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講座

 第一講  漢字的歷史

   我國漢字源於象形,最早的文字是七、八千年前的意符文字。這種文字寄寓於古人的情感或某種內涵的符號,這種符號就如一幅幅圖畫。例如圖1,這個符號表示:熱。它的上面是個灼熱的太陽,正噴著火,熏烤著群山。可能是古人想告訴我們:他們生活的時代,地球的氣候十分炎熱吧。

             

 

   遠古的人類需要溝通思想、交流意見時,只能當面說話,遠了就聽不見了。如果為了留住這久遠的紀事,就在石壁上或龜甲上刻下來,這就出現了意符文字。如神農氏的族人在生活的地方總要在一種樹上掛上他們的標記:下邊一堆木頭,木頭堆上—個躺著的人,人身上蓋著草。

  這個符號中記錄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炎帝神農氏嘗百草中了毒,昏死過去。族人以為他死了,就架起了木堆,把首領平放在上面,準備火化。因天下大雨,族人便割了許多樹葉蓋在首領的身上。第二天,首領竟醒了!神農氏咂咂嘴,嘗了樹葉上滴下來的水,就命族人把樹葉煮了湯,他喝了後,竟奇蹟般地康復了。族人感激這種神奇的樹救了他們的首領,就畫下了這個符號,掛在樹上,告訴大家:這是「起死回生」樹。這符號便成了神農氏—族的圖騰,這種樹就是茶樹。「茶」這個字的造型就是神農氏—族的圖騰,今天也能看出這個字是由多個象形文字組合而成的。

  意符文字是漢字的源頭。象形只是六書之一。什麼是「六書」?就是指組成字體的六種方法,除了象形,還有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

  按照漢字演變的歷史,我將各種漢字以其先後排列如下:

 

 

       一、甲骨文

  又經歷了二、三千年,到了商代,在部落祭祀時因占卜所需,將一些吉凶辭語刻在龜甲、獸骨(少量人骨)上。明清時期,安陽的商都廢墟上被農民挖出了大量有文字的甲骨,藥材商當做藥材收購走了。1899年一些學者從藥材商手裡發現了甲骨文字,失落二、三千年的甲骨文,才得於重現人寰的。

 

       

       二、篆書

   大概又經歷了千年的演變,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趨向規整形成「大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文字自行其道,還出現了「蝌蚪」、「鳥篆」。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種混亂不堪的局面才得於結束。始皇帝進行了「書同文」的改革,推行「秦篆」,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小篆」。秦以前的文字是刻在甲骨、陶器、鐘鼎上的,用的筆是刀。秦代開始使用毛筆書寫。發明毛筆的據說是大將軍蒙恬。

         

                       

三、隸書

   到了漢代,小篆的圓整特點轉向方折,開始盛行隸書,不再講究「六書」了,體現了漢代人的創新精神。

           

     

 

                 四、草書

   漢代多戰事,特別一些緊急公文、奏章,需要快速,就產生了草書。初期的草書,由隸書演化而來,名為「章草」。一般認為是書寫章奏或章程所用的。章草解散了隸體,使書體更加簡捷。章草改變了橫平豎直,筆筆間斷的隸書寫法,成為圓轉牽連,粗細交替,形態簡約的字體。字右仍有波磔,保留了一些隸意,不同於今草的特徵。有人說,這是「粗書」。其實章草這個「草」字,並不是說潦草,而是有創新的褒意在裡面。

 

              

        五、行書

  對於一般人來說,草書很難看懂,有時這緊急公文送來,不知其意,干著急!後來減少連筆,才有了「行書」這一字體。行書盛行於唐代,以「二王」為代表(王獻之、王羲之)。

          

 

                 

 六、楷書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朝以北魏立國最久,所以北碑又稱魏碑,其書法是我國書法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這種書體是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唐歐陽詢初學王羲之書法,後汲取了北朝銘石字體的筆法,逐漸形成了勁險峭拔而又清和秀潤的書風,號為「歐體」,開創了唐代楷書的新紀年。歐陽詢的碑帖,千百年來成為後世學書的字范。

   這是我的一幅拙作:楷書文天祥的「正氣歌」:

          

                                                   第二講 天道酬勤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在傳授書法的過程中,我是喜歡開門見山的,對學書者的第一課就是講:

 

學書無捷徑,

只有勤是金。

堅持不鬆懈,

持之書有成。

 

沒有個三年五載是學不成的。我也以歷屆得獎學生學書的頑強作風誘導學生,成功是屬於勤奮者的,使學生認識到天道酬勤的道理,堅持個三年五載也是可能的。

   在前一講中,我講到漢字始於象形文字,一個個都是形聲表意的圖畫,乃至於寄寓某種內涵和情感,經過七、八千年的錘鍊演變,這些象形符號才變成美崙美煥的文字,在藝術殿堂里取得了—席令人高仰的地位。在周代,書法就成了「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後世一直把書法教育作為重要課題,兒童一入學就寫毛筆字。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個偉大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頫……一個個不朽的名字閃耀著光輝。

       六歲那年,我進了村裡的私塾,同樣拿起了毛筆寫字。我問先生:「讀書,為什麼要寫字?」先生卻說:「你不會寫字,人家怎知道你讀什麼?」我就認認真真寫字,馬馬虎虎讀書。後來另一位先生告訴我:「眼過千遍,不及手寫一遍。」我才知道寫字的重要。

    那麼,古人是怎樣學習書法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要數晉代鍾鯀和王羲之。特別是王羲之,他的書法十分了得,被譽為「書聖」。王羲之學習書法十分勤奮,坐、立、行都在用手指劃寫著,久而久之連衣服都寫爛了。有一年到了紹興姑母家,姑母見他在習「

」字,指著永字的右邊那個「乚」,搖搖頭,說:「無神采。」王羲之的姑母書法造詣也很深,羲之問:怎麼寫才好呢?姑母並不回答,買了幾隻鵝養在池中,讓他天天去觀察鵝的泳姿。他天天去看,就著池水,在石上練習「乚」,終於寫出了這筆畫的神彩來了。書聖對鵝情有獨鐘的原因就在於此。

   古人學書常用晒乾的方磚當紙,在方磚上書寫,有時在沙盤中練習書寫,不僅可以節約紙張,而且可以增強臂力,更好地訓練懸肘、懸臂書寫的能力。他們的刻苦精神是值得讚揚與學習的。

    我們的漢字書法是線的藝術。漢字不同於其他文字,歷來用毛筆書寫。如今,大多數人用泊來品鋼筆、鉛筆來寫漢字,失去了許多漢字的節奏感和韻律美。漢字軟筆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國粹,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學會用毛筆書寫漢字。有一定的軟筆書法基礎後,再用硬筆書寫漢字就能洋為中用,也能把軟筆書法的技藝應用到硬筆書寫中去,並能將漢字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表現出來。

   書法的表現技法分為「用筆」、「結構」、「章法」三部分。

   今天先講筆的選擇:

   筆有軟、硬兩種,毛筆屬軟筆。怎樣選擇毛筆呢?

   毛筆有羊毫、雞毫。羊毫最軟,彈性較差;雞毫雖軟,卻有一種特殊的柔韌有力的彈性;紫毫,是用冬天的野兔毛製成的,冬毫硬,有彈性;狼(黃鼠狼)毫,較硬,彈性強;兼毫,有紫羊毫與狼羊毫兩種,是羊毫里加野兔毫或狼毫的品種,彈性適中,剛柔相濟,蘇州的「加健大白雲」就是兼毫筆,非常適合書寫。

   選購時,要看筆桿正,筆鋒長,筆毛粗細均勻;再看筆頭尖、齊、圓的為好。我在購賣時,將毛筆尖用口水化開,用手指壓扁後看尖毛,平齊的是好筆;再捏圓筆尖,在手心裡寫寫,用後看筆尖不散,就是理想的好筆。

   今天硬筆書法方興未艾,這是書法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中國漢字書法藝術的—個旁枝,正處在成長的春春期。

其實硬筆書法古己有之,用刀在甲骨玉石上刻字,竹枝、柳枝在陶器上刻畫文字;如今有鋼筆、圓珠筆、水筆……書寫的用筆,種類很多,書法僅靠工具是不夠的,古人云:「字,心畫也。」令人深思啊!當然,硬筆書寫仍應該以毛筆書法的技法為基礎。怎樣把毛筆書寫的節奏感和韻律美表現出來呢?那是用筆的方法問題。別急!下一講講的就是這東西。今天就說到這裡,再貼幾個字和你們再見。

       

 

 

第三講  筆法 

   上一講,談到毛筆的選購,再補述一下硬筆的選擇。

   鉛筆, 對學生來說,書寫文字,宜用HB這種型號的鉛筆,繪畫時要選擇B型鉛筆,素描時需4B-6B的鉛筆。中華繪圖鉛筆(上海第一鉛筆廠出品),木杆是紅色的為正品,質量最優。

   鋼筆一般用銥金筆,選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觀察筆尖的中縫(引流墨水的),是否在正中?不在中間,左右兩部分粗細就不均勻,將會影響寫字的質量;再在紙上畫畫,看筆頭是否光滑。

  2.要求灌墨水試用,一般商店只肯讓顧客蘸墨水試用。

   蘸墨水書寫時, 落筆有意輕重交替變換,注觀察墨線是否也能同樣粗細地變化。如稍加點力墨線就粗了,說明筆頭軟,此筆的使用壽命不長;如果需用較大的力墨線才變粗,說明筆頭硬,不適合書寫。鋼筆頭是金屬,軟硬自然不同,需要怎樣的鋼筆, 也要看人的手腕的力氣,下筆重者可選筆頭硬一些的,下筆輕者可選筆頭軟一些的。

   如果能讓你灌墨水試寫.你可以觀察墨線水漬,水漬幹得慢,說明流水太快,不好。水漬幹得快,流水不太快,正合適。再快速地書寫,看看墨線是否連貫,。墨線連貫的說明流水順暢,書寫得心應手, 那是好筆。如果墨線不連貫,說明流水不暢,書寫時麻煩就多。

   3.最後才考慮自己喜歡的筆桿色彩。

     打住!大家可能不耐煩了,言歸正傳吧!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我在六七歲讀私塾時,雖然學寫毛筆字,只因年幼,懵懂,不明事理。走上工作崗位後,邊學、邊練、邊教,用自己的感悟,來指導學生。有一種逼上梁山的感覺,這就是鄉村教師的悲哀!

   今日我將自己學書的感悟貼在網上,讓懂書法的朋友指正;有運碰到書法大家,萬望指點一二。

現將我對筆法的感悟規納幾點,分述如下:

    1.落筆

   軟筆書寫有兩種落筆方法:一是順鋒落下,筆鋒露在筆畫的起始處,順著筆畫的方向行筆,稱為露鋒。二是逆鋒而入,逆著筆畫的方向把筆鋒藏在筆畫中,然後回過來順著筆畫的方向行筆,稱為藏鋒。

 2. 行筆

行筆要「澀行」,行筆中要有人為的阻力,走走停停,墨跡像屋漏痕。行筆切忌浮滑,要力透紙背。

 3. 收筆

收筆有時要回鋒,緊裹筆鋒下垂,行向右邊而向左回收;收筆時不回鋒,也不要浮快,毫不鬆懈地把筆鋒送到筆畫的末端。

   在落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應該有輕有重。輕者稱「提」,重者稱「頓」。

    4.提

   在行筆中經常用到提法,提起筆桿使筆畫變細,有如抽絲拉筋,豐富了筆畫的姿態,避免了呆板僵化。提法經常用在長橫、斜鉤的中段, 挑畫的末段,以及其他筆畫之中。提法能使筆畫更加靈動、活潑,有了節奏感。

    5.頓

   在一些筆畫的始末及轉折時要用到頓法。運用頓法可使筆畫產生凝重剛勁的藝術效果。頓法是怎樣去表現的呢?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把「頓」理解為停頓,這時停下筆來, 可以瞻前顧後,可以左顧右盼,然後認準方向繼續行走。我對初學者就這樣說的,經驗告訴我這頓筆的輕重是很難掌握的,停筆時手腕總會有些下沉,這下沉的力在初學者手裡已經足夠重了。如果你告訴他們向下用點力按一下,那麼一定會粗如墨豬。還不如不說,這樣反而讓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掌握這個頓法。頓法和提法使文字更加有節奏,也使字形更加神采奕奕。

   行筆中不僅有輕重的變化,還有快與慢的轉換。行筆急速,稱為「急」;行筆遲緩,稱為「緩」。這兩種筆法讓文字變得更有韻味。

    6.急

   行筆瞬間而過,這種急速的筆法可以補救呆板的、滯重的字形,更使其神形奕奕生輝。急法在書寫過程中可以調節韻律,使節奏明快。凡事都有個適度,過多地使用此法,也會適得其反,筆筆是鐵,字字如鋼,也會失去柔和之美。這「急」法之中還應結合提法才能表現得更加活潑生動。

    7.緩

    「緩」,在行筆過程中速度變慢的筆法,也用來調節節奏和韻律的。在一幅字中,「急」、「緩」兩種筆法必須適當地與其他筆法配合,才能收到敏捷舒緩兼有的效果,才能使文字剛柔相濟,靈動優美。

 「急」、「緩」兩種筆法又派生出了虛和實兩種筆法來。

    8.虛

   在書家的作品中,我們常常看見一些筆畫運用枯筆,虛得渴墨如蟬翼,飄渺如雲煙。這種筆法是利用筆上墨渴(少墨),快速行筆中表現出來的,是為了作品的布局、筆畫的安排, 還有為了照顧文字的上、下、右、右的書勢和墨彩、墨韻的需要,虛虛實實,虛實相互映襯,使文字更加精彩。

    9.實

   「虛」與「實」是一對孿生兄弟,虛實相生相成。運用實法,可以得到勁健的筆姿,調節了書法作品的韻律。使用實法,軟筆寫出了「鐵畫銀勾」的沉厚凝練的藝術效果。

      

           

    這個「壽」字選自歐陽詢的九成宮碑。壽字有七、八個橫畫,作者異常靈活地運用提、頓、急、緩、虛、實諸法。頭上三橫,兩畫左尖橫配一右尖橫,兩短一長,輕重有序,形成了一種節奏感;中間三橫,第一橫在提、急兩法的配合下,運用渴墨,寫出了時隱時現的一線虛畫;笫二畫是較粗沉的實畫,筆法較緩;第三畫又是虛畫,這三橫虛實相間,留下了許多空白,我們並不覺得緊窄。作者這樣處理這些橫畫,使這個壽字疏密有致,真是費了作者許多心血,處理得十分得當。特別那筆長橫,兩頭運用頓、緩、實法使筆畫凝重有力,中間運用提、急、虛法使筆畫輕靈堅韌。

   這是我在學書中的一些收穫,希望朋友們雅正。

 

第四講  點畫(一)

 

    漢字的筆畫有八法:點、橫、豎、撇、捺、折、鉤、挑。任何事物都有個源頭,漢字筆畫都是從點開始的。點畫在書寫中千變萬化,姿態各異,有左右顧盼,有上下呼應,斜正有序,曲直有致,出神入化,自然美妙。

 

    1.豎點

   側鋒落筆較重,頓後調整筆鋒下行,剛鋪開筆毫行筆,就快速提筆,完成這個點畫。如:「帝」、「宮」的上點,「流」的三點水第二點。

   

    2.撇點

   側鋒落筆較重,頓後調鋒向左下方剛鋪毫行筆,就提筆出鋒。這個點實際是撇的開始與結尾,沒有撇的中段。如:「文」、「深」的第一點,「形」的三個撇點。

  

    3.挑點

    側鋒落筆作頓,調鋒向右偏上方向急速提筆出鋒即成。這個點其實是縮短的挑畫。如:「為」、「尚」的第一點,「思」的第二點。

            

    4.左點                                                      

      側鋒落筆要輕,向左下方行筆,自始至終時時調鋒,轉換行筆方向,漸漸下按,結束時先頓並向右上回鋒收筆。這個左點是個向下彎轉的弧形筆畫,是在時時調鋒中完成的。如:「宮」、「心」的第一點,「深」的第四點。

 

 

  5.右點

 側鋒輕落,向右偏下方向行筆。時時調鋒,加力下按,重頓後回鋒收筆。這個點弓起如背。如:「以」、「其」的第二點,「流」的第四點。

      

   6.橫點

   空中調鋒行筆,看準位置,落紙就正鋒鋪毫左行,頓後回鋒收筆,同橫畫—般,只是短些。如:「視」的第一點,「編」、「今」字中的橫點。橫點的出現與筆勢有關,它是受到近鄰的橫畫的筆勢的支配,書法家便把點寫成了橫的模樣,有了一種同步的和諧感覺。

         

  

 接著我們來學習點的組合:

 

    1.兩點組合

 

    上兩點:挑點與撇點的組合。挑點的尾部挑向撇點頭部,互相呼應,形斷意連。,有時上兩點出現在字中或字下;有時上兩點變成撇點與右點的組合,如「胼」。

       

 

    下兩點:撇點與右點的組合,撇高捺低。有時是挑點與右點的組合,在行書中多見。

    左右點:左點與右點在豎畫左右的組合。這對筆畫位置等高,基本上左小右大。

          

    上下連點:是兩個右點的上下結合,一般用在字的下部。上下兩點大小不一,姿態有異,上點與下點可以牽連,也可以形斷意連,自然飄逸。

   兩點水:上點偏右是右點向左挑出,下點偏左是個挑點,承上啟下。兩點不要寫成上下一垂線。 

  2.三點組合

   三點水:右點向左下方撇出,鋒下對一豎點豎點下連接一個挑點,三點不在一線。第一點偏右,下面兩點偏左,挑點挑向下一畫,與之呼應。

   橫三點:兩個側點與撇點的組合,爪字頭、學字頭用這三點。三點與橫畫平行。         

   心三點:左點、挑點與右點的組合,與橫向筆畫平行或第一點低,後兩點高。

   角三點:撇點、挑點與右點的組合,三點組成三角。「必」字的筆順:撇,卧鉤,撇點,挑點,右點。   

                   

 

    3.四點組合

   珠四點:左點與三點右點的一字橫向組合,四點如水珠向下垂滴狀,略有大小。

   飛四點:左起三點是挑點從大到小排列,第四點為右點,比其他幾點略大,因挑點如飛鳥,故稱飛四點。

    水四點:水的橫折撇和撇畫、捺畫的變異。    

   米四點:米字與別的部首組合中,撇捺就收縮變異成點畫。

         

 

第五講 點畫(二)

 

     前一講談到漢字八法之一———點的書寫方法,今天我們接著談其餘七法。 

      ,是—種平衡字的整體作用的筆畫猶如「房梁」。其基本寫法:側鋒落筆,「頓」後調鋒,向右行筆,此時應注意提、按、急、緩及調鋒的應用。如短橫要「按」,行緩沉穩;長橫要「提」,行速,果斷;有些凸橫、凹橫就要注意「調鋒」。收筆大多「頓」後「回鋒」。在筆畫的緊密處,或者與豎畫相交時,橫的起筆有時輕落,成了左尖橫;收筆有時提筆出鋒,成了右尖橫;在緊密處或小框內,橫的兩頭都不作頓,成了兩頭尖的小點。

  橫的長短、粗細、曲直、平斜、這些變化,增添了文字的節奏與韻律,更美化了字形。

 

      ,這種筆畫好比「房柱」,起到支撐的作用。寫法:側鋒落筆,頓後調鋒下行,運用提按手法使豎筆出現粗細的變化,收筆時提筆出鋒的豎畫稱為「懸針」,頓後向上回鋒收筆的豎畫稱為「垂露」。字中如有多筆豎畫,主豎必須要正,邊豎可以有些適當的傾斜。豎的這些變化豐富了文字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撇,與捺如人的手足,時伸時縮,有平衡字勢的作用。撇的落筆大多側鋒著紙,頓後調鋒向下、向左運筆或向左下方行走。撇形如弧,應注意時時調鋒,運筆不可太速,徐徐而行,到了撇稍處提筆出鋒,動作才加快些。撇有平、斜、直、彎、長、短的變化。有些撇起筆處不作頓, 凌空行筆,落紙就行, 中段下按,收筆出鋒,這種中間粗兩頭尖,形同柳葉的撇被稱為「柳葉撇」。收筆有時作頓,調鋒回挑,帶有小鉤的撇被稱為帶鉤撇。

       

      書寫多撇的字,就要注意合理運用長短、剛柔等變化,儘可能使字形更加和諧。

      有些初學者常把平撇、豎撇、豎彎撇寫成斜撇,點畫互相搶佔地盤,字形也失去了協調美。筆畫的正確書寫是極重要的。

 

 

      ,「一波三折」。捺的書寫過程要通過三次調鋒,調整行筆方向,可分成三段,這就是「一波三折」的說法的原由。 

      我們看「之」的一捺是怎樣寫就的:落筆向左作頓,隨後調鋒向右行,再調鋒,向右下方行筆,同時漸漸加力,鋪毫緩緩而行。收筆處重頓,調鋒向右平穩地提筆出鋒。

 

      在書寫中會遇到重捺,只留一筆主捺,其他捺在收筆時頓後回鋒,寫成反捺或長點。

 

 

      撇與捺因常常成對出現,往往會影響字的平衡,所以其長度和斜度應相對保持同步。撇與捺相接或不想接時,撇與捺的末端高低一般左低右高;若撇與捺相交叉,其末端則左高右低。

 

      ,這種筆畫是不能離開別的筆畫而獨立存在的,它只是筆畫末端的附屬品,是筆勢連帶造成的。鉤的連帶作用使點畫之間有了呼應,使書寫更順暢,更有靈氣,我們要注重它。

      鉤有明有暗,有轉有折,學習者要注意探索。

,是由兩種不同方向的點畫連接構成的連體筆畫,書寫關鍵在於兩畫交接處,有方折,有圓轉。筆行至折處先頓,調整筆鋒方向繼續行筆,這是方折;如果筆行至折處先調鋒,然後繼行,折處有一定的弧度。轉折,輕靈流暢;方折,凝重有力。

      運用不同的折畫,使字形鋼柔相濟,文字的意形更美。這裡提到了「轉」與「折」,是本講稿未提及的兩種筆法,在書寫過程中時常用到的。有個學生問我:「張老師,你寫字怎麼不轉筆桿?」我一想自己的老師只叫我執筆,不叫我轉筆桿。我就回答:「寫字時怎麼轉筆桿?轉筆桿怎麼寫字?」轉的筆法,不用轉筆桿的。舉例說,你會畫圈,就用到了轉筆,是筆的毫鋒在轉。我們寫字落筆、行筆、收筆時,就要用到轉筆。讓我們在書寫中學習、體驗吧。

      提,的筆畫相對簡單,側鋒落筆頓後調鋒,向右上方行筆,較快地提筆出鋒。提的斜度是由下一筆畫的高低決定的。

 

      寫字,必須先學會漢字的八種筆法,認真地掌握筆畫的書寫方法,靈活運用筆畫的各種變化,達到自然有神,變化合理,才不會將筆畫搞錯了,也不會影響字的結構。

  

 

第六講  漢字結構的法則 

  在前面幾講里粗略地講述了書法基本技法之一----筆畫的技法。我們許多人的用筆習慣是有差異的,這就會影響漢字內部結構的形態。有人豎不正,他的字就會向一邊傾斜;有人橫不平,他的字總是聳著肩。而漢字結構,也會影響用筆方法。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研究筆法,糾正自己的不良筆法習慣,才能在臨習中把握漢字結構的法則。

  漢字是由筆畫組合而成,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都要佔據字內的部分空間,安排得不好就會你爭我奪,不但破壞了和諧的關係,而且會造成點畫及各部分之間四分五裂,沒有連貫,也沒有呼應,更失去了平衡,貌合而神離。歐陽詢的字,如:乎、終。這兩字,渾然一體,點畫之間你呼我應,生意盎然。特別那個終字,好象兩個人在談情說愛,顧盼自然,處理得非常好。

 

  我們初學者先要讓漢字動起來,「顧盼」就是指漢字的動態。動態中求得平衡就是書寫的原則。

  漢字的形體內各個不同的組成部分應相互照應,達到整個字的體勢的平衡。字的每個部分都是有活力的,平衡不是四平八穩,是在動態中爭取平衡。

 

                  

 

如歐陽詢的:杖、儀。略微傾斜的左右兩部分相互依靠,險中求穩。如果沒有左部,右部就無法站穩。如果各部都站正了,這字就失卻了這鮮活的味道了。

      總的說來,「顧盼」與「平衡」是漢字內部結構的關鍵,必須字字都要遵照的原則。

 

    「顧盼」與「平衡」這兩個大原則里還可以分成五個小法則,這些小法則是達到動態平衡的好方法。

 

  1.向背

    

     「向背」,指點畫之間或字體的各部分之間的相向和相背。相向有外擴的姿態,相背有向內收斂的感覺。「向背」之法則,目的就是為了變化,歐陽詢的字體險峻峭拔,因為多用相背法則而形成的。如:同、風、穢、懷。

    

而南、高、竭三字用的是相向法則寫就的。

        

 

      顏真卿的書法豐腴開朗,雄偉厚重的風格,因為多用相向法則。如:內、明、顏、國。

  

     「向背」之法對初學習者來說,掌握此法是有些難度的,要謹慎。在運用「相背」之法時,注意形相違,神相合,還要結合運用「相向」之法。古人言:「毫髮生死,纖微向背。」學書者要勇敢地去嘗試,謹慎地運用,多多地練習。

 

  2.收放

      字的結構最忌平板鬆散,而「收放」是治平板鬆散的最有效的方法了。一個字有收必有放,有放必有收,兩法必須合作,才能破除平板鬆散。歐陽詢把部分點畫聚集在字的中間的某個地方,有時在中心,有時在上部或下部,這聚合點不是固定的。以這個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放開。如蒸、微、墜、葳。

    

      歐陽詢又把字分成上下,或上中下幾個部分,把有些部分的點畫聚集起來,把另—部分的點畫擴散開去,形成強力的對比。聚合的部分為合,擴散的部分為開。如:南、風、罪、丹等字,其開合各不相同。

    

      運用「收放」法則時應該做到收放有度,過分不好,不足也不行,都會影響字的美觀。中國漢字稱為方塊字,收放這個度就是在方塊的範圍內。

 

  3.疏密

    「疏密」這—法則,在字的結構中十分有用。點畫之間間隔一味追求均勻就顯獃滯,缺少了變化。清代書家鄧石如說:「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意思是疏處讓它疏,密處讓它更密,疏與密形成強烈的對比。習字要做到疏而不散, 密中通氣。也就是說疏中見密,形疏而意收;密中有疏,意氣通暢。如歐書「亂」字,左密右疏,疏處筆畫加粗,減少了空白,使疏處變密;密處筆畫變細,增多了空白,也就密處變疏了。如「撿」字,上部疏,下部密,人字頭加粗後上部變密了,下部也就感到輕了疏了。

 

     書寫中如果筆畫無法加粗或減細,可以改變筆畫的間距。如歐字:「德」,右部十字頭的豎畫拉長,橫畫放低,壓縮了下部,下部變密,使整個字疏密有致。如果想同時運用疏密兩法構字,學習者在熟練掌握後是可以實現的。如歐字「壽」字和「寧」字,既改變筆畫的粗細,又改變了點畫之間的距離,疏密對比比較顯著了。

 

  4.相讓

      漢字中有獨體字,也有合體字。獨體字可以毫無顧忌四面伸展,而合體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合成的。這好比一家多人,要互愛互讓。這合體字中的主要的獨體字盡量伸展,其他部分縮小字形或縮短部分筆畫,讓出空間來給主體部分。—般相讓的部分是偏旁,偏旁又大多在左邊,因此大都是左讓右,如趾、耕、深、視。

                                 

    也有右讓左的,如:顯、能、勤、期。

                                

    也有下讓上的。如:泰、高、本、慮。

                                

    也有上讓下的,如:質、響、窮、冕。

                                

 

      在相讓中有時會形成穿插,主部的一些筆畫插入另一部的上部, 或中部,或下部。如:離、竭、楹、臨。

                          

 

  5.錯位

      歐陽詢的字有些點畫或字體的一部分發生異乎常人習慣的移位,這就叫錯位。這種錯位打破了平穩,使字形扭動起來,同時又能保持平衡。錯位的方式有二種。

      其—,左右錯位。如:憂、應、察。

 

       其二,上下錯位。如:飲、以、物。

 

      再看這個靈字,雨字頭的中豎與底部巫字的中豎並沒對齊,巫字中豎右移了。這樣一錯位,確實增加字的動感,還能減輕這個字的右肩高聳的程度。

                                                               

  這五個小原則加上前面兩個大原則,都是力求變化,從動態中求取平衡的法則。我們可依照文字本身的結構和自己的喜好,不必拘泥,隨機運用這些原則。

 

」的秘密

「心」,只有四畫,三點一勾。我在認識「心」字的時候,老師形象地比作:一隻畚箕去捉三條魚,捉牢當中一條,逃脫邊上兩條。當時我記住了這個心字訣:左一點,右一點,還有一點放勾里。這樣寫了十幾年總寫不好這個字。老師說過筆畫少的字難安字架,難寫飽滿。確實,我在學習中也體會到了這一點。於是經常求教一些古帖,汲取前人的經驗,總想尋覓寫好心字的秘密。

  在寫獨體字「心」的時候,一般只注意心字的橫向結構,忽略了縱向的結構。心的三點是左、中、右排列,這一點不假。要把心字寫得飽滿,還要注意三點的高度變化。第一點與勾並行,在字的左下邊,另兩點跳在高處,三點的形態各不相同,體現了變化的原則。

   這是心字的書寫過程:   

     第一點,左點:先輕後重,向左下方斜行,收筆要頓並回鋒,同時這點有一個弧度的要求,向右下方微彎,靠向第二畫「勾」的感覺。

    第二畫,卧勾:輕落向右下方走弧線,漸重,行至平卧,頓後向第二點挑起與之作呼應狀。

   第三點,挑點:輕入重頓挑起。

   第四點,右側點:在第二點挑起時順勢落下,先輕後重,頓後回鋒收筆。

 

心字這四畫非常靈動,不僅左右有別,上下差落有致,而且互為呼應,相輔相成。

這時候我想到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左邊一位小不點,用力堆著一隻大畚箕去接右邊兩位在空中翻斤斗的同伴。這個比方不僅指出「心」字的左中右結構,還道明了三點的上下關係。

   心字底:它不同於獨體字心,呈扁三角形,左小右大,三點在一條斜線上,左低右高。因為受心字底的影響,上半個字的橫向筆畫也隨之傾斜,形成右肩高聳的姿態。為了減輕這種高聳的感覺,心字底不能寫在字的下方正中位置上,應該向右邊移過一點。

 

 

 

這就是心的一些書寫秘密,在練習中,要用心體會,認真揣摩,相信大家一定能掌

控它,駕御它。

 

 

                                                                                              廟港實驗小學教師書法講座講稿  張永祥

                      2008-12-03 16:29:28完稿


推薦閱讀:

探索門命學3月8日內部講座實錄(一)胡晙暘整理
[王立群講座講稿]項羽的功過是非
【探索門講座】太極陰陽揭示十神真義(9):十神的應用之道
中華風水講座:第01——08講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三集)

TAG:漢字 | 書法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