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學生學習和思想的分化及其成因666雲淡風清 — Windows Live
初二學生學習和思想的分化及其成因
作者:王敏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更新時間:2010-1-18 9:22:53
(一)初中生學習和思想分化的規律
1、學習分化先于思想分化
從客觀因素講,學生進入初中後,由於課程難度、深度的加大,造成學生學業壓力的增加。如果學生自身學習基礎差,或學習方法不適應,都可使心理矛盾加劇。表現出學業分化的特徵是:
(1)學習分化前有個分化準備期。即學生六年級時,在升學因素作用下,有種緊張感;升入中學後,在讚揚聲中又產生了優越感,於是學業和品德上的缺陷被掩蓋了。然而,由於生活環境的變換、師友同學的更新,學習方式的改變,都會引起複雜的心理矛盾。
(2)學習分化出現於初二下學期。這時學生身體迅速發育,自我意識增強,成人感發展,獨立意向明顯,家庭、學校的影響在減弱。
因此,自主性發展要求同自我調控能力之間,存在著突出矛盾,結果使學業波動現象大量出現。調查結果學業波動型學生佔92%,穩定型學生只佔8%。
2、問題行為的出現是思想分化的重要標誌
所謂問題行為,是由於心理因素作用而形成的說謊、厭學、逃學、作弊、早戀、出走、侵犯、不良結交等行為。其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
(1)過失型。由好奇、好動、試探、模仿、畏懼等心理狀態和不良需要引起,以違反紀律的行為方式,如罵人、打架、損壞物品、逃學等,帶有偶發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徵。
(2)侵犯型。受挫折後引起的不良情緒。為消除由憤怒造成的內心緊張,採取發泄的方式,以特定的對象為目標進行發泄、報復,帶有公開性、突發性特點。
(3)離軌型。由於不良的需要,以違反道德規範的方式,如偷竊、欺騙、鬥毆、遊盪、破壞公物等,帶有經常性、有意性特徵。以上都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二)、初中生學習和思想分化現象的成因
1、少年期身心矛盾衝突的影響學生進入初中後,各自心理矛盾日益明顯,主要有:自豪感與自卑感交織。升入中學,有的以勝利者自居,殊不知班級群體中「寵兒」薈萃,漸漸發現那種優勢不復存在。有的對新環境,新的師友,新的教學內容、設備等都不適應,轉而產生焦慮和自卑。輕鬆感與被動感交織。剛入初中,有的學生感到輕鬆,原來的內驅力消失,有的熱衷於娛樂,思想上放鬆,尤其當課程內容悄然加深,尚未意識到,到初二才驚感被動。這些矛盾的交織,實際是對他們盲目自滿情緒的一種否定。
2、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教師教育態度、方法不當的消極影響。首先是教師對少年學生認識上,只看到是「危機期」,沒有看成是「最佳教育期」。其次是教學方法不主動,教學要求過高,加上家長對學生的壓力,都使學生增強了厭學情緒。尤其是過重學習負擔,形成學生重度焦慮。再次是教育態度和方法的失當,如缺乏對學生學業、品德分化採取有效手段,「重智輕德」等。
3、家庭教育失誤的影響,從家教類型看,大致有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健全家庭民主型家教多數具有優勢,但各種類型的家庭都會出現家教失誤。調查表明,父母心理健康狀況差,父母對孩子管教太嚴,家庭成員關係差,對孩子管教態度不一致,對孩子期望過高或過低,缺乏家庭教育知識,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徵,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因襲封建宗法制的「棍棒主義」,或放任自流等,這些都在客觀上產生著負效應。
親子關係類型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親子關係通常分成三種:民主型、專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對幼兒的影響是不同的。研究證明,民主型的親子關係最有益於幼兒個性的良好發展。
1.民主型
父母對孩子是慈祥的、誠懇的,善於與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積極支持子女的愛好、興趣;同時對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對孩子提出明確而又合理的要求,將控制、引導性的訓練與積極鼓勵兒童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相結合。父母與子女關係融洽,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發展較好。
2.專制型
父母給孩子的溫暖、培養、慈祥、同情較少。對孩子過多地干預和禁止,對子女態度簡單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滿足,不支持子女的愛好興趣,更不允許孩子對父母的決定和規則有不同的表示。這類家庭中培養的孩子或是變得順從、缺乏生氣,創造性受到壓抑,無主動性、情緒不安,甚至帶有神經質,不喜歡與同伴交往,憂慮,退縮,懷疑;或是變得自我中心和膽大妄為,在家長面前和背後言行不一。
3.放任型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一般關懷過度,百依百順,寵愛嬌慣;或是消極的,不關心,不信任,缺乏交談,忽視他們的要求;或只看到他們的錯誤和缺點,對子女否定過多,或任其自然發展。這類家庭培養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懶做,生活不能自理,膽小怯懦,蠻橫胡鬧,自私自利,沒有禮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難,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等許多不良品質;但也可能使孩子發展自主、少依賴、創造性強等性格特點。
文章來源於易賢網http://www.ynpxrz.com/n51824c1176.aspx
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家庭關係。父母與子女應該是怎樣的關係?怎樣的家庭氣氛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民主型家庭
最利孩子成長
記者與這名學生取得了聯繫,他告訴記者,他覺得父母很愛他,關心他,但他們的愛成了一種包袱。「我對父母沒有怨言,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太專制了。」
記者了解到,他在學校的成績處於中等水平,但父母總是不斷要求他努力學習,進入上等行列,以致加強了對他的限制和管理,細到了作息時間也要精確到以分鐘計算。
省社科院研究員社會學所胡研究員認為,家長對孩子進行嚴格管理沒有錯,給孩子提出奮鬥目標也沒有錯,但如果忽略了孩子的特點和興趣愛好,一味把家長的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也不好。「父母與子女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加以限制。」
據專家調查,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而小黃的家庭應該屬於專制型: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要求過高,對孩子管得太嚴,而管理的方式則是採取強制要求,要求孩子必須這樣,不準那樣。
「專家曾經做過調查,發現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大多出現在民主型家庭,這類家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懂得該怎樣教育孩子。」專家指出,民主和睦的家庭,父母對孩子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和限制,往往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家庭氣氛民主,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家裡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可以參與到家庭的建設,參與到家庭的決策和活動種,在活動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自豪感,孩子做事、求知有一種良好的情緒,不會因為太多的要求和過高的期盼而產生焦慮和緊張,自然有利於培養良好品質與習慣,他們學習起來也輕鬆而沒有壓力,反而容易提高學習成績。
實際上,這樣的調查結果在多年來的高考冠軍中也得到了印證。記者曾經多年對四川每年的高考冠軍進行採訪,發現幾乎每個冠軍家庭,其父母都不會對孩子提出過高、過多的要求,更不會嚴格限制孩子的一舉一動。
專制型家庭
孩子往往逆反
家長最愛對孩子說的話是:「你就只知道玩,不曉得學習。殊不知這樣的話孩子聽多了,會產生厭煩心理,久了,孩子會焦慮和逆反,會給他們造成過大的壓力。專制型家庭大多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父母們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期盼和要求為出發點,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孩子的特點,玩是他們的天性。如果一味地按照父母的期盼,要求他們這樣、不準那樣,會壓抑他們個性的發展,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壓抑,不懂得與人相處,長大了,他們也會變得只會要求別人這樣不準那樣,會變得自我中心,缺少與人和睦相處的能力。」
調查顯示,專制型家庭由於一切唯父母之命是聽,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較嚴重。在任何一個單位,如果上司給你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職員往往會從心理產生抵觸情緒,大人尚且這樣,何況孩子?
放任型家庭
父母應擔起責來
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這樣的說法:「我確實太忙了,沒有時間管孩子,反正有老師和學校。」其實,說這樣話的家長是大錯特錯了,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型家庭的特點,很多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就什麼都不管,一旦孩子出現點問題,又一味地把責任推給學校,產生家校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
俗話說得好:「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李政老師指出,教育孩子,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孩子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孩子的很多習慣、個性、興趣愛好都是在家裡養成的,他受到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就會在學校里表現除什麼樣的行為習慣和個性特點。如果家長放任自流,而不對孩子進行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教育,那孩子的學習勢必受到影響。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學生,家長的素質和習慣等,往往會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人際關係多種多樣。從教師的領導方式上看,師生人際關係主要有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三種。
在民主型中,教師平等待人,尊重、關心、熱愛每一名學生,學生也尊重、信任、熱愛教師,師生關係和諧融洽。這種類型有益於養成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使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具有較強的集體歸屬感和自我使命感;這種類型容易使教師的教育愛與學習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成長的學習需要與內在動機,從而使他們不斷確認自我,激勵自我,關注集體,投身集體,在充分體認集體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步樹立個體正確的價值觀。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此類型中的學生能夠逐步形成豐富的情感需要,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並能夠以適宜的情感表達方式實現同伴及自身的情感滿足;而當學生遭遇成長困境或學習挫折時,此類型中的學生大多能夠在教師的關愛與引導下,通過師生配合、生生互助或自我反思的方式,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進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在專制型中,教師處於「自我確認」、「自我授權」的絕對的權威地位,不尊重學生,對學生經常命令、指斥、批判,而很少給以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拒絕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在師生關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卑下的地位,教師喜歡扮演絕對權威的行為風格使學生的這種不利處境不斷得到強化,因而很容易導致學生內在精神自我獨立性與完整性的缺失。在情緒反應及行為表現上,此類型中的學生要麼膽怯、恐懼,對教師絕對服從,但卻不能專註於學習任務;要麼壓抑、焦慮,產生逆反心理,懷疑、批判、憎恨教師,對教師進行消極迴避甚至公然抵抗。當然,這也很容易導致同伴之間的情緒反應及價值觀對立,比如那些討厭教師的學生很容易形成集體內部的特殊群體,對害怕教師的學生或擔任班級幹部、執行教師指令的學生進行挑釁甚至人身攻擊。總之,教師經常無原則地行使強制權的後果是消極的,十分不利於學生良好心態的養成。
在放任型中,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不關心學生身心發展的具體需求和發展現狀,學生也往往漠視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此類型中,群體組織在整體上缺乏公信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個別學生身上的不良個性及行為方式也得不到及時的、必要的關注和修正;學生往往各行其是,莫衷一是,同伴之間難以達成價值認同,難以形成集體歸屬感和自我使命感;學生常常由於缺少來自教師的目標激勵、行為監控與信息反饋,導致學習需要、成就動機以及自律意識的匱乏。總之,這種類型也不利於大多數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除上述三種類型外,從學生心理導向及相應行為方式的性質上看,還可將師生關係的結構劃分為不同的維度。西方有學者研究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師生關係結構具有三個維度:衝突性、親密性和過度依賴性,不同年級、種族和經濟地位的學生與教師的關係都表現出這三個方面的特徵。[
有攻擊性行為的學齡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類型及其對策
摘要 :學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消極的社會行為。隨著離異家庭的增多,家長對兒童採取何種教育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呈顯著正相關係,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較少。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大力倡導民主型的方式。
關鍵詞:離異家庭 家庭教育方式 兒童攻擊性行為
一、加強對學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研究的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觀念的更新,人們的婚姻觀也發生著變化。近年來,離婚率逐年上升,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孩子。夫妻離異後,雙方在心理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人不能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各種壓力,在這種不健康的心態下,產生了心理扭曲的家庭教育方式,這無疑給兒童幼小的心靈投下了陰影,造成了兒童心理的畸形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的行為問題,而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就是其中的一種。
學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消極的社會性行為,它是指兒童企圖損害他人或物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可以是身體上的進攻,如打、踢、咬等,可以是言語上的攻擊,如大聲叫嚷、叫別人的綽號、貶低他人、背後說壞話、造謠污衊等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財物。攻擊行為常見於男孩,一般多以動手動腳的攻擊行為為多,而女孩偏重於言語的攻擊行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生物因素、飲食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等。這其中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狀況、家長教養方式等方面。研究發現,父母離婚比父母一方死亡的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傷害更嚴重(Butter 1979),這些孩子變得更壓抑,攻擊性更強;研究還發現,缺損型家庭的男孩攻擊性較強,不是頂撞老師,就是謾罵同學。由於離婚率居高不下,一些孩子無可選擇地只能生活在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里。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由於得不到充分的愛與關懷,會因此產生悲觀、猜疑、憂鬱、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狀態,並因此引發攻擊性行為。因此離異家庭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所謂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時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孩子一出生就生長在大人的評價體系中,一個孩子的成長方向,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教育方式的影響,父母的教育狀況、父母之間對教育的態度,直接影響人在童年時期的性格、心理狀況和自我評價。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有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等,下面分別論述這幾種家庭教育方式類型及相應的對策研究。
二、學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的家庭教育方式類型及其對策
1、專制型教育方式的特點和對策
專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規矩管制子女行為,強調權威和傳統,要求子女服從,常常表現為對子女的強制、命令甚至採用專斷、獨裁的態度。在問卷調查中,家長願意「無論自己說什麼,孩子都聽」的佔65.5%,表示「不願意」和「無所謂」的分別只有26%和4.1%。專制型的父母往往強迫孩子按父母的意願辦事,他們認為兒童必須服從,必須限制兒童的自主性;專制型的家長常常濫用職權,不鼓勵兒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對兒童缺少溫暖和慈愛;並實行高度嚴格的控制,不鼓勵兒童的獨立自主。
案例分析:
小王,6歲半,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剛開學,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經常侵犯同學,課堂上也缺乏自制力,搞惡作劇,令人頭疼。父親急了,就以打罵來解決。有一次同學告狀,王某作業沒完成,還淘氣。回到家裡,爸爸邊打邊說:「天天讓別人告狀,打死你算了!」王某當時就回嘴:「你們看我不順眼,我不要活了!」據母親說,此後只要父親不在場,孩子在遭受責備時,這樣的話也就脫口而出了。
從個案情況來看,在開始時,家長是典型的放任型教育。等到孩子開始自己的學校生活後,發現孩子有這麼多缺點,「望子成龍」的心理又使他們的教育方式演變為「專制型」。特別是父親,稍有不滿,輕則責罵,重則大打出手,並說出一些過激的言語,刺激孩子。這些壓力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了陰影。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小王的父親對孩子由不管不問到強制懲罰使王某的心理發生扭曲,產生自殺心態,這無疑是父親強制教育下的苦果。專制型的父母導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執拗、逃避和神經質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賴、情緒不安和自卑的性格。而父母離異孩子隨家長單親生活或重組家庭,不能象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平時同學歧視、鄰居冷眼,他們往往變得沉默寡言,產生孤僻心理,自卑心理也由此產生,有的產生心理變態,疑神疑鬼、心理暴躁、惹事生非,出現多種行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仍採用專制型的教育方式,而且用懲罰來強制實行,不許孩子有錯誤或失誤,否則就遭到打罵、恐嚇或其他懲罰。
而懲罰是家長教育方式中常見的一種。早在上世紀60年代貝爾克(Belker)等就對父母的強制尤其是對兒童身體上的懲罰與兒童攻擊行為以及其他不良行為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雖然當時的研究方法存在著缺陷,眾多研究結論也不盡一致,但不斷重複的研究逐步趨向一致,就是父母過多地使用強制性懲罰會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除強制懲罰外,家長專橫的態度、過分的束縛等都會令孩子感到獨立自主的權利受到了限制,使孩子無所適叢,易形成敏感、焦慮、畏縮等性格特徵,另外家長態度過於粗暴,對孩子干涉過多,也會引起孩子強烈的不滿情緒,以各種各樣的極端行為來「報復」父母。
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極強的反社會品格,容易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生,是不可取的。加強民主意識是這類家長提高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
2、溺愛型教育方式的特點和對策
愛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和雨露。但盲目的愛是一種溺愛。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保護得過分,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辦理。這類家長既看不到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批評,一味地嬌慣和放縱孩子,甚至不惜作子女的奴隸,把子女捧為「小皇帝」,對子女的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行為採取包庇袒護的錯誤作法,甚至包庇犯罪行為。
案例分析:
某女孩,8周歲,獨生子女,性格刁蠻任性、嬌氣,依賴性強,行為孤僻,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在學校里沉默寡言,從不主動開口說話,即使老師和她主動交談,她也只是以點頭和搖頭或簡短的「是」、「不」來表示自己的意見。在公共場合下很少參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活動和班級開展的集體活動。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父親是會計師,本科學歷,平時比較沉默,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平時和女兒幾乎沒有言語上的交流,對女兒的刁蠻任性的性格教育不多,基本上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從出生開始生活起居就由保姆照管,白天由保姆帶,晚上跟保姆睡,孩子上學由保姆接送,開家長會也由保姆代替。父母對自己女兒在校的情況不大了解。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樹大自然直」,一切隨著孩子自己發展。母親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嚴加管教,自己沒有時間,就讓保姆照顧生活起居,教育的事兒就交給學校了。雖然她已經意識到孩子的性格問題,但又因為工作的繁忙,所以力不從心。孩子從學校回家後,基本上獨自玩耍,當孩子遇事不快時或不配合其母親指令時,其母親總是以大聲訓斥的方法來表示對女兒的不滿。孩子也總是在晚上才能見到自己的父母,所以基本上沒有具體的親情交流及親情分享,與孩子的交流不多。
以上案例中父母只知道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隨事由著孩子,缺乏與孩子交流,使孩子性格刁蠻任性、嬌氣。孩子在家獨自玩耍,行為孤僻;孩子在公共場合下很少參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活動和班級開展的集體活動。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這些都是父母放縱下形成的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在溺愛型家庭中,家長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而愛孩子就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家長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從、服務於孩子,不適當地滿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慾望,處處遷就,事事代勞。在溺愛型的家庭中,家長過於感情用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覺得無比的快樂,孩子做錯事情也不批評,把一點優點總掛在嘴上表揚個不停。家長的這種溺愛、過度保護也會限制兒童活動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導致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形成驕橫、任性的性格,或者形成依賴、懦弱的性格,防礙他們與他人正常交往,往往會導致兒童既有嫉妒和優越感、霸道的一面,又有無能缺乏應有的自主能力的一面。
而父母離異後,孩子隨父或隨母生活,他們很難適應家庭的這種突變,心理會處在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表現出極度的憤懣和絕望。孩子失去一方面的愛,由於補償心理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有的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侵蝕,情緒不穩定、過度自傲或自卑,交往困難。而攻擊性行為與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徵密切相關。溺愛型這種嬌生慣養的家庭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和交際困難等。在這種情況下,當他與其他孩子發生口角或衝突時就有很大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
溺愛型是一種需要否定的教育方式。父母對子女無微無至地關心和愛護是一種自然的愛,但自然的愛與盲目的愛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愛與無原則的嬌慣溺愛不同,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滿足孩子的正當需要,又要抵制孩子不當的要求,培養孩子文明的行為,良好的品德。溺愛並不是真正地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對於溺愛型的家長應注意:對於孩子應當嚴格要求,因為他們的心理並不成熟,對事物認識並不深刻並且是非辨別能力還不夠,需要得到家長的指正。家長不要給孩子一切他想要的東西,讓他從小就明白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要過於誇獎孩子。
3、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特點和對策
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預子女的言行,無視子女的情況和需求,對孩子放任自流、漠不關心、不重視。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長由於忙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例如有些父母只考慮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只想賺到更多的錢,有的父母則把下班後的大部分時間用於看電視和打麻將上,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自然發展。顯然在這種家庭中,孩子沒有得到家長應有的關心。處於成長階段的兒童,比較活潑、真率、愛說愛動,這些使得他們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摯的心理、思想與父母進行交流與溝通,但家長因種種原因疏於與他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的冷漠便會產生不滿,逐漸出現各種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會採用逃課、逃學、離家出走等方式以求吸引父母的注意。另外家長對孩子過於放縱,還會使孩子情緒不穩定,攻擊老師,對抗家長,使老師和家長感到束手無策;嚴重的會導致行為殘忍,欺負小朋友,虐待小動物等等。
家庭缺少溫暖和情感交流容易導致兒童的心理障礙。一個調查結果說明,家庭缺少溫暖和情感交流這比父母離異或死亡的影響還要嚴重。父母對子女不聞不問,對孩子的成就沒有鼓勵,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和正確引導,使孩子認為自己在家庭中不重要。在這種家庭中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的性格。
案例分析:
李某,12歲,家庭不和諧,其父母自他小時起就一直吵鬧不休,父母離異後,其隨母生活,母親為尋找新生活,無暇照顧兒子,連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於在他的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服從父母的管教,所以產生了自殺的心理傾向。無人管教,到處遊盪,後與社會閑散人員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盜竊團伙走上犯罪道路。
在離異家庭中,有些父母產生累贅心理,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包袱。在個案3中父母離異後孩子隨母生活,但母親為尋找新生活無暇管教兒子,孩子由於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到處遊盪,母親的放任與冷漠讓兒子感到孤獨、冷酷,在無人管教下孩子結識社會不良分子在誘導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有的父母則為了再婚方便誰也不願意要孩子,把孩子當做皮球踢來踢去,心情稍有不順,就把孩子當成出氣筒打罵,或不理睬孩子、孤立孩子。而不論男方還是女方再婚後,總有一方不是繼父就是繼母。在家庭中有「繼」的一方,由於心理因素的原因不敢嚴格管理教育,怕另一方有意見說自己後父或後母不親,繼父母與子女中間有一道鴻溝,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就容易形成一種「孤獨感」、「自卑感」。孩子在一個新的家庭中生活,往往看家長的臉色行事,處處小心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對孩子漠不關心這無疑是對孩子多大的打擊,孩子有時甚至出現與家長對抗報復的心理。有證據表明具有積極的親子關係的兒童具有更低的攻擊性和破壞性,消極、冷漠和對抗性的親子關係則促進兒童的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
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教育方式。熱愛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護。而放任型的家長對孩子是冷漠的、忽視的。這類家長應該要經常向孩子表示關懷和愛護,多觀察和多傾聽子女的要求,並尊重子女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
4、民主型教育方式的特點和應注意的問題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長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孩子願與父母坦誠、積極的交流。這種家庭環境是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的。民主型的父母鼓勵子女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個人特質,採取開放的態度與方式與子女溝通,對子女的違規行為很少採用處罰的方式,而是通過接受或雙方讓步,使子女做適當的自律。在民主式教育模式下兒童既有適當的自主自由,又要接受家長的指導與幫助,兒童與家長間互動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專制和放任的。
民主型的家長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而不是盲目的愛。理智的愛是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父母把愛與嚴和諧統一。中國古人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君子愛人也,以德;小人愛人也,以姑息」。就是希望作父母的要善於把握自己的感情,把對子女的愛提高到升華階段。一個真心善於教育子女的父母,一定會把自己對子女自然的愛上升到嚴格的要求。鮑德溫(Baldwin)為代表的費爾斯(Fiels)研究機構研究結果表明寬容民主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起積極影響。民主的家庭中兒童是活躍的,他的攻擊行為和領導行為是親社會的,而且兒童求知慾高,好奇心強並極具創造性。
雖然父母離異後,對孩子的心理不免造成了傷害,但民主型的家長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情感交流,要尊重理解孩子,要讓孩子明白雖然他們已經離婚,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失去了父母的關愛。採取民主型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到有一種安全感,在家庭中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也讓他學習怎麼愛他人並尊重他人,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慢慢地忘記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家長堅持用民主和睦的方式關懷孩子,容易使孩子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獨立、合群、自信,形成積極的、向上的性格。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無疑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但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對家長有更高的要求,由於家長與子女朝夕相處,利害與共,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孩子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都會帶上家庭的烙印。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教育好孩子,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因此,為了教育好孩子,家長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注意家長之間的配合與協調,為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創造和諧、良好、舒適的家庭環境。美國心理學者傑拉德.帕特森認為兒童行為的失控根源在於家庭,在於父母子女之間不正確的相互方式。因此如果僅僅關注兒童的失控行為是不夠的,根本在於創設和睦民主的家庭環境。
三、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離異家庭中家長的教育方式無論是專制型、溺愛型、還是放任型對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高度攻擊性兒童大多數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與攻擊行為問題呈顯著正相關係,雖然離異家庭孩子難免心理上受到了傷害,但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問題比較少,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大力提倡民主型的方式。在民主型方式下,家庭教育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不要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讓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父母應當科學地、理智地愛孩子,關心和理解他們,成為孩子的朋友和顧問。
推薦閱讀:
※萬餘留美學生逾期不歸 後果嚴重!
※中國學生澳洲被慘打,外國的月亮破碎了
※快開學了,學生黨這樣穿,舒適又時髦
※與學生們概談「官殺混雜」女命造
※春天學生黨穿搭來啦!這樣穿超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