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2007)

第7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2007)

 

 第七十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2007)

片名:無間道風雲

又譯:神鬼無間/無間行者

英文名:The Departed

導演: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編劇:威廉·莫納漢 William Monahan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傑克·尼克爾森 Jack Nicholson

   馬克·沃伯格 Mark Wahlberg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亞力克·鮑德溫 Alec Baldwin

類型:犯罪/劇情 片長:149分鐘 級別:R

發行:華納兄弟 Warner Bros. Pictures

上映日期:06年10月6日

詳細劇情

    故事發生在南波士頓,一個警察與愛爾蘭黑手黨長期對立之地。年輕的卧底警察比利·考斯蒂甘(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被警隊選派潛入由黑幫老大弗蘭克 ·考斯塔洛(傑克·尼克爾森飾)操控的犯罪集團當卧底。正當比利成功打入組織並迅速獲得老大信任的同時,黑幫分子科林·蘇立文(馬特·達蒙飾)也正潛伏在波士頓州立警隊之中,並在素有「精英小隊」之稱的特別調查組中表現優異而獲得青睞。

  兩個卧底從此棋逢敵手,鬥力鬥智,他們彼此都深陷在自己的雙重身份中,暗中進行埋伏滲透,搜集對方組織的情報和交易計劃。當黑幫與警察雙方同時發覺有內鬼存在時,比利和科林二人頓時身陷隨時可能因身份曝光而被殺掉的危險邊緣,為求自保,他們必須先發制人,趕在對方之前,揭穿對方的身份。他們要如何及時揪出對手以保護自己的身份?是否應該出於忠誠而情願反抗自己的朋友與同伴?正邪之戰促勢待發,一場生死競賽誰勝誰負?敵方之死乃己方重生,這是一場充滿考驗的卧底長期抗戰, 正義與罪惡借道藏身,一切從對方的起點出發……

劇照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男, 生於1974年 11月11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星座: 天蠍座

生平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1974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個富足家庭。說起萊昂納多的名字還有一段小小的故事。當時已身懷六甲的母親在看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畫展時,肚子里的小寶貝踢了媽媽一腳似乎對萊昂納多達芬奇的畫也感興趣,因此媽媽給小寶貝取名萊昂納多。

 

  父母對小萊昂納多疼愛有加,一切事情都為他選擇最好的。他們送萊昂納多上貴族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萊昂納多卻對表演情有獨鍾,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這也許是他5歲時參加拍攝電視劇《Romper Room》後結下的影視情緣。在萊昂納多10歲時,他想成為一名演員的夢想曾被一度打碎。一家影視代理商將萊昂納多拒之於門外,理由是他們不喜歡他的髮型、名字,並建議萊昂納多改名為Lanny Williams。不做演員心不甘,十四歲時,他出現在他的第一部商業廣告之中,那是為火柴盒汽車所做的廣告。此後,他為包括燕麥片、玩具乃至泡泡糖在內的兒科所有的商品都做了廣告代言人。當他不再電視上幫著促銷商品的時候,他出現在大量的教育影片中,包括《米琪的安全俱樂部》和《如何對付吸毒的父母》。在這些小型的表演工作獲得認可後,他得到了一個在電視連續劇《情人》的某一部分之中扮演一位苦難的年青人的機會。而後又在《門外漢》中扮演了一個類似的角色。之後,他參加了日間的肥皂劇《聖芭芭拉》的演出,扮演一個嗜酒如命的十來歲小青年。在《聖芭芭拉》之後,他又在一部新的半小時的劇集《父母之道》中扮演了一個角色。他在電影《外星通緝者3》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這標誌著他的電影生涯的開端。

  在1991-1992年的過渡期,拍攝電視劇《成長的煩惱》,1992年在影片《慾海潮》中,演個小角色。1993年他出演了由暢銷書《這個男孩的生活》改編的《托柏斯伍爾夫》。他被列入不敷出1993年的奇特怪誕,在《戀戀情深》中扮演一個智力有障礙的阿爾尼格雷普。1995年在《快樂和死的》中扮演一個角色,正當這部電影拋起影院狂潮時,他又完成他另一部電影《赤子本色》。之後在《全蝕狂愛》中扮演一個神經兮兮的人物。

  重返影壇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扮演現代羅密歐。1996年初,他同意參加史詩般的巨作—《泰坦尼克號》拍攝工作。他引人入勝、絲絲入扣的表演,使他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男演員獎提名,更吸引了全球影迷的目光,成為眾多女性的夢中情人。1998年他在經典名作《鐵面人》中扮演路易十四以及他兄弟菲利普的雙重角色。之後又相繼出演了不少影片,可惜如同許多優秀演員一樣,萊昂納多被好萊塢定型,所出演的影片也再難引起大的反響。2002年他與傳奇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合作了黑幫史詩片《紐約黑幫》,這部明星雲集的電影並沒有受到多少好評,倒是因此掀開了兩人合作的序幕。2004年兩人再度牽手,合作《飛行者》,身材嚴重走形的萊昂納多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他愈加精湛的演技,這部影片為他贏得了金球獎影帝(可惜馬丁再次被奧斯卡掃地出門)。2006年,兩人三度合作的《無間行者》再度引起廣泛關注。2006年萊昂納多的作品是愛德華·茲威克導演的《血腥鑽石》。這兩年的萊昂納多依然忙碌,頻繁與大導演和名演員合作,奉獻出一部又一部重頭新作。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寫真及生活照

主演;馬特·達蒙 Matt Damon

男, 生於1970年 10月8日 ,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

星座: 天秤座

生平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到好萊塢金童之一,馬特·達蒙只用了幾年的時間。他與本·阿弗萊克共編共演的《心靈捕手》令他們兩人一夜成名。他們因此片而分享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馬特·達蒙也確立了在好萊塢的當紅小生地位。

  達蒙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一個富裕的家庭里,其父是一位稅務官,母親是一位大學教授,他還有一個哥哥。10歲時,他認識了本·阿弗萊克。本比馬特小兩歲,兩人住在同一街區。他們很快成為最好的朋友。從劍橋的私立中學畢業後,馬特便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三年後,他輟學去了好萊塢,去追尋他的明星夢。

  達蒙的初次銀幕表演是在《現代灰姑娘》中飾演一個一閃而過的小角色。在隨後的三年里,他沒有接到任何劇本,直到1992年,他才在《高校風雲》一片中獲得了一個重要角色,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但是,這部影片失敗了,馬特也未能引起注意,重又歸於無名之輩。有感於數年的失敗與成名的艱難,他聯繫了好友本·阿弗萊克,將一部他在大學時沒有完成的劇本重新拾起。這部作為本·阿弗萊克英語課作業的劇本最終被改寫成《心靈捕手》。劇本完成後,兩人又四處奔走尋找製片商。終於,米拉麥克斯公司看中了它,並交由加斯·范·桑特導演,並邀來羅賓·威廉姆斯主演。《心靈捕手》1997年出品並獲得了巨大成功,不過達蒙在此之前已經引起了業界的注意。1996年,達蒙在《生死豪情》一片中飾演了一名吸毒的士兵艾拉里奧。許多評論家都讚賞他在片中的表現和他為角色所作的犧牲——為了參演本片,他減重四十磅,並不得不忍受由此帶來的病痛。不過,與《心靈捕手》引起的一片叫好聲相比,這些讚揚實在太保守了。

  馬特在《心靈捕手》片中的出色表演與隨之而來奧斯卡金像使他在好萊塢站穩了腳跟,並引來眾多製片公司的片約。因此,他在次年便得以在兩部大片中擔任重要角色。第一部便是由約翰·道爾執導的《賭王之王》。他在片中飾演一個賭場高手,不顧老夥計的誘惑,一心改邪歸正。儘管此片演員陣容強大,先期宣傳也非常有力,但無論評論界還是觀眾都對本片較為失望。不過,達蒙同年主演的《拯救大兵瑞恩》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達蒙分享了來自各界對這部影片及 其全明星陣容的溢美之辭。1999年,達蒙又主演了引人注目的《天才雷普利》和《天條》。達蒙飾演的瑞普利先生是一個精神異常的雙性戀殺人狂,與他配戲的則是三位大牌明星:凱特·布蘭切特、格溫妮斯·帕特洛、裘德·洛。而《天條》則使馬特突破了一貫飾演的正面角色,與本·阿弗萊克飾演一對墮落天使。該片成為1999年最具爭議性的影片之一。

  2002年馬特·達蒙以驚險間諜片《諜影重重》成功轉型動作片,並在續集中繼續出演角色。馬特雖然外型並不算出眾,但是他獨特的氣質和橫溢的才華都讓他被眾多影迷喜愛。2006年,馬特·達蒙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合作,出演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翻拍自香港影片《無間道》的影片《無間行者》。2007年達蒙繼續出演兩部系列電影,《十三羅漢》和《諜影重重3》,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而現在他的片約也已經排到了2010年。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寫真及生活照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

男, 生於1937年 4月22日 ,美國新澤西州

星座: 金牛座

生平

 

  傑克·尼科爾森是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的演員之一,他憑著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Easy Rider)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二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1994年美國電影學院鑒於他對表演藝術的貢獻,向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傑克·尼科爾森1937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內普丘思(Neptune,NJ)。父親嗜酒成性,後棄家出走,尼科爾森由外祖母撫養長大,並且直到自己37歲時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為外祖父約翰·尼科爾森(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親;他做美容師的外祖母埃斯爾·梅·尼科爾森(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親;而他真正的母親瓊·尼科爾森(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為是他的姐姐。1974年,《時代》雜誌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傳記後,傑克·尼科爾森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傑克·尼科爾森從馬納斯克中學(Manasquan High School)畢業後立即來到了洛杉磯,當時他的母親瓊已在洛杉磯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動畫部的辦公室找到了個打雜的工作,於是便留在了洛杉磯,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銀幕上見過的電影明星。不久,尼科爾森加入了著名的傑夫·柯瑞(Jeff Corey)開設的表演班學習表演。期間他被B級影片鼻祖羅吉·考曼(Roger Corman)所發現,並在1958年青少年問題為題材的影片《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緊接著尼科爾森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小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魔鳥》(The Raven,1963年)和《恐懼》(The Terror,1963年)。尼科爾森在60年代還拍過許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龍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196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邀請在《逍遙騎士》中飾演一位律師,影片中的他不安於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與二個留著長發的摩托車手一起,騎著摩托車在全國流浪,享受自由。在這部影片中,尼科爾森成功地刻畫了60年代迷惘的美國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們的青睞。尼科爾森也因此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躋身於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從此便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

  進入70年代,尼科爾森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史翠珊的音樂片《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著主演了拉費爾森(Rafelson)的經典影片《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描繪了一位反叛的心靈發出的吶喊,抨擊了那種沒有意義、缺乏愛情的生活。影片中,尼科爾森的表演極其自然,雖然偶爾也發發脾氣,卻一點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確立了70年代的憤世嫉俗的銀幕風格,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也為他首次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70年代是一個真正屬於尼科爾森的時代。這段時間裡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角色,並在每一部影片中嘗試著不同的表演風格,而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馬文花園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輕鬆的戲劇》中披著長發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瘦瘦的中年知識分子;1973年在《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他又留著一個平頭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的細節》這部影片改編自達里爾·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說,由哈爾·阿什比(Hal Ashby)執導。影片中,他飾演一位海岸巡邏隊的士兵布迪斯基(Buddu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軍士兵去海軍監獄。一路上,他十分同情這個孩子,不忍再讓那孩子受死板軍規的折磨。尼科爾森憑著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第2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在1974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個大分頭,出演私人偵探傑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磯為背景,尼科爾森受雇尋人,卻捲入了一個大漩渦,最後他終於揭發了一個大陰謀。影片反映了洛杉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哪個年代的黑暗面,這個題材在1990年他拍攝的《唐人街續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科爾森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第二年,尼科爾森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華陣容打造的《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負眾望,獲第3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終於首次捧回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為逃避苦役而假裝神經失常,可沒想到卻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進行觀察。由於不滿精神病院中的行為,他與護士長發生了衝突,最後他被護士長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本片成為第48屆奧斯卡獎的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項大獎。尼科爾森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男演員。隨後他還相繼拍攝了影片《大峽谷》(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這些影片相較之下,都沒有那麼出彩。

  80年代尼科爾森繼續譜寫著他在影壇的輝煌,多次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80年,尼科爾森在影片《閃靈》飾演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帶著妻兒來看守旅店,終因精神崩潰而成為殺手。1981年,在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執導的史詩巨片《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中,出演美國名記者約翰·雷德,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緊接著他又出演了《強渡魔鬼關》(The Border),1982年),雖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於觀眾和評論界的期望,但是他們,甚至他的同行,都沒指責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員加勒特。他將這位多情男子的複雜內心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榮獲了第41屆金球獎及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繼傑克·萊蒙(Jack Lemmo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之後第三個一人兼獲最佳男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兩個項獎的演員。二年後,他參加了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黑色劇情片《現代教父》(Prizzi"s Honor)的拍攝,獲第4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1987年,傑克先是在影片《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飾演一個魔鬼,影片的反響一般。後來,他又參加了阿根廷名導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蕭條時代的影片《離離原上草(Ironweed)的拍攝,並因此片第9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個數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達到過。拍完這部影片後,傑克·尼科爾森息影了二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俠》(Batman)中露面。

  進入90年代,尼科爾森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他在這部影片中還擔任了導演。繼鮑勃·拉菲爾遜(Bob Rafelson)執導的《情逢敵手》(Man Trouble)和《最後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後,1992年尼科爾森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壇,第10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97年更是憑藉影片《盡善盡美》第2次成為了奧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屆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進入新千年,尼科爾森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長一角,隨後又主演了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老年題材劇情片《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關於施密特》中,尼科爾森飾演一位66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尋求自身生命意義。他因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並第12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03年他與亞當·桑德勒出演了大衛·多爾夫曼(David Dorfman)編劇的影片《憤怒管理》。同年與黛安·基頓等合作喜劇片《愛是妥協》。2006年加盟斯科塞斯的黑幫片《無間行者》,2007年攜手摩根·弗里曼完成《遺願清單》。

  除了表演以外,尼科爾森還導演過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懼》,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開車,他說》(Drive, He Said),這部片子中他還擔任了編劇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飛越溫柔窩》;最後一部是《唐人街續集》。儘管作為一個演員他很成功,但是執導影片看來並不是他的強項。他還做過編劇工作,其中包括低成本製作的《孤島雷鳴》(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後期,他還創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頭》(Head,1968年)。

  尼科爾森的私人生活也與他在影壇上創造的眾多人物一樣豐富多彩。他與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麗貝卡·布魯薩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過情史,有一個女兒洛蘭(Lorraine,出生於1990年)以及一個兒子雷蒙(Raymond,出生於1992年)。2001年,尼科爾森終於與比自己小33歲的女演員麗貝卡·布魯薩德走進了教堂。

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寫真及生活照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男, 生於1942年 11月17日 ,美國紐約

星座: 天蠍座

生平

  美國導演,生於紐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移民後裔,成長在曼哈頓的小義大利區,就讀於紐約大學電影系期間,執導的短片中就有多部獲獎,受到關注。罕見的學者型影人,知識豐富,對社會問題投以嚴肅的關懷。

  馬丁·斯科賽斯1942年11月17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熨衣工家庭,父親和母親都是制衣廠工人。斯科賽斯一家所住的皇后區是紐約著名的「小義大利」區,這裡居住著大量義大利移民的後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後,這種「小義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賦予斯科賽斯以無數靈感,他的作品始終帶有美籍義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誰在敲我的門》、《窮街陋巷》和《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是以這片街區為根基創作的。

  《誰在敲我的門》引起了美國最著名的B級片導演和製片商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的注意。科爾曼很欣賞斯科賽斯在這部影片中展現的才華,便主動與他聯繫,邀請斯科賽斯為他的公司拍攝《冷血霹靂火》。1970年,美國東海岸群眾反對越戰的示威運動日益高漲。斯科賽斯深受感動,帶領學生走上街頭,拍攝了紀錄片《街頭事件》。

  1973年,斯科賽斯拍攝了構思已久的影片《窮街陋巷》。《窮街陋巷》以「小義大利」區為背景,展現了義大利裔美國青年整日無所事事的極度空虛、苦悶的精神狀態。除了影片深刻的現實意義,《窮街陋巷》在電影語言的表現上也頗具力度,反傳統的結構、狂亂的影調、真實出眾的表演風格都在那個時代顯出獨特的魅力。雖然上映後票房不大理想,但卻受到評論界一致的肯定,甚至被有的影評人稱為「這個時代真正有原創力的作品,獨立製片的號角」。1974年,斯科賽斯嘗試了女性題材影片《再見愛麗斯》。據報道,當時奧斯卡影后埃倫·伯斯泰因(Ellen Burstyn)曾問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讓他推薦一些導演。後者只給了她一個名字:斯科賽斯。當他們碰面時,伯斯泰因問斯科賽斯:他對女人了解些什麼?而斯科賽斯回答道:「我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我願意去了解。」在這部影片中斯科賽斯既保留了好萊塢女性電影的模式,又加入了自己針砭時弊的用意,上映後在票房榜上獲得了成功。影片為埃倫·伯斯泰因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頭銜,斯科賽斯也因此獲得了與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和喬治·庫克(George Cukor)齊名的「女性影片導演」的美譽。該片後來還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改編成連續劇熱播過。斯科賽斯進入好萊塢後的第一次嘗試終於獲得了成功。

  1975年,劇作家保羅·施拉德(Paul Schrader)找到斯科賽斯和羅伯特·德尼羅,希望他們能夠拍攝已完成兩年之久的劇本《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次年,這部堪稱「偉大電影」的作品終於問世了。片中羅伯特飾演一位計程車司機,一個從越南戰場上回來、情緒極不穩定的老兵比克爾(Bickle)。這個需要轉化的罪人以二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對付影片中的二位女性角色:一個娼妓、一個玉女。羅伯特在這部影片中充分展現了他非凡的演技。由於影片結尾處過於血腥——圍繞著十來歲的妓女展開的一場持續的殺戮,發行之初招來了眾多的非議。但影片精準地把握住現代人孤獨無助的感覺,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加上羅伯特·德尼羅驚為天人的表演,一下在美國引起轟動。年輕的斯科賽斯憑藉這部《計程車司機》獲得了當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1980年斯科賽斯推出了最震撼人心的力作《憤怒的公牛》。這部影片改編自拳擊手傑克·拉莫塔(Jake La Motta)的自傳小說,透視了一位拳擊冠軍的沉浮。影片以極具力度和詩意的畫面、無懈可擊的視聽語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斯科賽斯卓越的電影才華和獨特的價值觀、宗教觀。影片得到了8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羅伯特·德尼羅和塞爾瑪·斯庫馬克如願以償地捧回了小金人。雖然此片在紐約電影評論界中好評如潮,卻依然沒能擺脫票房低迷的厄運。

  1983年,斯科賽斯推出了諷刺美國電視媒體的影片《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影片以後現代主義手法反思大眾媒體,遺憾的是該片並末擺脫票房持續低迷的頹勢。

  1985年,他拍攝了一部短小的黑色喜劇片 《下班後》(After Hours),影片講述了紐約大街上一夜之間發生的事情。隨後他前往芝加哥拍攝《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1986年),該片是1961年的影片《江湖浪子》(The Hustler)的續集。《金錢本色》為斯科賽斯贏來了商業上久違的成功。

        1988年,斯科賽斯將希臘作家尼科斯·卡贊查斯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基督最後的誘惑》搬上銀幕。這部影片描述了一位非常人性的精神領袖,他被社會所遺棄,徘徊在善良和邪惡之間,與肉慾作鬥爭,最終選擇了一條改過自新之路。這是斯科賽斯的所有電影主題中最精雕細刻的一部。影片上映之後引發了各方的爭議。 在經歷了《基督最後的誘惑》的風波之後,斯科賽斯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伍迪·艾倫(Woody Allen)兩位導演一道執導了電影《紐約故事(New York Story,1989年)。隨後的1990年,斯科賽斯將尼古拉斯·皮萊基(Nicholas Pileggi)拍攝了黑幫影片《好傢夥》(Good Fellas)。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教父》(Godfather)系列不同,《好傢夥》更注重黑幫活動的現實意義。影片通過一個小嘍嘍轉變成聯邦政府證人亨利 ·黑爾(Henry Hill)的故事,捕獲了令人驚奇的瞬間,也反映了生活在黑幫邊緣人的生活細節。華麗的動作場面加上極度的幽默,讓觀眾如痴如醉。

  1991年,斯科賽斯重新拍攝了好萊塢1962年的經典驚悚片《恐怖角》(Cape Fear)。影片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加入了斯科賽斯強烈社會、宗教意識,羅伯特-德-尼羅也憑藉出神入化的演技再次塑造了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這部影片是斯科賽斯導演職業生涯中最熱的影片。

  時隔兩年後,斯科賽斯拍攝了《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純真年代》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僅僅剩下雍容華貴的服裝布景以及高貴悅耳的古式英語,看上去不太像出自這位大師的手。影片的背景是19世紀的紐約上流社會,通過手提拍攝,加上華麗的色彩和背景裝飾,充分表達了人物的壓抑色彩,純粹是一部禮儀劇。在這部影片中,斯科賽斯拉上了眾多的大牌明星以增加影片的號召力,完成後這部影片獲得了評論界的尊重,票房收入也大為可觀。

  1995年,他再度與尼古拉斯·皮萊基聯手,拍攝了揭露拉斯維加斯內幕的影片《賭城風雲》(Casino)。《賭城風雲》簡直就是對《好傢夥》的翻版。《賭城風雲》反映了社會中純真的迷失,大多數評論家們認為該片只是重提了《好傢夥》中的一些問題。斯科賽斯緊接著拍攝的以紐約街頭黑暗生活為主題的《穿梭鬼門關》(Bringing Out The Dead,1999年)則明顯帶有《出租汽車司機》的影子,進入90年代的斯科賽斯推出的不少影片都遇到了滑鐵盧。

  隨後幾年中,斯科賽斯把心血都花在籌劃已久的影片《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上。這部影片講述了19世紀中期發生在紐約的暴力事件。雖然在發行前該片也歷經了磨難,但將肯定是斯科賽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無處不散發著大師的氣息,它比以往斯科賽斯的名作《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好傢夥》等多了一種歌劇式的升華,斯科賽斯也因執導了這部影片而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2004年,斯科賽斯再次啟用迪卡普里奧主演自己的影片《飛行者》,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2007年,斯科賽斯終憑《無間行者》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他最近幾年的作品並不為人廣泛稱譽,甚至有影迷批評他是為了討好奧斯卡才拍攝了這些影片。

  馬丁-斯科賽斯的私人生活也一如他的從影經歷一樣,頗為曲折。1965年他與演員拉臘恩·瑪麗·布倫南(Laraine Marie Brennan)成婚。1971年至1975年又與離異的桑迪·溫特勞布(Sandy Weintraub)同居。隨後他又與作家朱莉婭·卡梅倫(Julia Cameron)和女演員莉莎·明尼利(Liza Minnelli)走到了一起。1979年,他又與女演員、模特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結婚,並於1983年二人正式分手。1985年2月又與製片芭芭拉·德菲納(Barbara De Fina)成婚,二人於1991年分居。他的後面一個女人是1964年出生的女演員伊莉納·道格拉斯(Ileana Douglas),不久也分道揚鑣。1999年7月,他與蘭登屋工作的小說編輯海倫·莫里斯(Helen S. Morris)結婚,二人一起生活至今。

 

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寫真及生活照

 

[ 電影 ] 無間道風雲 79屆奧斯卡


推薦閱讀:

明天上映,大後天就能拿下奧斯卡
科比奧斯卡,庫里哈登詹姆斯發來賀電
《三塊廣告牌》:你不斷的發泄憤怒,最終是為了與自己和解
第84屆奧斯卡頒獎禮全程精選
H5做得好,奧斯卡最終花落你家!

TAG:奧斯卡 | 最佳影片 | 風雲 | 2007 | 無間道 | 奧斯卡最佳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