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車潤田宋氏形意拳

三體式站樁是形意拳主要的基本功。它集中體現了形意拳的基本要領和特點。通過站樁,給以後鍛煉打下基礎。究其原理,系由無極、有極、太極、兩儀而生,《丹書》中講道,自虛無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亦即形意拳之內勁。形意拳的練習萬法皆出於三體式,這是形意拳中的總機關。

三體式站樁動作說明如下:

一、身體直立,兩臂自然下垂,兩腳分立稍離,腳尖向前,眼平視前方(圖1)。

要點:心中空空洞洞,混混沌沌,無思無意,渾然一氣,一無所向,不露形跡。

二、身體向左扭轉,兩腳隨之向左擰轉45度,眼看左前方(圖2)。此時心中一如上式相同。

三、兩手屈肘慢慢向上抬至胸前,然後右手蓋於左手背上面(右手中指置於左手食指根處),兩手心都向下,左肘靠於左肋側,右臂屈肘靠於右肋側,兩腿緩緩向下屈成半蹲式,眼仍看左前方(圖3)。此即謂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之式。

要點:身體中正,不可前俯後仰,頭向上頂,項要豎直,下頦內收,舌頂上顎,兩肩向下自然松沉,心氣穩靜。

四、身體轉向正前方,右手由左手背上面向前伸出手心向下。同時左腳掌著地虛點,右腿向下曲蹲,身體重心偏於右腿,眼看右手背(圖4)。

要點:頭向上頂,下頦內收,舌頂上顎,含胸收腹。

五、左腳向前邁進一步,腳尖稍向里扣,右腿隨之向下曲蹲,腳尖里扣,與左腳尖斜線相衝,兩腳相離約一尺左右。同時左手由右手下面向前伸出,肘部微曲,掌沿向前,拇指撐開,其餘四指微微曲攏分開向上,手心向里,掌心內含,高與額平,右手撤回置於左肘下面,五指微微分開,手心向下,身體重心偏於右腿。眼看左手虎口(圖5)。

本式起點是以右正方為前方,通過身體左轉,最終定式為正前方。

要領:

頭向上頂,頸項豎直,下頦微突,舌頂上顎,含胸收腹,兩肩松沉,兩肘下墜,

掌沿向前,掌心回縮,龜尾(尾骨盡處)上翻,       兩胯里裹,胯根回縮,

腰向下塌,臀向前逼,襠部撐圓,穀道上提,左腿在前,似直非直,似曲非曲,

滿腳著地,若實若虛,右腳在後,膝向前弓,足趾抓地,氣沉丹田,意至湧泉,

心靜身穩,不可前俯,不可後仰,呼吸和緩,任其自然,精神集中。

 

(滑鼠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謝謝]

 

宋氏形意拳 -- 五行拳 之 劈拳 (2007-04-16 08:43:18)

標籤: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五行拳 劈拳 武術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五行拳是形意拳之綱,它包括:劈、崩、鑽、炮、橫五種拳法。古人以金、木、水、火、土分別代表這五種拳式,總稱五行拳。其它各式拳法多由此演變而成,動作簡單,規格嚴謹,發勁平衡,剛柔兼用,左右交替反覆練習。初學者必須通過五行拳練習打好基礎。

 

五行拳的動作說明如下:

 

 

劈 拳

 

劈拳屬金,是陰陽相合、上下內外、一氣之起落也。其形似斧,上下運用有劈物之意,在腹內則屬肺,在拳中則為劈,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呼吸自然,其勁順,則肺氣和,其勁謬,則肺氣乖。夫人以氣為主,氣和則體壯,氣乖則體弱,體弱必生病,而拳亦不通矣。故形意拳練習以劈拳為首,亦即以養氣為先務也。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完全相同(圖6)

 

(二) 右劈拳

 

〉〉〉由三體式開始,左手下落變拳內旋由胸前向上鑽出(也可用掌),拳心向內,高與口平,左腳向右前方墊半步,腳尖向前,右手變拳收回停於右肋外側,拳心向里,此時身體稍偏於右側(圖7)。

 

〉〉〉右腳向前邁一大步,腳尖向前,左腳隨即跟進半步,腳尖里扣,同時右拳變掌,由左拳心上面向前劈出,掌沿向前,拇指張開,虎口撐圓,其餘四指微微曲攏分開,高與眼平,左拳隨之向內翻變掌收回停於腹前,掌心向下,眼看右手虎口(圖8)。

 

要點:左拳向前伸鑽時,要與左腳墊步動作同時進行;右掌向前劈打,右小臂要屈肘向里裹勁,促使小臂和掌發出向上措撞之顫力,並與右腳前進協調一致,頭向上頂,項要豎直,舌頂上顎,下頦內收,沉肩墜肘,提胸收腹,氣歸丹田,臀部前突,足趾抓地,周身內外合一,精神貫注。

 

   (三)左劈拳

 

〉〉〉右掌下落變拳內旋由胸前向上鑽出,高與口平,右腳向左前方墊半步,腳尖向前(圖9)。

 

〉〉〉左腳向前邁一大步,右腳隨即跟進半步,腳尖里扣,同時左掌由右掌心上面向前劈出,掌沿向前,拇指張開,其餘四指曲攏分開,高與眼平,左拳隨即變掌收回停於腹前,掌心向下,眼看左手虎口(圖10)。這樣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要點:與右劈拳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四)劈拳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劈拳後,以兩腳為軸,身體由右轉向後正方,同時右掌變拳向前鑽出,拳心向內,同時左手臂由上向回畫弧,落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拳(圖11)。

 

要點:轉身鑽右拳與左掌收停的動作要協調一致,一氣呵成,沉肩墜肘,周身合一。

 

〉〉〉上式不停,右拳式不變,右腳向左前方墊半步,左掌由右拳心上面向前劈出,(圖12),然後向後右前方墊左腳進右腳打出右掌,成右劈拳式,如此向來時路線打回去,動作與來時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往返趟數多少,根據個人體力和場地條件靈活掌握。

 

(五)劈拳收式

往返打至起式的位置,打出左劈拳之後,按照回身式做法向後打出右拳(見圖9)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左腳前墊半步,左掌屈臂向前伸出,高與口平,五指曲攏分開,掌心向下,右掌經左掌背上面,收回停於左肘下面,掌心向下,眼看左手背(挺腕俯掌三體式),(圖13)。

 

要點:頭上頂,項豎直,下頦內收,沉肩墜肘,兩手向下按勁,其他要求與三體式相同。

 

(六)歸氣法收功:動作和要點與盤根收式完全相同。

 

形意拳各種拳法套路的操練,都以此挺腕俯掌三體式為收式,以盤根收式的歸氣法收功。

 

 

點擊圖片看清晰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崩拳

 

崩拳屬木,是一氣之伸縮也。兩手往來勢如連珠箭快速之意,在腹內則屬肝,在拳中則為崩,所謂崩拳似箭屬木也。其拳順則肝氣舒,其拳謬則肝氣傷,肝氣傷則脾胃不和,其氣不舒,則拳亦必失和矣。練此拳能平氣舒肝,長精神,強筋骨,狀腦力,學者當深加研究。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4)。

 

(二)右崩拳:(拗步)

 

>>> 由三體式開始,兩手收回握拳停於腹前,左腳向前墊步,左拳隨之向前伸引,拳眼向上,右拳不動(圖15)。

 

>>> 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拳由左拳眼上面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心平,左拳收回停於腹臍部,拳心向里,同時右腳跟進半步,落於左腳後面,腳尖里扣與左腳後跟橫線相衝,距離約五寸左右,眼看右拳(圖16)。

 

要點:墊左步與左拳前伸要同時進行;進左腳、打右拳與跟右步要連貫相隨,完整一致;頭向上頂,項要豎直,下頦內收,舌頂上顎,沉肩墜肘,提胸收腹,臀向前突,右腳跟步要向下踩勁,周身協調一致,精神貫注。

 

(三)左崩拳:(順步)接上式,

 

>>> 左腳向前邁一大步,左拳由右拳眼上面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心平,右腳跟進半步,腳尖里扣,與左腳呈斜線相衝,距離約五寸左右,右拳收回停於腹右側,拳心向里,身勢稍偏於左,眼看左拳眼(圖17)。

 

要點:打左拳要在右拳眼上摩擦前伸,進左腳與跟右步要協調一致,含胸收腹,其他要點與拗步右崩拳相同。

 

以上兩個分解動作要緊密跟隨,並要求做到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兩拳伸縮如撕絲綿不開之意,身隨式轉,眼隨手看,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崩拳回身式: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拗步右崩拳後(圖18),

 

>>> 左腳向右正方弧線扣一步,停於右腳踝,兩腳尖相衝,身體轉向後正方,兩拳抱於腹兩側,拳心都向上,眼看前方(圖19)。

 

>>> 右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上翹,同時右拳內旋由胸口前向上鑽出,拳心向內,高與頭平,左腿直立,成獨立勢,眼看右拳心(圖20)。

 

>>> 右腳向前落下,腳尖外撇(橫腳),左腿屈膝頂於右膝窩中間,身體隨之下坐(成坐盤式),同時兩拳變掌,左掌由右小臂上面向前下方打出,右拳變掌隨之落下按於腹前,兩掌心向下,頭上頂,下頦內收,含胸收腹,身稍前俯,眼看右手背(坐盤雙劈掌)(圖21)。

 

要點:扣左腳與收兩拳和轉身動作要連貫相隨;提右腳與右拳上鑽動作要同時進行;落左腳要用力向前下方蹬踩,劈兩掌與右腳前踩要協調一致。此式動作雖分三段,但在操練過程中,一定要緊密銜接,不可間斷。

 

(五)左崩拳:(拗步)

 

>>> 兩腿直立,身體中正,右腳向前墊半步,右掌變拳,隨著右腳墊步動作,屈肘向前引伸,拳眼向上,左掌收回變拳停於腹左側,拳心向里,眼看右拳(圖22)。

 

>>> 右腳向前邁一步,左拳隨即由右拳眼上面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心平,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右拳收回停於腹部右側,拳心向里,眼看左拳(圖23)。

 

要點:與(二)拗步右崩拳相同,只是進行方向不同。

 

(六)右崩拳:(順步)

 

>>> 接上式,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右拳由左拳眼上面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心平,左腳跟進半步,腳尖里扣,與右腳斜線相衝,距離約五寸左右,左拳收回停於腹左側,拳心向里,身勢稍偏於右,眼看右拳眼(圖24)。

 

要點與要求:與前(二)、(三)式相同,只是左右和進行方向相反。

 

如此左右式交替往回打去,往返操練,次數多少,可根據個人體力酌情掌握。

 

(七)崩拳收式

打至開始的位置,打出順步右崩拳後,向右轉身,左腳隨之向右扣步,提右腿,右拳上鑽,坐盤雙劈掌等動作(圖25、26、27),其要點與崩拳回身式完全相同,只是往返方向相反,從此右腳向後撤一步,右掌抽回前伸,左掌回帶隨即屈臂前伸,右掌收回置於左肘下面,兩掌心都向下,同時左腳前邁半步,眼看左手背(圖28),歸氣收功。

 

此崩拳練法,是以左右順步,拗步往返更換操練的,可使兩臂發勁平衡,防止勁力偏於一臂之弊端,持久鍛煉,可使人身體獲得更全面的效益。

 

 

點擊圖片看大圖,演練者:車潤田 先生

 

 

鑽拳

 

鑽拳屬水,是一氣之曲曲流形無微不至也。鑽上如水在地中突然而出,亦如泉水之上翻似閃,在腹內則屬腎,在拳中即為鑽,所謂鑽拳似閃屬水無空不入是也。練習時其氣和則腎足,其氣乖則腎虛,腎虛則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拳亦不順,真勁不能長,拙勁亦不能化矣,學者當深知也。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29)。

(二)右鑽拳

  u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向前稍微墊步,腳尖向里,左手握拳里扣下按,拳心向下,同時右手變拳外翻,拳心向上,靠於腹臍右側,眼看左拳(圖30)。

  u     兩腿向下微曲,身體以腰為樞紐擰向前方,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右拳經胸部口前向前上方鑽出,拳心向內,高與額平,左拳收回停於腹前,拳心向下,眼看右拳心(圖31)。

 

要點:左拳下按時,左肩要松活,以便肩頂骨向內擰勁,增強肘肩之力,要與右拳翻動同時進行,整齊一致。另外,鑽打右拳小臂要向里裹勁使力貫穿到拳端,右腳前進與左腳跟步要協調一致,頭上頂,項豎直,下頦內收,舌頂上顎,沉肩墜肘,提胸收腹,臀部前突,兩跨里裹,周身合一,精神貫注。

 

(三)左鑽拳

  u    右拳里扣下按,拳心向下,右腳向前墊步,腳尖向里,左拳在腹前外翻,拳心向上,眼看右拳(圖32)。

  u    兩腿向下微曲,身體以腰為樞紐轉向前方,左腳向前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左拳經胸部口前向前上方鑽出,拳心向內,高與額平,右拳收回停於腹前,拳心向下,眼看左拳心(圖33)

 

要點:與前面右鑽拳相同,只是左右式相反。在練習以上兩個式子時,必須連貫相隨,中間不要停滯,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鑽拳回身式

  u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鑽拳後,以兩腳為軸身體由右向後轉180度,同時右拳隨著轉身動作由胸前向上鑽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與此同時,左拳由上向回化弧停於腹臍中間,拳心向下,眼看右拳心(圖34)。

  u   然後右腳向前墊步,腳尖向里,右拳里扣,拳心向下,左拳經胸部口前向前鑽出,左腳前進一步,右拳收回停於腹前,打成左鑽拳(圖35),並繼續向前打去。

 

要點:做轉身動作時,左右兩拳鑽出與收停要迅速敏捷,頭上頂,項豎直,提胸收腹。

 

(五)鑽拳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左鑽拳式子後,身體由右轉於後前方,右拳向前鑽出,左拳向回收於腹前(見圖34),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拳變掌,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點擊圖片可看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圖文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炮拳

 

炮拳屬火,是一氣之開合,炸炮忽然炸裂,其彈突出,其性最烈,其形最猛,在腹內則屬心,在拳中為炮,所謂炮拳似炮屬火是也。練習合法,其氣和順身體舒暢,心中虛靈,反之則四體不順而氣乖,則心中蒙昧而獃滯矣,學者須當心研究。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36)

 

   (二)右炮拳

u   由三體式開始,右腳向右後方撤一步,左腳隨之撤半步,左腳掌著地,兩腿向下微曲,成左虛步,重心坐於右腿,同時兩手隨著撤步動作捋回變拳,抱於腹臍前部,拳眼都向上,眼看左前方(圖37)。

 

u   左腳向左前方斜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腿向下微曲,兩腳尖向里,同時左拳曲肘上架停於左額角側(太陽穴),拳心向前,右拳由腹前向左前方打出,拳眼向上,高與心平,眼看右拳(圖38)。

 

要點:捋掌與撤步動作同時進行,一氣呵成;打右拳與兩腳前進要同時進行,連貫一致,腰隨式擰,眼隨手轉;左膀要向右膀著力催勁,促助右臂力貫拳端,發出如炮彈爆炸猛烈之威力;頭上頂,項豎直,兩肩松沉,含胸收腹,兩腳踏穩,精神貫注。

 

   (三)左炮拳

u   左腳向前墊進半步,腳尖向右,屈膝半蹲,右腳隨之跟進懸空靠於左腳踝內側,距離約二寸左右,同時兩拳下落曲肘緊靠於腹臍前部,拳心向上(此時身體已經轉向右前方),眼看右前方(圖39)。

 

u   右腳向右前方斜線進一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腿向下微屈,兩腳尖向里,同時右拳屈肘上架,停於右額角側(太陽穴),拳心向前,左拳由腹前向右前方打出,拳心向上,高與心平,眼看左拳(圖40)。

 

要點:左腳墊步與右腳跟步要同時完成,其它要點與(二)右炮拳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炮拳回身式

u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左拳向前方打出左炮拳之後(見圖40),以左腳為軸,身體轉向後左前方,右腳隨著轉身動作邁至左腳踝內側,腳掌著地,同時兩拳抱於腹臍中間,拳心都向上,眼看左前方(圖41)。

 

u   此式定式後,左腳向後左前方斜線邁一步,左拳架於左額角側,右拳經腹前向後左前方打出,成右炮拳式(圖42)。

 

u   再向後右前方轉身打出左炮拳,左右式交替繼續往回打去,往返操練,趟數多少量力而行。

 

動作和要點與前(三)的相同,只是行進的方向相反。

 

   (五)炮拳收式

往返年打至起式位置,左手打出左炮拳後,按照回身式的方法,向左前方打成右炮拳(見圖38)後,右腳向後撤半步,同時兩拳變掌,左掌向前引申,右掌收回停於左肘下面,手心都向下(俯掌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點擊圖片看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橫拳

 

橫拳屬土,是一氣之團聚也。在腹內則屬脾,在拳中為橫,其形圓,其性實,其氣順則脾胃和緩,其氣乖則脾虛胃弱,而五臟必失和矣。其拳順則內五行和而百物生,其拳謬則內氣努,內氣努則四體百骸無所措施,其它拳式亦失形矣。練此拳其氣要圓,其勁要和,萬物土中生,所謂橫拳似彈屬土者是也。在理則為信,在人則為脾,在拳則屬橫。人而無信,百事不成,人傷其脾,則五臟失調,橫拳不和,百式無形,此言形名雖殊,然其理則一也。橫拳乃形意拳之要也,學者不可不慎詳之。

 

(一)   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43)。

 

(二)   右橫拳:

u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向左前方進半步,腳尖里扣,左手收回屈肘停於胸前,手心向下,右腳邁至左腳踝內側,距離約五寸左右,同時右手穿於左臂肘下方,手心向上,眼看前方(圖44)。

 

u      右腳向右前方邁一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右手由左臂肘部下抽回變拳向右前方打出,拳心向上,高與肩平,左手變拳落下停於腹臍部,拳心向下,眼看右拳(圖45)。

 

要點:進左腳與跟右步和穿右手要同時進行,連貫一致;進右腳落地時,要著力踩勁;打右拳時,腰部要靈活擰動,發勁即有向前衝擊的力量,又含向右橫格之勁,左肩要向里扣擰以助右臂發勁;頭上頂,項豎直,沉肩墜肘,含胸收腹,周身內外合一。

 

(三)   左橫拳

u       右腳向前墊半步,左腳隨之跟進靠於右腳踝內側,同時兩拳變掌兩小臂屈肘停於胸前,右臂在上,掌心向下,左臂在下,掌心向下,眼看前方(圖46)。

 

u      左腳向左前方邁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左掌變拳由右小臂下方向左前方打出,拳心向上,右掌變拳落於腹臍前部,拳心向下,眼看左拳(圖47)。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要點:與右橫拳相同,惟左右相反。

 

(四)   橫拳回身式

u       向前打出左橫拳之後,以左腳為軸,身體向右後方轉,同時兩拳曲臂,左上右下在胸前交叉(圖48)。

 

u       右腳向後右前方邁一大步,右拳隨之向右前方打出,拳心向上,左拳停於腹前,拳心向下,眼看右拳(圖49)。由此向前打出左式,左右式交替繼續往回打去,往返操練,趟數多少依個人體力自行掌握。

 

要點:向迴轉身與兩拳交叉同時進行;兩肩和腰部要靈活敏捷;打右拳與邁右腳動作要完整一致。

 

   (五)橫拳收式

往返打至起式位置,左手打出左橫拳,身體由右向迴轉於右前方,同時右腳隨之邁進,右拳向右前方打出右橫拳。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拳變掌打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點擊圖片看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宋氏形意拳 -- 大陰陽把 (2007-04-22 19:53:18)

標籤:宋氏形意拳 形意拳 陰陽把 武術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陰陽把拳是宋門尊師宋世榮先生所創編的一種拳術套路。這套拳法,雙掌多變,步法協調,身形靈活,樸實無華,實用性很強。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50)。

 

(二)大陰陽把左式

 

 >>> 由三體式開始,以腰為樞紐,身體扭向左前方,左手抽回內旋屈肘置於右肩前,五指屈張,手心向前,右手內旋停於腹前,五指屈張,手心向里,兩腿向下微屈,眼看前方(圖51)。

 

>>> 上式不停,右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兩手隨之向左前方推出,手心都向前,同時左腳跟進半步,眼看右手(圖52)。

 

要點:轉身動作時,腰部要著意放鬆,靈活敏捷,兩手臂要隨身勢快速繞翻,含胸松肩而柔;進右腳向前推打時,左腳要著力蹬勁,摧促周身發出抖絕之爆力;頭上頂,項豎直,含胸收腹,精神貫注。

 

 

(三)大陰陽把拳右式

 

>>> 接上式,身體轉向右前方,兩手臂收回在胸前繞翻,右手屈肘置於左肩前,五指屈張,手心向里,兩腿隨著身勢向下微屈,眼看右前方(圖53)。

 

>>> 上式不停,左腳向右前方邁一大步,兩手同時隨之向右前方推出,手心都向前,同時右腳跟進半步,眼看左手(圖54)。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多少,依場地條件而定。

 

要點:與前面左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四)大陰陽把拳回身式

 

>>>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扣一步,落於左腳尖前,腳尖里扣,以兩腳為軸,身體扭向後左前方,同時兩手臂在身前繞翻,左手屈肘置於右肩前,手心向前,右手停於右胯前,手心向里,眼看後左前方(圖55)。

 

>>> 從此向後右前方扭身,左腳隨即邁出,打成右式(圖56)。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回打去,往返操練,趟數多少,量力而行。

 

(五)大陰陽把拳收式

往返操練,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左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向左前方打出左式(見圖52)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點擊圖片可以看清晰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宋氏形意拳 -- 小陰陽把 (2007-04-24 08:30:18)

標籤: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陰陽把 武術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57)。

 

(二)小陰陽把拳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兩手收迴繞翻,屈肘左上右下貼於胸部,手心向前,同時左腳尖外撇,以腰為軸身體扭向左前方,眼看左前方(圖58)。

 

〉〉〉右腳向左前方邁進一步,兩手隨之推出,眼看左前方(圖59)。

 

要點:兩手繞翻與兩臂交叉,和扭身動作要快速連貫,協調一致;兩手推打,要身手合一向前發出猛烈的撞勁,進右腳要逼臀摧垮,落腳時著力向下踩勁。

 

(三)小陰陽把拳右式

 

〉〉〉接上式,兩腳尖外撇,身體扭向右前方,同時兩手臂屈肘,右上左下貼於胸部,手心向前,眼看右前方(圖60)。

 

〉〉〉左腳向右前方邁進一步,兩手隨記向前打出,眼看右前方(圖61)。

 

要點:與左式相同,惟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多少,視場地條件而定。

 

(四)小陰陽把拳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扣一步,身體隨即轉向後左前方,同時兩手臂互翻貼於胸腔,眼看左前方(圖62)。

 

〉〉〉右腳向後左前邁出,打出左式(圖63),然後左右式交替向回打去,往返趟數依個人體力而定。

 

(五)小陰陽把拳收式

往返操練,打至開始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向左前方打成左式(見圖59),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滑鼠點擊圖片可看清晰大圖,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宋氏形意拳十二形拳 -- 龍形拳 (2007-04-30 08:46:18)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目,亦為萬物之綱。它根據龍、虎、猴、馬、鼉、雞、鷹、熊、(鳥台)tai、蛇、燕、鷂十二種獸禽形體身態的特點,在五行拳基礎上,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象形取意,逐步演變發展充實豐富起來的一套形意拳基本拳法。套路短小活潑,鍛煉全面,易學易練,容易掌握。經常操練,果無謬悖,是掌握形意拳要領,提高手、眼、身、法、步的靈活敏捷,動作協調,增強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十二形拳取各物之象形融合於拳法,是『體』,拳則是『用』。習者切勿片面追求形象的逼真,而使本末倒置,失去拳法之真意。

 

   一、龍形 拳

 

龍者,是傳說中的神物。有降龍下界之式,有伏龍登天之形,又有龍體縮骨之法。龍本陰物,但在拳術之中則為陽,在腹內而謂心火下降。《丹書》云:龍向火中出,又為雲,雲從龍,在拳中而謂龍形。此形之勁,起於承漿之穴,即(唇下陷處,又名任脈起處),與虎形之氣輪迴相接,兩形一前一後,一升一降。其拳順,則內心空虛,而心火下降,心竅開,而智慧生,其拳逆,則身被陰火焚燒,身體亦無活潑之理。《拳經》云: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龍水上行,忽而沖空高處躍,聲光雄勇令人驚。這是對龍形的形象描述。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64)。

 

   (二) 龍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以兩腳為軸,左腳尖外撇,身體向左正方扭轉90度,兩腿向下屈蹲,左前右後,右膝蓋頂於左膝窩中間,成坐盤式,同時兩手收於面前向前後平衡分開,手心都向下,高與胯平,眼看左正方(圖65)。

 

兩手在胸前交叉(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心向內(圖66)。

 

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右正方擰轉180度,手臂姿勢不變,右腿在前,左腿在後仍成坐盤式(圖67)。

 

左腿直立,右腳屈膝上提,向前蹬出,腳尖上翹,腳心向前,高與胯平,同時兩手前後分開,右手停於右額角側,五指分開,手心向外,左手向前大出,手心向前,五指分開,高與臉平,身體重心全在左腿,眼看前方(圖68)。

 

要點:擰身坐盤式,腰要靈活轉動;兩手交叉,要含胸收腹;身體要平穩,不可忽高忽低;左手前打與右手上架以及提膝動作要同時進行;右腳前登,盡量要高,定式時胸部要極力向內縮,成圓形大空身,定式後左腿稍下屈,腳要站穩。此式雖分四段,但練習時要緊密相隨,不可遲滯。

 

 

   (三)龍形左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落下腳尖外撇,兩腿下屈成坐盤式,同時兩手收回由面前分開,手心向下,身體向後擰轉90度,含胸空身,眼看右手(圖69)。

 

兩手在胸前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心向內(圖70)。

 

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左正方擰轉180度,手臂姿勢不變,兩腿改為左腿在前,右腿在後的坐盤式(圖71)。

 

右腿立直,左腳屈膝向上提起,向前蹬出,腳尖上翹,腳心向前,高與胯平,同時兩手向後分開,左手停於左額角側,五指分開,手心向外,右手向前打出,手心向前,五指分開,高與臉平,身體重心全在右腿,眼看前方(圖72)。

要點:與右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左右交替向前打去。

 

   (四)龍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式後,左腳向前落下,成坐盤式,身體向左正方擰轉90度,兩小臂於胸前交叉(見圖-66)。

 

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後右前方擰轉360度,左腿立直,右腳屈膝提起,向前蹬出,右手向前打出,左手停於左額側,打成右式,眼看前方(圖73)。

 

要點:與(二)的右式相同,惟前後方向相反,從此打成(三)的左式,左右式交替往返操練,次數多少按個人體力自行掌握。

 

   (五)龍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左式後,按照回身式的方法,打成右式(見圖68),右腳向後落下,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二、虎形 拳

 

虎者,為山中獸婁之王。有伏虎離穴之式,有兇猛撲食之勇。在腹內為腎水,清氣上升。《丹書》雲,虎向水中升也。又為風,風從虎,在拳中而謂虎撲。此形之勁起於臀尾(督脈又名長強穴)。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腦筋充足;其拳謬,則濁氣不能下降,諸脈亦不通矣。《醫書》雲,督脈為百脈之源,督脈一通,百脈皆通。《拳經》雲,臀尾打落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這是對練習虎形的形象寫真。習學者務須格致虎形之理,而得之於身心,以通諸竅。

 

   (一) 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74)。

   (二) 虎形左式

u          由三體式開始,右腳向右後方撤一步,左腳隨之撤回半步,腳掌著地,兩腿向下微屈,成左虛步,同時兩手隨著撤步動作向回捋抱於腹臍前部變拳,拳眼向前,身體重心落於右腿(圖75)。

u          左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兩腳尖都向里扣,同時兩拳變掌屈臂由胸部向左前方打出,掌心向前,高與眼平,五指分開,兩拇指似挨非挨,眼看兩拇指中間(圖76)。

 

要點:撤步與捋掌動作要同時進行;兩掌向前打時,要沉肩墜肘,含胸收腹,以兩肋發勁經兩臂直達全掌並含上措之力。落式時,要提胸收腹,頭上頂,項豎直,臀向前突,周身合一,精神貫注。

 

   (三) 虎形右式

u          接上式,左腳向前墊進半步,腳尖向右前方,右腳隨之跟於左腳踝內側,不要靠緊,腳掌著地,兩腿屈膝下蹲,同時兩掌變拳收回停於腹前,拳眼向前,身體轉向右前方,重心偏於左腿,眼看右前方(圖77)。

u          右腳向右前方斜線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腳尖都向里扣,同時兩掌屈臂墜肘,由胸部向右前方打出,掌心向前,高與眼平,五指分開,兩拇指似挨非挨,眼看兩拇指中間(圖78)。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多少視場地條件安排。

要點:左腳墊步與右腳跟進要與身體下沉動作協調一致;兩掌向右前方打出一切動作和要點與左式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

 

   (四) 虎形回身式

u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弧線扣一步,落於左腳踝內側,腳掌著地,以兩腳為軸,身體轉向後左前方,兩腿向下微屈,同時兩掌變拳收回停於腹前,拳心向前,眼看左前方(圖79)。

要點:右腳扣步要與身體轉動動作要中正平穩,不可搖晃,與兩拳收回協調一致。

 

(一)   虎形左式

u          上式停穩後,左腳向後左前方邁一步,打成左式(圖80)。要點與前(二)相同,惟前後行進方向相反。

u          由此再向後右前方打出右式,左右式交替往回打去,反覆操練。

 

(二)     虎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回身向左前方打    成左式(見圖76),右腳向後撤半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三、 猴 形拳:

 

猴者,最靈巧之獸也。有縮力之法,有縱山之靈,舒臂之力,又閃轉騰挪神機變化莫測之妙。在腹內則為心源,在拳中謂之猴形。其拳順,則心神定靜,而形色亦能純正,其拳謬,則心神搖亂,而形色不和,身體手足亦必失宜。《孟子》曰,根心生色現於面,盎於背,施與四體,亦此氣之謂也。猴形之技,人固有所不能及,然格致此技之理,身體力行之,不僅能收其放心,且能輕便身軀。《拳經》雲,不是飛仙身自輕,居然閃電令人驚,看他一身無定式,縱山跳澗一片靈。這是對猴形的形象說明。習學者對此猴形不可忽視。

 

猴形的練法,是以人字形為規格,動作反覆,操練方向和角度也不相同。為學習方便,在以下說明中,假定面向正南起式,按固定方向分成四段敘述,以便初學者模仿練習。動作熟練以後,即可靈活運用,不必受此局限。動作分段說明如下:

 

第一段

 

 (一)預備式:同三體式(圖81)。

 

 (二)左轉身猿猴轉背式

由三體式開始,以左腳為軸,身體由左轉向後右前方,左手收回內旋經胸部向前上方伸出,掌心向內,高與眼平,同時右腳弧線向右扣一步,與左腳斜線相衝,距離約一尺左右右掌仍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眼看左掌心(圖82)。

 

要點:轉身伸左掌要與扣右步動作完整一致,迅速連貫,眼隨手看。

 

 (三)猿猴爬竿式

接上式,左腳向後撤一步,右掌由腹右側經左掌心裏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開,高與肩平,左掌里扣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圖83)。

 

右腳向後撤一步,左掌由腹臍左側經右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展,高與肩平,同時右掌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眼看左掌(圖84)。

 

右腳向前邁進一步,右掌同時由腹臍右側經左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展,高與肩平,左掌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圖85)。

 

要點:以上動作雖分為三組講解,但在實際操練時要連貫,中間不停,兩掌交替伸縮與兩腳進退要同時完成,協調一致,落步要堅穩,眼神要注視兩手。

 

 (四)猿猴掛印式

右腳撤回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上翹,左腳站穩,腿向下微屈,同時左掌由腹左側向前伸出,掌心向下,高與肩平,右掌隨即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身體稍微前俯,眼看左掌(圖86)。

 

右腳向前落進一大步,左腳跟進半步,同時右掌經左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拇指撐開,其餘四指並伸,高與眼平,左掌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手心向下,眼看右掌(圖87)。

 

要點:兩掌伸縮與提膝動作要同時進行,迅速完整,含胸收腹;進右步,打右掌左腳要著力向下蹬勁,摧助周身發出完整之合力。松肩拔骨,力貫指尖,提胸塌腰,精神貫注。(假設猴形面向正南起式,則本段中猿猴掛印式方向為東北角)。

 

以上本段中的各組動作,在操練過程中要緊密銜接,不可中斷,兩掌伸縮必須掌心掌背交替著力摩擦,頭上頂,項豎直,松肩逼臀,手眼神步協調一致,靈活轉變,要做到快而不亂。以下各段的要領相同。

 

第二段:

 

 (五)右轉身猿猴轉背式:

接上式,以右腳為軸,身體由右轉於後左前方,右掌內旋隨著身體轉動,經胸部向前上方伸出,掌心向內,五指分展,高與眼平,同時左腳弧線邁於右腳後面,腳尖向里,與右腳斜線相衝,距離約一尺左右,左掌仍停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心(圖88)。

 

要點:轉身伸掌,扣步動作,要手足相隨,協調一致,眼隨手看。

 

 (六)猿猴爬竿式

右腳向後撤一步,左掌由腹左側經右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展,高與肩平,右掌里扣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眼看左掌(圖89)。

 

左腳向後撤一步,右掌由腹臍右側經左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展,高與肩平,同時左掌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圖90)。

 

左腳向前進一步,同時左掌由腹臍左側經右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五指分展,高與肩平,右掌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眼看左掌(圖91)。

 

要點:兩掌交替伸縮要與兩腳進退同時進行,迅速連貫,協調一致,中間不可停滯,眼神要隨著身體運轉注視左右手。

 

(一)   猿猴掛印式

接上式,左腳撤回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上翹,右腳站穩,腿向下微屈,同時右掌由腹臍右側向前伸出,掌心向下,身體稍微前俯,眼看右掌(圖92)。

 

左腳向前落進一大步,右腳隨即跟進半步,同時左掌經右掌背上面向前伸出,掌心向下,拇指撐開,其餘四指並伸,高與眼平,右掌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掌心向下,眼看左掌(圖93)。

 

要點:伸左掌、縮右掌、提左腳等動作要同時進行,快速完整一致,要含胸收腹;進左腳,打左掌,右腳要著力向下蹬勁,摧助周身發出完整之合力,要松肩拔骨,促使力貫指尖,頭上頂,項豎直,提胸塌腰,精神貫注。(本段猿猴掛印式方向西北角)。

 

第三段

 

(二)   右回身猿猴轉背式

以兩腳為軸,身體由右回身轉於後左前方,右掌內旋經胸部向左前上方伸出,掌心向內,高與眼平,左掌由上向回弧線停於腹臍左側,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心(圖94)。其要點與第二段中右轉身猿猴轉背式相同,惟方向不同。

 

(三)   猿猴爬竿式

動作和要點與第二段(六)猿猴爬竿式相同。惟方向不同。

 

(四)   猿猴掛印式

動作和要點與第二段(七)猿猴掛印式相同。惟方向不同。(本段方向為東南角)。

 

以下還有第四段,其動作和要點,與第一段中的(二)(三)(四)完全相同(圖95),這裡就不再細說。(本段方向為西南角)。

 

(十一)猴形收式:往返操練,打到起式位置,打至第四段猿猴掛印式(見圖94)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左掌前伸,右掌收回停於左肘下面,掌心均向下,呈挺腕俯掌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四、馬 形 拳:

 

馬者,獸中最義者也。有疾蹄之功,有垂韁之義,有跳澗之勇。在腹內則為意,在拳中而謂之馬形。其拳順,則意定理虛而道心生,其拳謬,則意妄氣努,而手足五臟失和,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手足亦不靈巧。古人云:意誠而後正心,正心則理直,理直則拳中之勁不致妄發矣。《拳經》雲,人學烈馬疾蹄跑,爭功須要膽氣豪,英雄四海揚烈武,定知此式得名高。這是對馬形的形象描述。習學者於此馬形尤須加意。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96)。

 

   (二)馬形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右腳向左後方撤半步,左腳隨之撤於右腳前面,腳掌著地,右腿下屈半蹲,身體重心偏於右腿,同時兩手收回由腹前向左右平衡分開,由外向內舉至兩耳外側變拳下翻,拳心向下,眼看左前方(圖97)。

 

左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拳向左前方斜線下方打出,拳心向下,高與腹平,身體稍微前俯,眼看兩拳中間(圖98)。

 

要點:兩腳後撤要與兩手收回以及兩手分舉下翻動作同時進行,敏捷連貫,協調一致;兩拳打出時,手足相合,頭上頂,下頦內收,兩肩松沉,含胸收腹,精神貫注。

 

   (三)馬形右式

接上式,左腳向前墊半步,腳尖里扣,右腳隨之邁至左腳踝內側,腳掌著地,左腿下屈半蹲,身體重心偏於左腿,身體扭向有前方,同時兩拳收回變掌由腹前左右平衡分開,由外向內舉至兩耳外側變拳下翻,拳心向下,眼看右前方(圖99)。

 

右腳向右前方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拳向右前方斜線下方打出,拳心向下,高與腹平,身稍前俯,眼看兩拳中間(圖100)。

 

要點:左腳墊步與右腳跟步要連貫一致;其他與左式要點相同。

 

   (四) 馬形回身式

向前打到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扣進一步,以左腳為軸轉向後左前方,兩拳左右分開向內劃弧停於兩耳外側,拳心向下,左腿稍下屈半蹲(圖101)。

 

左腳向後左前方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拳由兩耳外側向後左前方斜線下方打出,拳心向下,眼看兩拳中間(圖102),由此左右交替向回打去,往返次數不限。

 

   (五)馬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向左前方打出左式後,右腳向後撤半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五、 鼉 形 拳

 

鼉者,水族中最靈敏者也。有浮水之能。在腹內則為腎,能消散心火,又能化積聚,消飲食。在拳中則謂之鼉形,其形能活潑周身之筋絡,又能化身體之濁氣濁力。其拳順,筋弱者能轉而強,筋柔者能轉而剛,筋縮者能易之以長,筋弛者能易之以和,可謂順天者存也;其拳謬,則手足肩膝之勁必被拘束,被拘束則身體必不輕靈活潑。《拳經》雲,鼉形須知身有靈,拗步之中藏奇精,安不忘危危自解,與人何事便相爭,這是對鼉形的形象描述。習學者應對此鼉形更須注意。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03)。

 

   (二)鼉形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身體向左正方扭轉左手收迴向下翻,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張,虎口撐圓,屈肘由胸前橫著向左方撐出,高與口平,掌心向下(臂成弧形),左腳隨之向左前方邁進一步,右腳跟進半步,停於左腳內側,距離約五寸左右,成橫斜線相衝,同時右手上翻,屈肘由胸前伸於左肋外側,掌心向上,眼看左掌(圖104)。

 

要點:左掌收回與左腳前進以及左肘外撐動作完整一致,右掌左伸與右腳跟步要同時進行;兩肘要向外頂勁,頭上頂,項豎直,下頦內收,胸部圓闊,腰要靈活,眼隨手轉,精神貫注。

 

 

   (三)鼉形右式

接上式,右腳向右前方邁一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停於右腳內側,距離約五寸左右,同時右掌由左肋外側抽回屈肘向右撐出,掌心向下,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張,高與口平,同時左手上翻,屈肘經胸部伸於右肋外側,掌心向上,眼看右掌(圖105)。

 

要點:與左式完全相同,惟左右方向相反。上述兩個分解動作,要快速緊密連接,並做到快而身穩。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 鼉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左腳向後左前方撤一步,身體隨之轉回,同時兩手互翻隨之打出,眼看左掌(圖106)。

 

要點:向迴轉身,要與撤左腳動作同時進行,加快速度,中間不停,兩掌翻擺與轉身要協調一致。

 

   (五)鼉形右式

接上式,右腳向後右前方邁一步,兩掌互翻隨之打出,眼看右掌(圖107)。

 

要點:動作和要點與前面右式相同,惟方向相反。

 

   (六)鼉形收式: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的辦法,轉身打成左式後(見圖106),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六、  雞形拳

 

雞者,於世最有益者也。能司晨報曉,又有單腿獨立之能,抖翎之威,爭鬥之勇。在腹內為陰氣初動,又為巽卦。在天為風,在人為氣,在拳中則謂之雞形。能起足根之勁上升,又能收頭頂之氣下降,又能散其真氣貫串於四體之中,有羽化之功。其拳順,則上無頭腦不足之患,下無腿足疼痛之憂。其拳謬,則頭腦不足,耳目不靈,手足麻木不仁。《拳經》雲,將在謀而不在勇,敗中取勝成英雄,試看鳴鳴有虛實,才知羽化有通靈,這是對雞形的形象簡述。習學者與此雞形最當注意。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08)。

 

   (二)雞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撤於右腳內側,右腳隨即屈膝提起,膝與腹平,腳尖上翹,同時右手臂向上挑出,五指向上,掌沿向前,高與臉平,左手收回停於右小臂內側,左腿微屈,眼看右手虎口(圖109)。

 

上式不停,左腳蹬勁,手型不變,右腳向前落進一大步,左腳跟進半步,兩手隨之向前打出,眼看右手虎口(圖110)。

 

要點:撤左腳,提右腳與挑右手動作要快速協調,一氣呵成;向前沖打時,左腳要著力蹬勁,摧促周身發出猛烈之勁,頭上頂,項豎直,沉肩墜肘,含胸收腹,精神集中。

 

   (三)雞形左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墊步,左腳隨即屈膝提起,膝與腹平,腳尖上翹,右腿微屈,同時左手臂向上挑出,右手收回護於左小臂內側,眼看左手虎口(圖111)。

 

上式不停,手型不變,右腳蹬勁,左腳向前落進一大步,右腳跟進半步,兩手隨之向前打出,眼看左手虎口(圖112)。

 

要點:與前面右式相同,惟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不限。

 

   (四)雞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式後,以兩腳為軸,身體由右轉向後正方,右腿隨即提起,右手臂向上挑出,左手護於右小臂內側,眼看右手虎口(圖113)。

 

稍停,右腳向前落步,同時兩手向前打成右式(圖114),然後進左腳再打出左式,隨後可左右式交替往回打去,次數可靈活掌握。

 

   (五)雞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左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回身向前打成右式(見圖110)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左手前伸,右手收回,呈俯掌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七、 鷹 形 拳

 

鷹者,飛禽中最狠最烈者也。有攫獲之精,瞥目能視細微之物。其形外陽而內陰,在腹內能起腎中之陽上升於腦。《丹書》雲,穿夾脊透三關而生於泥丸之謂也。在拳中而謂之鷹形。其拳順,則真精還與腦,而眼精光明。《拳經》雲,英雄處世不驕矜,遇變何妨一學鷹,最是九秋鷹得意,擒完蛟兔便超升,這是對練習鷹形的要求。習學者精練此形,便能復純陽之氣,受益匪淺。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15)。

 

   (二)鷹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收迴向左邁半步,同時左手收回內旋變拳屈肘由胸部向前伸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眼看左拳心(圖116)。

 

右手由左掌心上面向前打出,五指屈張(鷹爪手形),手心向下,虎口收回變掌下翻停於腹臍部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圖117)。

 

要點:左拳前伸與左腳前進要同時進行;打右掌與右腳跟步動作要協調一致,頭上頂,項豎直,下頦內收,舌頂上顎,提胸塌腰,沉肩墜肘,兩掌五指向下扣勁,掌心回縮,精神貫注。

 

   (三)鷹形左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進一步,同時右掌收回變拳內旋屈肘經胸部向前打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眼看右拳心(圖118)。

 

左掌由腹臍部經右拳心上面向前打出,五指屈張(鷹爪手形),掌心向下,虎口撐圓,高與胸平,同時左腳跟進半步,右拳收回變掌下翻停於腹臍部,掌心向下,眼看右掌(圖119)。

 

要點:與右式相同,惟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鷹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左腳向右正方弧線扣一步,以右腳為軸身體轉向後正方,同時右掌內旋變拳由胸部向前打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眼看右拳心(圖120)。

 

隨後右腳向後右正方橫線墊半步,左掌由右拳心上面向前打出,右拳收回變掌停於腹右外側打成左式(圖121)後,左右式交替向回打去,往返練習。

 

   (五)鷹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的方法,回身向前打成右式(見圖117)之後,右腳向後撤半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八、 熊 形 拳

 

熊者:其性最遲鈍,其形最威嚴者也。其物外陰而內陽。在腹內能接陰氣下降,還于丹田,在拳中而謂之熊形,能直頸項之力,又能復純陽之氣。與鷹形之氣相接,上升之而為陽,下降而為陰。若與鷹形合演,謂之鷹熊鬥志,亦謂陰陽相摩,雖然陰陽升降,其實則系一氣之伸縮也。《拳經》雲,猩猩出洞老熊形,為要防心勝不伸,得裘只爭斯一點,真情寄於有心人,這是對練習熊形的形象解義。習學者須知前式龍虎單練謂之開,此二形並練謂之合,明了十二形的開合之道,可與入德矣。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22)。

 

   (二)熊形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手收回內旋變拳屈肘由胸部向前伸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同時左腳向左方橫線進半步,眼看左拳心(圖123)。

 

右手變拳由左手腕部向左下方插打,拳面向左,停於左腿前,高與胯平,同時左拳收回停於左胯外側,拳心向下,右腳隨之向前跟進半步,腳尖里扣,與左腳成橫斜線相衝,距離約一尺左右,眼看左前方(圖124)。

 

要點:左拳前伸與左腳邁步要同時完成;向下打右拳,要與右腳跟步動作連貫一致,並以腰為樞紐促使兩膀互相扭勁,擰至兩膀與兩腿成十字形姿勢,發揮膀的撞擊之威力,頭上頂,下頦內收,含胸收腹,身勢稍俯,足趾抓地,精神貫注。

 

   (三)熊形右式

接上式,右拳抬起內旋經胸部向前伸出,拳心向內,高與口平,同時右腳向右前方邁進一步,眼看右拳心(圖125)。

 

左拳由左胯外側經右手腕內側向右下方插打,拳面向右,停於右腿前,高與胯平,同時右拳收回停於右胯外側,拳心向下,左腳隨之跟進半步,腳尖里扣,與右腳成橫斜線相衝,距離約一尺左右,眼看右前方(圖126)。

 

要點:與左式完全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四) 熊形回身右式

打至適當位置,向前打出右式後,左腳向後左前方撤一步,右腳弧線邁至後右方,腳尖里扣,與左腳成斜線相衝,同時身體轉向後左前方,右拳隨身體轉動,向後左前下方插打,左拳收回停於左胯外側,拳心向下,眼看後左前方(圖127)。由此左右式交替向回打去。

 

   (五)熊形收式: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的方法,回身向正左前方打成左式(見圖124)之後,右腳向後撤半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 先生

 

九、 (鳥台) 形拳

 

tai(發音為一聲者),其性最直,並無其他靈巧之禽也。其本性有豎尾上升,超達雲際之勢,下落兩掌有搗物之形。在腹內能輔佐肝肺之功,能舒肝固氣。在拳中亦謂之駘形,能活肩活足,又胯臀之合力。其拳順,則肝舒氣固,人心虛靈,又能實其腹而道心生。其拳謬,則兩肩不活,身體被拘,氣必不暢通。《拳經》雲,  (鳥台)藝求精百信通,全憑收尾內徹靈,饒他兔走幾處遠,起落二字性命傾,這是對(鳥台)形的解說。習學者練此(鳥台)形,勉力行之,可以虛心實腹而得其道。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28)。

 

   (二) (鳥台)形左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向回撤移少許,腳掌著地,左手收回與右手觸合在胸前分開向左右劃一小圈,停於兩肋外側,手心向上,五指屈張,同時身體轉向左前方,重心偏於右腿,眼看左前方(圖129)。

 

右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腳尖向里,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手向左前方衝出,拇指撐開,其餘四指屈開,掌心向里,高與腰平,眼看左前方(圖130)。註:也可用拳,如用拳,則拳心向上。

 

要點:兩手劃圈要與轉身動作協調一致;兩手打出要與兩腳前進同時進行,一氣呵成,頭頂項豎,舌頂上顎,沉肩墜肘,臀部極力前逼,前胯用力里裹,後胯用力前摧,周身氣力合一,精神貫注。

 

   (三) (鳥台)形右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方橫墊半步,腳尖外撇,左腳隨即跟扣半步,腳尖向里,停於右腳跟後面,同時身體轉向右前方,兩手收回再胸前向上左右分開,劃一小圓停於兩肋外側,手心向上,眼看有前方(圖131)。

 

右腳向右前方邁一大步,腳尖向里,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手由兩肋外側,向右前方衝出,掌心向里,拇指撐開,其餘四指屈開,高與腰平,眼看右前方(圖132)。如此左右交替向前打去。

 

要點:與左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四) (鳥台)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右式後,右腳向左正方弧線扣一步,同時以左腳為軸身體扭向後左拳方,兩手在胸前向上左右分開,劃一小圓,停於兩肋外側,手心向上,眼看後左前方(圖133)。

 

(鳥台)形左式:右腳向後左前方進一步,兩手隨之打出(圖134)。由此左右式交替往返操練,趟數不限。

 

   (五) (鳥台)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回身式方法,向左前方打成左式(見圖130)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十、 蛇  形  拳

 

蛇者,乃天地所賦之性,身體玲瓏最活潑者也。其性有拔草之巧,二蛇相鬥能泄露天靈,能屈能伸,在腹內即為腎中之陽,在「易」即為坎中之一也。在拳中而謂之蛇形,能活動腰中之力,乃大易陰陽相摩之意。也是《易經》方圖之中所講的「震巽相接十字當中求生」之意。其拳順,則內中真陽透於外,如同九重天玲瓏相透無遮蔽,人之精神如日月之光明。其拳謬,則被陰氣所拘,拙勁所捆,身體不能活潑,心竅亦不能通徹矣。《拳經》雲,從來順理自成章,拔草鞏蛇逞剛強,寄語聰明學藝者,水中波浪細思量。這是對練習蛇形拳的形象明義。習學者於此蛇形,勉力而行,久之能自得如蛇之精神靈巧奧妙。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35)。

   (二)蛇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向前墊半步,腳尖里扣,右腳隨之跟進靠於左腳踝內側,腳掌著地,兩腿屈膝下蹲,重心偏於左腿,同時右手變拳由腹前經右胯內側,向下插於兩膝中間,拳眼向前,左手收回屈肘伸於右臉外側,掌心向里,五指向上,身體同時轉向右前方,眼看有前方(圖136)。

 

右腳向右前方邁進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右拳由兩膝前向右前上方撩出,拳眼向上,高與肩平,左手隨即變拳收於左胯前側,身稍前傾,眼看右拳(圖137)。

 

要點:左腳墊步,與右腳跟步,要協調一致,右拳下插,右臂要極力放鬆向下摧勁,左手伸向右臉側,要與轉身動作同時進行,一氣呵成;右拳向前撩時,要沉肩墜肘,小臂如弓彎曲不可伸直,頭要上定,提胸收腹,左拳收於左胯時,要用力下按,使左肩向右肩摧進,增加右拳力量,精神貫注。

 

   (三)蛇形左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墊進半步,腳尖里扣,左腳隨之跟進半步,靠於右腳踝內側,腳掌著地,兩腿屈膝下蹲,身體重心偏於右腿,同時左拳由腹前經左胯內側向下插於兩膝中間,拳眼向前,右拳變掌收回並伸於左臉外側,掌心向里,五指向上,身體隨即轉向左前方,眼看左前方(圖138)。

 

左腳向左前方邁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左拳由兩膝前向左前上方撩出,拳眼向上,高與肩平,右手隨即變拳收於右胯前側,身稍前傾,眼看左拳(圖139)。

 

要點:與右式相同,惟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不限。

 

   (四) 蛇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式後,左腳向後撤於右腳後面,右腳隨即提起,腳掌著地,同時身體由左向後轉180度,屈膝半蹲,重心偏於左腿,左拳變掌伸於右臉外側,掌心向里,五指向上,右拳由上向回劃一圈經胸前向下插於兩膝中間,拳眼向前,眼看後右前方(圖140)。

 

   (五)蛇形右式:與(二)相同,惟進行方向相反(圖141)。於此再向後左前方打出左式,左右式交替繼續向回打去。

 

   (六)蛇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身體由左轉於正前方,同時左腳向後撤一步,打成回身式,與前面(二)相同(見圖136)。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右拳隨之打出右式(見圖137),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拳變掌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十一、燕 形 拳

 

燕者,禽類之中最輕靈、最敏捷者也。有抄水之精,有飛騰高翔旋轉之巧。在腹內能採取腎水上升,與心火相交。《易經》雲,水火相濟。儒家雲,復其真元。在拳中即謂之燕形,能活腰氣,而生輕靈之巧。其拳順,則心竅開,精神足,而腦力亦因之而強。其拳謬,則腰發滯,身體沉重,而氣亦不暢通矣。《拳經》雲,一藝求精百倍功,功成雲路自然通,扶搖試看燕取水,才顯男兒高世風,這是對燕形的說明。習學者於此燕形,當虛心研練。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142)。

 

   (二)燕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左手收回屈肘置於胸前,手心向內,右手前伸由左小臂內屈肘由上向後繞領,手心向外,指尖向上,高與頭平,右腳墊半步,左腳隨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向下,右腿直立,眼看前方(圖143)。

 

左腳下落,擦著地面向前伸出,腳尖向右,成左撲步,右腿向下屈蹲,身體重心偏於右腿,眼看前方(圖144)。

 

身體向右下俯,兩手屈肘與兩小臂向右正方伸出,手心向下,眼看兩手(圖145)。

 

右腳向前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手隨著右腳前進,縱身向前衝出,右手前伸,掌心向前,五指屈開,手指向上(坐腕立掌),左手屈肘上架停於左額角外側(太陽穴),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開,掌心向外,眼看右掌(圖146)。此式名曰:燕子抄水。

 

左手向前伸於右小臂之下,兩手在胸前交叉互繞一小圈,右手迅速向前推出,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開,掌心向前,手指向右(橫掌),左手屈肘上架停於左額角前側,同時左腳提起向下跺踩(震腳),右腳隨之迅速向前邁進,腳尖里扣(馬襠步橫腳),眼看右手背(圖147)。

 

要點:向後領右手與提左膝同時進行,協調一致;左腳向前撲伸,兩胯要極力放鬆;俯身伸臂動作要松肩含胸;兩手向前沖打要提胸塌腰,迅速敏捷,與兩腳前進完整一致;打右掌進右步,左腳要用力向下蹬跺,增加右腳和右掌的力量。

 

   (三) 燕形左式

接上式,右手收回屈肘置於胸前,手心向內,左手前伸由右小臂內側向上向右繞領,手心向外,五指屈開,指尖向上,高與頭平,同時右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向下,左腿直立,眼看前方(圖148)。

 

右腳下落,擦著地面向前伸出,腳尖向左,成右撲步,左腿向下屈蹲,眼看前方(圖149)。

 

身體向右下俯,兩手屈肘與兩小臂向左正方伸出,手心向下,眼看兩手(圖150)。

 

左腳向前邁進一大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同時兩手隨著左腳前進,縱身向前衝出,左手伸於前方,掌心向前,五指屈開,指尖向上(坐腕立掌),右手屈肘上架停於右額角外側,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開,掌心向外,眼看右掌(圖151)。

 

右手向前伸於左小臂之下,兩手在胸前交叉互繞一小圈,左手隨即迅速向前推出,拇指向下,其餘四指屈開,掌心向前,手指向左(橫掌),右手屈肘上架停於右額角外側,同時右腳提起向下蹬跺(震腳),右腳隨即迅速向前邁進,腳尖里扣(馬襠步橫腳),眼看左手臂(圖152)。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次數不限。

 

   要點:與(二)右式相同,惟左右式相反。

 

   (四)燕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式後,身體由右轉於後正方,右手屈肘抬至胸前,手心向內,同時左手收回穿於右小臂內側向後繞領,右腳隨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向下,左腿直立,眼看後正前方(圖153)。由此右腳下落,擦著地面向前伸出,打成左式,左右式交替向回打去,往返趟數多少,量力而行。

 

   (五)燕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成左式後,身體由右轉於正前方,右手掌向前打出(圖154),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 先生

十二、鷂 形 拳

 

鷂者,禽類之中最雄勇、最靈敏之物也。其性能有束翅之法,有入林只能,有鑽天之勇,有翻身之巧。在腹內能收心臟之氣,在拳中即束身縮體,起落鑽翻,靈巧雄勇。其拳順,則能收先天之氣入于丹田之中,又能舒身而起,藏身而落。古人云,如鳥之束翅,頻頻而飛,亦此意也。其拳繆,則心努氣悖,而身亦被拘捆。《拳經》雲,古來鷂飛有翱翔,居然兩翅似鳳凰,試觀擒捉收放翅,武士才知這勢強。這是對鷂形的形象描述。習學者與此鷂形尤當精心研究,身體力行,則身能如鳥之束翅,行之如流水蕩平。若能有此得,可終身用之不盡。

 

   (一)預備式:與三提式相同(圖155)。

 

   (二)鷂形右式

鷂子入林:由三體式開始,右手由胸口前向前上方伸出,手心向上,五指分開,手指向前,高與口平,左手收回停於腹臍前部,手心向下,同時右腳向前邁進一步,眼看右手(圖156)。

 

鷂子鑽天:左手由腹臍前部,向前上方鑽出,手心向內,五指分開,指尖向上,高與額平,右手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手心向下,同時左腳向前邁進一步,眼看左手心(圖157)。

 

要點:伸右手與進右步和左手收回動作,要連貫一致;左手上鑽與左腳前進和右手收回要協調連貫;兩手伸縮變換時,兩肩要放鬆,腰部要靈活,眼隨手轉。

 

   (三)鷂形轉身左式(即鷂子翻身左式)

以左腳為軸,以腰為樞紐,身體由右向左轉於正前方,同時右腳邁至正前方,右手貼著右腿順勢向前方抬起,手心向下,高與肩平,左手收回停於腹左側,眼看右手背(圖158、159)。

 

要點:右手要貼著右腿轉動,不可離開,與右腳邁進要協調一致,頭頂項豎,含胸收腹。

 

   (四) 鷂形左式

鷂子入林:左手由腹左側向前上方伸出,手心向上,五指分開,手指向前,高與口平,右手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手心向下,同時左腳向前邁進一步,眼看左手(圖160)。

 

鷂子鑽天:右手由腹右側向前上方鑽出,手心向內,五指分開,手指向上,高與額平,左手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手心向下,同時右腳向前邁進一步,眼看右手心(圖161)。

 

要點:與(二)右式相同,惟省去三體式,且左右相反。

 

   (五)鷂形轉身右式(即鷂子翻身右式)

以右腳為軸,以腰為樞紐,身體由左向右轉於正前方,同時左腳邁向正前方,左手貼著左腿順勢向前方抬起,手心向下,高與肩平,右手收回停於腹左側,眼看左手背(圖162、163)

 

要點:與(三)鷂子翻身左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六)鷂形右式:動作和要點與前面(二)的右式完全相同(見圖156、157)。

 

   (七)鷂形左式:動作和要點與前面(四)的左式完全相同(見圖160、161)。

如此左右式交替向前打去。

 

   (八)鷂形回身式:向前打至鷂子鑽天式後,身體由右轉向後正前方,右手抬至與右肩同平,手心向下,左手收回停於腹左側,眼看右手背(見圖159)。由此打成(二)的右式,再向左轉身打成(三)的左式,左右式轉換往回打去,動作和要點與正前方式子相同,惟前後方向相反。

 

   (九)鷂形收式: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右式後,按照(三)的鷂子轉身左式的做法,轉身向前打出右手(圖164)後,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 先生

 

 

宋氏形意拳---進退連環拳 (2007-11-01 10:30:18)

標籤:體育/競技 武術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進退連環拳 車潤田 天津形意拳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進退連環拳,是在五行拳基礎上構成的一個組合拳套路。結構短小緊湊,演練起來迅速敏捷,內含多種技擊打法,也是宋氏形意拳中基本的單練套路。連環拳是五行合一之式,五行分演為五行拳,合演則是七曜連珠。分合都能起鑽落翻陰陽動靜之作用,總是一氣流行。《拳經》雲,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謂之和。中者也,形意拳之大本也。和者,形意拳之達道也。天地陰陽相合能下雨,拳術陰陽相合能凝成一體,皆為陰陽之氣也。習學者若知此五行歸一的道理,則諸事無不可推矣。

 

進退連環拳的動作名稱:

 

(一)          預備式

(二)          進步右崩拳

(三)          退步左崩拳  (青龍出水)

(四)          順步右崩拳  (黑虎出洞)

(五)          退步捋掌抱拳(白鶴亮翅)

(六)          進步左炮拳

(七)          退步反劈拳

(八)          跨步左橫拳

(九)          提膝右鑽拳

(十)          坐盤雙劈掌  (狸貓上樹)

(十一)        進步右崩拳  (追風趕月)

(十二)        回身式      (狸貓倒上樹)

(十三)        收式

 

 

具體動作說明如下: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形同(圖18)。

 

   (二)進步右崩拳

由三體式開始,左腳向前邁進一步,腳尖里扣,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掌變拳由右肋外側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同時左掌變拳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拳心向里,眼看右拳(圖19)。

 

要點:打右拳與進左腳要連貫一致,頭上頂,項豎直,舌頂上顎,沉肩墜肘,臀向前逼。

 

   (三)退步左崩拳(青龍出水):

右腳向後撤半步,右拳隨之收回停於腹臍右側,拳心向里,同時右腳向後撤半步,落於右腳內側,與右腳成錯綜步,左拳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眼看左拳(圖20)。

 

要點:兩腳撤步與兩拳前後伸縮動作要快速連貫,身體要保持自然中正,不可偏斜。

 

   (四)順步右崩拳(黑虎出洞):

右腳向前邁進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右拳隨著右腳的前進向前方打出,同時左拳收回停於腹臍前部,拳心向里,身體稍偏於右,眼看右拳(圖21)。

 

要點:打右拳與進右腳要整齊一致,左膀要極力向右膀摧勁,促使右臂發出剛萃之力,沉肩墜肘,精神貫注。

 

以上(二)、(三)、(四)三個動作,綜合名稱為「一馬三箭」,練習時要緊密銜接,加快速度,不可遲滯。

 

   (五)退步捋掌抱拳(白鶴亮翅):

左腳向後撤一步,右腳隨之後撤,落於左腳內側,相距約二寸左右,兩腳尖都向左正方,同時兩拳變掌向下翻繞一齊向後捋回,左掌置於左胯前,右掌變拳與左掌相融合,拳心向上,身體稍向左前方,眼看左前方(圖22)。

 

要點:兩掌向後捋時,要與兩腳撤步動作同時進行,協調一致,右拳與左掌觸合,要有剛萃之力,兩腳要踏實。

 

   (六)進步左炮拳

右腳向右前方邁一大步,左腳隨之跟進半步,身體轉向右前方,同時左掌變拳,由胸前向右前方打出,拳眼向上,高於心平,右拳屈肘小臂向上護於右額角外側(太陽穴),拳心向前,眼看左拳(圖23)。

 

要點:左拳打出與兩腳前進,要連貫協調,腰部要靈活擰動,促使左拳發出如炮彈爆炸之威力。

 

   (七) 退步反劈拳

右腳向後撤一步,左拳收回於胸口前外翻向前劈砸,高與眼平,拳心向上,同時右拳由體前下落,停於腹臍前部,拳心向下,眼看左拳心(圖24)。

 

要點:撤右腳與劈左拳和右拳下落動作要一氣呵成,頭上頂,項豎直,周身合一。

 

   (八) 跨步左橫拳

左腳向左正方橫跨一步,左拳屈肘向左格打,拳心向下,高與胸平,右拳屈肘橫置於腹臍前,拳心向上,眼看左拳(圖25)。

 

要點:跨左步時,左肘要隨之向左頂撐,含胸收腹,兩肩松沉。

 

   (九)提膝右鑽拳

接上式,右拳由胸口向上鑽出,拳心向內,高與頭平,同時右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上翹,左拳下落停於腹臍前部,拳心向下,左腿向下微屈,眼看右拳心(圖26)。

 

要點:提右腳與打右拳要同時進行。

 

   (十)坐盤雙劈掌

上式不停,右腳向前落下,腳尖外撇,左膝蓋頂於右膝窩中間,身體隨之下坐,同時兩拳變掌,左手由右掌上面向前方劈打,右手向下按於腹臍前面,兩手心都向下,高與胯平,身稍前俯,眼看左手背(圖27)。

 

要點:右腳向前踩與兩手劈出和身體下坐要連貫一致,頭上頂,下頦內收,含胸收腹,精神貫注。

 

以上幾個動作,綜合名稱為:狸貓上樹。

 

   (十一)進步右崩拳(追風趕月):

接上式,左掌變拳向前伸引,左腳向前邁一大步,右腳跟進半步,同時右掌變拳由右肋外側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與肩平,左拳隨之收回停於腹臍左側,拳心向里,眼看右拳(圖28)。

 

要點:左腳前進時盡量要遠,落步要踏實,右拳打出要與右腳跟步動作整齊一致,加快速度。

 

全套動作至此完成,可接第三式退步左崩拳(追風趕月)打成「一馬三箭」,循環打下去,次數不限,根據個人體力和場地條件而定,打至適當位置即可回身。

 

   (十一)回身式(狸貓倒上樹):

向前打至追風趕月姿勢後,左腳向後扣一步,與右腳尖相衝,以右腳為軸,身體轉向後正方,同時右拳劃圓收回,置於腰右側,左拳亦收回於腰左側,兩拳心都向上,眼看後正方(圖29)。

 

右拳經胸口前向上鑽出,拳心向內,高與頭平,右腳屈膝提起,膝與胯平,腳尖上翹,目視後正方(圖30)。

 

右腳向前用力踩,腳尖外撇(橫腳),左腿膝蓋頂於右膝窩中間,同時左拳變掌,從右拳上面向前下方劈出,掌心向下,高與腰平,右拳下落變掌並下按停於腹臍前部,掌心向下,身體下坐,稍向前俯,眼看左手背(圖31)。

 

要點:扣左腳與轉身動作要快速敏捷;右拳上鑽和右腳上提要同時進行;右腳前踩與劈左拳要連貫一致,身體要保持平穩,不可左右搖晃;同上頂,項豎直,下頦內收,精神貫注。

 

   (十三)收式

往回打至起式位置,回身向前打成狸貓倒上樹的姿勢後(見圖27),右腳向後撤一步,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演練者:車潤田先生

 

 

 

 

 

 

 

 

 

車潤田先生談內勁之法 (2007-07-28 13:05:18)

標籤:宋氏形意拳 車潤田 內功要法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形意拳名家車潤田先生內功極高。在如何發出內勁的問題上,大師曾多次談到自己的體悟。現根據大師生前在《內功經》上的批註,將大師的體會整理如下:

 

內勁的發出,是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肩與跨、肘與膝、手與足內外六合能力的綜合體現,而下盤的功夫極為重要。六合的能力需要堅持不斷地苦練和體悟。

 

發出內勁的基本要訣是『以柔而用剛,以緩而用疾』,對此應全面的理解。

 

發內勁的基本功有四條:

一為『氣血為一』,這是調氣培元的功夫。凝氣血為一體,聚內氣于丹田,發勁才能得心應手。此即習練納卦盤根功法所得的真實功夫。勁源於內聚丹氣之中。

 

二為『隨機而生』,這是無念領氣的功夫。領氣發力是在有意而無念之中隨機完成的。此即吸之氣聚,呼之力達,無念而領,無意而成,力行於無念領氣之時。

 

三為『曲住伸行』,這是自然拔力的功夫。曲住要身低式小,伸行要伸筋拔力。此即曲住為陰為虛、伸行為陽為實。曲回伸進,閉轉騰挪,拔力於曲住伸行之間。

 

四為『柔中出剛』,這是起落髮勁的功夫。起式時手動為柔,手在胸時出手為剛;落式時含胸為柔,落點時發勁為剛。此即柔中發力,剛出柔中。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靂擊地,勁發於一起一落之中。

 

總之,勁源於氣,力行無念,曲伸拔力,勁發起落。此乃宋氏形意拳發出內勁的要旨。車潤田大師強調,以上四條,述之為四,用之為一,不可分割,需用心體悟,解其妙意。

車潤田先生談下盤功夫 (2007-07-30 09:39:18)

標籤:宋氏形意拳 車潤田 內功要法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宋氏形意拳之內功,對下盤功夫極為重視。車潤田先生生前練功,納卦盤根是每日必修之課。大師講,無論徒手還是器械,在實戰中下盤功夫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車潤田大師談下盤功夫的體悟時,強調了三個重點方面:

 

一、掌握調氣是基礎。下盤功夫深厚的表現是下盤穩固而上體輕靈,而在習練盤根功夫時,掌握調氣法是基礎。調氣的目的,是要周身氣息平和,氣血不逆不滯,體質充實精神,這是下盤穩固的基礎。不同門派的拳師有各自不同的調氣方法,但習練調氣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切不可鼓氣或憋氣,要舌頂上顎,鼻呼鼻吸,不急不緩,呼吸自然,氣不外散,氣循任督二脈,暢通無滯;二是以意領氣,但切不可著意於領氣。所謂『意領』,是『有意無念』之領。把握其中的含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可借『閃念』之意品味其中之妙。

 

二、習練合協是重點。下盤功夫的習練,以修鍊下體各部位的合協為重點。即腰、胯、膝、腿、足合協的修鍊。其相互關係是,腰為胯主、胯為膝主、膝為腿主、腿為足主。下體合協,下盤必固。練功時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攜足。催、逼、促、攜均是後者與前者協調合一。在腰、胯、膝、腿、足中,腰又是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盤穩固的核心之處。

 

三、把握心態是關鍵。下盤功夫的積聚,在交手實戰中會得到檢驗,但在實戰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和應對上,不可能考慮什麼調氣、合協等問題。一些人練功多年,在實戰中仍出現下盤不穩的敗象,乃由心態不佳所致。實戰中把握心態的要點是不急不燥,不惱不怒,這樣氣血才不會上浮,上體不沉重,下盤必穩固。這樣才能做到招式不變形,步伐不走樣,內轉不獃滯,騰挪不僵體。因此,在實戰中要樹立自信、有一個良好的平常心態。

車潤田先生談調氣之義 (2007-08-05 10:46:18)

標籤:其他頻道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車潤田 調息 調氣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形意拳修鍊內功的基本方法是調氣。車潤田先生在繼承宋門先師調氣方法的基礎上,對調氣的內含要義不斷進行研究和探討。現將車潤田先生對調氣的理解和體會,摘要整理如下:

 

(一)掌握調氣之法,必須正確理解內功所講『氣』的概念。古人將人體之『氣』用『炁』字表示。其中內含著深刻的意義。古人認為,『炁』是人體先天之真氣。所謂先天,即在娘胎中生蘊而成,真氣指的是五臟功能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整體能力。先天真氣旺盛的人,其外在的表現就是精、氣、神三寶具強。

 

(二)形意拳調氣,所調的是人體五臟之陰陽。古人認為,臟器自身的功能在內,為陰;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在外,為陽。這種相互關係就是臟器之間的陰陽關係。因此,調氣的實質是促導五臟自有功能的有效發揮;整合五臟之間功能的協調能力。如人認為,腎是人生命之本,腎陰充足,腎水上交,心火下降,水火既濟,是調氣培元的重點。

 

(三)古人有多種調氣之術,不同門派的拳師各有自己的調氣之法,而打通經絡是必用的基本方法。經絡是人的肢體與臟器發生相互作用、通過氣血聯絡的通道,不同臟器聯絡路線的相交點便是穴位。打通經絡就是通過意念的作用,意領丹田之氣,延一定經絡穴位運行。以丹田之氣暢通經絡,消除淤滯,調動真氣,整合內外,聚勢而發。

 

(四)所謂丹田之氣,並非吸入之氣,而是呼吸時意守丹田,虛靈下沉,陽即收縮,由內所生的『真息』。這種『真息』是在意念作用下,人體下腹隨呼吸而伸縮產生的波動能量。人出現『真息』的感受是丹田發熱,這個過程也就是氣沉丹田的過程。

 

(五)以意領氣是調氣的基本功夫,所領之氣即丹田之氣。所謂『意領』,古稱『神轉』,實質上是『思而轉之』的意思。這種『思轉』的能力是不斷練習的結果。以意領氣要做到有意而無念,即不著於意也不著於領,意起氣即動,意行氣即隨,意止氣即止。有意而無念的『有』與『無』,在度上的把握,難以用語言和文字準確的描述清楚,可以從『有而不經心,無而有意現』的表述中加以體悟。

 

(六)氣沉丹田和以意領氣是人的心理作用產生的生理現象,在調動和整合人的內在功能上,心理作用能產生奇特之效。因此,習練調氣,練功時的心態要平和,心意要穩靜,姿勢有立有坐,有動有靜,動靜結合,皆可受益。調氣本身也是形與意的完美結合,不練功時,仍可進行調氣的訓練,在走路、工作、行止、坐卧等日常生活中,均可用練功時的呼吸方法培植內氣,增強調氣時無念無意的虛無能力。

車潤田先生談化虛之勁 (2007-07-24 07:53:18)

標籤:內功要法 車潤田 宋氏形意拳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形意拳的勁法有三,即『明剛之勁』、『暗柔之勁』和『化虛之勁』。一些初練者對『化虛之勁 』很難理解其中的真實意義。車潤田大師生前對『化虛之勁』的理解作過一些筆記,現整理如下,供後學者參考:

 

『化虛之勁』是形意拳『練神還虛』所得到的勁法功夫。『練神還虛』其源理出於《洗髓經》。所謂練神,實際上指的是人的心態修養。人在世間不可貪得無度,『凈心』是『練神』的真諦。所謂『還虛』,就是要回歸自然的本體,一切順乎於自然規律。『練神還虛』也就是『順其自然』。因此,『練神還虛』是心態、觀念的一種修養。形意拳前輩將這種人生理念運用到拳術之中,總結出一套更優於『明剛之勁』、『暗柔之勁』的勁法,這就是『化虛之勁』。

 

『化虛之勁』是形意拳最高層次的勁法。拳譜中所講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就是『化虛之勁』,其特點有三:

 

第一、拳不見形。拳打三節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此乃『拳無拳』之義。

 

第二、隨時而發。伸進曲回,起手落式皆為勁用。此乃『意無意』之義。

 

第三、寂然不動。無入而不自利,無住而不自得,有感而自遂通。此乃『無意之中是真意』。

 

『化虛之勁』 的『虛』,並非『虛無』,而是指『精』的本體。『虛』,也不是無力於彼,而是對方產生的一種無法破解的感受。『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變化,無端不窮』,講的就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虛即為精,實則為靈。這是『用虛』的真實意義。在拳術中達到『拳去不空回』的水平,即已進入化虛之境。

 

『化虛之勁』的習練,與明勁、暗勁的練法不同。明勁和暗勁帶有『劃』勁的力法,故拳之起落俱短。而化勁形式上手足的動作與明、暗之勁相同,但用勁上不同。練習化勁,在用力上是『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周身內外,真意用力』。這裡所講真意用力的實質,是用力時用意不著意,神意皆貫通,化至虛無時,還於純陽處。暗柔之極即化勁之始,達到三回九轉是一式,即可達到『虛空無滯』的境界,練成出神入化的『化虛之勁』。

車潤田先生談形意拳拳理之源 (2007-07-22 09:28:18)

標籤:內功要法 車潤田 宋氏形意拳 天津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對形意拳拳學理論之源的研究,是發展形意拳的一個重要課題。車潤田先生認為,形意拳的拳學理論,源於我國古聖先賢的宇宙觀思想。其主要觀點如下:

 

古人的宇宙觀是形意拳拳學理論的重要思想基礎,它的精髓是學好形意拳的一把鑰匙。古賢伏羲認為,宇宙由『無極』而生;皇帝認為由『太易』而生;儒家認為宇宙出於『理者』,佛家認為出於『真氣』,道家則認為宇宙出於『道零』。

 

古人對宇宙的這些認識,在表述上雖各有所異,但在實質意義上講的都是一個意思。概括起來都是講宇宙產生於『虛無』。『虛無』是古人宇宙觀的核心之處,也是形意拳理的中心之點。古人所講的『虛無』,並非『無有』之義,而是『混沌』之態,虛無之中藏『一點生機』,此即『虛無生一氣』。『一氣』是物之原始形態,是『先天之氣』、『天地之根』、『陰陽之宗』。『一氣』不是死氣,而是精氣、活氣。『氣』是宇宙『造化』之源。

 

古人認為,宇宙由虛無的混沌演變而成。

伏羲所描述的過程是: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皇極。

 

皇帝描述為:太易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大素。

道家的描述是:道零生一易,一易生二氣,二氣生三和。

儒家的描述是:理者生氣者,氣者生象者,象者生物者。

佛家認為:真氣生無色界,無色界生色界,色界生欲界。

 

古人的這些認識,是一種推理性的判斷。古人的『虛無而生』與現代的宇宙爆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世之人不可簡單的把其視為迷信和玄學,其中至少包含了古人原始樸素而又極為重要的、認識上的方向性。

 

形意拳前輩將先人的宇宙觀轉化為方法論,把形象與心意結合起來,融入形意拳的樁功學之中,成為形意拳技藝、勁法的基礎性指導理論。形意拳萬法出於三體式,三體式是形意拳的總機關。形意樁功學中的無極學、有極學、太極學、兩儀學、三體學等,就充分地再現了古人對宇宙形成的全部推演和認識過程。

 

形意無極學,在三體式中體現在身體直立時的預備階段,此時應無思無意,無形無相,內心空如混沌,無所向意,順行自然,此謂之『無極』。

 

形意有極學,體現在三體式起式的轉身階段。此時形機未露,虛無逆運,其理已備,轉乾坤,扭氣機,攬陰陽,奇造化,此謂之『太極一氣』。

 

形意太極學,體現在曲肘上抬之時。心在內而理周乎於形,形在外而理具乎於心。意為心之發,象為形之用,心誠於中,象表於外,內外皆一氣流行,此謂之『一氣含四象』。

 

形意兩儀學,體現在左手前推右手後拉之時。心氣要穩定,手動如撕棉,陰陽且相合,內外如一體,此謂之『六合』。

 

形意三體學,體現在三體成形之時。心氣鎮靜,三體重生,三才之象,萬式之始,此謂之『陰陽相合成三體』。

 

《丹書》中所講的『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便是經典之說。形意拳拳理源於『虛無』,拳式出於『三體』,內氣發於『六合』,勁法歸於『化虛』。這是研究形意拳理論的基本思路和要點,習學者應用心體悟,以明其精,始得其妙。

 

    宋氏形意拳三法詮真

 

目錄

 

序文

 

第一篇   氣法

真氣解

調氣解

丹氣解

通絡解

氣道解

朝元解

 

第二篇    功法

三體解

盤根解

納卦解

騰膜解

 

第三篇    勁法

勁源解

勁起解

拔力解

起落解

相合解

化虛解

 

後跋

 

 

 

序  

 

宋氏形意拳是我國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榮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創形意拳基礎上發展而來。宋世榮、宋世德皆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師之徒,世人尊稱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於宋世榮先生在全面繼承傳統形意拳術的基礎上,創出了新的獨到之處,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時也豐富了形意拳的內容。宋世榮先生在總結習練形意拳經驗的同時,將其悟得的獨到之法,傳於其子宋虎臣、侄宋鐵麟及其他弟子,其獨特之法對形意拳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宋世榮先生家居山西太谷縣,後人稱宋門一派形意拳術為山西宋氏形意拳。

 

宋門先師宋虎臣先生曾講,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術的基本形態載體,宋氏形意拳的絕特之處不在拳術的形態套路,而是蘊含在拳術的「氣法」 、「功法」 和「勁法」之中。

 

這本小冊子根據宋氏形意拳第三代傳人車潤田大師生前的筆記和口述,將宋虎臣、宋鐵麟二位大師傳授的宋氏三法的要點之處,做了概要描述。僅供後學者研究參考。

 

 

                                           編者:車銘君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

 

 

 

第一篇      法

 

真氣解

 

氣者,古人稱之為「炁」(qì)。「炁」乃人體先天之真氣。真氣本在娘胎中蘊生而成,是人之五臟六腑適應自然界變化的先天整體能力。先天之氣旺盛,人之精、氣、神俱強。拳術之勁力源於人體真氣的充盈,真氣足則拳力強。人之真氣伏於腎陰之中,先天真氣依後天之氣調膳。習練形意拳術,須依「氣法」培植養護真氣。

 

調氣解

 

調氣是「氣法」的基本要義。調氣,即通過調整氣息的運行,整合五臟六腑之間的陰陽關係。臟器自身的功能為內、為陰;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為外、為陽。調氣的實質是促導五臟六腑功能的有效發揮,整合五臟六腑之間功能的配合能力。在調氣的過程中,人體氣血的運行得以通暢、協調,進而達到氣血為一,強壯腎陰,培植真氣之目的。

 

丹氣解

 

丹氣是「氣法」的調氣主體。丹田之氣的形成,是呼吸時意守丹田,虛靈下沉,陽既收縮,由內所生的「真息」。其實質是在意念作用下,人體下腹隨呼吸而漲縮產生的波動能量。出現「真息」的感受是下腹發熱。這個過程便是氣沉丹田的過程。

 

氣沉丹田是在意念作用下產生的生理現象。在整合氣血、增強內臟功能上有奇特之功效。丹田之氣的培植不僅需要專門習練培氣,更須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之中堅持腹式呼吸,培植丹田內氣,將內氣精縮聚積于丹田,以增強人體運動搏鬥時,具有充足的發勁能力。

 

通絡解

 

通絡是「氣法」的行氣手段,是引丹田之氣打通經絡。經絡為人體器官通過氣血相互發生作用的聯絡通道。不同臟器聯絡路線的交匯之點便是穴位。打通經絡就是在意念的作用下,引領丹田之氣沿著一定穴位線路運行。以丹田之氣暢通經絡,可達到整合氣血,消除淤滯,協調內外,調動真氣,聚勢而發的效果。這種功力在硬氣功中表現得更為直觀。

 

氣道解

 

氣道是「氣法」的循氣之路,引丹田之氣打通經絡,其循路以「大週天」用氣法為佳。「大週」 ,即大循環之意。行此功法應持腹式呼吸。首先靜心定意,均細呼吸,氣沉丹田。氣定片刻,盡吸一氣,氣自湧泉升於兩肋,然後於耳後升於泥丸;隨之降氣下至印堂,過鼻至喉,喉至夾背,透於前胸,下至丹田,由襠下於湧泉,再由湧泉上翻於外胯,升於脊背,經腹內各臟下於丹田。此「大週天」法,側重調整任督二脈之內氣運行。用此功時,須靜心定神,周身放鬆,勿努憋氣,以鼻呼吸,以意領氣,氣隨意行,序序循環,收功時氣沉丹田。

 

循路「大週天」調氣,以意領氣為基本功夫。「意領」 ,古稱「神轉」,即「思而轉之」的意思。「思轉」的能力須不斷習練。以意領氣要做到有意而無念,即不著於意也不著於領。意起氣即動,意行氣即隨,意止氣即止。有意無念的「有」與「無」 ,可用「有而不經心,無而有意現」去體悟其中之真妙。

 

朝元解

 

朝元是「氣法」的歸功之綜。朝元,即三花、五氣朝元。三花是指人的精、氣、神三寶;五氣即心、肝、脾、肺、腎五氣。朝元的實質是將三花、五氣皆聚頂於百會,在調氣中相合為一。這是修練「氣法」必須要達到的基本功夫。

 

三花、五氣朝元是在「大週天」循氣中修練的。循氣時,丹氣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並行無悖。身不動,則精固而腎水氣朝元;心不妄,則氣固而心火氣朝元;真情寂,則魂藏而肝木氣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肺金氣朝元;四大安,則意鎖而脾土氣朝元。三花、五氣均聚於頂沉于田,週而復始,精養真元,氣力合一。

 

得此功夫的關鍵是,循氣時精不可外馳,氣不可外散,神不可外溢,此乃三寶合一。而身不動、心不妄、真情寂、妄情忘、四大安,則是五氣相合。所有這些,就是要做到循氣時耳不外聞,目不外視,意不外思,達到一渾元整地自然狀態。三花和五氣在調氣中相合,在相合中融為一體,即可築成氣蓄於內、護養元氣、培基練己的大乘內功之基礎。

 

第二篇    功 

 

三體解

 

三體式為站樁功法,也是學習形意拳的入道之門。形意先師李能然講:「萬發出於三體式,凡百運動基於此」 ,「欲進形意之妙用,必先至於三體式」 。三體式站則為樁,行則為拳,是形意之母。三體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俱天、地、人三才之理,合古人「天人合一」之道。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明三體陰陽之理。即「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乃陰陽對立統一,互以為根,相互依存之道理。依此理,站樁時要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周身一氣。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准三體規格之式。宋氏形意拳首推中架,意取古人中庸的思想。中架為中正之勢,兩肋橫開,沉肩墜肘,氣貫上下,重心取中,抗壓抗沖,不飄不鈍。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集三體樁法之功。三體式功法須天天練習,日日不斷,寒暑無阻,持之以恆。「寧可三年不練拳,不可一日無樁功」 。堅持練習才能積累樁法之功力。

 

盤根解

 

盤根為行樁功法,由宋世榮先生習練《內功四經》體悟其妙獨創而得。盤根功法是宋氏形意拳的秘傳功法。盤者,旋也;根者,基也。盤根即盤旋之功。此功法無高難動作,且易學易練,是習練內功的歸功之法,可使人氣血暢通,下盤穩固,步步為樁,閃轉騰挪,變化莫測。

盤根行功的方法是,手成三體式,足以圓旋行。先左旋數圈後轉身換掌右旋數圈,此為任脈左右式;再轉身換掌左旋數圈後轉身換掌右旋,此為督脈左右式。

旋任脈式時,下顎要向前微突。左旋時,左手屈肘前伸推勁,右手屈肘於左肘之下,手心向下。右旋時左右手互換;旋督脈時,下顎要向里微收,左旋時,左手屈肘,手向上直伸,右手屈肘於左肘之下,手心向上,右旋時,左右手互換。行次功法,側重點是增強人體下盤功力。下盤的主要部位是腰、胯、膝、腿、足。古人云:「上以下為基」 。下盤穩固,站如落地生根,動則上體輕盈,這是交手決勝的重要因素。

 

在盤旋中增強下盤功力,關鍵是修鍊下體各部位的合協。其要點是腰為胯主、跨為膝主、膝為腿主、腿為足主。練功時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攜足。催、逼、促、攜均為後者與前者協調和順。在腰、胯、膝、腿、足中,腰為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盤功夫穩固之核心。

 

納卦解

 

納卦是形體功法,是三體式站樁和盤根行樁功法的體態要訣。納即吐納,吐出濁氣,納入清氣;卦為八卦的總稱,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行功時納卦的要領是,身體各個部位要合於卦象之意;內氣之運行要合於卦象之理。這是人與自然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習練樁功若不達卦象之形、之理,則人體氣行狀態難以暢通無滯,無法獲得樁功調氣合血、培植真氣的功效。

乾象為天,頭納乾卦。頭正而豎,前額上提,項頸豎正,後夾下塌。

坤象為地,足納坤卦。兩足趾抓地,左足尖里扣,兩腿形夾剪,膝外曲內直,湧泉盡上縮。

巽象為風,肩納巽卦。沉肩助墜肘,背平身而正,拔背活而順,氣息暢勿滯。

兌象為澤,襠納兌卦。襠宜圓緊,內外相掙,胯之上下,骨縫相催,外柔內剛,不偏不倚。

艮象為山,胸納艮卦。含胸正提,出而不高,開而不束,提胸氣不漲,塌腰氣不滯。

震象為雷,肋納震卦。肋、手、身以氣之呼吸為開閉、為出入、為縱橫,氣隨意而行而止。

離象為火,心納離卦。心火宜下,提胸肋翻龜尾,下氣聚勁練步,意領心氣下腎。

坎象為水,腎納坎卦。腎水上交於心,心氣下達於腎,上下依序循環。

 

騰膜解

 

騰膜是內壯功法。宋氏形意拳功法以內功為主,內功以調氣為重,調氣以騰膜為助。騰者,起離也;膜者,骨膜也。騰膜就是將內氣引入骨與骨膜之間。練氣不練膜,則膜泯不起,氣血難以流串於經絡,這是筋骨不能堅固之因也。

騰膜之法有二。一為揉法,二為拍搗。

揉法分坐揉與卧揉兩式。坐揉為雙盤而坐,左手掌心貼於心下臍上,右掌扶於左掌之上,雙手相貼,由右向左,橫揉腹部,推氣入血,時須半小時以上。卧揉為仰身平卧,兩腿伸直,揉法與坐揉相同。揉腹時,鼻呼鼻吸,意守丹田,氣血相合,一呼一吸與揉腹相應,不急不緩,盡呼盡吸。

揉腹久持數月後,可感胃覺寬大,氣覺凝聚,腹旁兩肋堅而有實,便可加用第二個方法,即拍搗。用小粒卵石裝一小布袋,從心口到兩肋梢密密拍搗,軟凹之處,兼以揉法。堅持拍搗數月後,兩肋氣滿筋堅。隨後可自心口拍搗至前頸,自肋梢拍搗至肩,週而復始。再後由肩拍搗至後頸,上循至玉枕,中行至夾脊,下直到尾閭,週而復始,不可倒行。

通過揉拍二法,可助內氣盈滿,筋骨磨礪,骨膜騰醒,氣循入膜,成就內壯。施行揉拍二法時,應意守丹田,專於積氣,固守中道,一念冥心,所積之氣,充而自周,切不可將氣導入四肢,以防外溢。

 

第三篇    勁  

 

勁源解

 

解形意拳術之勁法,應首先知曉力由何來。形意拳的勁力並非來自努氣憋力,其勁力源於內聚丹田之氣。努氣憋力,勁無源基,三五招式氣即虛無,而丹田內氣由氣血相融而生,意領隨機而發,勁力源涌無斷。宋氏形意拳培植勁源的主要方法為內外雙修。外修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外三合。身呈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成就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居身而落的輕靈身法。內修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內三合。調理氣息,培植真氣,氣聚丹田,融合氣血,氣通八脈,形成一發動全身,一動無不動的上乘功夫。宋氏形意拳三體、盤根等各種功法,均以融氣血聚丹心為基本目的。這是形意拳術培植勁源的要法之宗,此乃勁源於內聚丹氣之中。

 

勁起解

 

任何拳術的發勁,都有一個勁力初起的過程,勁力並非執意而起。宋氏形意拳術發勁的獨特之處是,勁力在有意無念中生起,在隨機順勢中而達。有意無念中生起,是指吸氣時意領丹田內氣聚力;隨機順勢中而達,是指呼氣時勁力在拳式順勢中爆發。宋氏形意拳術的這種起勁之法,在實戰中表現為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起勁發力不傷內氣,周身上下無僵無滯。無念領氣,氣運通暢,無耗內精,這是形意高手久戰不疲的關鍵所在,此乃勁起於無念領氣之時。

 

拔力解

 

拳術的發勁過程雖然時間短暫,但均有拔力階段。拔力,就是將氣轉化為力。宋氏形意拳發勁的上乘功夫為自然拔力,其要法是,拔力於曲往伸行之間。曲往者,迴縮也;伸行者,進式也。曲往為虛、為陰,伸行為實、為陽。在實戰之中,拳式由曲轉伸換式、身法由閉轉騰變身時,胛骨里裹,驟然伸筋,力隨突發拔出。這是形意名家轉氣為力的拔法之要。此乃拔力於曲往伸行之間。

 

起落解

 

拳術的勁力有柔有剛,柔與剛均在招式起落的陰陽之中。起式時手動為陰柔,手在胸部出手時為陽剛;落式時含胸為陰柔,拳到落點時發勁為陽剛。拳式起落中陰陽的變化,也是勁力由柔變剛的轉變。宋氏形意拳柔中出剛的勁法,是勁力在招式一起一落的陰柔中起拔,在轉陽剛中爆發。招式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靂擊地,這是形意大家柔中出剛的絕妙之法。此乃勁爆於一起一落之中。

 

相合解

 

前述勁源、起勁、拔力、起落各解,屬勁法的分段分述之說。宋氏形意拳的勁法之要,妙在形、意、氣、力相合。合者,即整體為一。勁力自丹氣由生至起,由起至拔,由拔至爆,是一個相續的整體過程。其要義簡概是:在吸氣時收腹提氣,兩肋開張,曲往起式,出手拔力;在呼氣中順勢沉氣,收胸為合,伸行落式,爆力而達。整個過程是:意起氣即動,氣動力即生,力生勁即起,勁起力即拔,力拔勁即爆。這個過程是在氣之一吸一呼、式之一起一落的瞬間完成的。在起式中,要氣通肩臂,低身矮架,肘向里裹;在落式時,要柔意筋長,周身放鬆,出手直前。若要達此功法相合之妙,應在實踐中細心品悟,不斷提高。

 

化虛解

 

化虛,即化虛之勁。形意拳的勁力分為明剛、暗柔和化虛三種形態。化虛之勁是勁力的最高境態。「化」為變化之意,即將明剛、暗柔之勁變化為「虛勁」 。「虛」並非虛無,其意是指「精」與「靈」 。通俗而言,就是將明剛之勁升華為「精」 ,將暗柔之勁轉化為「靈」 。「精」與「靈」便是虛中有實,實中帶虛,虛實相兼,變化無窮。

 

化虛之勁與明剛、暗柔之勁在身形及手足動作上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用勁上的區別。明剛、暗柔帶有「劃」力之勁,而「化虛」在用力上是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周身內外,真意用力。「真意」用力的實質是:在發力時,有意無念不著意,神意內外皆貫通;在身形上,三回九轉是一式,拳打三節不見形;在發勁中,起手落式皆為用,曲轉伸進無空回。化虛之勁即拳譜中講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因此,「化虛」的關鍵是用意和用勁的轉化,也是勁法功夫的升華。

 

 

後  

 

宋氏形意拳之「氣法」 、「功法」和「勁法」並非相互獨立之法。「氣法」通過「功法」來修練;「功法」通過「勁法」來展現;「勁法」以「功法」為基礎;「功法」以「氣法」為根本,三者實為一體。宋氏形意拳術將三法之內在聯繫,應用在習練和實戰之中,形成了融合、融通、融順、自然、自如、自發的拳術特色。

 

三法融一,不是單純的技藝問題,需要深刻領悟形意拳拳學理論的要義,正確認識形意拳文化思想的淵源,深入研究形意拳歷史發展的過程,認真探求形意拳名家典籍的精締,這是掌握宋氏形意拳特色不可忽視的問題。

 

                                    (全文終)

心意拳、形意拳前輩功法摘要 (2008-04-11 07:55:38)

標籤:健身 拳譜 心意拳 形意拳 天津 山西 武德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王鴻先生技擊拳法摘要

起手鷹捉要身平,雞腿撐體動作靈。熊膀挑擔肋骨舉,身體中正神貫頂。尾閭穩勁固重心,老虎坐窩藏洞中。未曾開拳頭早抱,車輪旋轉一氣行。《也可:未曾開拳先打顧,閉住五行往裡攻,武藝相戰雲遮月,閉住五行永無凶》。兩手兩扇門,全憑腿打人,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手有出入,氣隨呼吸,出入呼吸,中道不離。提踩隨氣之呼吸,來去任氣之自然。手護外五官,肘護內五臟,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手摩外五行,肘摩內五行,摩經摩脛意氣響連聲。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由心而起,由口而落,口是洞口,丹田是虎窩,出洞入洞緊隨身。出手為鷹,回手為熊,熊出洞虎離穴,捧撐掇碟。起是去,落是打,起落如水之翻浪,起落都打。顧打不分,渾元一體。擰裹鑽翻,擋搓鉤阻,先顧後打,起側落墜。擰絲勁曲中求直,圈中圈柔中生剛。身如弩弓手似葉箭,卸勁開弓出手放箭。穹腰束胯,氣沉丹田。沉肩不如松肩,夾肘不如裹肘,松肩裹肘是顧法,沉肩墜肘是打法。動用分力,靜用合力,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松如繩之系,悍如冰之清。手打、足打、肘打併膝打。腹打去意要沾陰,臀尾打人不見形。上法必須先上身,手足齊到才為真。三口並一口,捨身於懷。拳在懷中變,步在後足蹬,切記舍己要從人。力出於根,氣出於丹,意出於心。起伏轉折,勢正招圓。內五臟動,外五拳隨,起落進退,心身統一,勁整形齊,球體打人。體用兼備,智勇並重。眼明、手奸、腿快、心靈,眼意、心意、手足意,三意要相連,勝敵純自然。拳譜云:「意拳始由岳飛傳,智仁兼勇內中含,學者識得真妙訣,所向無敵純自然。

 

=======================================================================

武承烈先生摘要

束小柔巧,簡捷利快,陰陽相合,動靜互易。

束小柔巧是每一動作必須全身束而為一,縮小目標,以柔制剛,以巧破拙,乃為合適。拳譜云:「束身而起,藏身而落」即是此意也。

簡捷利快不論個人練習,或對敵應用,必須手足簡捷,不走彎路,中道出入,顧打利快,速度迅急,不拖泥帶水,不遲慢緩滯,方得真傳。拳譜云:「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打倒還先慢」即此意也。

陰陽相合陰陽相合乃能得中和之道。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無過而不及,必須陰陽相合,斯道得矣。

動靜互易在拳術中特別重要。當動則動,不當動則靜。動靜互易,不可分離.

 

======================================================================= 

楊永蔚先生摘要

規格,應用,懂勁,入道。

規格:規格者,入門一定之規也。不明此,即理論亦空談耳。故外體之動作,要合乎意拳之規格。如尾閭中正,臀部下穩,圓襠固胯,提胸下腰,按肩練步,提肛挺頸,手不離心,肘不離肋等,必須一一做到。古人云「大匠不能棄規矩」,即是此意。

 

應用如果基本上合乎規格,則要懂得應用,方能知每一動作之目的。應用的好壞,還的看規格的嚴否以斷定,規格嚴者,容易成功。不規格則易敗。所以應用全看規格。拳譜云:「三回九轉是一勢」,就是離不開基本的規格架勢。

懂勁意拳是內功拳之一種,其氣沉丹田,著意蓄髮內勁,不論橫,豎、斜、纏、松、悍、合、堅等勁,均得成為周身一體之整勁,富有彈力之抖絕打擊,對方即會騰空跌出,達到學以致用之目的。否則,徒具優美之姿勢和理解應用之方法,但敵人不為所動,而失去藝術的價值,這就是不懂勁之緣故。

入道就是入了武道,與靜坐之道殊途同歸。此不僅要鍛煉身體和重視呼吸,入道更須鼻吸丹呼,丹吸鼻呼,達於入道境地。拳譜云:「拳即是道」。

楊永蔚先生對心意拳之精闢見解,言簡而意深。規格、應用、懂勁、入道只此八字,如同心意拳五拳和十二形拳只十七個基本動作。手法雖多,其得力總在專而精,手法愈簡單,愈切實有用,意拳就是形式簡單,體用精練的拳術。而先生的八個字乃是正確掌握心意拳的精闢概括。

規格、誚用、懂勁、入道八個字的又一含義。

規格規以至圓,格以至方,沒有規格不成方圓。練心意拳必須按拳譜規格鍛煉,這就是如今心意拳形成五花八門,乃不按規格,自出心才,另立門戶所造成的。不但不符合生理衛生而且有礙身體健康。

應用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我們所練拳術不能健身禦侮,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懂勁懂勁同規格、應用密切相關。形於外者為著,蘊於內者為勁。外勢愈演,內勁愈出。勁之妙訣,圓與順而矣。勁之應用,惟在著熟,著之當否,悉關姿勢。

入道:就是入吾門之道。意拳有意拳本門之妙訣,理法。只要練功得法武術就達上乘。理達則法舉,法舉則源充,源充則流沛。於理法中求神化之境。分而言之則萬法,合而言之,則仍歸一氣。即拳以論勢,勢以言氣。

心意拳是形式簡單的拳種,然「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要想練好心意拳,必須按照心意拳的規格下一番苦功夫。不受一番冰霜凍,哪得梅花放清香 ?

 

==================================================================== 

陳際德先生摘要

穩定重心,協調力均,先顧後打,先縮後伸,先摧後絕。

一、穩定重心是意拳重要之事,也是用拳之良好基礎。如蓋房必先打好根基。否則重心不穩固,不惟出手無根,打彼無力,而且不待人打,先自身歪斜,稍推即倒為人所制。蓋欲穩定重心,必須先求身體的中正,不偏不倚,並要用好尾閭穩勁,合於老虎坐窩之勢,方可達到目的。

二、協調力均與穩定重心有密切之關係,只有身體上下,左右,前後各部之力平均,軀幹方能中正,重心才能穩定。初學意拳的人,取勝心切,動作前傾後仰,左歪右斜,反使敵人有機可乘,自導失著。故必須注意周身上下,用力平均協調一致,成為整體之勁。此不僅立於穩定不敗之地,而且也能合乎生理衛生之道,且姿勢優美。

三、先顧後打拳法之中先顧後打與兵法中之後發制人是同一道理。在顧中則能卸彼之力乘虛而入,而且可借敵無力之手,制服他敗。但是初學之人,往往只顧打人,反而暴露自己之缺點和弱點,被人所敗。當然只顧不打,不合拳法。必須顧打不分,方盡運用之妙。拳譜云:「先打顧法渾身是法」。

四、先縮後伸原是自然現象,無有縮,即無有伸。故縮力愈大,伸力也愈大。前臂用力縮回,後臂受到反射力量,自然伸出有力,形成通臂之力,若只顧前出之手臂往前伸探,不顧往後之手臂縮回,攻擊力小,難免授手於彼。必須形成不斷之連環運動,方使敵無機可乘。

五、先摧後絕打人必須用三節相摧之勁與腰腹之力,先摧而後抖,形成富有彈力之抖勁,打出方能奏效。如果只摧不抖,體外無力,四梢不絕,恐敵不易打出。若只抖絕不摧,易犯空虛飄浮之病,形不成合勁,打不中固定目標。即打中也是無力。故日常練習時,要著意先摧後抖絕之勁。

 

===================================================================== 

布學寬先生摘要

先守後攻,以靜待動,體用兼備,智勇並重。

先守後攻:意拳之拳法,主張先守後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尅制對方。此是靜能制動,先守後攻之妙法。若不先守後攻,而專恃勇猛攻擊者,鮮有不敗者。意拳在技擊中,以武德為重,在自衛的原則下勝敵,故往往不是先發制人,而是後發制人。

以靜待動:是以逸待勞。敵人攻擊,我引進使其落空,使其攻擊徒勞形成強弩之末,我則沾身縱力,靜中求動出而攻之,無有不取勝者。而且止戈為武,古哲名訓。戰鬥即要傷人,非在萬不得已時不敢輕用。故兩國相交,儘力言和,如敵人無理取鬧,我則奮起還擊,消滅之,最終目的仍是和平。即以鬥爭求和平之意。拳法亦同此理。事關武德甚重,學者必須注重。

體用兼備:學會拳術基本功和組織之套路,堅持鍛煉姿勢正確,呼吸出入合乎要領。日久功深,即可使體魄健全,祛病延年,則意拳之本。同時尚要應用方法,實地操演發揮意拳之技擊作用,如是則體用兼備矣。

智勇並重:意拳之有智有勇,先智後勇,而非無的放矢也。智勇並重,不但能掌握拳中之要領,而且對技擊方法,亦能盡其妙用。所以意拳必須要智勇並重才好。

 

=====================================================================

宋鐵麟先生摘要

陽陽、虛實、曲直、剛柔,分合圓活,沉著堅定。

一、陰陽心意拳體用,合乎陰陽道理。動為陽,而靜為陰。起為陽,而落為陰。在拳法上當陽則陽,當陰則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過陰傷陽,過陽傷陰。非得中和之道不可。拳譜云:「拳上陰陽相合,能成為一塊」,即是此意。

二、虛實是體用上不可須臾離者也,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方能應敵自如,變化莫測,而收體用之效。

三、曲直在意拳打法上,其形似直非直,而是曲中求直,並非直出直入。曲者顧也,直者打也。顧要用直中之曲;打要用曲中之直。打出收入,均用擰絲形之扭轉勁。恰如槍彈通過槍筒的來幅線,旋轉而出。方能發勁有力,因出手是旋轉運動,並有化彼之力的作用,攻擊才能奏效。

四、剛柔為意拳中用勁之訣要。柔勁顧,剛勁打。柔非純柔,而是柔中之剛,成為韌勁。內勁含蓄其中至著力點,變剛勁而出,所謂柔極生剛是也。遇敵手攻擊近身,則柔化其勁,引於纏綿之境,所謂柔能克剛是也。如此則得到剛柔轉化,剛柔相濟之妙用。

五、分合圓活事情總是在分與合之轉化中。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顧之則分,打之則合。分則可化敵勁,合則能打成整勁。以整體打局部,以整勁打散勁是容易成功的。如是鍛煉日久,自然周身圓活無滯,分合純任自然,而無動用屢乖怒氣拙力之弊矣。

六、沉著堅定在每一動作中,下盤必須穩固,而收沉著堅定之效。使其上身之圓-活,有基可載,而非飄渺無定之局部活動。無論顧打、分合、曲直、剛柔,皆必須做到沉著堅定方好。

 

====================================================================

樊永慶先生摘要

先橫後豎,先柔後剛,先起後落,先分後合。

先橫後豎:即是先練橫力,而後練豎力也。因為人體質所寄之力,豎力大於橫力。故在意拳中,必先練橫力,而後練豎力,橫力者顧也,豎力者打也。以橫則虛,以豎則實。橫以濟豎,豎以橫用。凡拳皆然,而意拳更為注重。

先柔後剛:柔者剛之極,剛者柔之至。兩者相濟為用,而不可分離。若過剛則折,過柔則軟,皆非柔中之剛,剛中之柔也。在意拳中所用剛,不過轉瞬之間即變為柔。譬如:「槍彈一出,仍是瞄準自衛」。故用柔者顧也,用剛者打也。柔剛相濟,方能取勝。

先起後落:起者去也,落者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也,又起者為動顧敵,落者為靜打敵,起用橫,落用豎,但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方得妙法。

先分後合:在拳中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顧用分力,打用合力,將分力合力緊聯繫,有機配合,則制人可操勝券。

 

====================================================================

李發春先生摘要

體用莫分,手知老嫩,虛實變化,步法單重,呼吸合道,剛柔相濟,內外一致。

一、意拳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為用。自己練時,每一動作必須將敵我分清,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散亂,心存體即是用,用即是體之意念。若一旦遇敵,用之於彼不泥守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此體用莫分之功效也。若只知練體,而不知用,使體用分離,心中昏亂不明,對用認識不清,恐體也難達其健康之目的也。

二、手知老嫩應用時,顧在梢節則嫩,吃在中節則老,打在根節則更老,三者缺一不可。

三、虛實變化拳中有虛有實,有實有虛,變化莫測,使敵防不勝防。

四、步法單重意拳步法以單重為要,而不可雙重。雙重之姿勢重心在兩腿之中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顧打不辨,動作不靈。拳譜云:「雙重則滯」即是此意。而單重之姿勢,重心在後腳,前足可虛也可實。動作靈敏,攻守成宜。故意拳以單重為良基,確有所本也。

五、呼吸合道意拳呼吸之法,分三層道理:初層之道理,乃色身上事,即練拳之準繩,呼吸任其自然,有形於外謂之調息。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二層之道理,謂之法身上事,呼吸有形於內,注意丹田,謂之息調。亦即練氣化神之功夫。三層道理,呼吸乃是心腎相濟之內呼吸,無形無象,綿綿若存,似有似無,無聲無嗅,謂之胎息。亦即是練氣還虛之功夫。故練心意拳者,對呼吸之三層道理,不可不知也。

六、剛柔相濟勁節方面,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應敵變化,若過剛則折,若過柔則軟,必須剛柔相濟為得法。

七、內外合一是意拳中主要骨質。即是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內外如一成為一體。可謂體用兼備。

 

====================================================================

李復貞先生摘要

李師乳名長有,終身鍛煉意拳,達到了爐火純青之神化境地。其手法變化無窮,所向無敵。尤其善於用足,每踢必中。提起長有師傅,曾馳名一時。

李師對意拳原理之陰陽,五行,動靜,虛實,起落,進退,顧打,伸縮,智勇等,均能領悟透徹,運用在鍛煉實踐中,故能有如是超人之成就。尤其善於用「亂而取之」之法,手足齊速度快,攻無不勝,是心意拳傑出之人才。

一、陰陽夫天地萬物,皆是對立而統一者,陰陽一說,正是此對立兩面之代名詞。用形象解釋,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之關係。心意拳是人體運用在技擊方面之運動,自然也不能出乎此陰陽對立兩面之關係。必須先顧後打,打後即顧,顧中有打,打中有顧。將此矛盾之兩面,統一起來,刻苦鍛煉,即可臻於妙境,達到取勝制敵之目的。

二、五行意拳採用五行之說,以金、木、水、火、土之性和內五臟肺、肝、腎、心、脾相配合,則是取生尅之理。而五臟又配五拳運動,則是說明意拳應用制敵和健身之關係。

三、動靜是陰陽對立之說,在意拳上之具體運用,以意為靜,以拳為動,在整套動作中,無論腰身和四肢,皆在一動一靜,互相交換,反覆進行構成拳套,布好陣勢,誘敵陷入我拳套之中。故動靜即是意拳之原理。

四、虛實在鍛煉拳套中,或與敵博斗,布好之拳陣,必須應用虛虛實實之策略應戰。敵虛我實,敵實我虛,誘敵為虛;攻敵為實。顧為虛,打為實,起為虛落為實。真是虛虛實實,時柔時剛,或進或退,或隱或現,聲東擊西使人無從捉摸,陷入我拳套陣勢之中,而後一鼓作氣,出奇制勝,使根本對立之虛實兩面獲得高度有機之統一,而奏奇功。

五、起落起落是身體運動時,相對之兩面,上升為起,下降為落,亦要緊密結合身法,手法,步法皆體現出起伏升降,龍騰虎躍之勢猴縱燕飛之能,增強打擊力量,表現優美之體態。

六、進退進退在技擊中,在用兵中,都是極其重要的。進為攻、退為守。有利時進,不利時退。敵退我進,敵進我退。進退之機關係勝負,當進不進,失機敵遁,當退不退陷於敵手。故意識為主帥,要當機立斷,指揮軀肢,進退連環不斷,使敵無隙可乘達到技擊之妙用。

七、顧打顧打二字,在意拳中特彆強調對敵,必須先顧後打,顧中有打,打中有顧,將此對立之動作,有機而合為一運動整體,方能操勝算。若只顧不打,不易遏制敵人猛攻。若只打不顧,則置己於險地,為拳法中所不取,故先顧後打,成為意拳中之骨質。

八、伸縮伸縮是顧打之時,表現在手法與身法上之運動,而與步法上之進退緊密聯繫,形成整勁。尤其注重縮勁,因為縮得回方能放得出,拉弓射箭之道,盡在於此。

九、智勇智與勇,也是相對而相成的。有智者,方是真勇,不是匹夫之勇。有勇者,方能使智發揮作用,產生物質力量。

心意拳者,為有意之拳,即有智之勇。鬥智而不鬥力,重智而不重勇,以智取不以力勝。故在體育鍛煉上,不僅鍛煉體魄,而且要發揮智力。上述要訣關係至巨,學者必須特別注意。

===================================================================

宋世榮先生摘要

拳術中之靜功,是以呼吸為調息。而拳術中之動功,是以手足動作為調息。進退、起落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具和順,內外神氣相合,謂之調息。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無有停滯,一氣流行,循環無端,謂之停息。亦謂之脫胎神化也。雖然,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之道理則一也。尤其盤根有功,與人較勇,常封鎖對方,不能出手。先生對燕形一拳,練的特殊精妙,能從凳下往來,速度很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郭雲深先生摘要

郭雲深名師云:武術意拳,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易骨,練之以鞏其基,以壯其體;骨質堅如鐵石,而形勢氣質,威嚴狀似泰山。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而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鬆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滑無滯,身體轉動,其輕如羽,方是。

三種練法: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轉動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落要整齊而不散亂。拳譜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是此意。

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譜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化勁:練之周身四肢轉動,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勢規矩仍如前兩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轉動不著力,也不能全不著力,總在心意貫通耳。拳譜云:三回九轉是一勢,亦即是此意。

 

======================================================================

車永宏先生摘要

逆來順受,和而不流,束展統一,攻守均有,神氣圓滿,六合一體,循環無端,練成一氣。

一、逆來順受是消耗對方勇猛攻擊的實力,如蛇吸食以順制逆,以柔克剛引人一線之地,既使彼落空又不太過,使其不能反意反氣反力。

二、和而不流拳術應用時,身體中正,不偏不倚。手足無過不及,齊到齊止,而沒有長入短手之缺點。也就是勁整圓滿,勢正招圓。固定重心,車輪旋轉。尤其感覺最靈,反應最快,能要不勢,莫要停勢,不用說敵來打我,就是攬衣摸袖也不可能。

三、束展統一全身上下束而為一,縮小身形,團結精力,隨束就展,攻其不防。拳譜云:「束展二字一命亡」,就是這個意思。

四、攻守均有拳術在技擊上最重要的一點,不論個人練習和對手應用,總要攻守均有,才能盡技擊之能事。不然,攻守分拆,就容易失敗。

五、神氣圓滿動作形勢雖方,而內則神氣圓滿無滯,體用自如而收健身禦敵的效果。拳譜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養神氣耳。」

六、六合一體是內三合外三合,相合而成為一體。不但身體健康,即應敵也可操勝算。

七、循環無端是人身之氣,由任督之脈循環,毫不間斷,練成混元一氣,升降不分。若動用屢乖,意氣不合,則不能成功。

八、練成一氣在拳術運動中,心中空空洞洞,無物無我,渾然一氣,周身無微不至,應用無處不有,或進或退,任其自便。拳譜云:「拳上一氣」即是此意。

 

===================================================================

劉奇蘭先生遺言摘要

劉奇蘭名師云:意拳之道,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為用。自己練時,眼不可神光散亂,或視一極點,或視自己合骨,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要用之於彼,看彼之兩膀,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之兩足,不要站定成勢,不可專重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不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若用成法,即使能取勝,也是一時之僥倖耳。

所應曉者,須固住自己的神氣,不使散亂,此謂無敵於天下也。拳譜云: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敵將之用者,起如擋搓,落如鉤阻。起如伏龍登天,落似霹雷擊地。起無影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

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起似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但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是內外誠實如一也。此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所用之法也。

若道藝之用者,則不然。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不時出入。拳亦無拳,意亦無意,無意之中乃為真意。

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為真空。雖空乃至實至誠也。

忽然有敵來襲擊,心中並非有意打他 (無意也無心也),隨意而應之。拳譜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這是養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

夫練拳至無拳之境,乃能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而不可測。然能至者鮮矣。

 

宋氏形意拳尋勁要訣 (2008-07-07 07:51:18)

標籤:形意拳 要訣 肋部 按勁 宋氏形意拳 傳統武術 車潤田 雜談 

分類:百年誕辰紀念(宋氏形意專欄)

作者:車潤田先生

 

前臂伸出時,要沉肩墜肘,後大臂向肋部貼擠,後肘向下按勁,不可向後拉開,其氣可頓覺貫於掌拳;兩肘在肋部要靈活,兩手伸縮、出入皆在心口前交搓,猶如在微小的洞口之間一出一入;兩足之氣要隨著足趾抓地而穩固如樁。此乃「出洞入洞」 、「吸胸活肩」的功夫。須下苦功方可達到隨身柔化的境界。

 


推薦閱讀: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的傳承和實戰(終)
論形意拳之開關節
好奇心是最大的驅動力
《體驗真功夫》中,意拳高臣怎樣做到不降低身高的情況下,把腿曲起來的?真的是把脊柱關節拉開了嗎?
練了拳,怎就更像文人了?

TAG:形意拳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