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為打遊戲把親媽反鎖門外一夜,媽媽為啥沒有遊戲重要? | 育兒百科
近日,家住重慶市南川區的張大姐有點鬱悶,原來她被兒子牛牛(化名)反鎖在門外一夜,媽媽喊破了嗓子也沒回應,孩子卻在家裡玩了一夜的遊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編不禁要問,在孩子眼裡,媽媽為啥沒有遊戲重要?
反鎖媽媽九小時,只為打遊戲
「我當時真的是既沒打他,也沒罵他。」對於兒子舉動,張女士至今都沒有想明白原因。上周的一個晚上,張大姐從外面工作回家已經快11點了,看見兒子牛牛在玩,張女士就照例問了問作業做完了沒。得到孩子肯定的答覆後,張大姐又問,「那你課文背完了嗎?」在得知兒子還有三段課文沒背時,張大姐讓兒子把剩下的課文都背了,「我和姐姐出門去轉轉,你背完了下樓來吃點東西。」說完,張大姐就帶著女兒離開了家。
可是,等到張大姐在家樓下吃完夜宵回家,兒子都沒有下樓來,站在家門口準備開門,張大姐才發現,大門被兒子從屋裡反鎖了。
自己聲音越來越大,拍門聲越來越響,屋裡卻沒有一點聲響,「你開下門嘛,生啥子氣跟我說。」對於媽媽和姐姐的各類問話,牛牛始終沒有回應。一直折騰到第二天早上,張大姐家的門也沒有打開。兒子牛牛始終沒有答應門外的媽媽一句話。害怕兒子出事兒,次日早上8點,張大姐無奈報了警、找來消防隊員。
「等我在陽台上站了幾秒,那個孩子才發現我。」回憶起盪到16樓窗外時看到的情景,消防隊員楊軍有些哭笑不得。當時,家裡只有孩子一個人,正坐在客廳的電腦前打遊戲,看見楊軍站在窗台上,孩子也沒有多少驚訝。等到楊軍跳進家裡把門打開,牛牛仍然淡定地坐在電腦前,除了遊戲,誰也不理。
據了解,平日里的張大姐和丈夫很少在家,與兒子的少有感情上的溝通和交流,兒子牛牛也有些叛逆,媽媽讓背課文的一件小事,成為了親子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這樣的家長,千萬當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像張女士這樣的家長,都會或多或少犯過親子溝通中的禁忌,很多家長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命令、控制、威脅、警告孩子
「你去找別的東西玩。」
「把這裡收拾乾淨。」
「你如果成績再這麼差,玩遊戲時間就別想了。」
這樣的說法方式,在親子教育中不勝枚舉。張大姐在牛牛玩耍時命令「把課文背了」,讓正開心的兒子大為掃興,自然會讓牛牛心生不滿和敵意,孩子就做出了過度抗拒和防衛的行為。
嘮叨、說教,為孩子提供解決辦法
「你不應該那樣,你應該這麼做才對。」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要好好讀書,將來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否則就要撿垃圾。」
當父母試圖指揮、控制孩子,讓孩子完全聽自己的話時,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此時的孩子完全置身事外,沒有一點參與感。這樣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顧及自己的觀點,採取武裝自己的措施。
比較、挖苦、否定、指責孩子
「你看人家小明多聽話,你再看看你。」
「就知道哭,你還有別的本事嗎。」
「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的熱度堅持不了多久。」
這樣的消極的語言模式會深深地刺疼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將感到內疚和無能,越來越沒有自信,在這種模式環境之下,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敵意,同時會感到父母並不愛自己,從而導致像牛牛一樣的叛逆行為的發生。
溝通是促進親子關係的一個重要橋樑。並且,在家庭教育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家長與孩子難以溝通,又談何家庭教育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看看與孩子進行溝通的五大法寶吧!
這樣的家長,孩子才喜歡
真正地去「聽」孩子講話
作為父母,在努力教育孩子之前,也一定得努力、全力地去聽孩子的各種話語。這樣做將讓孩子明白:當你或者其他人說話的時候,他也應該仔細聽才對。仔細傾聽包括三層含義:「積極地參與」,「帶著感情傾聽」,「不要輕易打斷」。
舉個例子,有時當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八歲的女兒在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時,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著,有時會打斷她,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但從未停下來專心去「聽」她想說的話。這樣一來,父母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孩子後,孩子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告訴你」的興趣。另外,在「聽」時,最好做目光接觸,要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願意聽。很多時候,孩子中不過想說父母覺得不太要緊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重要的。如果父母不去拒絕他們,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自然會敞開心扉了。
了解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的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進一步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家長們完全不必將自認為最明智的方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家長可在了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者表明自己的態度。千萬不要自主引領孩子的思想,說教式教育往往會降低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向家長表達感受的時候,得到的往往是評判,甚至是批判。比如:孩子打針,疼,哭了。家長喜歡說:「不就打個針嗎?有那麼疼嗎?有什麼好哭的?」疼就是疼,如果家長認同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接納、被理解,心情自然就放鬆、平和,而如果被家長否定、批判,孩子的情緒就得不到緩解,會被壓抑,時間久了,自然會形成一系列的不良後果。所以,家長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要牢記: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受,只是有些行為是應該限制的。比如,孩子和小朋友鬧矛盾了,回家來非常生氣,一邊和媽媽說,一邊摔玩具發泄。家長或許會說:別生氣了,以後注意點,如果不喜歡就不和他玩了。但這樣的溝通其實並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無論是心理的還是行為的。家長可以試著說:哦,我知道你今天很生氣,是不是?不過,你摔玩具,玩具也會疼的,他們也會很難過的。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的情緒容易平復,而且,也讓孩子知道:生氣了拿玩具撒氣的行為是不好的,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帶來幫助。
多用身體語言,無聲地表達更有力量
表情可以傳達出我們的很多情緒,無聲的語言也能傳遞很多信息。家長即使不說話,表情和肢體語言也會被孩子覺察到。有一位父母說:「在我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我們就有個約定:當我們手拉手的時候,如果我用手捏她的手兩下,就是在對她說『我愛你』。現在她十九歲了,我們還經常這樣表達愛意,只是現在經常是她捏我的手兩下,然後,我們會滿是幸福地相視而笑。」
無聲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快樂,所以對於父母而言,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身體語言,也是進行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
每個孩子都需要與你單獨相處的時光
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為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父親的吼叫聲。其實,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珍惜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畢竟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父母更應該在單獨相處中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實習編輯 | 姚虹君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消息來源 |
推薦閱讀:
※如何在《我的世界1.0》中建造完美的軌道交通?
※B站都上市了,我才知道它是做遊戲的?!
※steam上有哪些類似戰地1的聯網射擊遊戲?
※《倩女幽魂》評價如何?
※我的世界中文版羊毛怎麼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