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思想◆中國編輯聯盟網

一.易經的自然觀

     普遍認為易經起源與占筮。一方面這種觀點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於占筮,但《易經》占筮與純粹的巫術是有區別的。易經占筮的依據一方面是《易經》的自然觀,另一方面是《易經》的辯證法思想。

     《易經》系詞上傳一開始就闡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兮,吉凶生矣。」(《周易系詞上傳》第一章)這說明《易經》是以宇宙的構造形象為依據的。宇宙有陰陽,陰陽造萬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規律也就成了萬事萬物的行為規範。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質和運動造成的。

     如果我們僅僅從系詞來理解《易經》的自然觀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經》的自然觀要從八卦的形成和陰陽二氣的相生相剋原理來理解。系詞傳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一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詞上傳》第十一章)這裡的無極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狀態;兩儀是指宇宙生成過程中陰陽對立元素出現;陰陽對立元素的對立統一的辨證運動變生成各種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剋變決定各種事物的吉凶。

     對於宇宙的生成問題,至今還是一個迷。我所接觸到的有兩種理論,一種是以物理學為基礎的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霍金《時間簡史》)

     另一種科學理論是以熱力學為基礎的進化物理學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當給系統供給能量,複雜系統便從平衡態逐步向非平衡態演化,從而進入了系統的進化過程。

     在這一理論中,一個很有興趣的問題是對「死」的定義。熱力學把「死」定義為平衡態,即,混沌態。而把「生」定義為時間有序和空間有序的非平衡態。由「死」轉變為「生」是由系統外部供給系統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結構。普里高津把這種結構稱為耗散結構。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圖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種混沌態,當外界給它供給能量以後,就逐步由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轉變。正如中國哲學描述的那樣:輕輕者上浮而為天,沉沉者下凝而為地。

     我個人認為,耗散結構理論更能夠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過程,並對整個宇宙的運動圖景也做了準確的描述。比如,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有序運動,而無數的星系又組成有序的星系集團,這些都是現代科學所證實了的,並且是可以用耗散結構理論準確解釋的。

     很顯然,易經對宇宙的生成的描述與耗散結構理論是非常接近的。為此,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賞中國哲學,他用莊子的名言,「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來作為自己著作的序(《普里高津與耗散結構理論》

     序,湛肯華,沈曉峰,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易經包含了十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自然觀方面,它不僅僅表現在對宇宙的形成過程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它對宇宙的形成和運轉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的深刻理解。易經把宇宙的形成、運轉都看成是陰陽二氣,即,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結果,這無疑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成就。

     二.易經的整體哲學

     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說:「西方人善於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細部,他們十分擅長此技,以至於忘了把它們裝起來。」在西方人現在還不會把宇宙和社會裝起來的時候,中國人在三千多年前,甚至五千多年前就已經把它裝起來了。易經用陰陽獨立統一思想來把握事物的整體運動規律,這無疑是一種整體哲學。

     系詞傳曰:「一陰一陽之胃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詞》第五章)什麼叫「道」?陰陽不可畏之道。太極之靜,因一陰,靜極而動,又生一陽。一陰一陽互為對立,互為其根,流行交致,動與靜不斷矛盾變化,體用合一這才是道。也即是說道的核心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運動。正是這種陰陽的對立統一才生成了自然萬物。後來的老子正是繼承和發揚了易的思想,形成了道家學說。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正是對宇宙衍生的整體哲學的另一種表述。

     易經不僅闡述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而且闡述了符合事物運動規律的基本原理。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王」(荀子〈天論篇〉)。即是說宇宙萬物和人間百事都有自身的運動規律,如果遵循其運動規律則吉,而違背其規律則凶。對於這種唯物主義思想幾乎在易經64卦中每一卦都可以看到。

     三.易經的辯證法思想

     幾乎可以說一部易經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著作。前面已經講到,易經的自然觀是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因此,宇宙和萬物在運動過程中,各種複雜因素必然要出現相生和相剋的情況。相生則吉,相剋則凶是易經的基本原則。但是這種相生相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運動和相互轉化的。「福兮禍所依,禍所福所伏」在易經中隨處可見。

     如第三卦「屯」。本來遇到大山、大河的險阻,世事艱難,應當為凶。但由於是天運初開,陰陽剛柔才開始相交。因此,如果有「貞正」的德行,按照事物運動的規律辦事,克服困難,則可獲得「元亨」,即,大吉大利。

     又如,第64卦「未濟」。在此卦中所有爻均不處於正位,即是說事物的各個方面都處於不利位置,而且從卦象來看,火在上,水在下,兩者不相交。但由於所有爻雖不處於「正位」,但處於「正應」狀態,就像小狐過河,雖沒有經驗,但有內在生命力。因此,未濟過後必然會「小往大來」,最後獲得成功。因而,該卦仍然是「亨通」,吉利的。而同樣的63卦「既濟」,該卦完全與未濟卦相反,所有的爻均處於正位;而火在下,水在上,水火相交。即是說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處於完美狀態,事情會獲得成功。但正是由於這種完美,它已經處於顛峰狀態,接下來就必然要逐步衰落,走向反面。因而,此卦的總評是「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易經的辯證法思想不僅體現在它的自然觀、對事物的分析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的政治思想方面。易經在很多方面都涉及到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為夫之道和為婦之道等等。所有的這些「道」都必須作到「和諧」,「相生」,「貞正」才能吉利,反之為凶。比如,第7卦「師」,此卦的批語是「師貞丈人吉,無咎」。對此卦,曹操在為〈孫子兵法〉作序時,就引用來說明戰爭的理念。其意思是,只有仁義、正義(貞)的戰爭,統帥(丈人)才會獲得吉利。

     四.總評

     易經從神龍伏羲時代就已經出現,經過5000多年的演化和總結,包含了豐富的自然哲學、歷史哲學和辯證法思想,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寶。
推薦閱讀:

以奮鬥為名義的中國富豪們為何要移民?
鄭永流:實踐法律觀要義:以轉型中的中國為出發點
硬氣!中國軍隊連夜冒雨收回一塊領土!闊別祖國155年!
法學研究與學科構建的中國路徑——以我國經濟法獨立生成路徑為切入點
中國習俗:結婚禁忌

TAG:中國 | 思想 | 易經 | 編輯 | 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