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的起源

第一節 字之初,本為畫──漢字的起源
#TRS_AUTOADD_1228107224766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8107224766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8107224766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8107224766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28107224766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一、本節學習重點

 

 

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最古老的文字。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關心漢字的發展。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書寫規則,了解漢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並且有助於鑒賞書法藝術作品。

 

 

二、課堂活動指導

 

 

2.1課本課堂活動

 

●看「圖」識字

 

這個課堂活動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漢字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內容包括體會漢字如何起源於圖畫,介紹漢字的幾種主要造字方法,了解漢字的演變情況。

 

一、課堂活動步驟

 

(1)看圖片,識漢字。圍繞課文中的甲骨文圖片,了解漢字起源於圖畫,說明圖畫和文字之間的區別。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課文中列出的一組古文字,猜猜分別對應今天的哪些漢字;然後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說明正確的答案。

 

(2)總結造字方法。引導學生討論,並由教師講解以上各字的造字方法和字形演變情況。也可以回過頭來組織學生討論一下引子里的納西文是圖畫還是文字(納西文字有一定的符號系統,運用假借、形聲等用字、造字方法,而不僅僅是描形畫物,但是跟成熟完整的一套文字系統還是有差距的)。

 

二、相關知識補充

 

(1)識別古代漢字。課本中所列古文字對應今天的漢字分別是:「舟、車、冊、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門、鳳、魚、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龍;貝、翼、射、立;女、婦、乳、毓(同「生育」的「育」);書、從、莫(「暮」的本字)、明」。

 

(2)了解造字方法。課本中所列古文字的造字方法和演化情況分別是:第一行:象形字。「車」的繁體「車」,原本有兩個車輪,後來簡化只剩一個車輪。「其」表示「其」是同音假借。第二行:象形字。「鳳」的繁體「鳳」,在象形字形的基礎上加了表音的聲旁「凡」(原來的「丶」變成了「」),成了形聲字「鳳」。古漢字「豕」和「犬」的區別在於「豕」尾巴短,「犬」尾巴長,「豕」的肚子肥,「犬」的肚子瘦。第三行:「下、亦」是指事字。「下」字是在一橫下面加上一短橫;「亦」字用兩點點出人的兩腋位置。「龍」是象形字,「龍」的繁體「龍」。第四行:象形字。「射」像人手拿弓箭要發射的樣子。「

」表示「翼」,像鳥的翅膀。第五行:「女」是象形字。古代婦女地位低,所以「女」字像一個斂著雙手跪坐著的人。「婦」繁體「婦」,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乳」是會意字,像一人胸前乳頭突出,雙臂抱子餵奶,後來把字形左右切割,左邊手臂和「子」結合,右邊僅剩下了彎鉤。「毓」是會意字,字形表示母親生育孩子。「子」倒寫,下邊的小點表示血水。後來「母」旁變成「每」旁,倒「子」和小點合併成「」旁。第六行:會意字。「書」的繁體「書」,表示手拿毛筆寫字。「比」表示一人跟從另一人。「莫」字像日在草叢中,表示太陽將落下,假借表示否定義的「莫」。「明」表示月光照進窗內,表示光亮之義。

 

2.2補充課堂活動

 

●「原始生民圖」

 

這個課堂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原始漢字與圖畫的關係,了解和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同時也感受漢字根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這個道理。

 

我們的祖先是怎麼生活的?這個問題同學們一定很感興趣,可是那時候的生活情形並沒有留下文獻記載,我們該從哪兒了解呢?好在我們的原始先民很早就像畫畫兒那樣發明了文字,他們的衣食住行狀況也點點滴滴地滲透到了文字中,有圖畫性質的古漢字就成了一幅幅「原始生民圖」。這個課堂活動就讓我們從古代漢字中找尋先民生活狀態的蛛絲馬跡。

 

(1)猜猜下面是些什麼字

 

下面這些古漢字都是有關人的生活的。請同學們來猜一猜這些字是今天的什麼字。

 

 

 

 

 

(2)講講這些漢字的造字方法

 

第一組都是關於「衣」的古漢字。第一個字是「衣」,本義是上衣。衣的字形就像衣服的樣子,上邊是衣領,下邊是衣襟,兩邊有袖子,和今天的上衣樣子差不多,可見甲骨文時代的「衣」字款式領導了中國服裝潮流達數千年。第二個字是「裘」,本義是皮衣,跟「衣」相比,多了些「皮毛」,後來加了「又」作聲旁,再後來像皮衣的形旁又換成了「衣」旁,就成了外形內聲的形聲字,再後來聲旁又換成了讀音相近的「求」,並且跳出來跑到了上邊,成了上聲下形的形聲字。這個字可以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穿皮衣了,而且是毛向外,裘是最常見的過冬衣服。第三個字是「弁」,是古代男子穿禮服時所帶的一種帽子。祭祀時戴的叫爵弁,田獵打仗戴的叫皮弁,字形顯示的是人雙手托著弁的樣子,可見弁的形狀像翻倒的杯子。第四個字是「免」,「冕」的本字,字形像一個人頭戴一頂大帽子,帽子上還有一點兒裝飾,在古代一般地位比較高的貴族才能戴冕,「加冕」就是皇帝登基時帶上皇冠。

 

第二組都是關於「食」的古漢字。第一個字是「即」,表示人去吃飯,也是個會意字。左邊像桌子和餐具,右邊像個跪坐的人,可見古人是席地跪坐著吃飯的。第二個字是「爨」,即燒火做飯,放一個鍋在灶上,下邊雙手拿柴往灶下添火,完全是一幅生動的做飯示意圖。第三個字是「酉」,像是古代盛酒的罈子。第四個字是「爵」,是古人喝酒用的酒杯,從字形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酒杯三足兩耳,杯腹比較深,前邊有流酒的槽。第五個字是「酌」,左邊是「酉」(酒罈子),右邊是「勺」,表示用勺子從酒罈子里舀酒,舀出的酒倒入「爵」里再喝。

 

第三組都是關於「住」的古漢字。第一個字是「穴」,模擬的是一種半地下式的土室,在平地上先挖出一個大土坑,然後以坑壁圍牆,坑頂四周用茅草搭成斜的屋頂。可見我們祖先最早的居住建築就是這樣的。第二個字是「宿」,像一個人躺在室中的一條席子上。表示歇息、睡覺。第三個字是「廩」,本義是「糧倉」。古代的糧倉為了防潮,常常在倉底用大石塊把它架空,這個字就是描摹糧倉的形狀。第四個字是「郭」,本義是「外城」,字形像是一座城池的鳥瞰圖,中間的方框代表四方的城牆,上下的尖頂部分代表城牆上築的哨亭。

 

第四組都是關於「行」的古漢字。第一個字是「行」,像是十字路口,「行」的本義就是道路。第二個字是「舟」,平底,首尾略上翹,像一條船。第三個字是「車」,古代雙輪車最普遍,金文的「車」字最像雙輪車的形狀,兩邊的圓形代表車輪,中間以軸貫穿,豎著的是車轅,前邊有衡木,還顯示出了衡木兩側用來套車馬脖子的軛。這個字有時簡化字形,寫作「」,楷書「車」的形體就是由此而來。

 

(3)概括和總結漢字的造字特點

 

通過以上我們的「說文解字」,大家一定對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多了一些了解。請同學們對比古今字形,總結一下漢字形體演變有哪些現象和特點。

 

 

三、課後練習指導

 

 

3.1「小試身手」解析

 

一、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字形。有些字雖然造字的時候不是象形字,但也可能給人們帶來某種記憶的聯想和表達的方便。除練習題中給出的例子外,其他利用漢字來「象形」的例子還有:回形針、人字拖鞋、口字樓/口字扣、品字插座/品字欄杆、十字路口、川字皺紋、金字塔,等等。

 

二、本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拆解漢字,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特別是象形字、會意字的結構特點。注意讓學生體會:有些象形字直接畫出來會比較扁,為了順應漢字書寫習慣,就把它們豎起來(課文中「虎」也是一例)。古文字形的構件間的關係比較重要,是否接觸、誰上誰下,可能都有講究。參考答案:「夢」,像一人躺在床上,瞪大眼睛、手舞足蹈的樣子,表示睡覺做夢。「伐」字從人從戈,是會意字,像人手持戈砍對方的頭。「戍」字也是從人從戈的會意字,不過戈沒有架到人脖子上,而是由人扛著,表示武裝守衛。

 

三、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漢字字體和書體的特點。參考答案:第一幅「百福圖」出自河北武強年畫,由一百個不同寫法的「福」字組成。這些漢字以篆書字體為基礎風格,也混合有甲骨文、隸書等字體的風格,其中很多字都是民間流傳已久的福字圖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力,賞析各個字形的風格和構造特點。第二幅的字是行書。米芾是宋代傑出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自號鹿門居士。這幅「參政帖」行書,點畫上有遊絲牽引,用筆比楷書活潑,又沒有草書放縱,既不是楷書的「一板一眼」,又不似草書的「狂歡亂跳」,字字精工,寓剛健於流利之中。第三幅的字是草書。祝允明,號枝山,明代著名書法家,尤以草書見長。「前後赤壁賦卷」是他的代表作,寫的是蘇軾的名篇「前後赤壁賦」,用筆奇趣疊出,氣勢豪放。

 

3.2補充練習題目

 

一、漢字採用「會意」造字的方法時,還有一種「疊羅漢」的方式,就是把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形重疊起來。其中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並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形的上下結構。比如下面的幾個字就是這樣造出來的(部分現在已很少見到了)。請查查字典,看看這些字是什麼字,表示什麼意思。

 

一「木」是「樹」,兩「木」成「林」,三「木」成「森」;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車」是「車」,三「車」成「轟」;

 

一「魚」是「魚」,三「魚」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

 

二、下面是一幅漢字的演變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看看這些不同的字,在演變中有沒有什麼共同之處。然後試著總結一下漢字演變的特點。

 

 

三、今天的漢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聲字,但是最早的形聲字不是直接用聲旁和形旁組成,而是通過在假借字上加形旁或在表意字元上加聲旁形成的。比如課堂活動中見到的「鳳」,就是在原來象形字形的基礎上又加了「凡」來表音。下面是一些形聲字的古字形,請你看看它們都是怎麼形成形聲字的。

 

  雞       齒        星        罔         燃         溢          寶

 

四、下面是一幅掛在阿拉斯加獵人門上的畫。據考證,獵人畫這幅畫是要告訴人們這樣的意思:「我坐船照這個方向到島上去,我要在島上睡一晚,又到另一島上,睡兩晚。我希望殺死一頭海獅才回家。」嚴格地講,這些還不是文字,只是用畫畫兒的方式傳達了一些意思罷了。請同學們對照釋義研究一下這幅圖,看看它是怎樣傳達意思的,你認為它傳達的清楚嗎?假如我們現在還沒有文字,你會怎麼用圖畫來傳達這個意思?

 

 

 

五、判斷下面各組漢字中完全符合括弧內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項。

 

A.木(象形)休(會意)江(形聲)房(形聲)

 

B.座(象形)占(形聲)架(會意)芳(形聲)

 

C.固(形聲)攻(會意)旗(形聲)本(會意)

 

D.語(形聲)究(形聲)材(會意)見(象形)

 

六、判斷下面漢字全都是形聲字的一項。

 

A.手 搶 慢 力 海   B.拉 琶 監 弦 裹

 

C.飲 蜻 跚 峰 地   D.鵡 警 霧 基 羞

 

3.3補充練習解析

 

一、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漢字通過符號重疊來造字的方法。參考答案:「林」:長在土地上的許多樹木或竹子。「森」:樹木眾多。「炎」:熱。「焱」:火焰。「淼」:水勢遼遠,同「渺」。「磊」:石頭多。「轟」:「轟」的繁體,模擬群車行進發出的巨大聲音。「鱻」:「鮮」的本字,本義可能是鮮魚的氣味。「羴」:「膻」的本字,本義可能是羊或羊肉的氣味。「疊羅漢」造的字的意思多是表示某事物眾多的情狀。

 

二、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漢字字形演變的共同點。參考答案: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古文字所使用的字元逐漸改變成比較平直的線條,象形程度降低,字形趨於方正。主流的演變趨勢是筆畫變少、書寫簡化。

 

三、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某些特殊形聲字的造字過程和演變情況。參考答案:「雞」本是象形字,後來加註了音符「奚」,像雞的形符又換成了「鳥」旁,後來簡化字把聲旁又簡化成「又」。「齒」本是象形字,像人嘴裡的牙齒,後來加註聲旁「止」。「星」本是象形字,後來加註「生」作聲旁,形旁的三個小圈簡化成一個。「罔」是象形字「網」加註「亡」聲。「燃」本字是「然」,從「火」「肰」聲,後來又在其基礎上加註意符「火」,成了有兩個形旁的形聲字。「溢」本字是「益」,會意字,表示水從器皿中溢出來,後來又加「水」作形旁,「益」成了聲旁。「寶」本是會意字,從「宀」從「貝」從「王(玉)」,表示屋子裡有貝、玉等珍寶,後來加註「缶」作聲旁。在本字的基礎上又加註形旁或聲旁可能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分化字形,加了偏旁的字專門表示原來字的某一部分字義(「燃、溢」就是如此);有的是為了進一步明確字義或字音,有時候似乎人們更傾向於使用形聲字(「雞、齒、寶」就是如此)。

 

四、答案略。

 

五、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各種造字方法。正確選項是A。A中「江」左形右聲,「工」和「江」古音相近。B中「座」應該是形聲字;「占」從「卜」從「口」,是會意字;「架」是形聲字,上聲下形。C中「攻」是形聲字;「本」是指事字。D中「材」是形聲字;「見」(見)在「人」上加「目」,是會意字。

 

六、本題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各種造字方法。正確選項是D。D中「羞」本義是進獻食物,從「羊」,「丑」聲,所以也是形聲字。A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狀。「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狀。B中「監」(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臉,是會意字。C中「飲」是會意字。

 

 

四、專題知識擴展

 

 

4.1漢字的產生

 

一、圖畫和文字

 

一般都認為文字是起源於圖畫的,即是由一定的圖形跟一定的語言單位相結合併且固定下來以後逐步形成的。那麼,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哪個階段只能算是圖畫,哪個階段是圖畫和文字參半,到哪個階段才算是文字呢?文字學界對此有較多分歧。教材中的納西族東巴經文雖然已經使用了假借字和形聲字,但是很多意思仍然是用文字畫的手法表示出來的,所以仍只是「文字性的圖畫」或「圖畫性的文字」。不過「文字畫」和「圖畫字」跟文字的起源確實很可能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文字的誕生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定的圖形跟一定的語言單位建立起一種確定的關係也應該是一個歷史過程。這種關係肯定會具有從不那麼確定,到比較確定,到完全確定的若干個階段。東巴文字中有的圖形跟語言單位的關係已經比較確定,而有的就還不那麼確定,正好說明了圖畫和文字之間有這樣一個過渡的過程。

 

二、漢字的產生

 

漢字的產生有多種傳說。一種是「結繩記事」說,不過結繩畢竟最多只是用來計數和幫助記憶的工具,與能夠系統記錄語言的文字應該沒有直接的關係。一種是「倉頡造字」的傳說,認為漢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的。這種說法也是靠不住的。文字從無到有無疑是個浩繁的「工程」,絕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功勞。先秦時期著名哲學家荀子就曾經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他認為「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意思也就是說,古代創造文字的人很多,只不過可能倉頡專門整理過古代的文字,所以唯獨倉頡的名字流傳了下來。但荀子只說了倉頡和漢字的關係,沒說漢字是怎麼產生的。漢字起源還有「河圖、洛書」的傳說,《易經》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據推測這可能是當時有人在黃河、洛水的山崖邊發現過一些圖形刻畫,於是就附會成天賜的創造文字的藍本。不過「河圖、洛書」是否確有其事,假定真有這樣的圖形刻畫又到底與漢字有什麼關係,也還無法得到證實。

 

今天能看到的最可靠和最早的文字資料是公元前14世紀到前11世紀的商代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金文則稍後。甲骨文和金文都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而如果認為從原始文字到成熟的文字,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那麼可以設想原始階段的漢字就應該遠遠早於距今3400年左右的商代後期。《尚書》記載周公對殷商遺民說:「唯爾知,唯殷先人有冊有典。」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從商代開始才保存有完整的文獻資料。商代前後不過短短的200年左右,一種文字從開始形成到比較成熟不可能只經歷那麼短的時間。因此還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漢字是起源於夏商之際,或者夏代還沒有文字。根據近年出土的資料,距今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的陶器上已經刻有一些數字和單字;稍後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遺址的陶器上也發現了一些與後世漢字有淵源關係的圖形符號。如果有更多的地下材料出土證明那個時期已經有原始的文字元號,那麼漢字誕生的時間就要提前到距今5000~6000年前,幾乎與蘇美爾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了。

 

4.2漢字造字和漢字字形

 

一、「六書」和《說文解字》

 

古人把漢字的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即所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也就是「六書」。這六種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後代的文字學家歸納和概括出來的。西漢劉歆《七略》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這大概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東漢許慎受劉歆的啟示,花費了幾十年的精力整理漢字,編成《說文解字》一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闡述了「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釋對後人理解漢字的構造特點提供了重要依據。但是他的解釋和所用例字並不十分明確,因而後人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假借、轉注」不是漢字的造字之法,而是用字方式。但大致說其他四類漢字的構造類型還是清楚的。

 

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完備的字典。該書廣徵博引,共收9 353個漢字。方塊漢字有獨體的,如「一、水、木、手」等,有合體的,如「字、打、肝、性」等,獨體為文,合體為字,這也就是「說文解字」的意思。《說文》採用「六書」作為分析漢字結構的原則,開創了以「六書」為中心的漢字學理論。該書還將9 353個漢字按偏旁歸納為540個部首,這種「舉一形以統眾形」的方法對後世的詞典編纂有很大影響。《說文》的注釋體例基本是用小篆寫下一個漢字,先講字義,然後講字形跟字義、字音之間的關係,這種「就形以說音義」的方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字研究的主要思路。

 

二、漢字的字形變化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現代漢字,字形上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這只是文字字體的演變,不是文字性質的演變。漢字大致經歷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這麼幾個主要的不同字體階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差不多是同時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場合和書寫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字體。小篆是經過秦始皇時代「書同文」規範化了的,但是形體太繁,在簡化趨勢的衝擊下,很快就讓位於隸書和楷書。隸書出現得比小篆還早,可是成為一種通行字體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還比較高,還沒有完全線條化。隸書和小篆都已經完全線條化了。楷書最早在魏晉之際就出現了,但是到南北朝時期才用開,到隋唐時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規範化。而不久之後就出現了印刷術,從此漢字的字體也就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但是字形簡化的趨勢始終沒有停止。

 

至於行書和草書則不是普遍通行的規範字體,可以看作是漢字字形的一種別體。草書的出現早於楷書,是隸書的一種簡便寫法。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為「章草」。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不但筆畫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畫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為「今草」。行書在東漢晚期出現,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兒、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兒、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五、參考文獻鏈接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別的語言的文字為依傍,有時能為一種語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來。但是對完全或基本上獨立創造的文字來說,從第一批文字的出現到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的最後形成,總是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的。我們把還不能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稱為原始文字。

 

……

 

從表面上看,似乎從人類學會畫圖的時候起,就有了產生文字的可能。有些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已經會畫人和野獸等事物了。他們為什麼不能畫一個人當作人字,畫一頭鹿當作鹿字呢?難道原始人沒有可能指著畫出來的一頭鹿說出「鹿」這個詞來嗎?這種可能當然存在。但是這跟自覺地用鹿的圖形來記錄「鹿」這個詞,完全是兩回事。文字的產生是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在社會生產和社會關係還沒有發展到使人們感到必須用記錄語言的辦法來記事或傳遞信息之前,他們只可能直接用圖畫來代表事物,而不會想到用它們來記錄事物的名稱──語言里的詞。通常要到階級社會形成前夕,文字才有可能開始出現。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文字是語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它決不是一人一時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有著長遠的歷程。只要民族的生命還存在,或者沒有受到強大外力的長期扼制,文字也和語言一樣,總要不斷地發展。它們彷彿都是有生命的東西,不斷地在新陳代謝,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會停止。

 

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展的歷史。

 

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紅質黑紋的彩陶為其特徵。其後的龍山文化,則以薄質黑紋的彩陶為其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這種刻劃,但為數不多。刻劃的意義至今雖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花押或者族徽之類。我國後來的器物上,無論是陶器、銅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傳統。特別是殷代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劃文字,和這些符號極相類似。由後以例前,也就如由黃河下游以溯源於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單就甲骨文字來說,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獸骨上的紀錄,是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間的東西。由於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故稱之為甲骨文。又由於主要是占卜的紀錄,故有時也稱之為「卜辭」。

 

卜辭的程式非常簡單,大抵是「某日某人卜問某事,吉或不吉」,有時紀錄其效驗。紀日用干支,不像後人用數目字,故干支文字極多。程式既簡單,千篇一律,故所使用的文字有限,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只有三千五百字光景。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可以認識的;不認識的字大多是專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類,其義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讀。

 

由此可知,卜辭所使用的文字並不是殷代文字的全部。由於程式的限制,沒有機會被卜辭所使用到的字一定還有。例如一個「民」字,在周初的青銅器銘文中已經習見了,而甲骨文中卻沒有民字,也沒有以民字為偏旁的字。殷代,毫無疑問是有詩歌的,也會有其他的散文。殷代詩歌,迄今無所發現。《詩經》中有所謂《商頌》,那是春秋時代宋國的詩歌。殷代的散文,如《尚書》中的《盤庚》和《高宗肜日》等篇是可信的,雖然經過後人的潤色。其中已有「民」字,也還有不少其他的字為甲骨文中所未見。

 

殷王室儘管深於迷信,但當時的文化程度距離原始蒙昧時期已經很遠了。單以甲骨文而論,已經是具有嚴密規律的文字系統。後人所謂「六書」,從文字結構中所看出的六條構成文字的原則,即所謂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證。文法也和後代的相同。故中國文字,到了甲骨文時代,毫無疑問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

 

 

 

●瀋陽(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語言學常識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最初出現的漢字字元大都是形象地摹畫事物的符號,概括起來這些表形的字元又分別有「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三種情況。如果從這些表形文字的不同作用看,也可以說漢字首先是從「象形」發展到了到「表意」。

 

「象形」就是簡化了的事物的圖形,這肯定是最早造出來的漢字元號。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中能夠辨認出和甲骨文有明顯淵源關係的幾個符號全都是象形符號,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木」就畫成樹的樣子,「火」就是火苗的樣子,繁體字的「門(門)」和「車(車)」就像門和車。金文中的「象、馬、牛、羊、魚、鼠」這樣的字也都是描摹動物的樣子。甲骨文中有些字只是圖形簡化了,但還是看得出事物的輪廓或有特徵的部分。象形字必須象事物之形,但客觀事物紛繁複雜,而且具體事物有形可象,抽象事物卻畫不出來。於是人們只能採用另一種造字方法,就是「指事」。比如「上」和「下」無形可象,就在一條長線的上下分別畫一條短線來表示。又如「本」和「刃」,樹和刀好畫,但樹的根部和刀的鋒刃卻不好畫,於是就在「木」下加一條短線表示樹根,在刀口處加一條短線表示是刀刃。又如「彭」字左邊是一個鼓,右邊的幾畫表示鼓聲;「暈」字是在「日」字四周畫上幾畫,表示「日」周圍的光暈。指事字已經由單純象形過渡到突出表意,這就給人們造字以新的啟發,既然可以在象形字上加個符號構成一個新字,那麼自然也就可以在象形字上加上另外的象形字構成一個新的字。這種把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們的意義結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方法就是「會意」。比如「出」,由一個「止」一個「凵」組成,表示腳從土坎中走出來。「步」包括兩個「止」,表示兩腳交替走路。「休」由一個人字和一個木字組成,表示人靠在樹上休息。再如「立」從大從一,表示人站在地上;「陟」從阜從步,表示兩腳登山;「降」從阜從夅,表示兩腳從山上走下來;「墜」從阜從倒人,就表示人從山上掉下來等。

 

漢字只有到了表意階段,才能夠記錄語句。但是表意的方法畢竟還是要受到很大限制。因為語言是用聲音來反映各種客觀事物的。在語言中有表示事物共性的詞,也有表示事物個性的詞;有表示具體事物的詞,也有表示抽象概念的詞;有實詞,也有大量的虛詞:這些詞不是表意的方法都能創造出字來加以記錄的。例如可以畫出一棵樹的樣子「木」來表示「樹」,可是樹有千百種,如「桃、梅、桔、柿、松、柏、楊、柳」等,又怎麼能一一會意造字呢?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抽象概念,比如「思、想、念、慮、忘、記、疑、惑、忿、怒、怨、恐、懼、悲、愁、哀」等等,更不是靠會意可以造出字來的。這樣漢字中就又開始出現假借表意字元來表音的「假借字」和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聲字」。如果從假借字和形聲字的獨特作用看,也可以說漢字又從「表意」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表音」。

 

「假借」是漢字中比較早出現的一種純粹表音的方式。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不少假借字。卜辭「其自東來雨?」這五個字中就有四個是假借字。比如「其」就是「箕」的初文,這裡借作虛詞;「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這裡借作介詞;「來」本義是「大麥」,這裡借作動詞。有了同音假借的方法,就可以用較少的字記錄語言中較多的詞語,甲骨文中假借字較多,就是因為當時字少的緣故。但是假借字必然會造成大量的同音字和多個意義的字,也就使得字元表示聲音的作用越來越大,區別意義的功能越來越少。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也就是如果字元數量繼續減少,最後少到和語言中的音節乃至音素一樣多,甚至完全不區別意義,那麼漢字也就會像其他語言一樣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可是漢字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條路,也就是又產生了一種字元中一半符號表示意義範疇、一半符號表示聲音類別的「形聲字」。如前面說的「桃、梅、桔、柿、松、柏、楊、柳」等各種的樹,由於有了形聲字,其中的形符都是「木」,表示都跟樹有關,但是聲符不同,各自就表示不同的樹。上面說的「思、想、念、慮、忘、惑、忿、怒、怨、恐、悲、愁、憶、懼、悚」等各種心理活動,由於有了形聲字,其中的形符都是「心」,表示都跟心理活動有關,但是聲符不同,就表示不同的心理活動。由於形聲字有區別同音字和多義字的作用,而且很容易製造出來,因此也就越來越多,並部分地取代假借字和其他表形的字元,最終成為漢字的主體。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起源(轉)
探秘:元旦日的起源
為什麼古希臘很多哲學家(如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泰勒斯)對神另有所指,他們怎麼不信當時的神話呢?那為什麼說斯賓諾莎是最早的無神論者? ?
為何東晉南朝時江東人物名字中多帶「之」字?除此以外還有哪些當時名字不避諱的字?
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檔案

TAG:漢字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