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為什麼倒掉?(最後一句很關鍵)

今早就看見有人在朋友圈發,一會說城市畫報明年要停刊了,一會又說外灘畫報還是什麼要停刊了,今年確實也聽聞了一大波兒的傳統媒體停刊潮,彷彿凜冬將至真的成了現實,作為一個前媒體工作者,也想過這個問題,傳統媒體為什麼會倒掉?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想到哪說哪,涉及一些行業內幕,對的不對的,權當戲說,不要較真。

1,傳統媒體數量的嚴重過剩

傳統媒體倒掉並不意味不需要媒體,還是需要的,那為什麼會倒掉呢,因為過剩。以全國報業最為發達的廣州為例,綜合類日報就有6家,南日,廣日,羊晚,南都,信息,新快,這還不算其他的周報(南方周末等)、專業性報紙(21世紀經濟報道等)以及各種花邊娛樂小報(舞台與銀幕等),每個報紙,每天都出版幾十個版面,每天上千個報紙版面,誰能看得完?這還不算雜誌的,而紐約那麼大一個城市,才幾張報紙?

而且同樣作為都市類報紙,這六家報紙的大部分內容都大同小異,美國總統奧巴馬當選,你能寫成羅姆尼當選么,不能,今天中央出限購政策,財經版肯定都是這個,想都不用想。

而之所以會報紙過剩,版面過剩,其他大家心裡都明白,幾大報業集團想爭市場,沖效益,每個報紙內部也想極力加版面,多賣廣告多賺錢,但最終的結果,就是每天一大摞的報紙送到你家,根本看不完,所有人都把讀者當傻子欺負,覺得反正我賣我的廣告,你作為讀者,從各種廣告軟文公關稿里艱難地翻出一個新聞讀,是你理所應當的本領。

沒想到最後讀者實在忍不了了,乾脆不看了,去看微信了,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讀者有腿是會跑的啊?多新鮮啊。

新聞出版局有統計,中國有6000多種雜誌,作為一個買雜誌的讀者,你今年買過6000之幾本?很少。

媒體產業中單一類型的過剩,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了,其實媒體產業從領導到把門的保安大家也都知道這個事,不過呢,挨一天算一天,戳破了大家都沒飯吃,一塊混吧,最後就把讀者都給混跑了。

2,過剩的不只是報刊數量,還有從業人員

因為近些年新聞傳媒行業特別火,像柴靜那種靠煽情為主的交際花都能一馬當先,所以有大量的痴男怨女到新聞傳媒類專業自投羅網,新聞傳媒類專業,一度成為文科學生最後的避風港,學中文的就業難,學歷史的當導遊,學哲學的木子美要寫性愛日記才能出名,大家權衡利弊,學新聞當記者滿世界跑、公費旅遊,好像已然是天生命苦的文科生中最優選擇了。

於是,各大院校都聞到了肉香味,你以為只有文科生中有痴男怨女嗎,大學裡文學院的老師們也是,終於迎來了事業第二春,古代文學的老師本來以為自己只能抱著西廂記打飛機孤獨終老了,趁著這個社會大潮立馬轉行進了學校剛成立的新聞系,搖身一變成了傳播學教授,學校也高興啊,你幫我成立新聞系我好招生騙學生進來收學費,你需要什麼教授我就給你嘛,大家二一添作五,聚義分贓大廳,古代文學也沒白學,水滸傳的事都挺溜。

於是,大批的痴男怨女們不知道好新聞好記者根本不需要從新聞專業畢業,懵懵懂懂就進了水泊梁山,加上被柴靜之流的理想主義一忽悠,覺得只有躲在新聞系才能讀懂中國,剩下的中國人都不懂中國,儘管前途未卜,雖九死其猶未悔,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了就要把牢底坐穿。

然後,就誕生了大批的新聞傳媒行業痴男怨女,夢想著自己可以一邊把車馬費封信塞包里,一邊用手機拍下車窗外的風景,發個朋友圈說:中國,我在見證你的改變。

但是,並不需要這麼些人,這是過剩的,可問題就在於,新聞系沒教他們其他的謀生之計,所以,就要想方設法創造出各種媒體,證明這些媒體存在的意義,然後把自己放進去,拿工資拿稿費。

至於受眾是否需要這麼多媒體,沒人考慮,但是他們按照新聞系教的分析辦法,卻經常在自己的媒體上評論說,這個行業產能過剩必須擠除泡沫,這個國企必須實行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就沒想過自己整天出餿主意、落井下石,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萬一落自己頭上是什麼滋味。

3、精英意識過強,理想千金不敵資本四兩

傳統媒體的精英意識過強,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他們從來都不承認,動輒上萬字的稿子,而且還非常難讀,詰屈聱牙,還覺得讀者必須看,看不看我也這麼做。我覺得關注的選題和領域可以高冷,但是你的表達語言必須是讀者可以接受的,容易接受的,如果選題本身就高冷,然後語言也是那種特別難讀的,讓人怎麼看,這個問題,書評、影評、財經等版面很集中(我覺得我要挨罵了),編輯自己脫離大眾的個人品味過於凸顯,大量學院派掉書袋夾雜著幾國語言的幾千字書評文稿,佔了幾個版面,引經據典,但非常難讀。

然後報紙在老城區的報刊亭售賣,很難想像,幾個為了省錢在酒樓喝早茶、消磨上午時光的老人,會對這種只有文學教授能看懂的書評版,有任何興趣。

這種編輯心中的目標讀者,和發行渠道實際能夠達到的讀者,這之間的巨大差距,他們從不在意,甚至在意到了也不想改變,編輯覺得是發行渠道有問題,我們就是高端定位,發行渠道覺得編輯是傻逼,新媒體大潮洶湧,傳統報紙我能給你發行出去,就已經是在救你命了,你還玩高冷。

我記得以前有這麼一件事,一個記者好像是得了癌症,然後報社的同仁為他向社會發起募捐,並且寫了一篇洋洋洒洒、聲淚俱下的文字,其中透露了他的很多生活細節,結果,網友看了之後就評論說,原來他生活中有房有車,為什麼還要募捐,你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了治病賣車賣房子嗎?這個事情,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媒體人生活和期待的生存環境更加優越、理想,他們覺得有房有車是基本生活,不能動,但顯然,中國的大多數人,還沒達到那個狀態。

精英意識和理想主義的左衝右突,更多只能給記者個人帶來聲譽,但對於一張報紙、一個企業來說,還是要靠經營運作甚至是資本運作來提升,這和一個家庭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有生活理想、沒有生活能力的家庭,也無法長久持續。

所以,在廣州三大報業集團中,最被認為是新聞做的平淡,日薄西山的羊晚集團,其實過得最不錯,因為手裡有地,有產業園,有主幹道上的大廈物業,而且近年來招人少,擴張慢,總之先保障了老人們的待遇不變,算著手頭的儲備,會過日子,反而其實不錯。廣日集團也是如此,太古匯一塊地本來準備蓋廣日大廈,那麼好的位置,體育中心不遠,蓋出來肯定不次大褲衩,但黎元江進去了,無人敢樹大招風,於是才想以地塊入股招商,引來香港太古,才有今天的太古匯。如此看下來,還是老中國人的思維——置房子置地的報業集團,其實日子還都不錯,順風順水,因為趕上了中國房地產最飛速的時代,一個報業集團的日子,其實和一個中國家庭的日子是一樣的,誰買了房地,誰就翻了番,再多的理想,再精緻的追求,大潮襲來,也得停刊,卻只有房子地產屹立不倒。

這裡面我想說兩個反例,廣州日報集團旗下曾經有兩個經營非常不錯的報紙,一個是花邊娛樂八卦為主的《舞台與銀幕》,一個是專門向老年人做文摘的《老人報》,一個是迎合了讀者的趣味,一個是專攻於老人群體,所以一直日子過得不錯,而且發展非常克制,從來不說在這裡可以讀懂中國老人,也不說在這裡可以看懂娛樂圈,就是悶聲發財,也不擴張,就那麼幾個人,賺多了大家分,賺少了大家擔待,船小好調頭,你發現,那些老話,其實一直都有效。

相反有些傳媒集團被如日中天的業界聲譽沖昏了頭腦,無限制擴張,招了大量的人,成立了過多的分支機構,成本過高,而且相互自我競爭,相互蠶食,傳統媒體寒冬來臨,也落差明顯,只能揮淚斬馬謖,丟車保帥,措手不及。

4、有償新聞,是傳統媒體繞不開的死穴;一邊罵富士康,一邊壓榨自己的采編人員甚於富士康

因為傳統媒體是以權威性著稱的,車馬費、廣告補償等各種形式的有償新聞,就嚴重動搖了權威性這個根基,原來你也是給錢就能上,那微信也是給錢就能上,而且人家還不硬裝自己是專家,還不硬裝能讀懂中國,還是嬉笑怒罵就把事兒說了,我幹嘛還要看你端著專家的架子和腔調,來講事情?

這裡面其實就牽涉出一個問題鏈條,那就是之所以有償新聞會盛行,是媒體經營和擴張壓力過大,同時,記者待遇偏低,只能尋求車馬費為補償,這裡面又涉及一個問題,就是有些記者收入也是蠻高的,但前提是必須沒日沒夜地寫,以量衝擊高收入,這就產生了大量的質量不高的新聞,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記者過勞死和健康問題,這時候你會發現,媒體是一個非常兩面派的地方,說起富士康如何壓榨工人的事情,說的擲地有聲,但是對於如何壓榨自己的記者當寫字機器這件事,就從來不提,最多用四個字打發你:新聞理想。

這種非常不人道和不人性的管理方式,使得大批的優秀傳統媒體從業者看破了行業前途,對產業本身動搖了信心,所以更多地將傳統媒體視為成名的平台,成名之後,就去其他地方逐利了,這種過於邪惡的運作模式,也是促使傳統媒體眾叛親離的原因之一。

有償新聞也嚴重傷害了讀者,因為有償新聞這種東西已經可以做成一個產業了,從時政版給地方政府吹噓的,到娛樂版給明星叫賣的,全部都可以想辦法做成有車馬費滋養的有償新聞,讀者最後說,我就是花錢買了一厚摞的廣告傳單是嗎?

5、新聞究竟為何,並不是閱讀方式改變

不過是人類消磨時間的方式之一,如果看電影像看報紙一樣,隨時隨地可以隨身攜帶,估計也就沒人看報紙了,你知道新聞,和你不知道新聞,其實對你的生活影響並不大,除非你是玩股票的,但是玩股票成功的也是靠內幕消息,等報紙登出來,黃花菜都涼了,所以,如果徹底說穿的話,其實就是如此。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衰落,是因為閱讀方式改變,我覺得不是閱讀方式改變了,而是人消磨時光的方式改變了,手機上不只能閱讀,還能視聽,還能聊天,還能自拍,還能美圖,這些東西,都是報紙的競爭對手,而不僅有閱讀器那麼簡單。

6、傳統媒體的謊言,逐個被戳破

長久以來,傳統媒體是存在著很多謊言的,比如發行量,有個笑話,南都報發行量,報150萬,廣日也報150萬,結果廣日領導看到南都的數字,馬上說不行,我們是廣州第一大報,怎麼能量和南都一樣呢,我們改成160萬吧。

發行量的信口雌黃,是傳統媒體長久以來幾乎人盡皆知的謊言,但是報刊不願戳破,因為可以依此拉廣告,公關公司和廣告公司不願戳破,因為他們總要找到一個地方做廣告,並且把回扣拿到,企業的廣告主管不願戳破,因為那是自己的工作業績,多少人靠著這個謊言吃飯,誰敢砸我飯碗,我抄他全家,至於說最後那些廣告費到底是真的起了作用,還是打了水漂,who care?

但總有老闆不是傻瓜,有了微博的轉發量,微信推送的閱讀量這些量化指標之後,他們就開始拋棄報刊廣告了,任憑你是擺在頭等艙的,他也覺得未必有人看。廣告資本的大量逃亡,成了傳統媒體倒掉的根本原因。

這裡想說一句,其實失去讀者對於很多傳統媒體來說,並不重要,因為在我看來,很多傳統媒體早就已經空轉很久了,所謂空轉,就是其實根本沒什麼人看,但是依舊靠著編造出來的發行量和持續不斷的廣告業務收入而繼續存活,內容成了一個空殼,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傳統媒體的報刊對於編輯記者這些內容從業人員很虐待的原因,因為你們只是我的殼,輕如鴻毛,你走了他來,我一點都不擔心,只要我還能繼續編髮行量,還能繼續來廣告,登什麼都無所謂,反正沒人看,其實領導自己都心裡明凈的。

所以,謊言終究破不破不重要,關鍵是有沒有人繼續理它。

在發行量和傳播力這個問題上,媒體的兩面派再次凸顯,總之見報紙上戳破各種騙局各種謊言,但至今沒有一家傳統報刊媒體敢於公開說自己行業發行量的真話,因為誰也不敢指責別人,每一個人都是假的。

任何的理想,其實都屬於堂吉訶德,頂多再加上一個僕人桑丘,最多就是一些人的國際縱隊,大家單槍匹馬玩玩可以,一旦形成了一個企業,一個產業,理想就會被玩壞,他們就會迅速抽干這塊地里的養分,但他們並不在乎,因為他們已經在收穫時備好了足夠的糧食,已經開始尋找下一個獵物了。

7、私以為社交媒體不是一種媒體,當然你非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我也沒辦法

有人在評論里提到了話語權的問題,覺得大眾話語權興起,傳統媒體話語權旁落才是媒體衰落的真正原因,我只想說,呵呵,呵呵呵,學院派終於還是來了。我覺得,對話語權這個虛無縹緲的辭彙的過度迷信,也是傳統媒體人的誤區之一,首先要想,多少人是真的相信自己在各種媒介上看到的東西,有多少人只是那麼一看,打發下時光,公眾號恰恰是不提話語權,只是讓你更好地去消磨時光,沒有哪個公眾號專心地想我要為誰代言,我要為誰請命,脫去了話語權的偶像包袱,反而活得更好。

還有我個人觀點,社交媒體其實已不再是媒體,而是人的電子虛擬世界延伸,當然你要非把麥克盧漢搬出來我也沒法說服你,但我總覺得把社交媒體歸為媒體,是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做法。社交媒體不是傳統媒體的補充,只是一個消磨時間的方式,和摳腳一樣,是人內心溝通的需要,但發社論不是人內心的需要,所以社交媒體和媒體有著非常本質的區別,不能拉大旗做虎皮。

用幾千字想說盡一個行業是不可能的,先想到這麼些,有些問題如審查制度、黨報等體制問題,更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以後有機會再說。但這裡我必須說一句,停刊的報刊多為黨報集團旗下的純商業媒體或都市報,其實他們在集團領導眼中,就是用來摟錢的耙子,大潮來了說丟就丟,這也可以解釋種種後娘養的生態緣由。

有人說我有指向,呵呵,真沒有,有人說我是牆倒眾人推,不是,我只能說,我愛大清國,我並不想它完了。

PS:本文所謂的傳統媒體的問題,也包括網站,因為沒有old money時期的地產資產做支撐,很多網站那才叫一個慘,而且新聞網站的過剩、對采編之壓榨,遠遠甚於報紙!

應該說,傳媒業走到今天,如此落寞,一個個傳媒報業集團的老總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衝動發展,同質化競爭,壓榨員工,為了逐利而盲目擴張,因為管理血腥而優質人才逼走,因為過度依賴廣告而轉型不利,等等,不過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他可能想著我干一票就走了,管那麼多?舉報
推薦閱讀:

中國的未來在於傳統文化的復興
除了背幾句詩、穿幾套漢服,傳統文化復興需要哪些本事
為什麼傳統思維逐漸在失效?(MFC特別推薦好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先哲古韻之精髓。
中華傳統節日民俗文化

TAG:媒體 | 傳統媒體 |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