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清朝的滿洲人到底是不是金朝女真人的後裔?
電視劇《山河戀·美人無淚》中的皇太極,實在難以想像,壓得馬都受不了的肥壯漢子怎麼就變這樣了,也是醉了。
努爾哈赤崛起前的女真,大範疇上分為三個部分,一為建州女真,主體是建州三衛;一為海西女真,主體為扈倫四部,與蒙古人交往極多,甚至日常多操蒙語;另一為東海女真,也稱野人女真,為山林中的漁獵部落。
嚴格來說,此時的女真(音為JuSen,諸申、肅慎、主兒扯惕、朱里真均為同音異譯),只是明朝和朝鮮這樣的文明國家紙上的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更不是民族的概念。
直到努爾哈赤發動一系列戰爭,完成了對上述各部的征服之後,後金這個國家,以國家強制的力量推行滿語和創製滿文,並用八旗國家的方式粉碎舊的血緣部落和部落聯盟,以諸子統帶各旗,以臣僕為羽翼,方才建立了一個民族。
這個定型,是在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下令: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席北即錫伯的另一個翻譯,皇太極強調自己本民族原名「滿洲」,不是「女真」,這與他父親建號「後金」追述金朝的一種矛盾,卻也在情理之中。
歷史上,實力貧弱的游牧民族往往會冒認強族之名,比如東漢匈奴衰微,鮮卑崛起,留在北方草原上的十萬落匈奴人就「自號鮮卑」,同樣,強大起來的部族,又會冒認祖先,以示人祖上也是闊過的,必須匈奴漢政權的劉淵就自稱漢朝皇帝的外甥後人,其實漢朝又何嘗嫁過真公主給南匈奴單于?
雍正硃批,馬喀上摺子請安稱主子,還帶了兒子一起,被雍正訓斥「爾子如何到得請安,胡說之極」。要知道,在清朝稱奴才也是一項特權,漢臣亂自稱那叫邀寵。
比如努爾哈赤家族的姓氏,明朝和朝鮮的記載都顯示他姓佟,或者童,偏偏要生造一個愛新覺羅出來,即滿語的「金」,和歷史上的金朝來拉關係,而他的國家組織形態,也在晚年之後越發奴隸制化、蒙古化。
我們今天在電視上看到的「主子」、「奴才」,其實就是這種奴隸制度的殘餘,也是蒙元這種草原帝國的君臣形態的遺留。
到了皇太極時代,他對於乃父這種攀親戚的行為興趣越來越不感冒。
天聰五年八月,皇太極致信祖大壽稱:
「然爾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後。彼一時也,此一時也。」
上文中所說的改族名,也是在天聰九年,即後金君臣開始正式討論「今四方威服,後患已除,無內顧之憂,宜直抵北京」的方略前後。
更宏大的政治目標,讓皇太極對於明朝內部以宋金對抗為鏡鑒的說法非常警惕,就想以強調自身和金朝並非一家來減輕敵意。
當然,從狹義概念來說,後金乃至清朝建號之後的「滿洲人」,絕大多數並不是金代國族女真的直接後裔,至於其統治核心「愛新覺羅家族」就更不是金代女真主體的後裔了。
八旗旗幟鎧甲示意,注意哈,圖上的棉甲其實也是從明軍那兒學的,不是什麼生造出來的。
之所以說絕大多數,是因為後金政權在擴張的過程中,也吸納了完顏部這樣有明顯姓氏特徵的女真人部落,但它的主體,則是金、元時代廣義的女真人,即臣服於金朝政權的部落聯盟。
比如清朝歷代皇帝承認的「肇祖」,在明朝受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的猛哥帖木兒,其統領的部落就叫斡朵里部,即元代在松花江地區設置的斡朵憐萬戶,他是由建州衛指揮使阿哈出引薦,臣服於明朝的,而阿哈出的部落,則是元代的胡里改萬戶。
在金朝,胡里改雖然屬於大的女真範疇,卻一直被單拎出來說,屬於一個具備獨立性的部落聯盟,斡朵憐部與其同處三姓地區(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嚴格來說,也不屬於金代女真的核心圈。
到了明朝初年,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已經南遷到鴨綠江東岸,卻遭到不斷北上侵吞明朝土地的朝鮮李朝擠壓, 最後定居在今開原、鐵嶺以北的廣大地區。
這部分是說核心部族,或者說統治者家族的來源,更廣泛地說「滿洲」這個民族,其實和政治關係非常緊密,明代女真中重要部分「扈倫四部」,也稱海西女真,其得名之海西,根據朝鮮吹噓李朝祖先英明神武的《龍飛御天歌》中特別注釋說明了,朝鮮人將依蘭以上的松花江成為「海西江」,此流域生活的女真人也就被統稱為海西女真。
這部分人,明朝的《東夷考略》記載:「建州、毛憐裔出渤海,居處飲食有華風。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窯,即孰女真完顏種。」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是遼金時代南遷的熟女真後裔,不過由於其明代居住地和蒙古人雜居,究竟誰的影響大,還真說不準。
至於東海女真,更是遭到建州到後金政權的不斷征伐,人口掠回後編入八旗,與索倫三部被統稱為「新滿洲」,而建州、海西女真各部人則成為「佛(舊)滿洲」,這是在清朝入關前,等到入關之後,順治、康熙年間,又把新招撫編入的壯丁稱為「新滿洲」,而將入關前的老人一股腦叫做「佛(舊)滿洲」。
因此,作為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民族,滿洲其實和金朝統治民族女真沒有多大的關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