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2)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

 

上篇

一、題

(一) 總 題 諸 聖 眾

覺行圓滿

功德莊嚴(題三世諸佛)

注:佛:全稱佛陀,意為覺悟了的聖人。佛的覺悟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世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

大方圓滿

獨妙真常(題三世諸佛)

法身不動

應化無窮(題三世諸佛)

菩提微妙

福德莊嚴(題諸佛菩薩)

注1: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為覺有情,即覺悟了的眾生。菩薩雖未斷盡煩惱、無明,但已發普度眾生之菩提心。

注2:菩提:覺悟之意。

慈悲具足

智慧圓通(題諸佛菩薩)

密行妙戒

內證真如(題諸菩薩)

注1:密行:即微細護持戒行。亦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悉能持守無缺。或謂菩薩示現聲聞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隱密本地之妙戒,故稱密行。《凈心戒觀》雲:「聖賢密行,內智外愚。」

注2:妙戒:殊勝之戒行。菩薩之大乘戒稱妙戒,相對於小乘戒(粗戒)而言。

注3:內證:又作自內證,即自己內心所體悟證得之真理。內證系自己所獨自證得者,故又稱己證。《成實論》卷1雲:「佛法可自證之,不可以己所證傳與他人。」

注4:真如: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意即真實者。一般以眾生本具的自性清凈心或真心、佛性為真如。

上求下化

少欲多聞(題諸菩薩、聲聞)

注1:菩薩的覺悟有兩層含義:自覺、覺他,即所謂「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注2:聲聞:指通過聞聽佛之言教,觀四諦之理而得覺悟的人。經過修行可證四種果位,分別為:初果須陀洹(預流果) ;二果斯陀含(一來果);三果阿那含(不還果);四果阿羅漢(無學果)。

佛光清凈

心月圓明(題諸佛菩薩)

注:心月:心的本性,完滿具足,明朗清凈,猶如滿月。

身光妙好

心月圓明(題諸佛菩薩)

注:身光:從佛菩薩身體所發出來的光明,又稱色光;與心光(智光)合稱為二光。

法雲祥瑞

慧日輝煌(題諸佛菩薩)

注1:法雲:佛菩薩的智慧慈悲猶如大雲,遍蔭整個法界。

注2:慧日:以日光喻佛的智慧,普照眾生。

慈悲乃大

喜舍則通(題三世諸佛)

真心不動

悲願無邊(題諸大菩薩)

註:大菩薩:指深行之菩薩。又發自利利他之願心,實行佛道,於菩薩位中已達不退位,稱為大菩薩;尚在退位者,則為小菩薩。

悲心似海

宏願齊天(題諸大菩薩)

身行清凈

心跡圓明(集佛經句,題諸聖眾)

注1:身行:即身所行善惡之業。《持世經》卷1云:「身行清凈,口行清凈,意行清凈。」

注2:心跡:謂心在內而跡現於外。《楞嚴經》卷6云:「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

得未曾得

成無所成(集佛經句,題諸佛菩薩)

注1:《解深密經》卷4云:「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

注2:《佛說超日明三昧經》云:「取無所取,成無所成,覺無所覺,無取無舍,乃號為佛。」

同登真實岸

獨坐大雄峰(題諸聖眾)

注1:聖眾:聖者的聚合;特別指佛、菩薩、緣覺、聲聞的聚合。

注2:百丈禪師云:「獨坐大雄峰。」 乃禪宗公案。獨坐,有獨立於宇宙,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意;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別名。

佛力超三界

法音遍十方(題三世諸佛)

注1:佛力:佛之力用。即佛之智力、方便力、願力等。

注2: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注3:法音:佛之教法、教說。或指宣講、讀誦佛法的聲音。

因地起行願

果門證智悲(題諸佛菩薩)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題諸阿羅漢)

注1:阿羅漢:略稱羅漢,意為應供,即斷除了一切煩惱、應當受到人天供養的聖人。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注2:漏盡:漏,即煩惱;漏盡,即斷盡三界的煩惱而得阿羅漢果。

注3:心空

1)心性廣大,能容攝萬象,猶如虛空;(2)謂心遠離諸障害而空寂無相。

注4:龐蘊有詩偈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觀緣成正覺

聞法悟無生(題諸緣覺、聲聞)

注1:緣覺:也譯為獨覺、辟支佛,指獨自修行而得覺悟的人。據小乘佛教,觀十二因緣而能斷惑證真,即為緣覺;一說以觀天地自然變遷等外緣而得覺悟,即為緣覺。

注2: 無生:遠離種種生滅變化。又作無生忍、無生法忍,即忍可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無生之理。事物的生滅變化是現象,其本性為空,這種絕對的理境即是無生。

成正等妙圓覺

發慈悲喜舍心(題諸聖眾)

注1:正等妙圓覺:即正覺、等覺、妙覺、圓覺。正覺:正確的覺悟;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主要指佛的覺悟而言。等覺:等同佛的覺悟;指在十地菩薩以上的覺悟境界。妙覺:斷盡一切煩惱而顯現智慧的境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階位,在等覺之上,過此即是佛位。圓覺:即圓滿的靈覺,是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本覺真心。

注2:慈悲喜舍:即四無量心,指四種廣大的利益眾生的心愿。慈即給予眾生快樂;悲即拔除眾生痛苦;喜即隨喜眾生的功德;舍即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拋開一切怨親差別之相。

因地常行六度

果頭不受一塵(題諸佛菩薩)

注1:因地:與果地對說,指修行佛道之階位。可分二種

1) 對佛果而言,等覺以下悉為因地;(2)對初地以上之菩薩而言,地前菩薩悉為因地。

注2:六度:即六波羅蜜;指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德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注3:果頭:又稱果上;依修行而證得之位,稱果地,此果地在因位之上,故稱果上。

注4:《傳燈錄》卷17云:「若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智慧遠離三界

慈悲不舍眾生(題諸聖眾)

聖智幽微難測

佛身應化無窮(題三世諸佛)

了達甚深般若

圓通無上菩提(題三世諸佛)

注1:般若:智慧之意。

注2:無上菩提: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為菩提;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

成就無邊功德

慈悲一切眾生(題諸佛菩薩)

如去如來常自在

不生不滅本無為(題法身佛)

注1:法身佛:又稱法佛、法身、法性身。小乘以佛所說之教法及佛所得之無漏功德法等為佛之法身;大乘則除此以外,以常住真實普遍平等理體之真如法性為佛之法身,謂法身即無漏無為、無生無滅、常住不變。

注2:如去:如來的別名。若將tathagata拆分為tatha(如) 和gata(去),則為如去;若將其拆分為tatha(如)和agata(來),則為如來。

注3:如來:指已經覺悟了的人,佛的十號之一。如即不變、真如之意;來即現身於現世之意。

注4:自在

1)內心遠離煩惱的束縛,進退都融通無礙;(2)佛、菩薩具足的能力,如觀境自在、作用自在、剎土自在、壽命自在等。

注5:不生不滅:即常住之意,與生滅對說。就絕對真理而言,並無所謂生滅。

注6:無為:又稱無為法。不是由因緣、條件而製作成的,超越於生滅變化之上的東西。

背塵合覺除人執

絕相離言證法空(題諸聖眾)

注1:背塵合覺:背離俗世種種煩惱、顛倒而臻於覺悟。反之則為背覺合塵。

注2:人執:執著於人的主體,以之為有自我、自性;即我執。

注3:絕相離言:絕相,即離相,遠離種種相對相。離言,即第一義諦之絕對境界非言語思慮所能及,又稱離言絕慮或言亡慮絕。

注4:法空:現象界的存在都是因緣組合而成,無實在的自性,因而是空。

悟平等性空緣起

破無明我執境貪(題諸聖眾)

注1:平等:指一切現象在共性、空性上沒有差別。

注2:性空緣起:又稱緣起性空。性空:自性為空。緣起:是佛教對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宇宙萬物,都是由條件或原因(即所謂緣、因緣)的集合而生成,緣集則成,緣去則滅。

注3:無明:沒有理性光明的狀態;沒有方向的混沌狀態。這是世界與生命的最原始狀態。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痛,皆由無明而來。又叫無始無明,因其從何而來?從何時有?是怎樣有的?佛教亦無解釋。如果有答案,則已不是無明了。

注4:我執

1)執著於我,以為我是一永恆不變的存在;(2)執著於自己的見解。

注5:境貪:貪戀對象、外境。

惑盡情空無所得

我亡執破有何依(題諸聖眾)

注1:我亡:指無我。一切有情都是由五取蘊假和合而成,別無真實之生命主體可言,稱人無我,又稱人空、我空。

注2:竺摩法師雲:「佛學是唯心,亦是心物一如;以佛學雖談唯心,闡明萬法,皆由心造,但到最後一步,惑盡情空——執破我亡,不但物空,心亦不存。」

注3:《楞嚴經》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摩訶般若經》雲:「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無所得。」

注4:無依:猶言無著。謂雖處於萬境而一無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條件所左右,或指遠離煩惱系縛之境界。

身心不動入三昧

真妄皆空證一如(題諸聖眾)

注1:三昧: 又作三昧定、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譯為等持、定、正定、正意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安定狀態。通常所謂禪定,即指此而言。

注2:一如: 一,即不二、絕對;如,即真如、實相。一如,即絕對不二的真理、實相。

先登彼岸出三界

常轉**度眾生(題諸聖眾)

注1:**:佛教的真理之輪。**轉起,能摧破種種煩惱,使眾生轉迷成悟,故佛教稱說法為轉**。

注2:眾生:又作群生、含生、群萌等,指三界之內所有有情生靈。

出一切音聲說法

現無邊色相度人(題諸佛菩薩)

月不住空蓮處水

鹿歸於野鳥離籠(題諸菩薩、阿羅漢)

注1:《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涅槃經·壽命品》雲:「佛不染世法,如蓮華處水,善斷有漏種,永渡生死流。」

注2:《出曜經》雲:「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又,《楞嚴經》卷5云:「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

鵝棄水池魚脫網

鹿歸林野鳥游空(題諸阿羅漢)

注1:《法句經·阿羅漢品》云:「正念奮勇者,彼不樂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或云:「正念自精進,無處使執著,如鵝棄池去,一處又一處。」

注2:《大明高僧傳》卷8云:「卸欲梏如魚脫網。」

注3:《法句經·阿羅漢品》云:「是彼所行境,如鳥游虛空,蹤跡不可得。」

覺行圓滿得無漏

信毀普觀度有緣(題三世諸佛)

註:《華嚴經》云:「一切諸佛,於信於毀二種眾生,大悲普觀,平等無異。」

棄恩求道發悲願

留惑潤生踐大心(題諸菩薩)

注1:棄恩:捨棄父母的恩愛,出家修行。有偈曰:「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注2:悲願:大悲願力的略稱,指佛、菩薩本著大慈悲心而起的濟度眾生的誓願。

注3:留惑潤生:大乘謂修菩薩行者,為便於度化眾生,不求一生斷盡煩惱,而留一分煩惱(主要為欲界男女貪愛),浸潤業種,死後受生於人天之中,繼續修菩薩行,以利益眾生。據法相宗義,留惑潤生,在初地菩薩至七地菩薩位。

注4:大心:大菩提心;求覺悟的偉大的心愿。

如來功德不思議

菩薩願行難測量(題諸佛菩薩)

註:《華嚴經》卷2云:「如來功德不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

如來解脫不思議

菩薩修行難了知(題諸佛菩薩)

註:《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云:「修行菩薩善巧方便甚難了知。」

常行六度修真道

普為眾生作福田(題諸佛菩薩)

註:《華嚴經》卷3云:「無量諸佛現世間,普為眾生作福田。」

履踐初心修正智

志求大道度群生(題諸菩薩)

甚深妙智不思議

無上大悲難了知(題諸佛菩薩)

成就無邊功德海

了知一切眾生心(集《華嚴經》句,題諸佛菩薩)

注1:《華嚴經》卷4云:「佛昔修行實方便,成就無邊功德海。」

注2:《華嚴經》卷76云:「彼菩薩摩訶薩,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眾生心。」

眾生未盡不成佛

苦海無邊常作舟(題諸菩薩)

常行一切波羅蜜

廣濟無邊生死流(題三世諸佛)

注1:《華嚴經》卷46云:「一切諸佛,常行一切諸波羅蜜。」

注2:生死流:以生死能令人漂沒,故稱為生死流。《無量壽經》卷下云:「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無貪無欲無瞋礙

離垢離塵離苦輪(題諸聖眾)

註:苦輪:生死之苦果流轉不息,迴轉如輪,故稱為苦輪。

心開意解身柔順

漏盡覺圓智妙明(題諸聖眾)

覺圓果滿大方廣

凈極光通真妙明(題三世諸佛)

註:《楞嚴經》卷6云:「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慈威定慧應機現

卵化濕胎隨類生(題諸菩薩)

注1:《楞嚴經》卷6云:「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注2:卵化濕胎:指四生,即眾生依出生方式分為四類:卵生,化生,濕生,胎生。

注3:隨類生:菩薩隨一切眾生之類而生,以度化之。

甚深悲智甚希有

無上覺行無等倫(題三世諸佛)

如來解脫是究竟

菩薩修行無盡窮(題諸佛菩薩)

上中下善皆通達

身語意行悉凈嚴(題三世諸佛)

妙法常施十方世界

大悲不舍一切眾生(題諸佛菩薩)

註:《華嚴經》卷46云:「大悲不舍一切眾生」。《大智度論》卷27云:「菩薩雖得諸法實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眾生。」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上求佛果,下化眾生(題諸聖眾)

乘般若船,至涅槃岸

以金剛劍,截煩惱根(題諸聖眾)

註:金剛劍:又作智劍,喻指清凈智慧可斷除煩惱之縛絆,猶如利劍。

由煩惱中,得真自在

坐微塵里,轉大**(題三世諸佛)

注:《楞嚴經》雲:「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

破有法王,不離妙有

解空尊者,常住真空(題諸聖眾)

注1:法王:法門之王,指佛而言。

注2:解空:能善解諸法緣起無自性,一切皆空的道理。五百羅漢中,有不少以解空為名的尊者。如,須菩提稱「解空第一尊者」。

注3真空妙有:真如遠離一切妄想執著,不增不減,這是真空;但另一方面,真如為常住不變,為現象界成立的根據,故也有真實的有之意,這是妙有。

如來四智不離八識

菩薩一心具足萬行(題諸佛菩薩)

注1:依唯識說,有漏的八識可轉成無漏的四智。八識:心的八個主要的根本的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四智:四種無漏的智慧,一般為佛果之智慧,分別為: (1)大圓鏡智,由轉第八識而得;(2)平等性智,由轉第七識而得;(3)妙觀察智,由轉第六識而得;(4)成所作智,由轉前五識而得。

注2:一心:指絕對無二之心性。一心具萬行,指一心具萬種功德,心靈圓滿具足一切法。《摩訶般若經》卷19云:「若般若慧發,則一心具足萬行。」

菩薩因行,超塵脫俗

如來果德,絕妙非凡(題諸佛菩薩)

悲心澆灌眾生大地

法眼洞明諸佛真源(題諸菩薩)

注1:《華嚴經》雲:「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注2:法眼:觀照最高真理的智慧之眼。特指菩薩的智慧眼能透觀一切法的分別相,因而能具足一切法門,以救度眾生。

起大乘心,莊嚴佛土

發菩薩願,利樂眾生(題嵌大乘菩薩)

現聲聞身,厭離三界

行菩薩道,利樂眾生(題諸聲聞)

注:《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雲:「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凈佛土。」

三世如來,莊嚴妙好

十方國土,清凈光明(題三世諸佛及十方佛土)

意解心開,生大歡喜

功圓德滿,具妙神通(題諸聖眾)

不去不來,法身常在

緣生緣滅,應化無窮(題三世諸佛)

菩薩心行,智悲不二

如來色相,微妙第一(題諸佛菩薩)

成就菩提,常行六度

莊嚴地獄,不舍一人(題諸菩薩)

註:李炳南《佛學十四講》云:「莊嚴地獄,不舍一人。」

普度眾生,慈悲廣大

獨尊三界,智慧圓通(題三世諸佛)

證果圓通,不生不滅

隨緣任運,如去如來(題三世諸佛)

發菩提心,被精進鎧

持智慧劍,摧魔羅軍(題諸聖眾)

菩薩慈悲,由真心而出

如來智慧,非妄念所知(題諸佛菩薩)

苦樂本空花,慈悲常念

死生如幻夢,智慧不迷(題諸佛菩薩)

於苦海度生,**常轉

為行人指路,慧炬高擎(題諸佛菩薩)

注:行人:又稱修行人、行者,泛指一般修行佛道之人。

現忿怒身,調伏剛強者

以淫慾相,鉤牽愛染人(題諸明王)

注1:明王:明王一般指諸佛菩薩為降伏魔障煩惱而示現的忿怒身,因其能以智慧光明摧破煩惱業障,故稱明王。

注2:忿怒身:即忿怒相;密教中常見的佛像,多作瞋目、舉腕之形,呈現忿怒威猛狀。

注3:調伏

1) 指內在之調和、控御身口意三業,制伏諸惡行。(2)指對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敵、惡魔外道等舍惡降伏。謂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注4:淫慾相:密宗供奉的本尊中常有單體或雙體的歡喜佛,雙體歡喜佛的形象往往是站立的裸體男身,雙臂擁抱一裸體少女。此類形象往往是象徵性的,一般而言,男表示方便,女表示智慧。另外,密教有「以欲制欲」的修道法,《維摩詰經》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金剛頂經》雲:「奇哉自性凈,隨染欲自然;離染清凈故,以染而調伏。」

普現十方世界無來去

妙觀一切因緣有變遷(題諸佛菩薩)

菩薩智通三世皆平等

佛陀身遍十方無往來(題諸佛菩薩)

以菩提燈,照徹執迷長夜

乘般若筏,脫離生死激流(題諸聖眾)

觀落葉飛花,證性空緣起

感朝生暮死,悟平等圓融(題諸辟支佛)

注:辟支佛:又譯為緣覺、獨覺,意為孤獨的佛;指獨自修行,自求覺悟、解脫的聖人。

金剛摧破鏡中魔,不空成就

般若斷除心裡結,頓顯真如(題諸聖眾)

注1:金剛

1)金剛石。(2)金剛杵的略稱,古印度一種武器,佛教用以象徵破迷開悟、摧破煩惱魔障的武器。(3)金剛力士的略稱。(4)指極其堅固之意,轉指最上、最勝之意。

注2:魔:又譯作磨,即魔事。魔為梵文魔羅的略稱,指能障礙、破壞人修學佛道的各種因素。一般來說有五種

1)煩惱魔;(2)五陰(五蘊)魔;(3)病魔;(4)死魔;(5)鬼神魔,即障礙佛道或與佛法為敵的天、神、鬼,又稱惡魔;特別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及其眷屬,稱天魔,波旬又稱魔王。

彼岸先登,終成正等妙圓覺

**常轉,大發慈悲喜舍心(題諸聖眾)

隨化度人,神通已達真方便

安禪住世,顯隱莫知大自由(題諸聖眾)

注1:隨化:隨緣化物;隨機度化;隨他之所欲而化自在。

注2:神通: 即依修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的作用。

注3:方便:為了接引眾生而施的權宜的方法。

注4:安禪:潛心於坐禪。又可表示心靈的安穩狀態,猶言入定。

注5:顯隱:佛、菩薩、羅漢等依禪定自在之力可示現十八種神變,其中有顯 (指於大眾之前,百千度自在顯現其身)、隱(亦能百千度自在隱沒其身)。

注6:自由:禪宗指從煩惱束縛中獲得解脫,達到自在無礙之狀態。

智願智行,智願願行皆智智

如來如去,如來來去俱如如(題三世諸佛)

注1:智願:智、願之合稱;或指依智慧所發之大悲弘願。

注2:智行:智慧與福德之行。六波羅蜜中,智慧是智,其它是行。

注3:智智:佛的一切智,即一切智智。所謂一切智智,即一切智者之智。

注4:如如:又作真如,即一切萬法真實不變之本性。

妙應普施,如來功德甚難解

潛修密證,菩薩願行不易知(題諸佛菩薩)

菩薩因行甚細微,無從思議

如來果德太深廣,不可測量(題諸佛菩薩)

果德廣深,如來智力不思議

因行久遠,菩薩悲心難測量(題諸佛菩薩)

註:智力:由智慧而來的力量。

醒夢恆一,由緣得度住真覺

涅輪不二,隨類受生起大悲(題諸菩薩)

起精進行,盡除煩惱殺心賊

得無漏果,安住涅槃證法身(題諸阿羅漢)

注1:心賊:賊,即煩惱,因煩惱能賊害善法。殺心賊,即斷除心中的煩惱。

注3:無漏果:無漏,即沒有染污、煩惱。無漏果,指阿羅漢果。

注4:涅槃:又稱般涅槃。漢譯為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指從一切煩惱中解脫出來,超離生死苦、不生不滅、永恆安樂的境界。又,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亦稱涅槃、般涅槃、大涅槃。

此身易壞似泥船,疾行真實道

三界無安猶火宅,誠發出離心(題諸阿羅漢)

注1:《三慧經》雲:「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

注2:真實道:通向真實之解脫的道路;即佛道。

注3:《法華經·譬喻品》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注4:出離心:希求從迷妄、苦惱的世界解脫出來的心。

地獄不空,不證菩提,發大乘心施普度

無明永斷,永離煩惱,得羅漢果住真如(題諸菩薩、阿羅漢)

就塵垢坐金剛道場,滅心行解甚深秘密,幻變真常本貫通,大悲不可稱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於世間證究竟涅槃,離言語轉微妙**,菩提方便皆圓滿,極果無從思議,超越時空濟眾生(題三世諸佛)

注1:金剛道場:即金剛場;如金剛般堅固的覺悟的場所。

注2:甚深秘密:甚深:指如來所證之真如理智境界,深妙難解,非聲聞、緣覺之所能知,故稱甚深。秘密:深奧隱密,不易為人知,如佛所具神通力,或佛所未曾宣說之密意。

注3:甘露:意為不死之神葯。佛教常用以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眾生之身心。

注4:究竟涅槃:覺悟的極致的境界;最殊勝的涅槃境界。又稱無上涅槃、大般涅槃。

注5:極果:最高的覺悟,至極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阿羅漢果。


推薦閱讀:

佛教基本知識(六)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佛教三字經》新注 六度
《地藏法門大氣電波傳播》
怎麼修凈土法門?

TAG:佛教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