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歸來二十載仍是少年

  光明日報記者 鄧凱

  那場啟幕於20年前6月30日午夜的簡短儀式,一直被歷史反覆回味——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時59分15秒,英國米字旗在英國國歌聲中徐徐降落,護旗手將旗幟摘下,疊起,像歷史書合上最後一頁;23時59分58秒,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指揮抬起雙臂,揮動指揮棒,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香港,結束了156年5個月零4天的殖民統治,回歸祖國。

  那一夜,香港大雨。一場醞釀了156年5個月零4天的大雨——

  時間上溯到公元1842年8月29日,烈日炎炎。一隊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在自己的土地上,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今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此前的1841年1月26日,英軍即已登陸並佔領香港島。此後的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再此後的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新界被租給英國99年。南海明珠,愴然北望。誠如金庸先生在《香港賦》中所言:「城下成盟,割我香港,百餘年來,國人痛心。」

  那一夜,大雨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後,英國查爾斯王子攜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披著夜幕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錨處,正是156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陸點。

  那一夜,大雨以追昔撫今的方式,開啟了「東方之珠」的歷史新頁。

  「城上已吹新歲角,窗前猶點舊年燈。」在香港回歸之前的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封面以「香港之死」為題,預言回歸之後香港繁榮難再。聳人聽聞的標題黨,見怪不怪的有色鏡,一時間領銜為西方部分輿論「唱衰」香港的急先鋒。維多利亞港的波濤毫不理會,卷著雄辯的浪花,徑自奔流。

  二十年彈指一揮。站在太平山上,看「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維多利亞港盛況,溢彩流光,美輪美奐,「香港之死」的謬論,懶得一駁。

  恰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指出,按照「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香港實現了和平回歸,改變了歷史上但凡收復失地都要大動干戈的所謂定勢,這在古今中外都是很少見的。「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

  香江傳奇,精彩繼續。

  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1974年5月25日,81歲的毛澤東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對香港問題做過這樣的表態:「都成歷史了!你們剩下一個香港問題,我們現在也不談。到時候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是年輕一代人的事情了!」一動不如一靜。毛澤東自信下一代中國領導人必然能夠找到妥善辦法適時收回香港。

  歷史把接力棒交到了鄧小平手上。

  1982年,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撒切爾夫人談香港問題時,堅定地表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對此中國沒有迴旋餘地。「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在附件一全文刊出了體現「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的方針政策。正是這一被撒切爾夫人稱為「天才性的構想」,開啟了香港歷史發展的新紀元,開啟了當代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一種全新的國家治理實踐。

  紫荊花開20年。「一國兩制」成功踐行20年。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說,20年來,中央管治香港,中央政府、內地各有關方面、香港特區處理香港事務,都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辦事,都以「一國兩制」作為總遵循。「香港回歸後,已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中央政府對香港實行了有效管治」。

  回望20年,中央一直立足戰略和全局高度,指導「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對香港的大政方針一脈相承。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香港發展新情況,審時度勢,穩妥應對,領導對港工作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踐行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說,「一國兩制」作為一項偉大事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分,成為中央政府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課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篇章。

  紫荊花開20年。祖國念茲在茲20年。每當香港特區遭遇重大困難,中央政府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祖國人民總是在第一時間挺起堅強後盾。

  香港回歸不久,金融風暴席捲亞洲。1998年8月,國際金融大鱷狙擊港幣,聯手操縱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擾亂香港金融秩序,港股一瀉千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危急時刻,中央政府果斷決策,鄭重宣布:堅決支持特區維護聯繫匯率制度,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特區政府果斷投入上千億港元,打響驚心動魄的「金融保衛戰」,國際炒家鎩羽而歸。

  談起2003年的非典疫情,儘管14年過去,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語氣依然沉重:「每天看著死亡數字報上來,非常難過。」在這緊急時刻,祖國及時伸出援手,中央領導問他,香港需要什麼幫助,他彙報說,醫療物資不足,「街上的口罩都不夠,什麼都用完了,糟糕得不得了,著急得不得了。」很快,中央政府傾盡全力,克服各種困難,向香港無償提供藥品和防護用具。短短几天,清單上的所有貨物集中在深圳移交給特區政府。

  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使香港經濟遭受重創。在灣仔一家鐘錶行服務31年的黃兆佳,回憶當時的情形仍心有餘悸:「店裡常常空蕩蕩的,店員都比客人多……」很快,祖國送來支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在香港回歸祖國6周年之際簽署,這份「大禮」,飽含著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維護繁榮穩定的關切和決心。更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內地居民赴港「個人游」、支持內地企業到港上市、批准香港銀行在港辦理人民幣業務、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深化粵港區域合作……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等國家重大發展規劃也為香港預留了席位,「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祖國對香港的關懷是全方位的。當香港同胞在海外遭遇印度洋海嘯、埃及車禍、所羅門騷亂等危難時刻,中央領導同志總是在第一時間指示有關部門全力以赴救助。

  2012年12月,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的一個多月,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見了來京述職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習近平明確表態:「大家都很關心中央領導集體實現新老交替後,中央對香港、澳門的方針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今天,我想藉此機會重申:中央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的方針不會變;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職責的決心不會變;支持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的政策也不會變。」三個「不會變」,向港澳各界傳遞了中央貫徹「一國兩制」的堅強決心。

  近年來,香港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關切。2014年6月10日,中央政府首次就香港問題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說:「白皮書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方針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確提出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概念,起到了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出台『8·31決定』,確定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普選制度的核心要素和程序規則,確保普選的正確方向;指導、支持香港特區依法處置非法『佔中』活動,維護了香港社會的法律秩序;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動解釋基本法第104條,遏制、打擊『港獨』勢力,維護了基本法權威和香港法制。」

  見素抱樸,不忘初心。2015年12月,習近平在會見梁振英時強調,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持兩點: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今天的香港,超出了20年前人們的期望」

  漫步夜晚的香港海濱,燈光幻彩,音樂律動,一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詮釋著「東方之珠」的由來。

  觀察行人的神態,就能讀懂一座城市的表情。午夜的銅鑼灣,人流熙熙攘攘,獨行或結伴,或怡然自洽,或笑聲盈耳。咖啡沉穩的飄香,啤酒誇張的泡沫,與這座城市的浪漫舒適絲絲入扣。

  香港的宜居和浪漫,征服了世界上最浪漫的法蘭西民族。法國駐港澳總領事館的數據表明,近10年,在香港居住的法國人翻了一番,總數達到2.5萬人,香港已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法國社群聚居地。

  20年來,在中央力挺下,特區政府和700多萬市民,同心開前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寫下燦爛的篇章: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連續兩年被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評為最具競爭力地區;從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3.2%;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同期增長六成;財政儲備增長98.5%,外匯儲備增加3.16倍;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3.5%以下的低位,基本實現了全民就業;香港居民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3歲和87.3歲,雙雙位居全球前列;香港不僅仍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而且還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平台。

  1997年之前,被「香港已死」的惡毒預言所蠱惑煽動、紛紛移民海外的香港人,20年來又紛紛迴流。香港特區護照的「含金量」越來越高,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或落地簽待遇;對香港前途不看好、紛紛撤離的資金,20年來又爭先恐後地湧進香港。根據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目前是僅次於倫敦、紐約和新加坡的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100家銀行中,超過70家已進駐香港。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1997年,我們的股市市值只有3.2萬億港元,內地改革開放給香港金融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沒有國家的發展,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承認,「一國兩制」在香港運作良好。英中貿易協會主席、怡和集團執行董事詹姆斯·沙遜勛爵日前表示:「今天的香港,超出了20年前人們的期望。」

  「香港正經歷有史以來最民主的時代」

  香港特區政府在一份資料里這樣寫道:「如果說有一種可以定義香港人的意識形態,那一定就是法治。」

  回歸後,《香港回歸條例》一通過,原有的600多條法律除少數幾條需要修改,都可過渡為特別行政區法律,香港的法律制度以最快速度被延續。

  回歸後,香港居民所珍視的法治、自由、公正、廉潔等核心價值仍然廣受尊崇。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6年至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司法獨立在全球實行普通法的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三,在亞洲排名第一。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法治水平」一項的全球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到2015年的第11位。

  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袁國強說:「回歸後,香港特區普通法制度、法治和司法獨立,全部得以維持,基本法發揮了基石作用,給予市民極大的信心。」

  在港英時期,香港被稱為「有自由沒民主」。香港中聯辦法律部部長、清華大學法學院原院長王振民說:「在英國統治香港的156年時間裡,香港總督由英國政府指派,港英政府高官也基本上由英國人擔任,英國政府還向香港派駐政治顧問。1997年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完全由香港永久居民組成,中國政府不派任何內地人員到特區政府任職。香港享有的這些高度自治權是前所未有的,很多方面超過了聯邦制國家之下各組成邦所能享有的自治權。」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說:「回歸以前的絕大部分時間,港英政府從來不全力推行民主,相當一段時間香港的立法機構代表都是港督委任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於管治更有利。而回歸以後,從第一屆特區立法會開始,議員都是由選舉產生。」

  回歸後,香港居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越來越高。在每5年一個輪迴的選舉周期內,香港至少舉行5場大的選舉,每一場選舉都是依法有序進行。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席從第一屆佔1/3的20席,增加至第三屆的半數30席。立法會議席由60席增至70席;選舉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委員由800人增至1200人。2016年,220萬名選民在立法會選舉中投票,投票率58%,創下香港自1997年以來登記選民人數、投票人數和投票率最高紀錄。

  「香港正經歷有史以來最民主的時代。」香港最大的政團香港民建聯主席李慧瓊說。

  20年來,在基本法框架下,港人對民主制度進行了充分探索,為日後民主政制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隨著香港回歸、基本法落實,港人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這是香港民主制度的重大變化。

  「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2016年,香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3歲,女性達到87.3歲。香港成為全世界最長壽的地方之一。

  但香港仍然存在貧富差距較大、房價高的問題。行政長官梁振英介紹,2013年,特區政府以家庭平均月收入為標準,設立香港歷史上第一條貧困線。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評價說:「設定貧困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量化的方式檢視社會貧困狀況,引導政策制定和檢查措施成效,體現政府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定決心,值得肯定。」

  回歸前,廣大香港勞工一直缺乏退休保障。2000年,特區政府實施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為私營機構設定強制性供款計劃,幫助僱員為退休生活儲蓄。截至2016年底,強積金制度已覆蓋270萬人,總資產凈值超過6400億港元。

  回歸以來,香港之所以一直保持高就業率,近5年來失業率保持在3.3%左右,基本實現全民就業,是因為特區政府通過立法程序,修訂了勞工法例,制定帶薪侍產假等措施;實施法定最低工資制度,不斷提高僱員的收入,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勞動力市場。

  解決房屋問題也是特區政府發力的方向。特區政府在2014年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採取靈活變通和供應主導的策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梁振英說:「未來3年到4年,陸續落成的新房子,總量是9.6萬套,比5年前增加了大約50%。」

  為保衛民眾「舌尖上的安全」,特區政府採取「從農場到餐桌」的策略,檢查食物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多年來,香港食品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在九龍啟德發展區C區,兩棟連體大樓——特區政府又一重大民生項目——香港兒童醫院即將竣工。這是香港首家專門收治各區醫院轉介的疑難、罕見病症兒童的專科醫院。亮黃的牆壁,卡通圖案的牆紙,充滿童趣和人性化風格。據設計和承建方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介紹,醫院總投資130億元,建成後可提供460個床位。

  特區政府宣布,未來10年將預留2000億港元推動醫院發展計劃,興建更多新醫院並擴展醫療設施和服務,支持中醫藥的持續發展,興建中醫醫院,加強中醫藥服務和研發。

  即將於7月1日就職特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林鄭月娥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仍將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將在發展經濟方面扮演更多的角色。」

  這是我的祖國,也是你的祖國

  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一位戴眼鏡、著西裝的香港年輕人,一曲《我的中國心》,讓億萬國人在熱淚盈眶的同時,記住了一個名字:張明敏。億萬國人的熱淚,映照著同一顆祖國對香港盼歸的心。

  32年後,有一首內地的著名歌曲,在香港引起共鳴,變成了「網紅」。一位台灣女作家在香港大學作「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在互動環節時,她問聽眾:「你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回答:《我的祖國》。女作家有些錯愕,笑問:「真的?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周偉立站起來,剛開口唱「一條大河波浪寬」,現場馬上許多人接唱「風吹稻花香兩岸……」接唱的人越來越多,變成了大合唱,有的人眼含淚花。這個視頻讓無數網友動容。不錯,儘管這裡的人們說著還不熟練的普通話,儘管這裡的街道還保留著半中半英的地名,但這裡,是我的祖國,也是你的祖國;這裡,有我的榮光,也有你的榮光。

  大型駐港中資企業華潤集團,主要負責香港副食品供應,被市民形象地譽為香港的「菜籃子」。據董事長傅育寧介紹,20年間,中央政府和內地省份風雨無阻,為香港運送「數量足、質量優、價格平」的食品。據統計,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產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由內地供應。不僅是食品,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電量佔全港電力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東江水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七至八成。

  1997年香港GDP相當於內地的18%以上,而現在只相當於3%左右。儘管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佔比逐漸下降,但它對國家的價值和意義始終重要,其特殊作用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產生新的內涵,這是2016年底的一組數據:

  ——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占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2.1%;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台,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累計集資53431億港元,香港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逾7000億元;

  ——香港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佔比50.7%;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結餘為6251億元。

  …………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說:「現在我們常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但20年前香港只是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今天,它已真正進入到國際金融中心的行列。」

  香港也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為祖國作出新的貢獻。正如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所言,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定位,就是做好「超級聯繫人」,在「一國兩制」安排下,發揮好「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在金融、投資、專業服務、貿易、物流、文化、創意、創新和科技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過去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香港能成為金融、航運、貿易和物流中心,未來『一帶一路』也將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更大機遇。」林鄭月娥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夠為「一帶一路」項目進行資金融通,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香港也可以提供風險管理和評估服務,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香港可以作出的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與廣東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歷史性的機遇,這裡集聚了相當完整的高科技產業鏈,各城市的互補優勢明顯。如果能夠很好地整合協同,就有機會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在香港和深圳口岸,有一個特殊群體每天在來來往往,他們叫「跨境學童」,由最初數百人增至目前大約3萬人。他們擁有香港戶籍,住在深圳,每天經由各個口岸過境到香港上學。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春節派「利是」賞花車,端午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舞火龍吃月餅……這些傳統的過節習俗,這些深藏在香港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在回歸後,都將香港和內地緊密聯繫在一起,將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從大興安嶺火災、華東水災、雲南地震、廣東風災等救災捐贈活動,到「希望工程」「苗圃行動」「春蕾工程」等扶貧助學活動,再到「健康快車」「光明行動」「亮睛工程」等醫治病患同胞行動,廣大香港同胞無私捐助。霍英東、李嘉誠、蒙民偉、邵逸夫、李兆基,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幾乎鐫刻在全國各地的校園建築上。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香港同胞紛紛伸出援手,共投入100億港元支援災區重建。

  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血脈相連,香港的前途與祖國休戚與共。正如習近平所說,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堅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共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20年,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最符合國家利益、最符合香港情況、最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是祖國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尤為重要的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動的實證。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一下海輪,詩人難抑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水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這是詩人旅美期間含著悲憤寫下的著名愛國詩篇《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詩人已逝,滄海已成桑田。香港巨變,足以告慰詩心;但詩句永存,燭照歷史,激勵今人。

  正如提出「歷史終結論」的弗朗西斯·福山,後來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觀點,提出「香港已死」的《財富》雜誌,它的窘境卻不得不靠其姊妹刊《時代》來收拾。《時代》在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以25頁的篇幅評估了香港的變化,否定了《財富》關於回歸將令香港「死亡」的預言。它甚至有些阿諛地說:「香港明白,在這樣一個幸運時刻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運了!此時此刻,中國內地正變得日益自由和開放,可以給予香港——這個混血的、有點外國風情的孩子可能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過的機會。的確,如果你才10歲,眼前卻擺著整個世界,那是怎樣一個境界?」

  而二十載歸來,香港已成翩然美少年。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30日 05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
推薦閱讀:

第85屆奧斯卡提名公布 李安《少年派》入圍11項大獎
大同刀削麵:少年心中最好吃的面。
俄羅斯新一代城市少年面面觀
明亮的青春

TAG:少年 | 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