當時是涇原節度使,並與「李黨」領袖李德裕交好。觀李商隱一生,並未因老丈人的權勢獲得任何好處,相反卻是因為這樁婚姻吃盡了苦頭。如換在現在,女兒怕是早就回娘家鬧個天翻地覆了。而事實是王氏與李商隱長年分居,甘於清貧。這不能不說王氏是個有德的女子。世人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可王氏與李商隱卻始終相濡以沫。《夜雨寄北》就像是一封夫妻間的書信。溫暖平淡的問候,情真意切地期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從李商隱在王氏亡故後寫的兩首悼亡詩也可以看見他們的恩愛。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嬌郎痴若雲,抱日西簾曉。

  枕是龍宮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

  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識。

  ——《房中曲》

  這兩首悼亡詩雖不如蘇軾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為後人所熟知,在我看來前首卻有「亂山殘雪夜,孤燈異鄉人」的凄涼飄泊之感。大雪茫茫,無家寄衣。雪中客孑然一身,思憶已亡人,怎不令人唏噓。一句「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道盡「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的落寞。

  說來也奇怪,歷代如潘安、李白、李商隱、蘇軾、納蘭容若……這些大才子,妻子都是先於他們而去,莫非才高也克妻?開句玩笑,將你我都從這感傷之中撈出來吧。

  義山雲「古來才命兩相妨」。本是個悲觀的論調,但從中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命是不怎麼地了,可哥們還有才啊!《唐才子傳》載:「時白樂天老退,極喜商隱文章,曰:「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白死數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才高如白居易,居然因喜歡義山文章而戲言投胎後願做義山的兒子。李商隱也真可愛,生個兒子就取名叫「白老」。也虧是樂天那時候已經掛了,不然真要哭死。

  如果把時間撥快千年,把李商隱和魯迅放在一個時代,我想兩位大師對時政的針砭將在伯仲之間。人家蔣委員長好歹還假模假樣地宣楊「新民主」,唐朝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小時候看香港的武打片,X公公一出場,多嚇人那!那可是東廠啊,哥哥。唐大和年間,宦官篡權亂政。史上太監一旦掌權,無一例外的都BT殘酷之極。可我們的李商隱哥哥不怕。甘露事變發生後,李商隱作有《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哭劉蕡》等抨擊宦官篡權亂政的詩,真是膽大之極。而同時代的白居易、杜牧、溫庭筠等詩名遠播的濕人卻P都沒放一個。李哥哥,我崇拜你啊。

  不單是敢罵公公,李商隱連皇帝老兒都敢叫板。《賈生》、《瑤池》嘲諷皇帝不能識賢任能卻求仙問道,妄求長生;《馬嵬》、《龍池》里更是牛逼,揭唐玄宗泡兒媳楊玉環的短。李商隱沒死在午門,病死在家裡,不能不說唐朝的李姓皇家還是有一定胸懷的。

  中唐以後,詩歌開始大量集中於情愛和綺艷的題材,追求細美幽約,重主觀、重心靈世界的表現。也就是說,大夥開始喜歡寫抒情詩了。歷史是一個圈,我們現在的文風我看和晚唐時候也差不多。我就經常這樣哼哼唧唧地碼字。(兄弟們注意啊,當心被人批沒有思想價值。)李商隱就是寫抒情詩的高手,非常擅於表達細微的情感。在這一點上和安妮寶貝非常類似。

  李商隱不同於一般詩人,晚唐社會的衰亡破敗,童年的困頓,仕途的失意,親人的生離死別,愛情的不堪,身體的贏弱形成了他龐大複雜的情感世界。所以他詩里情感的表達是多層次的,常常是一重情思里又套著另一重情思。看義山的抒情詩,你明明感覺聯想到什麼,可這種意向稍縱既逝,難以撲捉,如霧中花,水中月,文字的聯想魅力被發揮到極致,讓你回味無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里用了四個典故:庄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四個神話故事和一架五十弦的錦瑟之間無論在情感還是邏輯上都沒有聯繫,出現了五個情感的喻體,可本體卻沒有出現。我們只感覺到錯綜糾結於其間的悵惘、感傷、寂寞、嚮往、失望的情思。欲語還休,一唱數嘆。沉吟時,萬念俱出,而又萬念俱滅,唯留下那不可言說的幻美真實地存在。短短五十六字,就把要說的,沒說的,都說盡了。上帝原諒我,我居然在解剖一首詩,而且是這樣的一首天鵝之歌。

  我想李商隱的詩,美就美在無可指實,僅憑《錦瑟》一首,李商隱可以說是後代朦朧詩派的鼻祖。

  另一首神神道道的《重過聖女祠》,讀來也皮膚輕微過電,就感覺那是《倩女幽魂》唐朝版,又彷佛是進入了全真教的古墓,白衣秋眸的小龍女已不在,徒留楊過撫摩冰冷的玉床。荒山廢祠,細雨如夢似幻,靈風似有而無。我們又看見義山佇立在那的孤獨身影。

  讀李商隱的詩,想懂得是很難的,唯留喜歡二字。尋找一個辭彙形容李商隱的詩,也是極艱難的。借用北宋林逋在《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倒是貼切。

  七、江州司馬白樂天

  白居易和唐朝眾多的才子相比,算是無比幸福的。所以碼這篇字的時候,我的心情也是輕鬆愉快的。可這不知足的老夫子還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來感慨自個兒的身世凄涼。

  還讓不讓人活了啊。如果你白樂天算是身世凄涼,那杜甫都該後悔爹娘生了他來這個世上。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在河南新鄭,剛好是中唐時期。

  少時的白居易沒什麼名頭。年輕時赴長安應科考未中,白居易就去拜見顧況。顧況當時以善於鑒別人才著名。小白當時還是機靈的,雖然沒有及第,稍帶腳找個高士寫條評語,對入仕也是大大地有用。

  顧況看了白居易的名字,戲語:「長安百物方貴,居大不易。」及至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句,贊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從此對白居易稱賞提掖。小白同學出名了。

  29歲,白居易考中進士,第二年被授秘書省校書郎,與元稹一道開始了仕宦生涯。

  年少有成,春風得意也是情理之中。小白這時候摩拳擦掌、滿腔抱負。

  29歲至44歲期間,白居易屢次上書,指摘宦官篡權,天子有失。期間與元稹合著政治短論《策林》。也許是想仿效董仲舒向漢武帝獻「天人三策」。《策林》中含七十五篇「對策」,話語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如反對橫徵暴斂,主張節財開源,禁止土地兼并,批評君主過奢等等;35歲至39歲期間白居易寫下了他著名的諷喻詩《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諷喻詩頗似魯迅的雜文,一支禿筆橫掃江湖,上至宮廷,下至官吏。以至「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想來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酣暢淋漓。

  《傷宅》寫奢侈達官「一堂費百萬,鬱郁起輕煙。洞房溫且高,寒暑不能幹。」;

  《輕肥》繪內臣豪奢「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重賦》憐窮苦百姓「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並寒氣,併入鼻中辛。」;

  《立碑》諷歌功頌德「豈獨賢者嗤,乃傳後代疑。古石蒼苔字,安知是愧詞!」;

  《繚綾》嘆農婦艱辛「絲細繰多女手疼,札札千聲不盈尺」;

  《買花》恨貧富不均「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新豐折臂翁》借老翁欣喜之口說:「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杜陵叟》借百姓憤怒之口說:「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賣炭翁》借老翁訥訥之口說:「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沖炭直」。

  白居易是有深刻觀察力的,他的這兩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景況。中學時候,連我這樣一個成分為「差生」的問題少年,讀到「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幾句,在心裡就投影出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人,在雪地里瑟瑟發抖。心裡真不是個滋味,太難過了,這難過一直延續到現在。去TMD「哀而不傷」!多看看這樣的景象,看誰還寫得出吟風弄月的陽春白雪。雖是遠隔千年,可日光底下發生的事情還是相同的。宮裡出來的兩個惡奴強搶貧苦老人的一車炭,還好歹留下「半匹紅紗一丈綾」遮遮羞。看看現今如狼似虎的城管,如若他們上戰場殺敵也有掀翻老人攤子一樣地勇猛,那全部送到前線去。

  後人評述杜甫的詩是「詩史」,白居易的《秦中吟》,《新樂府》當此稱號也是無愧。

  就算白居易這樣地折騰,他的官還是一直做到陪太子讀書的左贊善大夫。直到他

  上疏力主嚴緝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被以僭越朝政、有傷孝道的罪名貶為江州司馬。自此,白居易的政治熱情減退,少年時的人生理想被時間的流水褪去稜角,開始禮心向佛,追求閑適寧靜的生活。儘管唐憲宗暴死後唐穆宗繼位,他被召回。白居易的人生哲學已由兼濟天下變為獨善其身。時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朝中朋黨相爭,局勢混亂。明智的白樂天極力請求外放,之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七十歲致仕後閑居洛陽,與香山寺僧人結社,捐錢修寺,自號香山居士。七十五歲時卒於洛陽。

  比起大多數入仕的大詩人,白居易的仕途生涯已算圓滿。該說的他也說了,該罵的他也罵了,該為百姓辦的事他也辦了。一生只被貶謫過一次,官直做到太子少傅。杭州至今還留有樂天任杭州刺史時為百姓蓄水灌田而修的「白堤」。比起劉禹錫、柳宗元這些人,白樂天真該樂了。七十五歲而卒,在唐朝的詩人里也算高壽,想來這和他後半生閑適享樂的生活哲學不無關係。

  白居易的詩風自他41歲起,也就是其母喪那年起,開始轉變。由意激氣烈的「諷喻詩「變為寫曠達平和的「閑適詩」。當真是不惑之年了吧,褪去了少年壯懷激烈的鋒芒,洞察了人世的滄桑變幻。

  《唐才子傳》載其「亦能順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雖說有些無奈才凈心向佛、縱情詩酒,可這也能窺出白居易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處世態度。

  後半生的樂天可謂徹底的「享樂主義」。只要得空,必拽著元稹、裴度、劉禹錫等社會名流聽曲喝酒。每遇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罈,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至酩酊大醉方止。有時乘車出遊,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隻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看來朝廷也沒怎麼虧待白居易,其為官清廉,這些享受的資本應該還是來自於工資獎金,朝廷福利什麼的。這是何等腐敗的生活啊!難怪後世一些文人罵白樂天老不羞,晚年蓄家妓,逼死關盼盼。腐敗歸腐敗,這樣的腐敗生活兄弟們口水都流腳面上了。這樣物質與精神雙豐收的局面,只有夢裡才得見啊。

  白居易酒也不是白喝的,期間他寫了大量的「閑適詩」,其中如《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語言淺切流暢,用詞明麗清亮。

  又如《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潮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這首詩是我胸口的痛,到現在還不能釋懷——中考語文的時候,有道填空題如下: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 春泥。

  老子當時頭一暈,在填「啄」還是「銜」上邊犯了迷糊。最終填了「銜」,結果中考成績下來,差了幾分我沒能進成景德鎮陶瓷學院,我這樣一個大好的藝術青年,毀了!不然我現在正悠閑地在哪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捏泥巴了。我恨這道題,也恨前排的胖妞沒讓我抄幾道英語選擇題(俺英語考了51分)!命吶!

  扯遠了哈。《錢塘湖春行》里我最喜歡的還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聯。其中的「迷」和「沒」二字妙不可言。

  白居易主張詩文要平易淺切,反對艱深晦澀。《唐才子傳里》有這樣一句:「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後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對我這樣不怎麼讀書的孩子,我是喜歡這樣的風格的。像我現在碼的這些字,其實我嫌惡的很,咋一看上去,我自己都暈。實在是修為不夠,不能做到化繁為簡,同志尚需努力。這首「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淺白如話,讀來親切溫暖,當是樂天文學主張的體現。

  也許是生活太過閑適,白居易的「閑適詩」產量太高。白居易存世的詩達二千八百首之多,還真是個不要稿費的高產詩人啊。文學作品我看和古董一樣,同一類型的古董如果存世稀少,那絕對拍出天價,如果是孤品,那更是陡然升值。難怪有人會摔碎一對古董花瓶中的一個,讓另一個徹底成世間僅有。自然,由於「閑適詩」題材重複,看多了確實審美疲勞。再加上白老兒總愛在詩里表白自己個淡泊高雅,哼哼唧唧地哀嘆自己衰老孤獨,還老替釋迦牟尼做免費廣告。無趣的很,還是轉頭去看他的鎮箱之寶——《長恨歌》、《琵琶行》。

  《長恨歌》、《琵琶行》被白居易歸類為「感傷詩」,這兩首詩是樂山詩中的精華,千古傳誦之名篇。

  《長恨歌》作於公元806年,白居易35歲。那時候他正是大寫「諷喻詩」的時候。寫這首詩的本意是「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插句閑話,白老夫子絕對是個高舉封建禮教大旗的擁護者。他在一部分作品中,常以儒家正統道德的維護者自居,批評他認為習俗敗壞現象。譬如他告誡少女們不要為愛情而「淫奔」,以免遭受惡果;他指責自天寶以來,胡樂、胡舞、胡妝盛行,人心不古,連皇帝也受到了迷惑,以致雅正之樂無人問津,社會風氣遭到破壞。和程朱理學一樣地滅絕人性啊!在這裡樂天明顯視大美女楊玉環為媚惑了天子的「尤物」。可能是寫著寫著就收不住了(這一點我想經常碼字的兄弟們都深有體會。),從最初的譏諷轉到了同情與感動,以至於將雜文寫成了纏綿悱惻的愛情小說。讓多少小資青年為三郎和玉環的愛情眼淚嘩嘩地。其中的「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聯家喻戶曉。

  《琵琶行》作於公元817年,白居易46歲。那是他剛被貶江州(今九江)的第二年,想來心中也是覺得凄苦不堪。秋夜在潯陽江頭送客,偶遇一位身世凋零的女子,於是這段邂逅便被永遠被鐫刻在文化史冊上。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幽咽泉流水下灘)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

  引用這麼長的一首詩,實在有湊字數的嫌疑,反正也沒人給我稿費,想想也心下釋然。這首詩實在太好,不貼出來與君共賞,有悖天道。從《琵琶行》里可以看出,白居易不僅是個音樂發燒友,且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讀這首詩就像在聽一個很牛逼的鼓手擊鼓,時而高亢,時兒低沉,時而密集,時而沉默,情緒便隨鼓點起伏跌宕,百轉千回。遭遇這樣美妙的音樂,就算沒遭遇貶謫,我想樂天也會是「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靈心善感畢竟是詩人的本性,沒有一顆敏感的心,又何以為詩。此詩除去絕妙的節奏感,「楓葉荻花秋瑟瑟」 「別時茫茫江浸月」兩句也盡顯樂天善於勾勒環境 意象,營造情緒氛圍的風格。如若樂山其他的詩作遺失,獨留《琵琶行》孤篇存世,那將是另一篇《春江花月夜》。

  白居易一生並無什麼愛情緋聞,唯一讓後人爭議不休的是他蓄養家妓。他曾寫過,「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綃隨意歌。」,我地乖乖,這裡就是四個年方二八的女生,從名字看,也絕對個個是美女。不僅此四個,據傳老白蓄養的家妓過百。我靠,光家妓就過百,加上家僕什麼的,他家得用多大的鍋做飯。老白,你是不是貪墨了啊,你絕對有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的嫌疑。除去以上的四個,白居易的家妓中最為著名的是樊素和小蠻。一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讓後世「小蠻腰」三字成了「細腰」的代用詞,可見影響之深遠。老白你享受安樂,自己個兒偷著樂也就行了,偏去炫耀「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像我這樣的窮苦青年,至今還為娶個老婆奮鬥不止。你老白居然十年要換三撥數量眾多的小妾。18歲的姑娘,伺候你到21歲你丫就嫌人老了,是不是人啊!難怪大夥喊你老流氓。

  不過以此就認定白居易有文無品還是有點牽強。首先,中唐時期官吏狎妓是風尚,甚至已經是制度化的。官吏交接,不當是公文牘案,連家妓也要交割。每種品階的官職,大唐律法居然還規定了蓄妓的數量。試想在這樣的時代和氛圍里,有多少人又能超越時代。其二,白居易老年患了風痹之疾後放妓賣馬。自稱「既解風情,又近正聲。」雖說有些自吹自擂,可此舉足可見白居易還是同情家妓的。據《雲溪友議》載,走的時候馬居然回首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聞馬嘶聲,慘然落淚,希望白居易顧念舊情,留下他們。多情種子老白仰天長嘆:

  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

  駱返廟,素返閨。

  吾疾雖作,年雖頹,

  幸未及項籍之將死,

  何必一日之內棄騅兮而別虞姬!

  素兮素兮!

  為我歌楊柳枝。

  我姑酌彼金缶,

  我與爾歸醉鄉去來。

  後來還因思念樊素、小蠻寫下《別柳枝》:

  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

  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我想白居易執意不留樊素、小蠻還是希望她們能早點離去嫁個好人家吧,不然何以說:「駱返廟,素返閨」。如若真是「有文無品」,唐朝還流行買賣、相贈家妓,白居易大可不必如此矯情,自己身體不好,賣掉送人就是。

  不管如何,後世對此事還是多有指責,畢竟唐朝還有個聖潔的王維在先。白居易對皇帝選妃都指手畫腳,可輪到自己身上就忘了這檔子事兒,也算是德行有虧。

  後世對白居易「有文無品」指責的另一件事,源於名妓女關盼盼:

  「關盼盼,徐州妓也,張建封納之。張歿,獨居彭城故燕子樓,歷十餘年。白居易贈詩諷其死,盼盼得詩,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從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詩,旬日不食而卒。詩四首。」

  後世對白居易贈詩逼死關盼盼一事眾說紛紜。那首相傳逼關盼盼殉夫的送命詩如下: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據說白居易託人送這首詩給關盼盼。關盼盼在在燕子樓為替她贖身的張愔守節十年,收到這首詩後絕食而歿。死前寫下「兒童不識衝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譏諷白居易一介小兒,哪裡能識得她冰清玉潔的貞情。

  很多人考證白居易的這首詩並不是給關盼盼的,寫作的時間也不吻合。我倒希望是這樣的。可歷史的煙雲從來恍惚迷離,誰又能將目光穿越千年,看清孰是孰非。

  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八、野曠江清孟浩然

  孟浩然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李清照說: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我說:下了一夜暴雨,大院里梔子花肯定開了,待俺偷些去學校泡MM。

  這就是我和唐朝人、宋朝人的差距,這就是我對待人生採取的現實主義態度。

  所以一首《春曉》,歷經千年,婦孺能誦。而我的梔子花,只能被老師當作我斑斑劣跡的證據,使我有幸地得到班裡最後一個加入少先隊的榮譽。

  私以為孟浩然、李清照的傷春惜花,與我送花給MM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都是對美好的嚮往,我不過將他們的想法付諸行為而已。

  鑒於我比小學老師理解《春曉》更牛叉,所以我要為孟浩然做傳。

  臉皮厚是我的優點。

  孟浩然689生,襄陽人,終身不仕。

  唐宋兩朝,一生沒有入仕的大文人,據我所知,只有孟浩然和姜夔二人。

  在當時看來,二人都滿腹牢騷、痛不欲生;現在看來,沒能當成官未必是件壞事。以他們這樣浪漫的理想主義,真有了功名,一生不知道要被貶謫多少次了。還是當他們的「白衣卿相」來得自在。

  孟浩然可以種種田,喝喝酒;姜夔可以填填詞,泡泡妞。不比當個鳥官,來得逍遙快活。

  40歲之前的孟浩然比較可愛。那時候他是真正的不願入仕,長年隱居在襄陽附近的鹿門山,此地也曾是三國時龐德公的隱居地。

  也許唐朝的隱士都比較牛叉,何況像孟浩然這樣詩名在外的隱士。想想那時候的讀書人也真是矛盾——既嚮往魏晉高士的隱逸之風,又希望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匡國濟時。奈何「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載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

  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士名流除了腹中才學以外,俊逸爽朗的外貌氣質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標準。謂之:「美顏不裹痴骨」。

  唐朝的士子對名士的評點,深受魏晉南北朝遺風影響。

  自然,像孟浩然這樣「風神散朗」,品性高潔的隱逸詩人,在當時是很為世人傾慕的。李白、王維、王昌齡、張九齡等名士都與孟浩然有交往。

  一輩子難得夸人服軟的李白,對前輩孟浩然居然大拍馬P,寫下了《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連李白都嘆「高山安可仰」,可見孟浩然在當時詩壇的江湖地位。

  想必那段田園隱居的日子,孟浩然過得也恬靜悠閑。《過故人庄》當是最能體現他詩歌風格和閑適心情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得陶淵明田園詩真味。王維雖也寫田園詩,可那畢竟是朝中大員想像中的井田阡陌,那抵得過孟浩然生於其間的泥土氣息。我以為《過故人庄》在唐朝的田園詩中當屬第一。

  40歲那年,孟浩然對人生的態度突然有了很大的轉變。也許是生計無落,也許是其他原因,

  孟浩然赴長安應進士試。

  初到長安,這樣一位高士,名流公卿自然爭相邀請赴宴。

  一次在太學的宴席上,士子們賦詩作樂,孟浩然一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舉座欽服,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

  後世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都是千古名句,可詞境都與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雷同。應該是從孟浩然此句中化出。

  有才華不等於會考試。孟浩然落第了。之後王維,張九齡等都為他入仕做過努力。

  《唐才子傳》載了一個王維幫孟浩然的故事:

  一日王維要孟浩然至內署商較風雅,突然聞報玄宗臨幸。孟浩然也是個土包子,驚惶之下鑽入床底躲避。王維沒敢欺君,據實奏聞。玄宗素聞孟浩然大名,只是一直沒有見過,就命孟浩然出來拜見。帝問曰:「卿將詩來耶?」本來多好的一個機會啊,皇帝都仰慕你詩名,讓你現場作詩一首。你隨便寫首歌功頌德的詩,感嘆下盛世逢明君不就結了。皇帝一樂,賞個四品五品的烏紗帽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可嘆我們灰頭土臉的孟夫子啊,估計床底下鑽進鑽出的,被床架子把腦袋撞出包了,脫口吟出: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八句詩,那一句都是牢騷。王維在邊上估計臉都綠了。

  也就是我們的盛唐皇帝氣度大,如若是換作乾隆,孟浩然九族之內的阿貓阿狗都要被誅殺殆盡。

  玄宗雖沒有龍顏大怒,聞之卻很是不悅,曰:「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

  確實也是,你孟浩然從未求仕,又何來被皇帝所棄之語,這不是往三郎頭上扣屎盆子。難不成孟浩然自比孔明?怪皇帝老兒沒有三顧鹿門?

  玄宗最後倒也沒為難孟浩然,只是「命放還南山」。

  唯一一次入仕的機會就這樣被孟夫子砸鍋了。當然《唐才子傳》謬誤頗多,此也只能當個傳說聽聽。

  孟浩然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是凄苦失落的,他曾給一名叫遠的僧人寫信——《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卧, 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 東林懷我師。

  黃金燃桂盡, 壯志逐年衰。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這裡我們應該能了解孟浩然為何突然在不惑之年求取功名。「三徑苦無資」就是句大白話——想歸隱苦於沒有錢。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

  年少輕狂時候,以為自己就是比爾蓋茨第二,再不濟也能混個李嘉誠噹噹。消磨到最後,心想拉倒算球!征服不了世界,我征服我家得了,可這也是很難很難。「家」字有個寶蓋頭,也就是說得有個房子才算家。55555~~~~我熬了多少年,還是買不起房子。女人?連個房子都沒還妄想娶老婆?回家洗洗睡吧!每想到這裡,哥們就淚濕青衫,望月長嗷。

  「黃金燃桂盡」一句是說長安物價水平太高,消費不起了。

  你說這世界把人給逼的,活生生能把好人逼成壞人,壞人逼成好人。

  想當隱士沒Money,想入朝堂沒門路。孟老師啊,人家陶潛都能回家種田,海瑞可以回家種紅薯,你就不可以回去弄幾畝菜地啊,非要壞了你的晚節,哭著喊著要去當官。而且你這當官的動機也不純吶!

  其實我這裡不是在指摘孟浩然的不是,我是太理解他欲上不能,欲下不能的心情了。都是窮人家的苦孩子。

  孟浩然離開長安的時候,給王維留了一首詩: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留別王維》

  唉,「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守得住寂寞,願做那沒有看客的孤單舞者。連寫幾篇BLOG每日都扒拉手指算點擊率,何況是一世的寂寞。

  失意的孟浩然離開長安後,在吳越一帶遊歷多年,《宿建德江》就是在此途中寫下: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其中後一聯為千古名句。

  之間孟浩然還曾獻過《臨洞庭上張丞相》一詩給宰相張九齡,以求引薦錄用。張九齡貶荊州刺史,孟浩然曾應辟入幕,不久辭官歸鄉。

  740年,王昌齡從被流貶的嶺南召回,途徑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因縱情飲宴,食鮮,引發背疽而死。性命相贈知己,也算死得其所。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里評孟浩然詩:「語淡而味終不薄。」

  王維曾畫孟浩然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先生,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

  九、明月冰心王昌齡

  唐朝的大詩人里,論死法,可謂琳琅滿目、五花八門。因嫉恨被殺的也許就王昌齡一個,而後又有粉絲替其報仇的更是只有王昌齡一個。這哪裡是律法森嚴的大唐,整個就是快意恩愁的江湖。

  王昌齡出生時間的記錄比較模糊,大約是公元690年左右。如果是這一年,那王昌齡比李白、王維大12歲。

  王昌齡早年家境貧寒,困於農耕,38歲才考中進士。《唐才子傳》載:「開元十五年李嶷榜進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辭,遷校書郎。」王昌齡先被授汜水縣尉,後因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遷為秘書省校書郎。

  自古擔任校書郎職務的多為飽學之士。薛濤就因曾做過校書郎的工作,被後人稱為「薛校書」。領著俸祿又可安心做學問,且不會被牽涉進波譎雲詭的官場險惡中。本來有這樣一個官職,對一個讀書人來說,夫復何求。《唐才子傳》記王昌齡:「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具體如何「不謹小節」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後人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來看,王昌齡做人硬邦邦,做官肯定是塊茅坑裡的石頭,人嫌狗不理。既然都「謗議沸騰」了,你一個芝麻大的校書郎,硃筆一揮,貶往嶺南。

  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之前,嶺南交通閉塞、瘴鄉惡土,被稱為蠻夷之地。劉禹錫、秦觀、柳宗元、韓愈等都曾被流貶至此。從737年去,到740年被召回,王昌齡在嶺南一呆就是四年。

  年近50的人,拋家辭友,孑然一身。千餘個月垂蟲吟的夜晚,萬餘個露濕青衫的孤單。

  在被召回長安的路上,王昌齡途經襄陽,順道去探訪老友孟浩然。孰知此次會面,竟送了孟浩然的性命。

  不像現在,誰想誰了掏出手機就打,管你是在製造肥料還是在製造人類。費老失魂落魄地看著手機說:「太近...嘍......近地人都喘不過氣來...」古代人山高水遠,進京趕考,路上一走就是半年一年的。親朋好友有時候幾年沒有音訊也是正常。

  兩位知己多年未見,熱情擁抱,老淚縱橫,按下不表。狠的是孟浩然居然大擺宴席,要和王昌齡不醉無歸。列位看官估計心裡嘀咕了:有朋自遠方來,擺酒接風也是情理之中,這算什麼狠?且聽我慢慢道來:王昌齡來之前,孟浩然患的背疽已快痊癒。項羽的謀士范增,三國的劉表和曹休都是死於背疽。而患此病最忌飲酒和食海鮮之類的腥物。孟浩然席間不僅和王昌齡縱情飲酒,還吃了鱸魚。不得不感慨古人對朋友的肝膽,孟浩然死雖對王昌齡無任何益處,可我覺得這也算是以性命相贈,不為別的,只為知己。豈是今日為應酬喝酒喝到胃出血的庸人可比。

  王昌齡流貶嶺南的路上,孟浩然有《王昌齡之嶺南》一詩相送;王昌齡被召回長安的路上,孟浩然竟以死相送。一生得此知己足矣。

  最終孟浩然因飲酒食鮮,背疽發作而死。

  離開襄陽,王昌齡經岳陽,遇李白,作有《巴陵送李十二》一詩送其。

  返回長安後,王昌齡被授江寧縣丞。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

  對酒寂不語,悵然悲送君。明時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澤國從一官,滄波幾千里。群公滿天闕,獨去過淮水。

  舊家富春渚,嘗憶卧江樓。自聞君欲行,頻望南徐州。

  窮巷獨閉門,寒燈靜深屋。北風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時。舟中饒孤興,湖上多新詩。

  潛虯且深蟠,黃鵠舉未晚。惜君青雲器,努力加餐飯。

  此一送,已是永別。

  從740年冬至748年因「不護細行」罪名,被貶為龍標尉,王昌齡幹了9年江寧縣丞,一個比七品縣令還要低的職務。以王昌齡的才學,干這樣一個芝麻綠豆官,本就是和竇娥一樣冤了,居然還會遭人謗議。

  吳江煙雨,楚峰獨立,王昌齡為告別的好友寫下了《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是啊,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百世不曾融化的純凈,千年飲入愁腸的澈明。

  李白此時正在長流夜朗的路上,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到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是啊,我寄愁心與明月。收下這揚花飄落的憂愁,收下這杜鵑聲聲的明月。

  《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避禍經毫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死前,他會不會再望向玉門關的天空,再念上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秦時的明月黯了,漢時的雄關斷了,漂泊萬里的人呵,再也回不去了。

  後張鎬按軍河南,欲戮殺閭丘曉,此蟲豸哀告曰:「吾有八十老母要奉養。」 張鎬答:「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 此蟲豸無語。不知道後來是被張鎬活綁在樹上,一片片割肉涮著吃了,還是掏出心來,烈酒一噴,趁熱嚼了。我比較喜歡前者。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玉門關上,青衫客,雙目澹澹,衣袂激蕩。一千年的月光,落在了心上,一萬里的雄關,嘯成了蒼茫......

  《出塞》被後人譽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王昌齡被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人稱「詩家天子」。

  十、孤城萬仞王之渙

  上過小學的想必都背過《登鸛雀樓》吧,不管是自覺自愿還是被逼無奈,反正都是背過的。

  現在每聽見孩子們用稚氣的聲音齊聲朗誦這首詩,內心某個柔軟的地方便被擊中。

  於是山便青了,水便綠了,孩子在開滿小花的田野里瘋跑。這一跑,孩子就回不去了。

  操場上,籃球架依然孤單,高低杠還是沉默。我靠在老槐樹下,聽年華黯淡,孩子吟唱。

  是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老師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樓太高了,孩子累了,那裡離花啊草啊都太遠了。那裡離奶娘家的田野都太遠了。

  有人說:「孩子,你跑題了。」

  是的,我跑題了。這首詩是王之渙寫的,一個並不能算偉大的唐朝詩人寫的,我甚至在《中國文化史》里看不見他的名字。現在能找到的他全部作品,只有六首短詩。可我還是要寫他,為他見證過無數孩子的童年歲月。現在是,將來也會是。

  記載王之渙的史料非常少。因為一輩子就當過衡水主簿、文安縣尉這樣的風塵末吏,所以《新唐書》、《舊唐書》都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唐才子傳》里也只寫了寥寥數行。古人這樣這樣對待王之渙也就算了,何以今人編撰的《中國文學史》里提都沒提到「王之渙」這三字?我費解且憤怒!陳子昂所有作品裡,就一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聽說過,可《中國文學史》還專門為他開了一個章節。雖說我沒多少文化,可文學作品畢竟是要為大多數群眾服務的吧。如果弄場街頭採訪調查,知道王之渙的絕對比知道陳子昂的多。有沒有歷史和思想價值,絕對不是某一群「老師」說了算,該是像我這樣沒多少文化的群眾說了算。

  有人說:「孩子,你又跑題了。」

  我:「…………。」

  還好上世紀60年代挖出了一塊古碑,刻有唐人靳能為王之渙所作的墓志銘。碑載王之渙卒於天寶元年二月,享年55歲,也就是公元742年卒,公元688年生,比李白、杜甫大14歲,死後14年才發生「安史之亂」。生逢盛唐,難怪《登鸛雀樓》與《涼州詞》寫得雄渾壯闊,大氣磅礴。

  王之渙生於名門望族,祖輩一直做官,想來家境也是頗豐。《唐才子傳》載王之渙「少有俠氣,所従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従禽縱酒。」和李白少年時「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倒是臭味相投。

  少年白衣勝雪,暮色蒼茫的田野里圍篝火、飲烈酒,擊劍悲歌,聲透十里。身後烈馬嘶鳴。那夜星光滿天,穿過千年又靜靜照臨人間。理想躲在雲端輕輕地惆悵。

  這是多麼值得年老時回憶的年少輕狂,令人神往。可憐李商隱年少時只能幫人抄書貼補家用。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如果史料詳盡的話,我想這樣一個英武少年的一生,該有多少故事,讓後人吟唱。

  多少塵埃,輕輕覆蓋往事。水漫過青草,陽光照過山崗,塗作山痕水跡,鳥兒在遠方收起翅膀。

  少有俠氣的王之渙想必是恥於和迂腐的書生們同場科考,所以終身未參加科舉。35歲左右才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應該是因官宦世家的原因吧)。在衡水主簿任上,他的縣令上司李滌將18歲的三女兒許配給他,那時王之渙已35歲,而且已娶妻。縣令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下屬王之渙作妾,想來也是因欣賞其才華。

  王之渙官雖做的不大,在當時卻是個風流人物,詩名遠播。他每寫一首詩,就被樂工譜已聲律,傳唱至坊間井巷。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等名詩人交遊,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才子傳》在對王之渙為數不多的記載里,寫了一個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王之渙與和他齊名的王昌齡、高適三人至旗亭小飲,正好有些梨園名角與當紅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便一面飲酒一面觀看。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於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者。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隨後王昌齡又添得一道。想來這時候王之渙面上掛不住了,說,這幾位都是柴禾妞,唱的都沒文化的歌。應看那位美女歌妓唱的是誰的詩。若唱的不是我詩,我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了。須臾,佳妓唱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三人開懷大笑,之渙曰:「田舍奴,吾豈妄哉!」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拜曰:「肉眼不識神仙。」估計後頭是追著要簽名了。

  旗亭畫壁,遂成典故。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也可見當時的詩人都是散仙吶,個個狂放不羈,心如赤子。心嚮往。

  可恨的是王之渙的表弟,在王之渙死後,幫其整理詩集,不小心將他的的詩集燒了。本來燒了也還是可以補救的,大不了再從民間去收集。想來那個腦袋進水的表弟也沒當回事。這一燒就燒掉了多少篇「百日依山盡」,對中國文化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王之渙詩雖只有六首存世,我認為就憑《涼州詞》與《登鸛雀樓》兩首,就足睥睨群雄,流芳千古。乾隆一輩子泡妞無數,寫詩無數,號稱「十全老人」。妞的名字我倒是記得幾個,至於詩嘛,那一大堆紙,生火發煤爐挺合適的。

  如此風流人物,怎是池中之物。王之渙在衡水主薄任上沒幾年,便憤然辭官而去。直到15年後再任文安郡文安縣尉。15年的松風竹露,雪夜梅開,王之渙該是寫了多少山水詩,田園詩啊!真想把他表弟弄去凌遲了。

  縣尉品級應是比縣令還要低,我想和縣丞差不多。就這樣一個縣公安局長的職務,王之渙幹得也兢兢業業。當地百姓頌揚其「職風清白,理民以公」。殺雞用牛刀,宰輔之材,幹個刀筆小吏的活,那還不是小菜。

  可惜王之渙只活到55歲,卒在文安郡文安縣尉任上。其死後38歲的李氏並未改嫁,6年後也病死。因不是正妻,未能與王之渙合葬。

  如果我會有孩子的話,我會教我他念:「白日依山盡……」

  我要告訴他:在很久以前,有個白衣少年,喜歡擊劍悲歌。樓太高了,雲太遠了,孩子累了。他的故事很少,他的心情很長……

  青牛白衣賀知章

  終於寫到賀知章了,中國歷代文人大多命苦,而他卻是異類。

  其一生放曠縱誕、謔浪笑傲。如果以人間的人物相比,他就是洪七公;如果以天上的人物相比,他就是張果老。

  這樣率真赤誠的賀知章,我們想像中應是個閑雲野鶴的世外高人,可他出入官場五十年,遊刃有餘,舉重若輕。真懷疑他是個大隱於朝堂之上的神仙。

  賀之章自695年中進士以後,當過的官名目繁多,看著頭暈。重要的是,這廝一路高升,且一直在中央做官,從未被貶。

  從後世記載賀知章的史料看,其為官期間,未曾有阿諛奉承,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等劣行。《唐才子傳》載其:「少以文詞知名,性曠夷,善談論笑謔。」

  在官場能不憑齷齪手段,以本真待人,而仕途通達,可見賀知章的個人魅力了得。

  當時的工部尚書陸象先常曰: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

  唐肅宗在追悼賀知章的詔書里說:士賀知章,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

  看來賀知章是深得魏晉風骨的高士,在當時為世人所傾慕。

  李白、杜甫當時都是他的粉絲。

  李白第一次去到長安,曾去拜見賀老。李白當時才三十多歲,賀知道章已是八十有餘。小李面對賀老很是恭敬,拿出《烏衣曲》和《蜀道難》給賀老師看。李白本就長得「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賀知章見之已是「奇其姿」,再看完兩首詩,拉住小李的手,嘆曰:子謫仙人也。非要和小夥子痛飲三百杯,沒帶錢也沒關係,解下身上所佩金龜換酒。看來李白當時也真的是窮,賀老師沒帶錢,你就不會買單啊,眼睜睜看著老師拿手機抵押。當然,「金龜換酒」也成千古佳話。

  李白對賀知章稱呼其「謫仙人」的評語很是看重,多少次在詩里以此自稱。這雖是有些自誇,也可見賀知章當時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對這樣的忘年知己,李白是真動了感情的。其一,我想是因賀知章不因地位年齡的懸殊,對其的欣賞提攜,其二,是被賀知章謔浪笑傲的才學人品所吸引。李白後期的文風與性格,應是受了賀知章影響的。

  744年賀知章告老還鄉,李白深情難捨。作《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賀知章回鄉不足一年便仙逝道山,李白聞知後悵然作詩: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凄然傷我情。

  ——《對酒憶賀監二首》

  後在《重憶》一首詩中,李白還念叨著賀知章:「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

  賀老慧眼識玉,他當初稱為「謫仙人」的小夥子,自此在中國詩歌史上孤峰橫絕,至今無人可超越。

  賀知章和李白一樣,也是個「醉里乾坤是吾鄉」的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曾寫道:「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是多麼醉態可掬的一個老頭。

  《唐才子傳》記賀知章「善草隸」,每每牛飲之後,便索要紙筆狂寫詩文,紙盡而止。很多人趁此機會,收藏了不少賀之章的字,就此發財了。可惜其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存世。

  當時有個名士張旭,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賀之章與此君是好友,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此二君臭味相投,每次相聚牛飲之後,只要看見別人家有好的牆壁和屏風,拿起筆就在上頭一通狂草。知道的謂之「落筆驚絕」,不知道的非要脫下鞋子,把這兩個「顛子」抽出去。如若二人結伴去到鄉下,肯定要被視作村裡二害——用不了幾天,估計村裡就沒一面囫圇牆了。

  可嘆現代人就沒有如此雅興了,醉酒之後有沖大街撒尿的,有冒充交警的,就沒見一個耍「醉草」的。

  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就將賀知章喻為王羲之。後世很多評論也非常稱道賀知章的草書。大夥以後回鄉下的時候,多看看家裡老房子的牆上有沒有字,沒準你就發了。

  賀知章和洪七公一樣,還是個樂天知命的美食家。《答朝士》一詩讓我口水直流。海鮮吃不起,一會去肯德基補償下。

  鎮鏤銀盤盛蛤蜊,鏡湖蒓菜亂如絲。

  鄉曲近來佳此味,這渠不道是吳兒。

  鑒賞人才,清談論道,醉後草書,美食評點,都只能算賀老的副業,賀知章的各種才藝中,寫詩才是最牛叉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

  歷代寫柳樹的詩歌,再無出其右的。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句故鄉小兒的笑語相問,言淡意深,道盡世事滄桑,近鄉情怯。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題袁氏別業》

  可愛的老頑童賀知章,躍然紙上。千年之後,我們尤想與此老暢飲!白酒沒有,扎啤管夠!

  賀知章晚年請返鄉里,舍宅為觀修道,玄宗詔賜鏡湖剡川一曲,太子以下百官應制和詩,出城餞行。尊榮無加。

  其返鄉不足一年辭世。八十六而終,別說和唐朝詩人比,在現代也可謂長壽。

  賀知章曾任太子賓客,肅宗念侍讀之舊,下詔追思,贈其為禮部尚書。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衣而長往......

  他該是回到天上宮闕,白雲之間去了吧。

  寒骨清越柳宗元

  讀柳宗元的散文,就像立在長滿茶樹的山坡,雨方歇,春寒料峭間卻是滿心清香。

  唐朝的大文人里,散文寫得最好的,就是柳宗元;當官當得最窩囊的,也是柳宗元。其一輩子都奔波在流貶的路上,拖家帶口,悲苦不堪,僅47歲就客死他鄉。

  773年,柳宗元出生在長安。

  柳家自北朝以來,便世代顯宦,在高宗一朝,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柳宗元的母親盧氏,也是出身於著名的士族范陽盧姓。也難怪柳宗元牛烘烘地說:「柳族之分,在北為高。充於史氏,世相重侯。」可惜啊,人走茶涼在哪個時代都是真理。柳氏到了柳宗元這代,早是家道沒落。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

  同柳家一樣,柳宗元所處的唐朝也同樣在腐朽沒落——經安史之亂後,朝中宦官專權、朋黨相爭,政治腐敗;地方藩鎮割據、戰禍不斷。

  柳宗元就在這樣環境里長大。

  少年的眼裡,有太多的不幸與悲傷;少年的心裡,有太多的抱負與理想。

  岳飛與柳宗元都有個好媽媽。

  盧氏本就出生於官宦世家,知書達理。早年避亂到南方時,寧肯自己挨餓,也要供養親族。柳宗元年幼時其父就去了南方,盧氏給了他很好的啟蒙教育,也造就了品性高潔的柳宗元。

  793年,20歲的柳宗元和好友劉禹錫一起考中進士,之後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殿書院正字,藍田尉,監察御史里行。因希望通過改革來消除宦官專政、藩鎮割據的積弊,柳宗元成為了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那段時間,柳宗元被遷任禮部員外郎,這是他一生任過的最高官職。

  可以想像,這樣的改革會傷害到多少既得利益者,一時群情洶湧,群起攻之。

  韓愈就是其中反對呼聲極高的一個。韓愈的文章我看得是頭大如斗、暈暈欲睡,其做人也是迂腐守舊、食古不化。唐朝如果真能消除宦官和藩鎮的問題,至少能再延長几百年壽命。這樣一個傢伙,居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整個就是反動文人!厭惡之!

  可憐唐順宗做了26年太子,皇帝沒當滿兩百天就被兒子逼著退位。

  隨著唐憲宗的登基,才持續了半年的永貞革新灰飛煙滅,改革派殺的殺,貶的貶。

  世事如棋,昨日躊躇滿志的朝廷肱骨,今日卻在被貶邵州刺史的路上。還沒走到邵州,憲宗也許覺得貶為刺史,還是便宜了柳宗元,一道詔書追過來,加貶其為永州司馬。

  永州地處廣東、湖南交界,荒僻偏遠,瘴鄉惡土,想必當時也是個「蠻夷之地」。隨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初至永州,只能在龍興寺寄宿。

  這是個什麼司馬,住的地方還要和尚幫忙。換在今日,別說一個市委領導,就一個科長,弄套房子還不是駕輕就熟。

  柳宗元可愛的母親盧氏,垂暮之年,隨兒子到南荒,沒有絲毫怨言,終因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便離開了人世。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這十年,毀了官宦柳宗元,這十年,成就了文人柳宗元。——他的大部分詩歌寫於永州,永州的山川靈秀也影響了他的詩歌美學。《永州八記》便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當時讓柳宗元選擇一次,是要仕途通達,還是要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永州八記》,不知他會如何抉擇。他的文化人格,凝進了後人的心靈。

  柳宗元在遠離長安的十年,朝中保守派當政。他們是比魯迅超前的,「費爾潑賴」絲毫沒有緩行。期間對柳宗元繼續口誅筆伐、落井下石。

  沉重的精神壓力、惡劣的生活環境,住所的幾次失火,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柳宗元的健康。他形容那段時間的自己「行則膝顫、坐則髀痹」。我想這也是他中年辭世的原因之一。

  815年,柳宗元與同被貶謫的劉禹錫一起被召回長安,那年他已42歲,離時間的終點,只有5年。

  十年沒有歸鄉,滿懷欣喜地被召回長安的那一個月,應當是快樂的吧,是以為皇恩浩蕩,天子聖明的吧。

  這一切,都象是一個玩笑,一個諷刺。我們早已退無可退,卸無可卸,追無可追。

  他們二月到京,三月便被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刺史,劉禹錫改貶為播州刺史。同樣是地處偏遠的「蠻夷之地」,甚至比永州還要遠離長安。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唐才子傳》載:時劉禹錫同謫,得播州,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錫母老,具奏以柳州讓禹錫,而自往播,會大臣亦有為請者,遂改連州。

  這是什麼樣的友誼,明知道播州為「非人之居」,還自請前往,好讓劉禹錫與其八十老母,去生活相對稍好一點的柳州。

  政治於我,大而無當,對錯黑白沒有定數。可對朋友的肝膽,對朋友母親的孝順,卻是極易分辨好壞。

  柳先生,你是個好人。好人雖未必有好結果,可我還是願意與你一樣,做個好人。

  柳宗元與劉禹錫凄楚南回,行至衡陽分手。二人淚眼相對,這一去,將是永別。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我們都會記住,柳宗元與劉禹錫曾是這樣的一對哥們。

  現在看來,被貶謫柳州的五年是成就了柳宗元的。這五年讓我們看見先生人格的光芒,白雪一般的品性。

  唐朝時的柳州,地處嶺南蠻荒,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經濟落後,文化閉塞。他們都該感謝憲宗,感謝為他們送去了柳宗元,感謝為他們送去了溫暖,感謝為他們送去了文化。

  南荒柳州就像一座小島,漂流至此的柳宗元,把他當作自己小小的獨立天地。他釋放奴婢、興辦教育、開墾荒地、推廣醫學、挖井種樹......年輕時和王叔文想做卻沒能做到的,在柳州他都做到了。

  勞累不堪的柳宗元啊,青衫灰黯,神色孤傷,望向長安,那是你的故鄉。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五嶺上蔥蔥的樹呵,遮住了遊子的目光;汩羅江彎彎的水呵,是你思鄉的愁腸。

  千年之後,多少孩子在吟唱《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年之後,多少學子在背誦《小石潭記》: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下見小潭,水尤清冽......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因好友吳武陵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同意召回柳宗元。在詔書去到柳州的路上,柳宗元離開了人世,年僅47歲。他沒能再看一眼長安,他沒能再與劉禹錫一醉。

  《唐才子傳》載柳宗元: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至今。

  柳州現在還有遺留下來的柳侯祠,被供奉了千年。

  多少人,聞得憲宗,卻是一臉茫然。

  先生,你可安息。

  盛唐曙光照王勃

  初中的時候,非常流行送明信片。元旦也送,聖誕也送,生日也送,過年也送。

  如果那時初中生能結婚的話,那收個幾百張明信片不在話下。

  一個個小P孩兒,皺眉屏息,深沉地在香噴噴的紙片上寫上一段寄語。我們那時候特單純,哪裡敢在上面寫「我愛你,你愛我不?」。我見過寫得最多的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整得大氣磅礴、鏗鏘有力。反正是怎麼有文化怎麼來,誓將革命友誼進行到底。

  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那是出自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

  初唐的王勃,清朝的納蘭性德,英國文藝復興期間的馬洛,都是天才,都是英年早逝。

  王勃27歲因溺水驚悸而死,納蘭性德31歲因過分思念亡妻病死,馬洛最乾脆——29歲被謀殺。

  王勃如果能活到60歲,也許是另一個李白;納蘭性德如果能活到60歲,該會有幾冊《飲水詞》?馬洛如果能活到60歲,英國最偉大的作家不再會是莎士比亞。

  可是,又怎會有那麼多的如果

  我們早已站在宿命的掌心

  須臾花開

  霎那雪亂

  孩子便鬆開了手。

  王勃出生於650年,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之前的唐朝詩人不足為道,他算是開我「大唐之音」的第一人。

  王勃生於書香世家,為隋末大儒王通之孫,其父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交趾縣令等職。

  《舊唐書》載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九歲,王勃讀顏師古註解的《漢書》,居然作《漢書指瑕》十捲來糾正大儒顏師古註解的錯誤。王勃曾云:孔夫子何須頻刪其詩書,焉知來者不如今;鄭康成何須浪注其經史,豈覺今之不如古。

  自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又有幾個儒生敢指摘孔聖人的不是。

  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我覺得他不單是神童,還是個不迷信權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神童。

  神童王勃少有大志。14歲便上書右相劉祥道,求其表薦。也許是賞識王勃「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這樣的少年英氣,劉祥道上表朝廷,推薦王勃。唐高宗召見王勃於殿前應試,想必王勃在朝堂上是才思敏捷、對答如流,高宗大悅,授其朝散郎之職。那年,王勃才16歲。

  皇子沛王李賢慕王勃才名,召其為沛府修撰,很為愛重。

  少年得志,一切都來得太快,太容易。一個未經世事磨礪的少年,又焉知伴君如伴虎。

  天堂與地獄,中間只隔著一層薄冰。我們在上邊歡呼雀躍,輪迴卻在雲端輕輕地嘆息。

  唐朝宮內盛行鬥雞取樂,一日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童心無邪,戲作《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王勃如若成年之後再入宮廷,我想不會犯下皇家的忌諱。高宗的父親李世民就在玄武門之變中誅殺其兄建成、其弟元吉;高宗繼位前,就曾與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爭奪太子之位。長孫無忌輔立李治為高宗後,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

  皇子相殘,是李姓皇家最不能觸碰的傷疤。可這本是一群少年嬉戲胡鬧,又怎當得真。高宗看見這篇遊戲之文勃然大怒,以為這是「交構之漸」,是挑撥諸皇子的兄弟之情。下召廢除王勃官職,當天斥出沛王府。

  669年,20歲的王勃失意地離開長安。

  你曾在長安送杜少府去蜀州,在你也同樣要去巴蜀的那日,立在霸橋的楊柳下,可曾有人來送你?可曾為自己輕輕地吟上一遍《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離開長安以後,王勃南下入蜀,在蜀中漫遊三年。

  李商隱說:巴山夜雨漲秋池。蔥竹清泉,鳥語花香的地方呵,怎還不能清涼你的求仕之心。

  671年,王勃返長安參加科選。其友凌季友時任虢州司法,因虢州藥物豐富,王勃又精通藥理,薦其為虢州參軍。

  《唐才子傳》載王勃任參軍期間:又嘗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事覺當誅,會赦除名。

  為何王勃會藏匿罪犯,事後又怕走漏風聲,殺了此人滅口。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很可能是被人陷害。王勃不過一介儒生,能幹出如此兇狠之事也確實讓人難以相信。想來還是王勃任虢州參軍期間,書生意氣,恃才傲物,得罪了太多人吧。

  雖遇赦保全了性命,可其父也因此事牽連,被貶為交趾(越南)縣令。此事也令王勃對仕途心灰意冷,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並未就任,自此潛心著書。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可惜這些著作全部散佚,未能存世。

  675年春,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至洪州(南昌)。

  這一去,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閣序》;

  這一去,孩子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唐才子傳》載:時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誇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重陽之日,洪州都督閻伯嶼宴請名流,慶賀滕王閣建成,王勃也在其中。閻公本欲趁此機會,讓愛婿吳子章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序文,誇耀才學。出於禮貌,便先請諸人寫序,孰料王勃這個愣頭青也不推辭,操筆便寫。閻公歪著鼻子拂袖離席,在帳後想想氣不過,命人去看王勃都寫了什麼。聞其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不以為意,誚言「此亦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沉吟不語。待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驚曰:「斯不朽矣!」。遂命人刻此篇於滕王閣上。王勃「酒酣辭別,帥贈百縑,即舉帆去」。

  後世還將此千古佳話成話本、雜劇,留傳至今。

  雖說此事有些誇張,但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唐才子傳》形容王勃替人寫碑頌:屬文綺麗,請者甚多,金帛盈積,心織而衣,筆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人謂之腹稿。

  寫文章能先在心中默出腹稿,一揮而就,不改一字,不得不令我輩嘆服。

  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溺水而卒,年二十七歲。

  客死他鄉

  誰會拾去了你的行囊

  客死他鄉

  誰會將你埋葬在青山

  世間桃花翻轉

  世間雨落雪亂

  憂傷輕輕吟唱

  年華黯淡

  四季流轉

  一千年的守望

  一千年的惆悵

  別哭,掌紋總會折斷

  別哭,孩子總會孤單

  別哭,愛人總會遠走他鄉

  別哭,鳥兒總會收起翅膀。

  情何以堪劉禹錫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誰怕誰!

  革命老將劉禹錫,手掣紅旗,鬥志昂然,高唱革命凱歌,幾乎把南荒的流貶之地走了個遍。最神奇的是——如此氣骨桀驁的人物,在政治黑暗的中唐,居然能活到72歲,生前官至檢校禮部尚書,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而他最好的哥們柳宗元、年輕時曾一起改革的王叔文等同志們,不是被砍去了腦袋,就是因貶謫鬱悶而死。倔得像頭驢的劉禹錫,卻笑到了最後。

  唐朝很像現在的美國,人種混雜。想來走在長安街頭,和走在紐約的感覺差不多吧。劉禹錫就不是漢人,而是匈奴族後裔。其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個性,和他身上流淌著游牧民族的血液不無關係。契丹人喬峰,又是何等的豪情蓋世,相比之下,中原武林那些個名門正派,卻是墨墨唧唧,都不是爽利之人。

  劉禹錫比柳宗元大一歲,772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打小天資聰穎,敏而好學。19歲遊學長安,21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可謂少年得志。

  805年,劉禹錫官至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加了永貞革新,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半年後,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柳宗元也在其中。

  唐朝的朗州也不是個什麼好地方,和柳宗元當時呆的永州一樣,都是鳥不拉屎的南荒夷地。

  中國古代的文人,被貶謫之後,幾乎都是嗟嘆命苦,所作詩文都可歸入「貶怨」一類。劉禹錫被貶朗州的時候34歲,正當壯年,鬱悶是肯定的。強的是,劉禹錫不同於其他貶官,其能夠隨遇而安,苦中作樂,笑面人生,心理素質超級牛叉。

  古人望秋而生悲涼,更別提被流貶的失意傷心之人了,劉禹錫卻在《秋詞》里寫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匈奴鬼子劉禹錫確實是頭百折不饒。屢敗屢戰的犟驢。

  朗州轄武陵,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劉禹錫擔任的朗州司馬也是個閑職,在朗州期間,遊山玩水估計是這廝的主業。他的長詩《游桃源一百韻》,《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記錄的都是其屢次去桃花源旅遊的事情。

  《唐書》載當時的朗州:州接夜郎諸夷,風俗陋甚,其聲愴仟。禹錫作《竹枝詞》十餘篇,武陵夷俚悉歌之。

  白居易在九江都說當地俚樂刺耳難聽,更別說少數民族聚居的蠻荒之地了。劉禹錫寄情山水之餘,吸收了民歌樸素輕快的特點,創作了大量自然清新的民歌體小詩,下兩首尤為傳神: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之二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二首之一

  同樣是貶謫十年,再次在長安相遇的時候,柳宗元憔悴不堪,劉禹錫卻像是打了雞血。在長安待詔期間,精力旺盛的劉禹錫游玄都觀賞桃花,頑心大動,找塊好牆壁,提筆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看吧,滿朝新貴,都是俺老劉被趕出長安後補的空缺。

  憲宗皇帝老兒一看,估計心想:看來十年時間還收拾不了你這老匹夫!

  因這首詩「語涉譏諷」,被召回長安的當年,憲宗欲將劉禹錫貶往更為偏遠艱苦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狖所宅,且其母年八十餘,與子死決,恐傷陛下孝治,請稍內遷。」加之柳宗元上奏要求和劉禹錫對調貶謫之所,最終將其改貶為連州刺史。

  《唐才子傳》載王叔文評價劉禹錫:「嘗稱其有宰相器」。

  劉禹錫任連州刺史的四年半,體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在這位「懷宰相之才」的詩人倡導下,當時地處偏遠的連州竟然「科第甲通省」。元和十二年間,連州出了第一個進士劉景。劉禹錫欣喜寫下《劉景擢第》:

  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

  昨日鴻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讓清光。

  之後,劉景之子劉瞻又高中進士,後任至唐朝宰相。

  唐代廣東進士38名,連州就佔了12名。此後數百年,連州名人輩出,文化教育之輝煌一時凸顯於嶺南文化之中。《連州志·名宦傳》載:「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在連州任上,劉禹錫政績卓越,百姓景仰,想來也沒受什麼苦。不然他哪還會寫下「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可憐柳宗元卻在柳州「海天愁思正茫茫」。

  在連州呆了幾年後,劉禹錫還被調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由於宰相裴度的進言,劉禹錫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

  時隔14年,劉禹錫再游玄都觀。昔日桃夭灼灼,今日卻是滿地狗尾巴草。感慨之餘,老劉一時驢性上涌,仰天長嘯:我胡漢山又回來了!吼完覺得不過癮,再挑塊白牆寫下《再游玄都觀絕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將盡萊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憲宗老兒看見「前度劉郎今又來」,估計是哭笑不得。

  此後劉禹錫還任過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在蘇州任上,其治理水災,開倉賑饑、免賦減役,深得蘇州百姓愛戴。蘇州百姓將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以示感激。

  擔任蘇州刺史期間,笑傲江湖的劉大俠有了花邊新聞。

  當時詩人李紳正官拜司空,邀劉禹錫赴家宴。酒酣耳熱之際,李紳出家妓吟唱助興。劉刺史一見此女,驚為天人,下巴直掉至腳面上。即興賦詩一首: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習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感嘆司空大人面對這樣的美人竟視若無物,而他卻思念到肝腸寸斷。「司空見慣」的成語便由此而來。想那那李紳也是豁達之人,竟當場將此女贈予劉禹錫。

  本來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講完,劉禹錫的一生也算圓滿。可嘆「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劉禹錫沒能保護住自己深愛的女人,放在今日,情何以堪!令人扼腕!

  權相李逢吉聞得此女有傾城之色,便邀百官赴家宴,命來客都需攜愛妾赴宴。劉禹錫的家妓被放進院後,李逢吉便稱病,關閉大門,讓眾人散席。眾人「傾都驚異,無敢言者」。劉禹錫一時是呆若木雞,計無所出。

  MB的,我要裂了!這也太無恥了!武松何在?李逵何在?殺將進去!屠盡此禽獸家裡的雞鴨豬狗,挖出此畜生的心肝下酒!

  這裡也可見唐朝家妓地位之低,就好似家裡的一匹馬,一件玩物。可我想劉禹錫是將此女當妻子一樣對待的。劉禹錫求索不得,又不能一把火燒了相府,上梁山落草而去,憤懣而作《懷妓四首》:

  其一

  玉釵重合兩無緣,魚在深潭鶴在天。得意紫鸞休舞鏡,能言青鳥罷銜箋。

  金盆已覆難收水,玉軫長拋不續弦。若向蘼蕪山下過,遙將紅淚灑窮泉。

  其二

  鸞飛遠樹棲何處,鳳得新巢想稱心。紅壁尚留香漠漠,碧雲初斷信沉沉。

  情知點污投泥玉,猶自經營買笑金。從此山頭似人石,丈夫形狀淚痕深。

  其三

  但曾行處遍尋看,雖是生離死一般。買笑樹邊花已老,畫眉窗下月猶殘。

  雲藏巫峽音容斷,路隔星橋過往難。莫怪詩成無淚滴,盡傾東海也須干。

  其四

  三山不見海沉沉,豈有仙蹤更可尋。青鳥去時雲路斷,姮娥歸處月宮深。

  紗窗遙想春相憶,書幌誰憐夜獨吟。料得夜來天上鏡,只應偏照兩人心。

  四首詩,字字泣血,句句凝淚,不忍卒讀。

  劉禹錫曾將此詩呈給李逢吉,以求憐憫,望開恩賜還。此蟲豸微微一笑,贊曰:「好詩!」令人氣結。老劉啊老劉,你的驢脾氣現在都讓狗吃了!

  生為男兒,不能保護自己的女人,我想這是對男人最大的羞辱。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為漢民族最大的漢奸,可因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這一切便有了原諒的理由。

  劉禹錫是遵紀守法了,是任太子賓客了,是造福百姓了,是活到72歲了。可你沒能保護自己深愛的女人,沒能衝冠一怒,沒能豁出性命,我不能原諒你。

  MB的,寫不下去了。劉禹錫你是有名篇《西塞山懷古》、《烏衣巷》、《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白居易稱你為「詩豪」!可這一切的一切,抵不過你不能保護愛人的軟弱!腦袋砍了不過碗大的疤,千年之後,我們會為你的衝冠一怒,喝下幾箱啤酒,喝下一斤白酒,而後淚流滿面。誰敢說你不是個牛逼的詩人,我抽丫的!

  可你,什麼都沒有做,什麼都沒有做。

  鸚鵡才高溫飛卿

  「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是紀唐夫寫給溫庭筠赴方城的送行詩。對身世坎坷、仕途蹭蹬的才子溫庭筠,可謂切個正著。

  在唐朝燦若星河的才子當中,溫庭筠本是幸運的一個,出生於高門顯貴,書香世家,乃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試想哥們你的爺爺曾經是總理,別人我不知道,換我是要樂得找不著北的)。《唐才子傳》載其「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彈,有孔即吹,何必爨桐與柯亭也。」看來小溫同學小時候非但是個文學神童,還是個音樂神童。《舊唐書》本傳中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這裡插句閑話,溫庭筠雖不論在當代或是現在來看,都為一代名家,可他的詩詞不管是從境界還是藝術手法上和李商隱的比,顯然都不及後者。

  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江湖人稱「溫鍾馗」又稱「溫八叉」又稱「救數人」。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感覺是在看水xu了吧。我這裡可不是亂蓋的,「溫鍾馗」的諢號是因為他相貌極丑而得之;「溫八叉」的外號就有個故事了。

  《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溫八叉」我噴飯絕倒!你可以想像這樣一個詭異的場景:一名滿臉大鬍子,長相奇醜的男人,舉個大手在那叉來叉去,嘴裡還嘟嘟囔囔念念有聲。明白的是知道飛卿大才子在那押韻做詩,不明白的還以為哪來個妖道正準備開壇做法。不過不憑藉紙墨,僅靠心算手勢便可成八韻者,飛卿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至於「救數人」的綽號後文有譯。

  歷代對溫庭筠品行、詩詞的評點毀譽參半。之前看見他的詩詞大都穠詞艷抹、紅香翠軟,充滿脂粉香澤。說實話,不甚喜歡,看得我頭疼。隨著翻閱了大量關於他的資料,漸漸對他改觀,開始喜歡這樣一個率性而為、放浪不羈的「溫八叉」了。

  史載溫庭筠「數舉進士不中第」。溫庭筠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不明白40歲之前的溫庭筠為何不去科考?難道是年近不惑才突然警醒自己要去當官才是正途?不得而知。溫庭筠這一考就考到55歲,每次名落孫山。本以飛卿的才華,不說考個狀元、探花什麼的,中個進士總該是手到擒來吧。倒霉的是溫庭筠被捲入了一場宮中爭鬥——楊賢妃和庄恪太子的戰爭。最後的結果是太子勢力覆滅,太子身死。想來是太子身前與溫庭筠關係頗近,其也算是太子一黨。本來這種情勢下,你個「溫八叉」能保住小命就已經是實數不易了,再去參加勞什子科舉考試,不是自找沒趣?你個倒霉孩子能中第才是奇蹟。

  十五年科考經歷下來,我們溫大俠也不是白混的。《唐才子傳》載其「多為鄰鋪假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老小子和我們現在考試的「槍手」一樣,頻頻幫人寫考卷,遞小抄。因其在考場喜幫助前後左右的考生,時人送「救數人」綽號。反正我也考不上了,噁心噁心你們,這是多麼可愛的一個溫夫子。

  直到公元855年,55歲的溫飛卿將鬧騰科舉考場做到了極致,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境界。堪為考試「槍手」的開山鼻祖、一代宗師。

  當時是沈詢任主考官,沈老夫子在考生名冊上看見這位考場殺手「溫八叉」的名字,估計是心裡一震,鬧心的很吧。鑒於飛卿兄以往的劣跡,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也就是搬個小凳子讓溫同學單獨坐到自己面前來考試。孰料「救數人」同學當場不幹了,大鬧場屋。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不由得我們不擊節叫好。試想在高考森嚴考場上,幾個虎視眈眈的監考老師把你當個重點保護對象監視,你還能翻雲覆雨、進退自如地給八個同學成功遞上小抄不被抓獲,這是何等的智勇雙全!何等的牛逼!此舉固然行為不端,但卻令人不得不心生敬佩,同場扶助八人,這般神勇已不是「八面玲瓏」所能盛讚了事的。事發敗露在即,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甚至咆哮堂案,怎一個儒生,原本是狂夫!當然,也只有浩浩大唐才有這樣的胸懷與包容。倘若是換在宋、清兩朝,借用江湖夜雨兄的一句話「他家墳頭上的草都要被砍得一根不剩」。自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老溫就斷了科舉極第的念想,再未參加科舉。

  溫大俠愛幫助人的古道熱腸、俠肝義膽在考場之外也同樣精彩。「救數人」也不是白叫的。

  大中三年,也就是溫庭筠大鬧場屋前六年,溫庭筠以善於詩詞,被當朝宰相令狐綯選用為考功郎中,進入相府書館任職。當時歌曲《菩薩蠻》非常流行,皇帝老兒唐宣宗也趕時髦,非常喜歡。剛好溫庭筠填《菩薩蠻》最為拿手(現存世的就有十幾首),令狐綯就暗請溫庭筠操起「槍手」老本行,代自己填了一首《菩薩蠻》獻給唐宣宗。本來此種見不得光的勾當你知我知便可,況你老溫還拿了人家令狐的工資,本該保密。老溫也不知道哪天是喝高了還是怎麼著,將此事泄露了出去。不用說,令狐綯非常不爽。絕的是拿著他工資的溫庭筠不思反省,後頭又幹了一件讓他牙根癢的事情。

  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以「玉條脫」對立,宣宗喜,予以賞賜。邊上的令狐綯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溫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本來話到這也就夠了,皇帝也樂了,你臉也長了。可一點不懂人情世故的飛卿兄後頭還跟著一句誰聽了也下不來台的話:「非僻書,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覽古。」譯成大白話就是:這也不是什麼生僻的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說令狐綯不讀書。又嘗對人說「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綯無學。

  進行到這裡,我想你我都該明白溫庭筠為何仕途坎坷了吧。莫說是險惡的官場,單就為人處世而言溫庭筠已是不及格。「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謬。想那謫仙李白在樓觀別館遇見張垍,一個公主的女婿而已,稍有不敬,就遭張垍在天子耳邊毀謗,致使晚了幾年進入翰林。莫說你一個溫飛卿了。

  相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很快令狐綯就參劾溫庭筠有才無行,不宜與第。詞曰:「孔門以德行居先,文章為末。爾既早隨計吏,宿負雄名,徒誇不羈之才,罕有適時之用。放騷人於湘浦,移賈誼於長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理直氣壯,擲地有聲。這也是溫庭筠屢試不第的另一個原因,同時也是後世誤傳溫庭筠品行不好的一個原因。這樣就說溫庭筠品行不好,也委實是冤枉了他。那你堂堂一個相國請人捉刀代筆,又算什麼品行。也有後人評點說溫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這個觀點也有問題,這不能說是當權者嫉妒溫庭筠的才學,只能說是當權者厭惡他。溫庭筠也曾後悔地寫道:「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

  影響溫庭筠仕途的還有一個傳說。《唐才子傳》載「宣宗微行,遇於傳舍,庭筠不識,傲然詰之曰:「公非司馬、長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參、簿、尉之類「帝曰:「非也。」後謫方城尉」。如果此事不是後人附會,我們只能感嘆溫夫子是個「拎勿清」之人了。這位老哥在國賓館遇見一個陌生人,居然上去耍大牌,拿別人開玩笑,得意洋洋地詰問別人是不是縣長,主簿之類的小官。想來這時候溫夫子雖然沒有及第,在中央可能還是當了個不小的官的,不然怎麼會連司馬、長史都看不上眼。溫庭筠如果知道他調侃的是微服來國賓館玩玩的唐宣宗,不知作何感想。真是倒霉催的。

  在各處做了幾任小官後,潦倒的溫庭筠來到淮南,令狐綯正好也正出鎮淮南。因兩人之前的種種齷齪,溫庭筠並未按當時的士風去干偈令狐綯。孰之山不轉水轉,再一次犯在了令狐綯的手了里。當時是實行宵禁的,溫庭筠醉酒夜歸,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溫庭筠狹邪丑跡,說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溫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溫庭筠只好親自到去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說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可嘆啊!

  公元865年,不知什麼原因溫庭筠鹹魚翻身,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屢在科考考場上被打壓的溫夫子別出心裁,想嘗試一把公平、公正、公開的科舉取仕制度。他把前三十名的考生試卷榜示眾人,想以文判等。此舉放在共產主義社會估計溫夫子還能弄個勇於制度創新、主持公道獎盃,可那畢竟還是封建制度高度成熟的唐朝。你把試卷全公開了,權貴們又如何走路子,托門子。下場可想而知,宰相楊收一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可敬可愛且印堂再度發黑的溫夫子也就收到了篇首的送行詩。

  本來飛卿此舉乃是為天下讀書人主持公道,何以後世的一些文人反對飛卿諸多詬病。以怨報德!當BS之!

  離開京師,即將遠赴方城的那天「文士詩人爭賦詩祖餞」,飛卿當瞑目矣!

  這年冬天,溫庭筠「竟流落而死」。死前不知是何等的抑鬱不堪。

  自古雲「紅顏薄命」,吾語:天妒英才!唐寅的那頭小強絕對沒有飛卿死地更慘!

  閎約俠膽飛卿詞

  邂逅飛卿的詞,是從李清照開始的。

  就像喜歡哪位網友的BLOG,於是經常去逛逛。在裡面東點西翻,偶然點到一個鏈接,愛屋及烏,便耐下心來一篇篇看去。而後柳暗花明、滿心歡喜。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出自李清照千古名篇【聲聲慢】。有些妙語確實是說不得,解不得的。一拆開來細說,便覺索然無味,意興闌珊。其中的妙處與默契,明白之人自會明白。具體此句如何的好,只能憑個人領會。李清照在此化用了溫庭筠的【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其中的疏淡愁絕,讀來黯然心傷。後人評點飛卿此詞「遣詞凄艷,是飛卿本色。結三句開北宋先聲」。

  「開北宋之先聲」這是何等的尊榮。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也就是說,溫庭筠是「詞體」的祖師爺了。有了這樣的評語,再要那「花間派鼻祖」的稱號作甚?此種文體都為老子所創,更別提其中一個流派了。不過「詞體」為誰所創爭議頗多,私以為這張獎狀發給誰誰都不該去拿。世上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詞體」來源於渾厚的中華文明,不該隸屬於某個人,某個朝代。看來還是「花間派鼻祖」這個稱號來得實在。

  說起「花間詞派」內容大都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於男女燕婉之私。現代種種的主流文學評論也都認為「花間詞派」格調不高,在思想意義上大多無較高價值。在這裡我要為溫庭筠爭辯幾句。何謂「思想意義」?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看,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政治性與功利性。如果說歌詠離愁別恨、旅愁閨怨就是沒格調、沒思想,大書國讎家恨、民生疾苦就是有品味、有高度。那大夥回家該離婚的離婚,該分手的分手,所有關於愛情的書籍一律燒毀,電腦和大腦里只要和情愛愁怨有關的內容一律格式化。為什麼?沒格調和思想價值唄!俺們從此砸爛鍋碗瓢盆進入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思想學雷鋒!看戲就看樣板戲!戴花就戴大紅花!大幹好省100天,早把衛星放上天!是不是挺傻冒的,挺像個憤青的吧?其實我是裝的。別人談起瓊瑤,我每每也要面露譏誚之意。我被教壞了。

  如果說「婉約派」上承「花間派」,是不是可以說溫庭筠也是「婉約派」的祖師爺了。

  溫庭筠的詩詞大都辭藻華麗、輕艷,繁言縟句頗多,傷之於柔弱穠艷。題材也較狹窄,多寫女子離愁別恨之作。劉熙載《藝概》:「溫飛卿詞精妙絕人,然類不出乎綺怨。」王國維《人間詞話》:「『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

  毛主席教導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

  清人謝章鋌云:「溫尉詞當看其清真,不當看其繁縟。」一語中的。

  試看飛卿這首羈旅行役詩《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其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得清冷凄清,為千古傳誦的名句。如以詩喻畫:元代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為《秋景圖》,那飛卿此詩便是《霜晨圖》。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相傳歐陽修讚賞此一聯的意境,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飛卿詩境界。

  同樣清新疏淡的還有「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

  「綠樹繞村含細雨,寒潮背郭卷平沙」等句。老溫如果少填點脂粉氣的《菩薩蠻》,多寫些用語清淡的詩詞,後人焉敢詬飛卿詩詞不如韋莊。可嘆的是飛卿生在王摩詰後百年。不然蘇軾「詩中有畫」的評語當屬溫庭筠。

  溫庭筠的另一首《利州南渡》亦深得我心:

  澹然空水對斜暉,

  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棹去,

  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

  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

  五湖煙水獨忘機。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一聯動靜結合、空闊深遠。李清照《如夢令》中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詞句,其詞境與此聯上句如出一轍。看來李清照當年也是溫庭筠的粉絲,沒少研讀飛卿的詩詞。而下句江田白鷺的空闊悠深和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 」更是神韻同出。

  溫兄在藝術上的表現力還遠不止以上所述。如果放在今日,溫庭筠玩玩票拍部武俠片的話,什麼李安、老謀子,陳凱歌都得靠後站。

  《俠客行》本為樂府古題,太白高絕,「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一出,此後千古,聞《俠客行》而知李白,殊不知飛卿之《俠客行》:

  欲出鴻都門,

  陰雲蔽城闕。

  寶劍黯如水,

  微紅濕余血。

  白馬夜頻驚,

  三更霸陵雪。

  溫庭筠大部分詩詞穠艷纖細、紅香翠軟,可這首詩卻寫得風骨遒勁,豪邁警奇。莫非溫鍾馗是雙子座的?NND,這也太雙重個性了吧!邂逅這首詩的瞬間,學于丹愛用的的一句話「怦然入懷」;學安意如愛用的一個詞「驚艷」,我當時就像吃了一打萬年雪霜,HP條瞬間到頂。兄弟們,這就是一篇美文的功效啊!其實我對詩詞的欣賞水平本就那麼回事,你們也許覺得這詩也就那麼回事。可這都不能阻礙我欣賞這首詩的怪異品味,擋我者死!

  天幕低垂,

  濃雲密布

  雄偉的洛陽城遮蔽在一片黑暗之中

  沉悶的驚雷與馬蹄聲敲擊著大地

  一騎白馬出現在黃沙漫卷的地平線上

  馬上之人無名

  劍

  烈馬嘶鳴

  劍

  壯士堅毅

  劍

  他們的光芒全被掩蓋

  劍

  已嗜血

  此劍名為「太阿」

  色如秋水

  天已三更

  雪

  冷不了心中恨意

  銀白色的霸陵

  文帝

  我是無名

  好了好了,老子要虛脫了。就像剛吃了偉哥一樣,整個人有掏空之感。能穿越千年與飛卿心領神會,我心足矣。

  蕭散天人李季蘭

  唐朝的才子多得如過江之鯽、滿天繁星,相比之下,才女的數量就寥寥無幾了。《全唐詩》洋洋五萬首,女子的作品只佔了幾百首。

  大熊貓之所以珍貴,數量少是第一原因。如果把滿山亂串的野雞,殺得全世界只剩百來只,估計野雞也要成為國寶。

  李季蘭就是唐朝數量稀少的才女之一,自然當屬大熊貓級國寶,所以歷經千年,還被「食色性也」的騷人墨客們津津樂道。單就詩篇成就而論,李季蘭在唐朝的排名要到千名之後。《唐詩三百首》根本就沒有李季蘭的名字。如若她是個男的,估計沒幾個人會知道李季蘭是何許人也。重點是,她不當是MM,還是美女MM,還是道士MM,還是交際花MM,還是與名人甚至唐玄宗有染的MM。有這些新聞看點,才不才的都屬於次要的襯託了。至此以後,女文人把李季蘭引為知己,惺惺相惜;男文人將其當作意淫對象。後者更是恨爹娘沒把自己生對年代,不然又該是怎樣一段紅袖添香、賭書潑茶。

  辛文房做人就很不厚道,在《唐才子傳》里辟出長篇為李季蘭做傳,甚至一反常態地大發感慨。而寫到李白、王維之流,草草了事,好像趕著下班打卡一樣。費老用四川普通話說:「做人要厚道。」

  我雖然混不進知識分子行列,可也不能把自己擇開。這不,我要開始談李季蘭了。

  李季蘭出生於公元713年,與李白、杜甫、王維同一時代。可惜啊,李白那時正忙著到處煉丹成仙;杜甫忙著到處背柴撿橡栗活命;王維忙著在輞川別墅守寡念佛。李季蘭沒能和幾位超男搭上關係。不然能養活多少終身做註腳的「老師」,養活多少睜眼說白話的編劇。

  六歲的時候,李季蘭的名字叫李紿。一日家裡正在搭薔薇花架,其父抱李紿到花架下玩,開玩笑讓她即景做詩,李紿脫口吟出:「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估計她老子也是個文人,聽罷心裡就嘀咕開了——「架」與「嫁」諧音,六歲就發春怨之思,長大了還了得啊!孽障!回去越琢磨越不是個味兒,和老婆一商量,得,將李紿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改名李季蘭。每日青燈黃卷,看你以後還能出什麼妖蛾子。

  這老子也是個糊塗老子。唐朝女冠之風盛行,多少后妃公主、名門閨媛爭相出家,以修行為名,貪圖的卻是交際自由,行「性解放」之實。「女冠」幾乎成了高級妓女的代名詞,區別在於妓女惦記的是客人的錢包,女冠看中的是對手的才華風姿。這不是把女兒往火坑裡推。

  十幾年面對空山飛瀑,花開春謝,沒有三秋桂子,沒有十里荷花,沒有萬丈紅塵,沒有俗世繁華。一個少女長大了。

  十幾年的月夜,十幾年的輕嘆。一個少女戀愛了。

  《唐才子傳》形容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可以想像:一個身著清雅道袍、發束黃緞道冠的傾城女子,眉眼間卻有著洞穿世事的淡定。柳條柔軟時研墨,秋蟲啾啾時撫琴。飄逸蕭散,寵辱不驚。如若被段譽撞上,這獃子必定口水直流,而後大喊:「神仙姐姐!」

  靜水流深。她畢竟才16歲,正是現代人讀中學的年齡。內心躁動不安,枝上黃鶯輕唱。

  翠融紅綻渾無力,斜倚欄干似詫人。

  深處最宜香惹蝶,摘時兼恐焰燒春。

  當空巧結玲瓏帳,著地能鋪錦繡茵。

  最好凌晨和露看,碧紗窗外一枝新。

  ——《薔薇花》

  她寫下了薔薇,也寫下了自己。

  泛舟剡溪,岸上有青衣芒鞋的男子,他對她笑,她覺得他笑起來很好看。那天下午分別時,朱放遞給她一張紙: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別李季蘭》

  朱放,是李季蘭的初戀。既是為了俗名來此隱居,又何必日後貪圖功名,遠赴江西為官;既是日後不會迎娶,又何必和一個情竇初開的小道士卿卿我我。反正李季蘭是被這流氓玩弄了,可憐她還寫下《明月夜留別》: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可見分離那晚的黯然神傷。這首詩也是我認為李季蘭留下的詩里,最好的一篇。之後她寫過《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

  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

  鬱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

  別後無限恨。相逢一時說。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春閨怨》:

  百尺井欄上,數株桃已紅。

  念君遼海上,拋妾宋家東。

  可憐吶,一個終日面對鬱郁山木,綿綿野花的單純少女,因為初戀的情郎去了遠方,朝思暮想,望穿秋水,連太平洋也裝不下她的思念。朱放真是深得「後悔當初沒下手」的真諦。將一個國色天香的道姑糊弄得五彌三道的。如果沒有和李季蘭的這段戀情,估計朱放是阿貓阿狗,也是沒幾個人知道的。

  接下來我們的「茶聖」——陸羽哥哥登場了。

  陸羽是被一俗姓陸的僧人撿回,玉真觀附近的龍蓋寺中養大。但很多記載都說陸羽12歲就逃離了龍蓋寺,想來此時陸羽不是從龍蓋寺去拜訪李季蘭的。

  二人一個在廟裡長大,一個在道觀長大,本就同病相憐,加之彼此都是有才情之人。於是經常煮雪烹茶,對坐清談。李季蘭重病之際,陸羽一直在她悉心呵護,無微不至。自然,李季蘭感動不已,還特意賦詩一首以示謝意。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卧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湖上卧病喜陸鴻漸至》

  不知道是哪位老吃老做說的:「治癒失戀創傷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始另一場戀愛。」很有些以毒攻毒的意思。此時的李季蘭已才名遠播,往來詩詞酬唱的大都為官宦名士,其中也不乏俊逸倜儻之士。而陸羽不但貌丑,還是個口吃。李季蘭還與之相戀,確實是個重德之人。

  陸羽有個和尚朋友,法號皎然,乃謝靈運的十世孫,詩畫雙絕。想來也是個「神情蕭散」的名人。壞就壞在陸羽將皎然介紹給李季蘭相識。(說到這裡給兄弟們提個醒——如果真有個如此優秀的哥們,還是別帶給自己的馬子認識為好,不然那天平白多出了一頂綠帽子。)三人經常於是經常煮茶論道、詩詞酬答。這世界啊,飛禽走獸樣的。李季蘭不知是真心還是戲謔,一日將信紙疊成雙鯉之狀,中藏匿文,以詩作探。皎然收到此明示、暗示後寫下一首《答李季蘭》: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不管是出於對兄弟的義氣還是本身佛學修為,皎然此舉贏得後世無數讚賞。後世每寫到這裡都要加上「禪心似井」、「心如止水」等等褒獎皎然的形容詞,可我卻頗有微詞。且不說李季蘭是開玩笑還是試探,你要真是禪心似古井,就該一笑置之,還寫個鳥詩來標榜自己不為所動。你寫此鳥詩已是圖名,既是圖名,在佛家修為來說,與好色一般地是六根不凈。你擺出一副高僧入定的姿態,以示不屑一顧。雖然清高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個把看客來安慰下。因為那等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滋味實在難熬,想來收到這樣一位美女的追求,難免也沾沾自喜,生怕別人不知道,於是寫下一首鳥詩,枉讓李季蘭當了你的綠葉,留下輕浮浪蕩的罵名。更別提陸羽頭上正泛出綠油油的光。

  豬頭李季蘭居然還答上一句:「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真是當道姑當傻了。想去李季蘭還是拿皎然逗樂子的成分居多。看《唐才子傳》記載的一個故事便可知李季蘭個性豪爽,不拘俗禮。

  「又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知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誚曰:「山氣日夕佳。」劉應聲曰:「眾鳥欣有托。」舉坐大笑,論者兩美之。」

  三十歲後,李季蘭時常與遠近詩友會集於烏程開元寺中,舉行文酒之會,即席賦詩,談笑風聲,毫無禁忌。劉長卿患有疝氣,李季蘭問:「山(疝)氣日益佳?」詩人劉長卿也是個妙人,同樣借用一句陶淵明詩回話:「眾(重)鳥欣有托。」眾人噴飯。這個笑話有點冷,這裡我順便普及下生理衛生——疝氣會導致腎囊下垂,古代人用布托住減少痛苦。黃段子能說得如此出神入化,雅俗共賞,兩人真是才智高妙。我們似乎看見一個鮮活的李季蘭在與我們把酒論道。

  李季蘭雖一生單身,但我覺得她在感情方面並不可憐。她熱衷於戀愛,卻始終清醒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並沒有像其他才女一樣依附於誰,而後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愛情事業中去。她一生不纏綿,不粘呼呼、濕答答,乾淨清爽、敢作敢為。她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冷靜地看清這世間愛情的虛偽,婚姻的可笑。她最為有名的一首詩是《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古人評此詩末句云:「六字出自男子之口,則為薄倖無情;出自婦人之口,則為防微慮患。大抵從老成歷練中來,可為惕然戒懼。」

  「至親至疏夫妻」一句道盡世間愛情虛幻,人情疏離。不是對這世事大徹大悟者不能語。在今日看來更是觸目驚心,默然無語。

  就是如此清醒明白的李季蘭,隨著聲名日隆,唐玄宗的一紙召見的詔書,也讓已經四十餘歲的遲暮美人喜憂摻半。在她西上長安前,留下一首《留別友人》詩云: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

  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

  玄宗估計天天聽著有人在耳邊呱噪,李季蘭如何如何,估計也動了好奇之心,乾脆召到長安來看看。結果一看,是個「俊媼」。三郎還算有些修養,留李季蘭在宮裡待為上賓,一個月後厚賜回鄉。

  本來故事發展到這裡,大團圓結局,皆大歡喜,多好。可嘆我們都站在宿命的掌心,誰生誰死,誰哭誰笑,毫不由己。

  公元784年「涇卒之變」爆發,朱泚稱帝。也許是被逼,李季蘭曾獻詩朱泚。半年後叛亂平息,李季蘭被唐德宗「遂令撲殺之」。如果此事屬實,那李季蘭享年72歲。也有記載說她去長安朝見唐玄宗的路上,遭遇「安史之亂」,從此下落不明。我倒希望是後者。一個「神情蕭散」的李季蘭,被亂棍打死!唐德宗我BS你!為你敵人寫了首詩怎麼了,魏徵還屢次要太子殺了李世民,你祖宗要沒有氣度殺了魏徵,還有個P「貞觀之治」!敗家玩意,難怪唐朝一代不如一代!

  李季蘭的一生,表面浮蕩風流,我卻覺得她才是大徹大悟的得道之人。錦口綉心,乾淨磊落。似那魯智深,酒肉穿腸,戒刀殺人,最終成佛的卻是他。

  陸羽在李季蘭死後便隱居,在其僅存的兩首詩中,有一題為《會稽東小山》的詩: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水,

  空見年年江草齊。

  「剡溪」就是玉真觀所在之處,詩雖無實指是思念李季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肝腸寸斷、孤寂悵惘。

  月下煮茶的時候,他還會時時憶起那個「神情蕭散」的李季蘭,邊上當然還坐著拈花笑語的皎然詩僧。

  我先吐血了,不轉了,再轉我就玩玩了
推薦閱讀:

我不是花心, 我對你們都是認真的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的武夷茶緣
為何古代文化中說江南多才子?
落拓才子黃仲則
如何正確地詮釋這個戲子強於才子地社會?

TAG: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