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仲安《太極拳 武事淺說(下)》

李仲安《太極拳 武事淺說(下)》  

2011-09-20 22:27:29|  分類: 太極研究 |字型大小 訂閱

太極拳 武事淺說(下)

作者:李仲安

文章來源:《武魂》2011年7月277期

(續上期)

編者:本文發自加拿大。作者先在香港,後又去加拿大,其漢語習慣與我們現在已有些差異,刊發時一如原稿,特此說明。

 

以練習之守則充作實戰之戒條——如「不丟不頂」、「切勿用力」 ……等等,此乃訓練之手段,以此練習感覺與黐連之能力,然於戰中不能盲目堅持,應丟則丟,該力則力,全以順從機勢而為。又以定步推手為例,定步乃訓練腰身活動之手段,若於搏鬥之中強作定步,則必敗於掃腿、抱腿摔又或鎖腿之攻擊,更因大馬低坐,暴露下陰易被踢攻,凡此種種皆不見於練習比賽,吾人研武皆以能搏為宗旨,更應明了練習、比賽與自衛之區別。時至今天,比賽興起,導致技分三類:

1 ) 比賽技術——因比賽規例而創之技術,只宜比賽,不利自衛。

2 ) 自衛技術——利於自衛,不能用於比賽。

3 ) 兼容技術——乃能用於自衛與比賽。

因此吾人必須明了所習之技屬何種類,不過人皆以所習者萬能,直至搏起,方才醒悟。 人又以自持能承受擊打,而輕視快而無力之技法,於比賽之中確然如是,然於現實自衛之中,人多手持器物,若手持小刀則那快而無力之技法,則非同小可,小小竹籤亦能殺人,蓋其快令人難防之故。人謂若敵有槍則能武亦無用,余曰此乃要看時機而言,有技總比無技優,吾人研練武功並非要用,惟必須求真,此武事淺說全以自衛之角度而言,若以練習、比賽、健身之角度視之,則必多爭議。

太極拳之「勁」,因前人之指導用字抽象與浮誇失實之表演,導致撲朔迷離, 難分真偽,是以有商討之必要。不少同道因大師無普通發力動作而能將人發出,加上「意、氣、神」之指示而假設或深信「有一無法用普通發力解釋之神秘力量存在」,就下就讓吾人從表演事項開始對此做一解析。

此中常有三類情形:

1) 表演者並無工夫——全憑被發者自己跳出或跌倒,惟逃不過有識者之法眼,就算作娛樂項目吧!

2) 發者有發勁工夫——被發者不作破解之活動任由入力將之打倒, 雖然此乃合作之事,然而勁力乃貨真價實並無矇騙。

3) 發者有豐富之定步自由推手經驗——發者邀請觀眾親身體驗被控離根失重之感覺,由於並非鬥爭,故受者即站定接受,發者用明暗手法將受者起根,受者因受明手之吸引而未能感暗手之入侵,遂有趺出而未知因何所致;間有能掙扎者,發者即變換暗手位置即能得手。

暗手多為指掌之小型動作,是以難為受與觀者所察覺,然因暗手之點皆對方之弱位,故指掌之微力亦能生效,人多誤以令人失重之力量必然不小,今未見發大力之動作又於不明原委之下,遂假設有神秘力量於其中, 惜間有能人運用抽象言詞令之玄之又玄,此令有心斯道者虛耗時日。然而此抽象言詞卻非虛言, 只為另類表達方式而已。

對斗之中可分自衛鬥爭與競技對斗兩類:

一、自衛鬥爭——由於可接觸對方任何部位,令發勁之種類,方法更多。

二、競技對斗——此中又分兩類:1) 可接觸對方面頸之部位——此為傳統之練法,勁可施於對方之面頸。2) 手只許觸對方頸下至胯上——此為當今之推手比賽方式,吾人應對適用於比賽及自衛之勁法勤加練習,以便適應任何場合。

由於自衛與比賽之發放發勁法有相通之處,是以以下之發放勁法討論,即以此為目標。太極牶能於對斗中有效之勁法為數不小,但仍能總括於人所共知之八勁中,不過亦有例外,如提、扭……等等,於性質上又分長、短、冷、暖、重、疾……等等,然而人總注重力量之大小而忽略能起作用否,滿以力大即能成功,又以獨練之時身感之震動而定力量之強弱,更未意識勁力之傳遞與反作用之影響,更欠機勢之研究與使用心得,如此又怎能成功發敵呢?

 

(二)

勁與力之分別常令人混淆不清,太極拳則用以下方法辨別:

(1)力——是來遲去慢、無組織性之力量,常人因無修練武功是以所發之力量即為此類,因遲滯難變致易為人借,是以稱為「拙力」。

(2)勁——為突來疾去,有組織性之力量,能收發隨心。凡習武者所發之力量皆能如此,只特性與種類不同而已。

剛與柔為兩相反之表現,太極拳有「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此指兩種運作;1) 剛柔互變;2) 剛柔共存=韌。 勁力之特性有如下數項:

(1)勁力之起動——是勁力由靜止起動至最高速度所需之時間,負載愈重則所需之時間亦愈長,於發放之中,負載即為對方之體重與反抗力量之合成。由於必須儘快起動對方令彼不能作出及時正確之反應動作,是以太極拳先用抜根之術,令敵處無根之態,無法發出強大抗力,引致負載變輕,吾人即能如願。 能於無負載之下作出極快之起動,還須視有支撐否,此指對發力之支撐而非體重,有則能用,無則屬浮力,不能作實力發放之用途。冷勁即為極度突然起動之實力,受者只感混身一震即被發出。 極度急速起動之實力為發放勁法中 之至要,是以吾人必須擁有。

(2)勁力之衝程——是勁力推動物體起動至物體脫離之距離,太極拳之短勁即短衝程之勁力,而長勁即衝程長之勁力,欲將人發出則衝程不能過短,然而還須視對方當時是剛硬或鬆軟、有根或無根而定,通常1至3吋(編者:吋,英美製長度單位,一英尺的十二分之一,現中國大陸地區已停用此字,寫作「英寸」)之短勁多作攻擊關節,甩脫擒拿,肘、靠、採、抖之發勁;抜根做機……等等。 長衝程之勁力為投擲、飛沖、制壓、旋放……等等。 掤、履、擠、按及挒等勁皆能長能短,極盡擊發之本能。

(3)勁力之停止——勁力於意欲停止之時至停止,需時多小,吾人必須令此時間愈短愈好,如此才能轉變迅速。 發勁必須有起點與停點,明起點即知發前之運作,懂停處則有界限,不至失勢。

太極拳之功勁有兩類,分列於下:

1) 靜性功勁——此乃令全身或局部產生強緊之現像,能抵受外力之入侵,或傳遞力量之用,可分膨脹與收縮兩種。

2) 動性功勁——此為支體改變角度,產生移動外物之力量。

於發勁之際,吾人之身體有發「動性功勁」之部位,亦有作「靜性功勁」之部位以便傳遞力量,此乃極複雜之運作,難於電光火石之際作出,嘗幸先賢發現導引假設之氣團流移於體內能引發肌肉產生相應之運作,此令能於電光火石之際作出發放之發勁。

太極拳之「意、氣、神」,乃藝中之至要亦最令人迷惑。蓋健身氣功與道術皆用此三字。惟與武功之「意、氣、神 」不盡相同。「意、氣」於太極拳中乃代 表多種事物。

(1)意——精神集中、意思、想像、追蹤感應 ……等等。

(2)氣——感覺(強、漲、綳、緊……等);力量流、通達、場 (field ) …… 等等。

太極功勁練法之初,全身鬆開,以意(想像)導引假想中之氣團於身中流移,久之氣團處之肌肉有所觸動,此際肌肉觸動之感覺傳反大腦,導致似真有氣團之存在,繼續用功至氣團之處產生強緊(氣),再進至能令氣過之處皆處強緊,至此,靜性功勁已長,稍後即可進至修練動性功勁與混合勁法,由此可見意氣勁之關係。上述之運作必須練至無須思考之本能運作方可致用 。

對斗之中,攻防之動作必須迅速起動,太極拳引用「神」變(神情突變)之法觸發動作,將本已為迅速之起動推至極度,此即「神」之作用。

無論吾人用臂、身或腿發出動性勁力, 若要作為有實力之發放功勁,則必須用腿作力量之支撐。由於吾人是以手傳出力量,而腰部乃處手腿之間,當人以垂直身腰站立並以手推極重之物時,常需上身頃前以避免腰部因不能承受反力而反後。換言之,無論手或腿發多大力量,亦不能推出超越腰部所承受之力量。亦是說,以立身中正並以手推前之時,腰已定推力之上限;然而立身中正之方法能得更佳之地面支撐角度,利於發放攻擊之發勁,故太極拳利用「氣沉丹田」令腹腰強實,如此即能運用立身中正,增強發出之勁量。吾人稱此為丹田勁法,此乃勁發於腿上傳經胯腰 ( 丹田 ) 至手發向對方。前輩謂「氣」(力量流)起於腿經丹田上傳至手, 然而以「意」導引假想之氣團,卻是由肩往腹沖落。所以當提及「氣」時必須要知是指何而言。

太極拳還有多種勁法,例如勁起於背經雙肩臂而發出 ……等等。 「意」有追蹤之意,例如人向我拋球,我即將「意」附於球上感其運行而預知其落點。又如與人接手之際,吾人通過接手點而感知對方身上之強弱點,而吾人之「氣」(力量流)已隨「意」之引領指向對方之實點,前輩諭此種運作之迅速,稱為「彼之勁方及我之皮毛,而我之意已入彼骨」。 「敷、蓋、對、吞」乃言接承反攻之一程序,惜解處一字之差,至令全散不能成序,當真變成門內方知真義之密訣,或系故意如此呢!「氣」於此代表「能力」(「假想氣團」),以敏感之能力貼於來處感其活動,用靈變之掤勁承彼來處接食其力, 令我之勁氣從彼來處穿入對準,將氣吞丹田(氣沖沉)而入於「發」也。 此亦如「彼來,我不動彼分毫,接定彼勁,彼自趺出」之意。

「用意不用力」乃練技之方法,其意為練技之時不用力量,並且用意念設想正在進行該招之搏鬥運作,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 然而此方法於未得內勁意氣運作之前不宜採用,此乃因內勁與常人之發力運作完全不同,於無內勁之前人之武技運作,皆常人發力方式 。若以此法修練,所得者只為常人發力之武技 。「不用力」乃不用常人之發力方法從而習慣一套新的發勁方法(意氣勁法),因此是以意念設想運用此方法於拳招,久之則能習慣,經自由對斗練習之後方能致用。未得意氣勁前應以「心無打意」 練拳,當作鬆緩之運動,破除用常人力之習慣,練松,練沉,練感覺,練精神集中。

曾習它拳者大多「心存打意」,以致無法破除舊力習慣,難得太極拳之意氣勁。然則太極勁與它拳之勁有何分別?查因它拳多以擊打為主,故其勁多利高速撞擊,然於近距接纏之際因欠柔韌而無法應付發放之攻擊。太極勁法利於發放亦能高速撞擊,遠近皆宜,無論「摔、擒、擊、殘、發」,皆因太極勁法而能發出威力,是較全面之勁法。

欲將敵發放則必須令敵不能及時作出正確反應動作,敵之不能成因有三:

(1) 體能不繼——受傷、體弱或身心散失。

(2) 身心不自由——身手受阻,大腦正處支控非正確之動作中。

(3) 我勁作用太快——敵受我勁作用即不能作出快動作。

上述(1)非吾人可控制;(2) 是屬技法 (稍後再論);(3)是發勁之訣要,現述於下:

欲勁出立生作用,則必須先處身於敵我合適距離及蓄勁身勢之中。吾人把從封纏運作進入上述狀態之活動,稱為「入勢」, 勢成之後除非對方之工夫遠優於我,否則難以抗拒吾人之發放,此因吾勁一出立生作用。當吾人之身手處於合適位置時,亦即對方已露出被攻之機會,吾人雖得此「機」但還須看自己之身勢是否有能力發出合適之勁力,所謂蓄勢與否,若正於此勢,即成「機與勢合」,亦是發放最佳之時期。

任何發放之技術皆須有入勢之運作,除彼已勢散外通常有三類入勢:1) 主動入勢——主動製造機會以便入勢,為吾人主修之技術 ;2) 隨動入勢——順隨對方之活動而進行入勢,亦是必修之法; 3) 無意入勢——雙方活動於無意之中竟已入勢,屬可遇不可求,不能依重。入勢須暗而不能明,否則人必抗拒,因此有被發而不知由來之感,此為推手之要法。(全文完)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怎樣移重心重心轉內弧怎麼轉
吳式太極刀----傳授:李承祥,文字:李迎,演練:趙炬
《古太極圖》揭秘----學術界研究《太極圖》中華第一經《易經》的六大誤區
生於1885年前後的四位太極拳名家
太極拳42式圖解之玉女穿梭9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