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戚建海的《太極拳與十三式》

戚建海的《太極拳與十三式》  

2009-01-17 21:18:17|  分類: 太極研究 |字型大小 訂閱

-->-->

作者:戚建海     百花山轉抄

1988年《武魂》第一期,刊登了吳文翰同志《何為太極拳的長拳和十三式》一文。拜讀之餘甚感興趣。文中關於「早期太極拳中沒有一百單八式的太極長拳」的說法,講得頗有道理,筆者有同感。但文中「我們不能再把太極拳和十三式混為一談」的觀點,實又不敢苟同。

王宗岳的《太極拳釋名》里,清楚地寫著:「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式。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式者,分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故又名太極拳。」這段精闢的論述,已高度概括和總結了太極拳和十三式的關係,顯然是無右置疑的。

各派太極拳,各有其風格和特點,拳架、動作編排有繁有簡。如有72勢、64勢、48勢、和32勢 等,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由輕靈柔緩的圓形運動和螺旋式曲線運動所組成。拳架每一動作的開合、出入、領落、旋轉等都由一個圓圈表現出來。所以,太極拳亦可叫 圓形運動。無論是立體圓或平面圓,每一圓之中,均含四正:掤、捋、擠、按;四斜:採、挒、肘、靠的八門勁別。太極拳要求對稱協調,走架按照「意欲向上,必 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向右;前去之中,必有後撐;進退須有轉換和往複須有摺疊」等原則進行練習。「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之五行自然包括其中。 只是拳架的編排,為了突出練習某個或某些勁別,在外形上更為明顯而已,這就是拳架中的「勢」。以楊式太極拳「野馬分鬃」為例,「靠」較為突出,「抱虎歸 山」以「採」、「挒」較為顯著,「攬雀尾」是以練習掤、捋、擠、按為主的拳勢,故太極拳每勢中,五行、八法均寓於其中。技擊中的手法、肘法、腿法、腳法、 靠法、跌法和擒拿法等著法,都是以十三式為核心,融於一體而打出的著法。因此,拳架中的每勢每著均由十三式組成。

吳文翰同志認為,十三式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練用。筆者認為,體和用不能截然分開。倘若太極拳架中不含十三式,那麼,推手中的十三式,不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推手功夫豈不就成了空中樓閣,推手功夫焉能提高?散手功夫又何以實現?

據尚存史料蔣發傳《總歌兼體用連聯解》(以下簡稱《總歌》)和《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以下簡稱《圖解》),與王宗岳的《太極拳釋名》中的十三式,皆同出一源,雖略的悖異,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現摘錄於此,奉諸讀者:

 

《總歌兼體用連聯解》

一圓即太極

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上下分兩儀

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

進退呈四象

此層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往來,其練是董法,其用是伏貼法。

開合是乾坤

此層天地相合,陰陽交合,其練是抽扯法,其用是撐法。

出入綜坎離

此層火降水升,水火沸騰,其練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領落錯震巽

此層雷風鼓動,有起有伏,其練是抑揚法,其用是激法。

迎抵推艮兌

此層為口為耳,能聽能問,彼此通氣,其練是稱法,其用是虛靈法。

命名十三式,總而合為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別之為十三。

此是真秘訣,其中所包一圓、兩儀、四象、八卦,各有秘訣,一絲不紊。一太極圖之中,而十三式俱現。

秘莫秘於此矣,萬萬勿輕施。秘戒學者,慎重傳人,切忌濫授。

 

《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

本太極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勢,每勢要練夠十三字,即一圓、兩儀、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終。余師云:苟非其人,道不虛傳。

以上《總歌》、《圖解》摘自1935年開封出版的杜元化著《太極拳正宗》秘藏本。今與吳文翰同志討論太極拳與十三式,筆者冒昧公開此秘訣,實為違犯門規,敬請本門前輩原諒。

《總歌》、《圖解》為武當太極拳秘訣之一,由王宗岳之門人蔣發承留下來,在河南溫縣趙堡鎮代代秘傳。

《總歌》有歌、有解、有練法、又有用法。其拳理言簡意賅,樸實無華。它運用了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唯物辯證法,以《周易》陰陽學說和道家的「柔弱勝剛強」的原理,創立了太極拳的科學體系。

《圖解》124字,字裡行間,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它將《周易》、十三式、推手、散手熔於一圖之中,圖文並茂,直觀形象,通俗易懂,精微奧妙,趣味橫生。

《總歌》和《圖解》有機地反映了太極拳與《周易》的關係,深刻地揭示太極拳技擊的奧秘,充分地體現了古樸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古老太極拳理論的又一瑰寶。

學 者默識揣摩,仔細領悟其每層含義和《圖解》,將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名師任長春嘗言:「練太極者,若不知此中秘訣與各層圖解,雖朝夕用 功,或整年累月甚至練之數十年之久,在彼謂『只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謂妄想耳。可以下一斷語,比如愚人妄想升仙路,瞎漢夜走入深山。不惟無益甚 且有損」。

《總歌》和《圖解》中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可釋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五行(含四象)加八卦(乾坤、坎離、震巽、 艮兌),八五含之為十三,即為十三式。《總歌》中「一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正是十三樣手法。《總歌》中的「一太極圖中,而十三式俱 現」,一語道破了十三式的由來。此後,人們所創編的太極劍套路稱為十三劍,太極槍稱為十三槍,太極刀稱為十三刀,趙堡還有太極十三把棍,……。所以,如此眾多「十三」,總是與太極拳聯繫在一起的。

趙堡太極拳是以「輕靈圓活,步圓圈」著稱,走架速度較快,練一趟4至6分 鍾。前輩名師鄭伯英青年時代,日練百餘趟,趙堡素有「年打萬遍拳」之傳。其拳架按照《總歌》、《圖解》要求進行鍛煉。《總歌》共分七層。其功夫由淺入深, 由表及裡,由內達外,其收效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體。每層又有不同的練法。第七層「迎抵推艮兌」,迎者,迎接,靜以待備;抵者,作推、作擠,角觸之謂也。 此時,拳架功夫已初步上身,已具備知己知彼、能問能聽,能相互通氣之雙手推手的基礎。

通 過以上七層功夫的練習後,達到了一定水平,便可向高一層次轉化。刻苦練習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等技之雙人推手,逐步進入第八層「背絲扣」功夫。練至「背絲 扣」時,陰陽自分,虛實分明,進入無極而太極,恍惚才有一點明機之靈感。只要遵循「極柔極剛極虛靈」的原則,將拳架逐步縮小,在不改變原拳架套路的基礎 上,逐漸加圈,逐步提高拳藝的技擊難度。全身以腰為主軸,以胯為主輪,使四大節、八小節安軸安輪,周身上下、內外,以神意為統帥,練成自然虛靈之體,當可 自如運用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胯圈、足圈、丹田亦轉圈,此乃一圈一太極。如此日日貫輸,方可步入「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犯者應手立撲的第九層高 手和第十層妙手功夫。趙堡歷代皆以此十層功夫代代秘傳。趙堡太極拳,它是以十三式、推手和散手融於一體的拳架,它真正體現了武術的原貌。故趙堡太極拳又名 三合一太極拳。

簡而言之,王宗岳的《太極拳釋名》的十三式,與蔣發所傳的太極十三式《總歌》和《圖解》,足以說明太極拳可稱十三式,十三式亦可叫太極拳。

筆者對《總歌》、《圖解》認識膚淺,謬誤難免,願與吳文翰同志共商討,敬請海內外行家斧正。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41-42-43-44-45
《北派太極拳源流揭秘》------李師融著
攔擦衣(陳式太極拳)實戰講座--孫國璽
太極拳眾多流派特點概述(2)
陳氏太極拳的六步練習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