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士兵嘩變,錦州外城失陷,祖大壽鏖戰清軍,洪承疇遲疑不前
洪承疇(之八)
崇禎十三年三月,清兵開始進駐義州。
義州位於大凌河畔,周圍土地肥沃,比廣寧距離錦州更近。清軍在舊城的基礎上加以修造,駐兵屯田,謀劃以這裡為基地,進一步攻取錦州、松山等地。
清軍陸續向義州運送糧草,鑄造六十門紅夷大炮,招募千餘名擅長登梯的士兵,又買了一萬匹哈喇慎馬。這期間,雙方在錦州一帶多次交戰,但總體的作戰規模並不大。
率領明軍駐守錦州的依然是祖大壽,皇太極命令各位親王輪番帶兵圍困錦州,朝鮮也派兵參與圍困錦州。清軍的策略非常明確,就是採用當年大凌河一樣的戰法,環城立營,深溝高壘,阻斷錦州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圍而不攻,要把城裡的明軍活活困死。
清軍圍住錦州的祖大壽,真正的目的是殲滅來援的明軍主力,圍點打援,要明軍離開堅城高牆,讓明軍走出來、動起來,以便發揮八旗軍機動作戰的優勢。這種戰術當年在大凌河取得成功。
最初,清軍的包圍很鬆懈,比如多爾袞和豪格等人,通常駐紮在錦州城外三十多里的地方,部下的一些將士還有不少人趁機回家,圍城的效果並不好。
對此皇太極非常不滿,崇禎十四年三月,他對圍城不力的多爾袞、豪格等人降爵罰銀。改派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圍困錦州,樹柵挖壕,安設大炮,徹底阻斷錦州與外界的聯繫。
城中的明軍感覺到了切實的壓力。祖大壽的軍中有不少蒙古人,帶兵的是蒙古的貝勒諾木齊和台吉吳巴什。錦州城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他們就謀劃要與清軍合作,準備充當內應,奪取錦州。
祖大壽及時發現他們的圖謀,先下手為強,要捉拿諾木齊和台吉吳巴什等人。蒙古士兵嘩變,與明軍在城中廝殺起來。清軍的阿濟格等人趁夜登上錦州城,助力叛軍,一舉奪下錦州外城。祖大壽率軍退守內城,諾木齊等人帶領六千蒙古兵投降。
外城陷落之後,錦州告急。
早在正月間,洪承疇率領吳三桂、王廷臣、曹變蛟、白廣恩四位總兵出山海關,進駐寧遠。洪承疇親赴松山察看形勢,認為明軍兵力不足,於是徵調宣府總兵官楊國柱、大同總兵官王朴、密雲總兵官唐通和榆林總兵官馬科等人率軍增援。
清軍的很大一部分糧草由朝鮮水師運送,洪承疇派水師擊敗朝鮮水師。洪承疇性情穩重,制訂策略時考慮周全,比如他定下一條規矩,出兵征戰,必須「師行糧從」,就是糧草一定要隨軍同行,而且數量足夠支撐一年。考慮到當時的運輸條件,這樣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
錦州城中,祖大壽率軍經常出擊巷戰,奪回被佔領的東關。城中有人尋機逃出,說城裡的糧草還能支撐半年,並且捎來祖大壽的作戰建議:「宜車營逼之,毋輕戰。」
祖大壽與八旗軍交手二十餘年,熟悉他們的戰術,知道怎麼樣對抗最為有力,就是結成穩固的戰陣,步步為營,慢慢向前推進,不可草率出戰。這個想法與洪承疇的意見相似,所以洪承疇集合了各方大軍,但遲遲不敢向前決戰。
前篇:極少被提起的一仗:三千明軍固守孤城四個多月,比寧遠之戰強多了
於左 撰,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