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為何內地人不願再去香港旅遊
在兩地網民互罵和關於香港的承載能力到底有多大的爭執中,赴港「自由行」的高峰其實已經悄然過去,今年「五一」遊客數量十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本地不少業界人士都把矛頭指向「反蝗」的行動,認為這是導致許多內地「豪客」反感而不選擇來港旅遊的原因。
內地反貪腐行動令假期來港購買奢侈品回內地送禮的遊客明顯減少。
香港這個「五一」黃金周,混亂一如想像。本地激進分子「反蝗」不休,內地網民詛咒不止,關於遊客究竟如何瘋狂湧入香港令這裡難以承載的討論更是鋪天蓋地、爭執不下。
但許多人並沒有留意,「自由行」的人流高峰其實已經悄然過去,今年「五一」遊客數量十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去年這三天假期,赴港旅客39.4萬,今年則只有38.8萬。
黃金周赴港遊客十年首次下降
本地不少業界人士都把矛頭指向「反蝗」的行動,認為這是導致許多內地「豪客」反感而不選擇來港旅遊的原因。一家在港澳都開設連鎖粵式小吃店集團的總經理指出,今年一季度以來生意比去年少了近一成,是開業多年以來首次發生的情況,4、5月份更加明顯,認為「反蝗」行動的持續對遊客造成了影響,希望港人能更加包容。
本地大型珠寶集團六福的主席黃偉常也表示,今年頭幾個月銷售額比去年下跌了約10%,因為銷售不理想因此全年準備暫停開張新店。他同樣認為,「反自由行」活動影響了內地消費者的心情,更舉例稱有內地遊客在其尖沙咀店內挑選商品時,竟然被激進「反自由行」分子趕走。
當然,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打擊貪腐的行動,也對整體境外游都造成了較大影響。除了香港,澳門四月博彩收入已經比前一個月下跌了超過一成,業界人士表示,五一假期的賭場和酒店也不如過去爆滿。
本地入境團旅行社會長謝淦廷相信,內地各境外游的航線越來越成熟,令香港的吸引力降低,而同時前往東南亞旅遊的整體數字也下滑,令轉機香港的遊客隨之減少。香港立法會旅遊界別議員姚思榮則表示,內地反貪腐行動令假期來港購買奢侈品回內地送禮的遊客明顯減少,同時由於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民眾的收入也沒有明顯上升,這些都是令五一黃金周褪色的原因。
普通觀光購物難為經濟增值
不過,即便上述因素都不存在,其實自由行乃至整體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也早已經見頂回落。旺丁不旺財的現象自兩年前已經出現,在旅客依然維持逾20%增長的同時,消費額增長已經下滑到單位數,目前「自由行」遊客在港的平均消費,已經僅2000港元(7.7516, 0.0002, 0.00%)左右。香港政府在「自由行」十周年即2013年發布的報告則顯示,2012年度自由行消費為香港帶來增值261億元,占本地GDP僅1.3%。
這其實大大早於中港矛盾、經濟放緩、反腐等等因素的出現。不少本地業界人士早已指出,長期以普通觀光購物為主的自由行業務,2000港元的每人次消費,對於香港這樣人均GDP已接近3.9萬美元(約30.4萬港元)的城市,經濟貢獻的確微弱,港府應當拿出更多精力發展高端旅遊業,讓旅遊業對經濟真正有所增值。
即便在中國內地,許多大城市的旅遊產業也已致力於從普通的觀光消費向個人化、專業化的高端旅遊業發展。近日發布的全國旅遊城市收入也顯示,即便收入最高的重慶,整個「五一」長假旅遊收入也僅有53.58億元(人民幣(6.2278, -0.0062, -0.10%)),與其去年近1.27萬億的GDP相比(平均每日34.8億),實在並不起眼。全國也僅有3個城市黃金周旅遊收入超過30億,顯示普通觀光旅遊業對各地經濟貢獻都有限,實在難以成為經濟支柱。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目前的觀光購物游模式對城市公共設施、交通承載能力的重大衝擊,令港人經常不斷激烈抗議。拋開兩地的歷史情結不看,類似情況在內地其實也早已出現,此前「黃金周」長假期各大旅遊城市之交通擁堵、住宿困難,景區「看人不看景」,早在六年前已促成政府取消了「五一」七日長假。
香港旅遊承載力擴容不易
針對外界對於接待能力不足的批評,港府目前已經在新區、郊區覓地建設新的旅遊商業區。在今年「兩會」期間,官員也透露中央政府已經部署全面調查香港的景點、酒店、交通等旅遊接待力。
然而真的要「擴容」又並不那麼簡單:在「擴容」目標地之一東涌(迪士尼樂園及機場附近),調查顯示近6成居民反對以旅遊業作為該區經濟支柱,反對者表示害怕成為「第二個上水(深港邊境)」。
在即將開通地鐵的香港島南區,近來有商場打算重新引入奢侈品名店租戶,瞄準自由行消費,也遭到當地居民組織激烈反對。無論居民的抗拒是承載力的真實指標,還是過度敏感,在香港這個社會,遭到激烈民意反對的計劃,流產的命運已是十有八九。
回想2013年SARS期間,香港商界向中央求助放開內地人來港消費,時任副總理吳儀就曾警告,自由行是「易放難收」,對香港的承受力有所疑慮,現在看來顯然有先見之明。香港若將此簡單低端的旅遊業模式不但難以為繼,而且要勉強持續也對經濟益處不大。
俗語稱,來的都是客。旅遊業界所提出的轉型升級,當然並非要將普通觀光消費客人拒之門外,乃至限制簽注,而是應當在定位上吸引更多高端的客人,提升旅遊業的附加值。在這一方向上,香港需要更加長遠和宏觀的眼光和規劃,大可不必鑽入爭執香港的自由行容量到底夠不夠的牛角尖中頭疼不已。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畢業後赴港留學,任職多年,貼身體驗國際金融中心枯榮動蕩。)
推薦閱讀:
※港府官員:積極增加香港接待能力 宣傳好客形象
※《看客》第330期:到香港去
※去香港旅遊有什麼地方最經典最好玩,有什麼食物好吃經典有特色?
※國內年輕人去香港發展如何?
※香港代購和澳門代購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