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講太極拳1
2000年6月28日
緣起許了願了啊,說講太極。不過這一段呀我想怎麼講一直沒有想好。怎麼講,講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上台來的時候也還沒想好。講什麼,那該怎麼講呢?我想就是通過這這一講讓大家對我們加練太極拳有個比較正確點的,比較全面的認識。第二點,就是我們這兒練太極拳呢就不能和普通的練太極拳那麼一樣去練太極拳了。同志們可能對太極拳具體怎麼練的東西想多聽點。不過我覺得那些具體的東西呢,將來我告訴大家找幾本書看看,看看書就行了。所以我給大家講呢,第一,就先講一講我們現在為什麼給大家加練太極拳這個課。這個問題前面講過了,首先是因為現在的形勢,氣功在整頓,咱們現在這個專業的名稱不是咱們的傳統體育,更不是咱們的氣功,而是搞的是武術,正因為現在氣功整頓的時局這麼一個狀況,如果我們象過去那樣全面以氣功作為專業的學習內容,首先我們這個專業就不好保留。在今年年初,體院的領導來了,談了談。本來我說我們中心轉軌,他聽了個咱們專業轉軌。我說我們這個專業要加點武術課,教點太極拳。他說好好好,他一轉彎就轉到這兒來了。他們來的目的也說不定是怎麼回事情,想看看怎麼回事情啊。所以我講我們這個班要加上太極拳。原來我說我們中心啊,要搞老年健身,以教太極拳為主要手段。我們師資班也要加練太極拳。那好那好,咱們就轉軌改成搞武術。我說武術可不能搞。轉成武術將來武術怎麼教啊?因為武術學校也是按特定的規定弄起來的。當時我們講加上這個課,這是從時局上來講,不這麼搞我們的專業存在不下去。第二,現在全國的氣功正在整頓,如果我們是按照以前那樣的搞法,將來我們畢業之後,我們學的那些東西就不能直接用起來。所以就加了個按摩課,加了個太極拳。加這兩門課是按照社會上需要的實際情況來安排的。大家可能要問了,講武術為什麼加太極拳?為什麼不加別的拳?現在國家規定的拳術很多嘛。首先是因為我國太極拳普及的面比較大,國內外太極拳的影響比較大。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在搞太極拳。太極拳他們作翻譯是用音譯taijiquan。什麼叫太極拳?叫功夫。外國都在練太極拳。在我國廣大群眾中簡化太極拳又是全面普及推廣的,各地老的少的都在搞太極拳。現在一整頓氣功呢太極拳又興盛起來了,咱們這麼一搞太極拳可能就更興旺了。都在搞太極拳了。所以我們同學們必須要把我們學的東西還要會派進去,將來出去以後輔導練太極拳呀。現在全民健身運動裡邊不是有很多輔導員、教練員嗎,一級一級的,有這樣的工作,所以學了這個以後還可以干這樣的工作。當然咱們這兒沒有那個教練員證。這個將來再跟省體委和體育學院考慮給我們什麼證。這從需要上來講是這個樣子。另外,從咱們原來辦這個班的初衷來講,我們就是搞的一個氣功的專業班,氣功中專班。所以從目前氣功的形勢上來講,要加拳,就必須加太極拳。因為我們智能功的功法淵源,太極拳佔了很大的比例。在很大範圍、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太極拳裡邊很多的好東西。你看我們講的身形要求、引動形體,動態要求、靜態要求,很多跟太極拳裡邊的很多東西是一致的。有的是完全一致的,有的是基本一致的。那個郝懷木部長給大家講的太極課的錄像我也沒看,大家看了嗎?看了呵。他給講了點什麼我也不知道。如果從太極拳的要求來看我們動功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現在加拳就加太極拳。
因為太極拳本身和氣功的聯繫比較密切,所以我們在加練太極拳的同時也是為了讓同學們把我們練動功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充實,更加完滿。因為咱們的動功裡邊就缺了那個步。咱們就五元莊裡邊有那麼一個步——悠悠鶴步,別的沒有。所以練我們智能功的不會走路,練氣功不會走。簡化太極拳裡邊就有走,有前進、後退,橫著走。雲手是橫著走的,摟膝拗步是前進的,倒攆猴是退著走的。這就加步伐在裡邊了。另外,練智能功要主動運用意識,練拳術你就必須要用意識。用什麼意識呢?過去練拳講的是「練時身旁若有人」,練拳的時候身旁得象有人一樣,得有人。因為拳術是有「體」有「用」。有那個姿勢,那是「體」,「用」來在交手的。拳術要搞技擊要打、要攻、要防,拳術裡邊的攻和防,每一招每一式你都要想到這一招它是幹什麼的。是攻的,對方來個什麼東西,你這兒打,你得用意念想,這叫主動運用意識。和咱們智能功練功的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如果練拳你不能結合著用去想,那個拳就沒有意義了。練拳就得結合著用,按那個意思去想它。如果這些問題你想得越細緻,將來同學們要怎麼練拳——先得練拳架子,架子練熟了,不用想了,一下就練起來了;等姿勢練得很熟練了,同學們再看書,這個姿勢是幹什麼的,把動作要領、姿勢要求先掌握了,很熟悉了,你就得知道這個姿勢是幹什麼的,它的用意,這樣去學習才行。這些問題我就不給同學們講了,那個問題要講的太多了,而且那樣講也不是我要講的初衷。將來同學們可以買一本書《太極拳術》自己看看就行了,顧留馨寫的楊氏太極拳,裡邊把每一招幹什麼使喚的都寫了,你們自己買來看看。那個你們要自己看,因為我要給同學們講的就不是這些。這就講清了我們要加練太極拳就是因為它和智能功的淵源關係很密切,而且和我們練拳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另外,就是太極拳的理論和智能功也有淵源關係。因為太極拳本身立論就是立在太極之上的。太極的理論,儒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醫學是從太虛寥廓,肇基化元,然後是五運七星,萬物都升起來。這都是古典的整體觀。應該說太極這個觀點從氣功上來說比較早。因為太極從氣功上來講是個氣。但是從中國古代,創太極的周敦頤他講太極的時候就還沒講氣。以後慢慢發展到宋明出現了理氣學說,「理」和「氣」。實際按氣功來講,太極是元氣。雖然當時宋明理學家們也練功,但是練得不那麼深,所以體會得不夠,所以無極是個理,太極是個氣,但是氣和理之間是怎麼個關係還是不清楚,所以以後形成了理氣學說。這個理氣學說在宋朝以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醫學和一部分氣功就以理氣學說作為立論基礎了。而我們智能功的混元氣理論它也繼承了傳統的元氣學說,道的學說。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是一致的,而且從這個「理」來指導練功。傳統氣功也好,真正的太極也好,基本就講圓和空。好多門派講嘛,「象天則地,圓空法生」,說天是圓的,圓就象徵天,地是方的,天是陽,地是陰,一說天地就是說陰陽,陰陽合在一起稱為太極。「象天則地,圓空法生」,太極無非就是這個樣子啊,一個圓,這是個太極,這個圈從外面看是有形的,從裡邊看是空的。從過去的太極的理論來講,根本的道理化成氣。而從氣功、拳術來講,太極無非就是個氣,這個氣就是個圓,太極這個圓有這個圓形,外邊這個圈這是個實的,裡面那是個虛的,所以太極就是個圓,一個空。但是真正的太極能這麼去理解嗎?就不能這樣去理解了。你這樣去理解就把太極歪曲了。這是個圓,有形,說這是個實,可這個實在哪兒呢?這個實在、有形的東西這個是有形而無實的,有形而不實,有形而虛的,實而虛的。裡邊那個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空空蕩蕩的,是那個氣,那個氣是虛而實的。太極這麼一虛一實,虛實交用,互相它裡邊在一起作用,所以太極本身就是講的這個氣。如果這個氣有個形體,是圓的,它有個邊界,有個圈,那個圈外面是個圓,圓它就能夠動,這個圓就很活潑,很好動;方的就不好動,方的一推,不好動;圓的一推就動,它非常活潑。所以為什麼講太極呢?因為它非常好動,不好停。太極是圓的,這一個用處。再一個用處是什麼呢?圓的體積最大,能夠容東西,圓的東西都能融。說太極的時候畫一個圓是平面的,大家要注意,對於太極這個圓不能領會成一個平面的圓,而是個球體的圓,是個體。任何一個太極都是個圓球。圓球有個邊,那就是太極,球裡邊有氣,氣就是裡邊虛的東西。如果我們對太極這麼去領會是這麼個無形無相的東西,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咱們說是混元氣,原來說是元氣,我們智能功就說是混元氣。所以古人說用太極這個東西尤其是從拳術上來講就是體會球邊上的那個「實」,實而不實,實而空。裡邊是個虛。過去講裡邊那個空才是真正的實,外面這個圈叫做空,裡邊是實,這麼算。兩者交替變化,這就是太極的妙用。練太極拳就練這個東西。我們人是個太極,一動,圓是個太極,一動的這個圓走的這個形跡是個太極,這個太極是有形的,要虛。一綳勁,實了,就壞了,得虛。可裡邊的氣是實,這兒拿這個氣是實,氣得充斥著。這從練太極拳來講總得有氣,總得想著那個氣才行。所以練太極就練個氣,通過這個形體來練這個氣,是練氣的。如果練太極不練氣,那是柔軟體操,不是拳。它很軟,成了體操了。所以太極拳這個名就表示這東西。虛實變化,空而能變。太極本身就能「圓空法生」。圓和空就能有生化、有變化。所以這一切從古人的理氣學說來講,無極就是個「理」,道理,「理」能生出太極來。但是我們智能功就不這麼講了。古人那麼講的。虛和實要這樣去起變化,所以太極從道理來講是這個意思。從智能功的混元氣理論來講,混元氣無形無相,在人體裡邊開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極就不這樣了,它講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講了這些問題,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他就從練太極拳的動作能把那個氣給練出來。從太極拳的理論來講是這個理論。(補述: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如果把太極拳的指導理論——太極論,僅作上述理解還是不夠的,因為傳統拳術都符合上述陰陽變化的要求。太極拳除了注重太極即元氣這一點外,更注意陰陽之變的太極圖中的「S」形,這一連續變化並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線——「S」線,是太極的「生命線」。太極拳的弧線:走行及纏絲勁(螺旋勁)等都是依此而來。了此才能體會陰陽變化之真諦。)現在社會上搞拳術研究的,都在考察太極拳到底是誰編創的,還爭論不休。現在武術界裡邊講,從解放前後幾十年,最後學術權威定的是河南陳家溝陳王廷創的太極拳。現在學術界也有不同意見。因為陳王廷自己寫的拳經裡邊他不叫太極拳。另外,創拳他自己說是從《黃庭經》來編創的。他那個書上寫得很清楚:「……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而太極拳不應該是《黃庭經》作指導思想呀,應該是太極圖作指導思想呀,太極是從陳摶過來的呀。所以在以前不叫太極拳,只是王宗岳傳了《太極拳論》之後才慢慢地叫太極拳了,因為陳家溝沒叫太極拳,不叫太極拳。所以這就講,真正的太極拳應該是用太極理論作指導的拳術。真正影響比較大是從王宗岳。咱們不說王宗岳創太極拳,只是說用太極理論來作指導,王宗岳起了很大的作用。至於說是張三丰創太極拳的,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當然我也沒找到材料能證明是張三丰創的,我也找不到這個材料。張三丰據說是能日行千里,這是有記載的。史書上沒有說他創拳,但是有的書上說他是教了拳術。我們就不管他是誰創的。反正拿太極理論來指導練拳的,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起了很大的作用。陳氏太極拳的很多地方也使用了太極理論作指導,其他的,楊氏、武氏、吳氏、孫氏都是用太極理論作指導的。所以現在的太極拳基本都是以太極理論作指導。而太極理論實際就是元氣學說。內在的元氣、正氣、真氣都是它。這也是我們要加太極理論的緣故。從理論上來講和我們混元整體理論有淵源關係。從體用上來講也是以太極理論作根據的。太極拳講究走弧形,弧形也是個圓嘛,走圓的。所以這個方面也是和智能功的理論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加太極拳而不加別的拳的緣故。其實好多拳術裡邊的東西都是一致的。太極拳講,纏絲勁是太極拳的一個根本特徵。我看好多拳術裡邊,如八卦拳、形意拳也講究胳膊旋轉,只是不叫纏絲勁。在這一點上應該說太極拳講得比較細緻一點。陳鑫講纏絲勁,逆纏絲、順纏絲。後人們給改成叫螺旋勁和抽絲勁。這裡邊要走弧形。大拇指往外一翻是正纏絲,大拇指往內一扣叫逆纏絲;形意拳講要滾、要翻、要鑽。八卦掌叫滾,形意拳叫鑽,滾鑽落翻。他都是胳膊要轉。太極拳有的書上寫的是螺旋勁,有的寫的是纏絲勁、抽絲勁,這麼三個名詞。纏絲勁是個總的名詞。正纏絲、逆纏絲,胳膊上的纏絲、腿上的纏絲、腰上的纏絲。螺旋勁和抽絲勁就不能隨便那麼叫了,書上沒人給下定義。我在六十年代練拳的時候琢磨過這個問題,我跟老師交換過意見。我覺得螺旋是往前進的時候轉圈,得有力量往前鑽,這個纏絲叫做螺旋,象個螺絲往裡擰,要摁著擰哪,往裡邊鑽哪,螺旋勁,這麼鑽也行,這麼鑽也行,往前帶著勁往前去叫螺旋勁,往回抽叫抽絲,往回一帶的時候,胳膊一轉,這麼轉也行,這麼轉也行,叫抽絲。你看那抽絲的時候你直著抽就容易斷,把那個絲捻一捻,一邊捻一邊抽,絲就不容易斷。抽絲嘛把那幾根絲捻作一股,一捻捻成一股了,這麼往回抽,這麼捻一捻往回抽。你看紡線的時候,那個錠子會轉的,棉花跟著捻轉,它才能形成一股勁,你硬抽就斷了。抽絲勁是往回抽著轉,螺旋勁是往前擰著轉。「進似螺旋,退如抽絲」這是以前六十年代當時跟老師說的體會。「進似螺旋,退如抽絲」從太極拳來講應該這麼來講它。當然別的拳也講轉。形意拳的鑽拳,一打出去一鑽,這也不是在鑽嗎?崩拳是這麼轉的,也是在轉哪,好多拳都在轉。它是怎麼樣呢?就是太極拳將理論講得多一點,它是從太極立論講起這個問題來的。所以太極拳就是用太極理論來闡述它的道理,來指導它的體和用,而這一切和我們智能功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練太極拳。另外,太極拳練拳的時候總的很關鍵的要求是要氣貼於脊,氣要貼到脊樑上來。這個在太極拳裡邊,氣要往脊梁骨上貼對智能功來說也是很關鍵的。可是我們智能功功法裡邊沒注意這個問題。我們三心並站庄要搞松腰,我們也沒多去囑咐這個問題。我們儘管講過一身備五弓,但是氣貼於脊這個問題沒能很強調它。而太極拳非常強調它。當時我為什麼沒能很強調氣貼於脊呢?因為咱們智能功練混元氣,要充斥周身嘛。咱們智能氣功搞起來快二十年了。為了給大家講太極拳我又把有關的材料翻了翻,氣貼於脊作為練功的基礎來說還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我們以前講氣要充斥全身,但當中這個主幹沒有強調它。所以如果將來以後再搞智能功的話還得再變一變。因為要給同學們講太極拳我也得練練,體會體會,都說了一兩個月了。因為太極拳我練得很少,從七三年之後一直就沒再練,所以得比劃比劃,練一練。有的東西對我們作為基本功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要氣貼於脊,怎樣才能氣貼於脊,將來再專門講氣貼於脊的方法。我們從一開始練三心並站庄,守肚臍這麼一扣,守混元竅這麼一扣,咱們智能功不練下田,直接練上中二田,這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不足。所以講太極拳給同學們不講別的,就講「氣貼於脊」這一點,那就把智能功的不足給補上了。這樣使我們練功能更快一點。這樣補上我們的智能功不足,圓滿完善它。為什麼練太極拳就給同學們講這麼多。下面講我們練太極拳練什麼。太極拳也叫太極學,同學們千千萬萬不要把它僅作為拳術來對待。這個太極學裡邊包括了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我在談武術的時候談過這問題。武術是一門學問,一般的人說練武術,這麼說就很狹隘。應該說武是一門學問,叫武學。九六年我上台灣時,台灣大學國術系出了個題目,叫武術跟氣功的關係。我說我可不敢碰武術。因為一說武術就是跟人干這個:來比比誰行。你去講武術,人家來跟你比比怎麼辦?臨上台給了這麼個題目讓我講武術和氣功的關係。我說,哎呀,我是搞氣功的,不是搞武術的,所以沒辦法講武術和氣功的關係。因為武術這門學問太深奧了。據我了解,它應該包括了武術、武功、武道,統稱為武學。其中還包括了陣法用兵。武術是從招式上練起來的,講技擊,講招數,就是拳術。武功是從氣上練起來的,講功夫、內功,以內氣為主練的,而後用到招式上去,就稱為武功。武道是從道學上研究,往成仙上走的。武道通仙道是這個意思。武術是如此,太極拳作為拳術也是如此,分了三個層次,有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
現在講的太極拳是從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這麼練起來的。既要健身還要搞技擊。一般練太極拳無論哪一家都是一樣,要盤架子打姿式。一般練太極拳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姿勢。那個姿勢怎麼做,身形的基本要求等。這要老師比較好的、喜歡教的這麼教。現在教簡化太極拳的寫書也是那麼寫的姿勢要求、動作要領,一招一式的下來,手怎麼著腿怎麼著,軀幹怎麼著,怎麼動作。這是第一階段,把動作熟悉起來,把動作要求熟悉起來。到了第二階段,等熟悉了就不能是光做動作了,得加意念。所有這些有意念活動了,這個意念活動要和動作結合到一起。這個意念活動就包括了體和用。這一招是幹什麼的,是打人的,是防人的,是怎麼做的,這個手一出去是幹什麼的。就加意念了。到了第三個階段就需要認真體會了。體會裡邊的變化。一招一式一動裡邊什麼樣子,一般練拳嘛都要這麼去練。太極拳練通了以後還要練推手。就要搞技擊了。太極拳是這麼個練法,這麼三個階段。當然太極拳的要領好多書的講法也不一樣。楊氏太極拳講了十三點,顧留馨也寫了十三點,有的寫了十點,有的寫了六點,情況不完全一樣。這個今天不講,將來同學們看看書就行了,因為那些形體動作要求我們書上的東西拿到練太極拳裡邊來基本上都適用。太極功和太極拳就不一樣了。太極功是從站庄練氣入手的,先要練氣,練氣包括了練呼吸。而真正的太極拳(可能我這麼講太極拳界就有意見啦)是通過練太極功,內氣發動之後出自發功,從自發功練起來的。內太極,裡面內氣一動叫做太極出現,叫開太極,把太極開啟了。裡邊內氣一動起來身體也動起來,慢慢慢慢地動起來,打出動作來,來通身體的形體軀幹經絡,以至於內臟,還包括內在的神經。在通什麼地方的時候它會有一定的動作,那個動作都是往返循環的。從自發功練起來才是真正的太極。現在教的那些太極拳的姿勢是練的功定了型,先教那個東西。原來太極拳的一百〇八式啊,什麼幾十幾式啊,那是定了的東西。智能功講有神氣統一於形、神形統一於氣。練太極拳的自發功就是神形統一於氣,從氣入手(自發功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叫太極功。太極道是從意識上入手的。意識更無形,從意識入手的。我們這次練拳是太極拳和太極功同時練,以太極功為主。所以我今天給大家講的跟一般的講法不太一樣。同學們才剛練太極拳就這麼講。我們智能功都是先從根本理論上講起來的。「先難而後易」先講理論,理論很難,掌握了理論再去實踐就會容易。一開始講那麼多理論呀。不過同學們也還好,太極拳理論都學過了,有的可能還看了點材料。同學們都有什麼書啊?就《普及教材》?《普及教材》里有「太極拳十三勢總訣」吧,你們看了嗎?沒有看哪!哦,你們在考試呢。如果不考試我就批評你們了。那個是基本的經典,不看還行啊?你們在考試嘛,還可以原諒。所以這些問題我們一搞就是從學問搞起來的。不是從一個簡單的方法一個術搞起來的,所以我們是從那個太極功練起來,以此為主,然後練拳。但是同學們絕對不能一下子就死到那個姿勢裡邊,一招一式裡邊去了。「啊!這樣我們可以不練姿勢了。」不練姿勢練什麼?不練姿勢也不行,但是有一個核心和靈魂。咱們練太極拳就要練太極拳的根本宗旨。太極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擊,可是我們現在各個門派都在搞技擊,而且把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認為是推手的著作,把它局限化、簡單化了,把它很精華的東西丟了。當然我這麼講有點冒昧。我不是搞武術的不應該瞎說這個話就是了。你龐鶴鳴不練太極拳又不琢磨太極拳你敢說這個話?我在練太極拳的時候就有這個想法,最近要給同學們講課,我就一邊翻材料一邊體會。我覺得我在六十年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太極拳的根本宗旨是養生,益壽延年。所以我們練功要從這個高度去練,從太極功上練起來,而且為了符合社會需要而練這個拳術,但是根本是練太極功。《十三總勢歌訣》那龐老師你這麼說有根據嗎?這麼說說就完了?所以這次就不是一般的講,講經典。其中一個就講十三勢歌訣。有的把《十三總勢歌訣》當作《太極拳論》了。我們還是把它分開,因為它們畢竟不一樣。《十三總勢歌訣》一共一百四十字,十三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太極拳的根本姿勢是這十三個姿勢。「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這個歌訣誰作的?不知道。有人說是張三丰作的,陳家拳說是陳王廷作的,反正都往自己頭上攬。主張張三丰一派的就說是張三丰作的,主張陳王廷一派的就說是陳王廷作的。不過我覺得這歌不是陳王廷作的,因為陳王廷有自己的《拳經總歌》,他那個歌訣和這個歌訣的內容完全不一樣。他那《拳經總歌》是:「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掤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他那裡邊完全是論的打。那個拳經歌就不一樣了,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補述:將兩首歌訣作一簡單分析,即可明了兩者主旨的不同。陳氏歌訣立論於克敵制勝;《十三勢歌》則不然,「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就是說它是以養生為宗旨的。據此可知,這首歌訣不應是注重技擊的一般拳家所作。對於《十三勢歌》將來有機會再做全面講述。這裡僅從養生與武術結合的角度與層次,做一簡要地串講。)第一段、總述這個歌訣那麼多字,我認為它是幾段。「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周身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如果按韻來講這是第一段。這是總述。什麼意思?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你要練功夫得有個架子,姿勢。這些姿勢動作都包括了,要用的東西都在裡邊了,這一掤,這是個彈簧勁,既可以往前攻也可以往回守,要用支撐力;捋,往下捋過來。掤可以往前打也可以往後防;捋是破人家的;擠,手背搭著擠出去;按,把你推出去,一合一按推出去。採,上邊上下採;挒,是橫著的;肘;靠,肩背胯都可以靠。這就是幾個勁,你凡是要用到武功上去,你沒別的啦,你還有什麼別的東西呀?你想想,沒別的東西啦。上的、下的、橫的、豎的、前進、回來,這麼出去的,都有了,還有什麼別的呀?就那麼多東西了。所有的動作都是從這裡邊出來的。步子前進、後退、左邊、右邊、當中,就沒別的東西了。都包括了,你只要練動功都是從這裡邊演化出來的東西,只是變化的方法不一樣,靈巧不一樣。總是這個變化,平掌、拳,半拳,什麼這個掌那個掌,只是名稱不一樣。指的,搓的、鉤的,全是翻的這個東西,變了樣子了,都包括在裡邊了,所以姿勢是這個樣子,但重要的東西,最關鍵的在哪?(十三勢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這些姿勢實際上把各種動作都包括了。動功所有的動作都是從這裡邊演化出來的,只是名稱不一樣,變化的方法和靈巧度不一樣。反正就是這些東西。姿勢雖然重要,但最關鍵在哪?)「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個姿勢不要輕視它。這句話是全套歌的關鍵。「命意源頭在腰隙」有的寫的是在腰際。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意念要注意腰那個地方。那麼解釋對不對呢?不能算錯。因為關鍵還是在腰嘛。但是你解釋「命意源頭在腰隙」就不夠了。因為太極拳是用太極理論、理氣學說講性命的理論。光講意念注意腰那個地方就不夠了。腰際就更大了,腰那兒一片,具體是什麼地方呢?腰隙,是腰那兒骨頭中的縫隙,它叫命門穴。第二第三腰椎之間,那個地方是命門,元氣發生的地方。咱們在混元整體理論里講混元神室就在兩腎中間。人體裡邊發生真氣,先天氣場在肚臍後面兩腎當中,後天氣一到那兒去以後,加上先天的氣一混化起來才成為人的生命的整體性的氣,那個整體性的氣就在命門那一塊兒。在傳統氣功的性理學說裡邊就講「氣是命來神是性」,即意是性,氣是命,神是性,「神」、「意」、「識」、「心」和「性」都是一個東西。一說那個命就是那個氣,性就是神意。所以「命意源頭在腰隙」的意思就是指我們人的氣和人的精神、神意的根源在腰隙那兒,在命門那兒。練太極拳就是要從那兒發出意和氣來,那是發源地,意念和氣從那兒出來的。練太極拳太極功你這一動不是讓你想那個地方,想到命門不行,得從命門那兒出來。一出手從命門那兒出來的。意念和氣得從那兒出來,這叫「命意源頭在腰隙」。意識不是在腦子裡的嗎?怎麼跑到那兒去了?這得去練啊,這是練得的啊。你練太極得練氣,太極之氣從丹田出來。所以太極《心會歌》裡邊有三主三賓嘛,第一主是腰脊為主,喉頭為第二主,神意為第三主,丹田為第一賓輔,手為第二賓輔,足為第三賓輔。一般練太極拳的對《心會歌》解釋得不多,講得不夠。以為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是腰脊,第二重要是喉頭,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實那是個步驟,第一步以腰為主宰,以丹田為賓輔,拿丹田氣來輔佐腰。所以這樣是把氣貼於脊去,把丹田的氣收到腰那兒去,賓和主結合到一起。先得這麼去做,先要注意腰脊,先得注意那兒。把氣注意到那兒,注意注意……老注意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你一動,意念就在那兒了,好,一動彈就是丹田連著手,丹田通過腰連著手。太極拳呢,是從脊柱過來,一身備五弓這樣過來的。怎麼樣練氣入脊,下一次再給大家講功法怎麼練。所以這個情況就是「命意源頭在腰隙」真正的太極拳就是氣和意念要從腰那兒命門那兒出來。命門那兒相當於是一身備五弓的弓背,從那兒一動彈到了全身的整體來才行呢。練的方法一開始是先注意它,把氣引到那兒去,意念一動把氣注意到那兒去,把氣引到那兒去之後,那兒發生的氣和全身的氣連起來了之後,然後再發動,從發動點那兒出來,用的時候再從那兒出來。這就是從整體練,練整體性。把我們的意念,神、意、氣、形,往命門那兒去集中。等集中到那兒很習慣了,再從那個爆發點充斥到全身來。這樣才叫「命意源頭在腰隙」。不是光注意就完了,要從那兒發出來,這樣才是從養生的高度來練太極拳。意念從命意源頭那兒一動彈,全身動起來了,它是這麼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把意念和氣集中起來到命門那兒去了,從命門那兒一發出,一動彈,全身就動彈了。一動這裡邊就有了虛實變化,咱們講虛實,意、氣、形都集中起來了,都發揮了作用了,這是個實。你這麼一站,腿站住,站的腿意、氣、形都發揮了作用了,站的腿是個實。抬起來的腿就是個虛。這樣的虛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身體怎麼掌握平衡,有個虛實變化;走路兩個腳在挪動有虛實變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有虛實變化,它自己會調整平衡,把那個虛實調整好。這種調整是無意的,是自然的。你走路一腳踩空了或是碰上點東西,哎呀!要栽跟頭,它自己就馬上找平衡。你周身得平衡了。平時那個虛實的調換那是不自覺的,自然發生的,自動調整。有時候我們不注意,就那麼一個小點點,一點東西,我們隨便走路,那兒絆你一下,啪!摔你一個跟頭。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平時走路很自然的這麼平衡著走,平衡著的。它那平衡的,加點力量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摔跟頭了。練了功夫呢就不是那個樣子了。練了功夫你得隨時調整它。調整它就得用意念來調整它。明明我這腿抬起來是個虛的,把意念加重點,它虛中有實;我這腿立在這兒是個實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它是實中有虛。這是「變換虛實須留意」,就這個意思,練功的時候要意念來調整它的虛實變化。加上意念就每個動作你都帶著意念,這是練太極拳的一個特殊要求。練太極拳的時候都帶上意念,隨時都可以停,走著,做得慢了,說停就停住,說前進時回來馬上就回來。都得有意念。每個動作都帶著意念就容易調整虛實了。這麼一呆著,一比劃,是虛的,一碰上東西,欸!碰上了,要實,勁來了,是個實的;碰上了,需要走了,又是個虛的了。所以練太極拳時的虛實變化隨時都要用意念來支配它。這就是「變換虛實須留意」。另外,那個意念得特別留心,每個動作形體要用意念來貫注它。所以這裡邊練太極拳的時候。你要這樣去做。要特別注意它。這麼做了之後呢它能做到什麼樣呢?
「氣遍周身不稍滯」要貫注周身,在每個地方都用意念調整它,它是自然變化過來的。不是一注意這兒就光注意這兒,別的地方就空了。你完全注意這兒,我打你,後面就空了,一打你一撥拉你,你就倒在那兒了。這是沒有周身照顧到。要氣遍周身,就是要守住周身。不是只照顧一點。所以太極拳講有前有後有左有右,要整體的。咱們智能功講從整體練,練整體性,就是從這意義上說的。一開始練拳絕對做不到這一點,但是練太極拳從太極功上來講就有這些問題了。「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一般的解釋是要注意練我們皮膚的敏感性。練太極拳推手的時候,這麼一來一去,對對方感覺清楚了,這叫觸動。這樣講對不對呢?我們說從太極推手來講,那算是聽勁的一部分內容,那是對的。但是從這句話來講,不是那個意思,它是講的太極功。練太極功的時候,一安靜,安靜下來之后里邊會出現動彈,出自發功。什麼這兒不好受能知道,那兒不好受能知道。感覺敏感了,動起來了,在這個動的時候,還得要靜,你千千萬萬不要隨著它去動。這是練自發功的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關鍵。一動起來還是靜的,還是靜觀。「動猶靜」一動起來還是靜的一樣,不要管它,還是靜觀。以前練太極功,真正的老師教都不是先教拳式子,是先教太極功,先動起來。動得是真動。動有真動、假動、半動。假的是想的動,是拿意念來動彈的;真動是裡邊氣來沖。你看咱們有時候呆在那兒,躺在那兒,有的時候有感覺不少人有感覺,覺得腿那麼嘟嚨一下子,它裡邊一衝,胳膊那麼激靈一下子,裡邊的氣沖的,拿氣沖的。它那麼沖這麼沖,那裡邊氣衝起來動的,那叫真動,那叫作氣動。有時候那麼一衝一晃蕩,那是氣沖的,它要掌握平衡又回來了,這一半就不是氣沖的,是恢復平衡的,這叫半動。自發功里有氣動,有暗示的動,有自己用意念的動,還有半動。真正自己動起來的那才是真動。自發功是由於裡邊的氣在沖引起的動。所以「靜中觸動動猶靜」指的這個意思。練站庄,一開始晃蕩……這算不算自發功?也算,但是非常初級,這是鬆弛平衡的,內氣還沒有起來。所以「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這是站庄的時候身體裡邊的氣動起來了,動起來了之後,身體裡邊有動觸和感受,在那種情況之下,還是要靜。我看《道藏·顯道經》裡邊講這個問題了。有的說是邪氣。不是邪氣,也是自然之氣。他手舞足蹈,動起來了,那也是自然之氣,不是什麼邪氣。那什麼時候停止?一般是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個鐘頭嘛,兩個時辰四個鐘頭,就停了。「因敵變化示神奇」這裡邊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那個動是它裡邊那個氣在沖,要克服你身體裡邊有阻力的、通不過去的地方,讓氣在通。如果那個地方是個病態,或者不好通,那就是個敵人。你那兒不通,它就要解決那兒的矛盾。解決矛盾的動作可以不一樣,什麼樣的動作都有,什麼優美動作也有,什麼醜態也有。這是「因敵變化示神奇」。我記得在六十年代在北京月壇公園去練功,碰到一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他說我這練功啊可好了。我說怎麼個好法呢?他說我在家裡練可好了,在這練就不行。他在這兒練打坐。他雙盤還不會弄,腿可憋死了,練一會兒就搬不下來了,入不了靜。那是氣不好通了嘛。我說在家練什麼?他說我在家練站庄可靈了。我說怎麼個靈法?有時候二哥來,有時候二妹來。怎麼叫二哥來,怎麼叫二妹來?因為人家一說練功嘛我就問問。他是朝陽門外的。他說二哥一來,那動作就非常剛,什麼動作都有。有時翻個跟頭,有時,咣!撞門一下。這二哥一來是剛的。二妹一來,非常柔和,晃晃蕩盪,晃晃蕩盪,要碰到爐子那兒了,欸!它晃過去了,不碰它,它自我調整。說這是「因敵變化示神奇」,自發功內在的情況是這種狀態。這是真正的自發功。假的自發功那麼抖弄半天,不是真正的自發,那僅算個半自發。這是對人體裡邊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另外,自發功它真發動起來之後。你從外面來攻它,它可以自動反應。在六四年我給一位女同志看病,她姓敖,她練真武門的。練真武門要掐訣念咒。她練了二年多吧,她原來沒有病,她練劍練了一年多的時候,自發功一起來,能懸起三尺來高,一米高,啪!一起來三尺高。不是停著,是一跳起來三尺高。別人拿劍打她,不管你怎麼打,你打她的話,她會自動反應出來,那叫「因敵變化示神奇」。這是自發功啊,它可以起反應。要給人治病,她自發功一發起來,身上摸,一摸到這兒,乓乓乓!就打,它自己會想轍給你治病。自發功治病這也是「因敵變化示神奇」。這是太極功裡邊這個樣子,當然你從太極拳裡邊就不這麼講了。「因敵變化示神奇」是你一練功之後,在練到會懂勁了,皮膚比較敏感了,這兒一推手,一碰上,怎麼個勁(勁源、勁路、來勁、去勁、橫勁、豎勁、大勁、小勁等等),來的勁是橫勁,小的勁,大的勁都能聽好了,他怎麼來你怎麼破他,是講這個,這個講法對不對呢?也對,是從太極拳來講的。我們是從太極功上來講,太極內氣一發動起來,身體裡邊的變化,從那個意義上來講的。那這種講法有根據嗎?在張三丰的《道要秘訣歌》裡邊。當然他那不是講太極拳,他那是講他中派的練功。其中有兩句和太極有關係:「看玄關,無他訣,先從竅內調真息。神恬氣靜極自然,妙自無生現太極。」看玄關要安安靜靜,神也很安適恬然,氣也靜了,以後就出現太極。這個太極是動的。「古仙翁,多半語,恐泄真機不妄舉。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無定自領取。到而今,我盡言,此在有定無定間。有定曰竅無曰妙,老君所說玄又玄。」這說的什麼意思呢?這說的是練功的內容。練功的時候,「定」在一個門派里是定在一處,要意守;有一派是無定無守;太極門派中派是在有定無定之間,什麼叫有定無定之間呢?要不守而守,守而不守,守當中是個虛無,是這個東西。練太極功要意守,就是這種意念。守命門腰脊死守它可不行。先守而後忘,那兒空空洞洞,有當中去守無,所以過去練自發功不搞絕對的意守。搞死意守出不了自發功,不搞意守,不定也不行。你得把意念往命門那兒一想,放開了它,空空蕩蕩的了,自發功就可以出來了。這種意念和張三丰的功理功法是一致的。自發功是這麼個練法。打坐歌裡邊也說:「美不盡,對誰言?渾身上下氣衝天。這個消息誰知道?啞子做夢不能言。」神和氣一交合之後就覺得渾身上下的氣都動起來了。誰知道呢?啞巴做夢說不出來,啞巴做夢怎麼說?說不出來,感覺不著。要內氣動彈。「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就是這個意思。當然練太極拳的氣動起來之後,和練丹的走任督二脈通周天的意念是不一樣的。只是氣動之後怎麼去用它,意念怎麼去做,怎麼去引導它,就不一樣了。所以十三勢總決歌最少也該從這麼兩個方面來解釋它。一個是太極功自發功出現之後,動的那種感覺要以靜態去對待它,它的變化是根據身體需要來變化的,也可以根據身體以外的需要來變化。「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一般的解釋是每個姿勢你要用意注意它,然後就得到功夫了。從太極功上講就不是那個意思了。每做一個動作,這個心存在那兒不是幫著去做。心是放在那兒靜觀。揆度這個意念怎麼變化的,體會它去,體會它是怎麼動彈的。「得來不覺費功夫」這個「得」從太極功來講又不一樣了,一般是說你用意去做就得到工夫了。那得來什麼?得來什麼不費功夫?這個得從古文來講,得之於內稱德,道德的德,在身體裡邊得到的東西,從裡邊得到的那個東西叫德。道是那個體,宇宙根本的那個物的體,德是它的用。「得來不覺費功夫」如果自發功一出來的時候認真體會它去,體會到以後那個內氣就越來越充足。裡邊變化的規律那一套東西你就得到它了。得到這個東西是不費什麼力氣,很自然就得到它了,不用努力去做,自發功是自然自己來的,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太極功的要求來看這個十三勢歌,這個太極拳就不一樣了。這個普及教材裡邊有解釋它的,它就不是這種解釋方法。太極拳界的幾本書都沒有這樣解釋的。我們要從太極功的高度去看它。這是第一段,相當於是總的太極功。後邊就要求你怎麼去做了,韻也變了。第二段、基本功「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前邊一個韻,後邊是一個韻。你在練太極功的時候,比如一站庄一動彈,隨時一動老是注意腰間那個地方。注意的話不是死注意,是空空蕩蕩的那樣才行。那個位置是空空蕩蕩的球,無形無相那樣才行。每時每刻都要把意念放到腰間命門那兒去。肚子要放鬆,兩肋放鬆,按照我們要求的兩個,髂前上棘往腰命門陽關那兒收,腹放鬆,兩肋放鬆,這樣氣才能夠動起來。「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尾閭要中正,頭往上頂,站的時候頭頂百會和會陰要成一條線,你這兒一站一坐一條直線,這麼一放鬆,自發功就容易出現,它自己會動彈。當然練太極拳也應該這麼去練,自發功這麼才容易出來。你經常自己去找,它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一找准了之後,它就動彈。你只要百會和會陰一條線這麼直著放鬆,腰那兒放鬆,肩往裡靠一點,脊柱直了,往當中一放,它就容易動起來,自發功就容易出來。所以這幾句話是從太極功上來講,是講的練站庄的時候的要求和意念活動。你搞這樣的意念活動自發功就容易出來。如果從太極拳來講呢,那也對呀。練拳的時候注意腰間,要使尾閭中正,周身放鬆,這是形體要求。所以這幾句話從太極拳的角度上來講是講的形體要求,從練太極功上來講那就更深一層,這樣能調動內在的氣機。就是要注意會陰和百會成一條直線,這裡邊也需要「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頭一懸,就輕利了,但頭頸不是要梗著,咱們的身形要求中講過這些問題。我們練大馬庄也要這麼練。一開始你腿不要站平了,站平了就不好做到這一點了。站平了,屁股往後一撅,身體歪著的。大馬庄站高點,一放,是直的,腿不要太寬,一站的話身體也晃蕩,晃一下晃晃……它自己會往下落下去。「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要求是從百會到會陰成一條直線,這是練動功的要求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這是真正啟動內在的真氣很關鍵的一環。練太極拳其實等你練熟了的時候,一動彈,它裡邊的氣自己就起了。你內氣怎麼發動呢?就是百會和會陰成一條直線。你只要那樣練一段時間之後,意念一動,胳膊它自己就會起來。嗚——起來了,「收回來,推出去」,它自己會走了。但是你還沒有放鬆之前是做不到的。你不能把腰鬆開是做不到的。所以下一節課再專門給同學們講怎麼樣來松腰,氣貼於脊怎麼練。第三段、進修韻又改了,又是個韻了。「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一般解釋得比較簡單:你自己練功時要注意研究姿勢,屈伸開合都要體會。入門靠老師教,練功靠自己。其實這裡邊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什麼意思呢?當你練太極功,自發功發動起來了,發得好了你就要運用自發功了。怎麼去應用呢?「仔細留心向推求」。「推求」不是一個詞,推是一個動作,從形意拳、少林拳都講雙推手,武術裡邊雙推手是基本功。少林十八手裡邊的弓步雙推手是從上往下一落推出去,這叫雙推手。仔細留心向「推」來求。求什麼呢?屈伸開合聽自由。要練這個推,一推出去再一回來,這是簡單的基本動作。也可以這麼推出去這麼回來,推出去,雙手往外一開走個弧線合回來。你看這裡邊就有屈、伸、開、合嘛。這個屈伸開合是自然的,要用意念去體察它去。做的動作很慢。這是從太極功上來講的。當然從練太極拳上來講,從基本功上來練雙推手,但你只要認真去做又不一樣了。這麼推出去,你要回來,你看這兒在轉,這兒也得轉,這胳膊也得要轉,這兒一合起來,這兒一走過來的時候,這一回來不是這麼直著回來的。是從小的螺旋這麼轉過來的。這要開出去,這都是大小螺旋著走的呀,所以這每一個屈伸開合都很自然的屈伸開合。這裡邊如果從內家拳從太極上走,每一個關節都是個圈,手上就是二十個圈,要把它們全面轉起來。大小圈,腕、肘、臂,太極嘛到處都是圈,無處不是圈。所以我們怎麼來走這個圈,這個都要屈伸開合,去變化才行。當然我們去練的時候不可能先去練這個東西就是了,一下練不了它。我們先講高級的,再從基礎上練起來。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再這麼搞。「入門引路須口授」如果我們不講這個「屈伸開合聽自由」你就不會知道,你就光練拳去了。可這個雙推手屈伸開合裡邊就有太極,走意不走氣,慢慢的這個手就很靈活了。氣就能夠貫注進去了,能出去了。
「功夫無息法自修」我六十年代先練的太極,後練氣功。我覺得應該是「功到無息法自修」練功練到沒有呼吸了,那就要從太極功入太極道了。咱們練到高層次不是有「息住」、「脈住」嘛,呼吸停了,脈也停了。「功到無息法自修」那得自己修鍊去,得靠內在的精神境界去修去。「功夫無息法自修」當然也可以說是功夫沒有停止的,自己要辛勤修鍊,不要停止,這樣自己去修去。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己去修去,練功夫不要修止。這麼講也是通的,一般拳書都是這麼講的。因為古人到底怎麼寫的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講是「功到無息法自修」也行,就是比較牽強一點。方才前邊講的身形,這兒講怎麼練。第四段、關鍵「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又是一個韻又是一段。這個歌訣裡邊用了幾個韻,不同的韻,每個韻是一段。它不是一整套下來的。因為練拳有個「體」和「用」,什麼是標準,拿什麼來衡量呢?「意氣君來骨肉臣」意念和氣是君,是主導的;形體,骨頭和肉是臣。有君有臣嘛,這個君臣一個是處主導地位的發命令的,一個是服從的,是被支配的。所以這一點你練太極拳也好,練太極功也好,都是這個意思。練太極拳有意的,意念一動我要掤,捋,擠,按……用意念去走,意念一動氣就跟著走。這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練太極功同樣是這樣,那個氣是自動的,意念跟著氣走,同樣也是「氣意君來骨肉臣」。形體的動作是被氣沖著走的。所以這句話練太極功、練太極拳都是如此,都是「意氣君來骨肉臣」。因為意念一動氣就動,氣一動形體就動。太極功是氣一動沖著形體動,意念跟著它。其實我們成年人平時的動作都是意念指揮形體在動,只是有的是不自覺的。拿個東西,喝個水,拿個筆……你想拿個粉筆才拿去,想拿個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刷才拿板刷,你意念一想形體才動。所以這裡邊呢就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規律用氣功的辦法把它強化起來。這是功夫。功夫這個東西沒有別的就看你拿來幹什麼用。我們人的活動上都是用意念來支配的活動。人和動物的區別在哪兒?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意識的,人們的生命活動成了完成意識活動的手段。意識一動,哦!它就過去了。人的生命活動是這個樣子。既然這樣那還練它幹什麼呢?那我們引導它幹什麼?這就是「想推用意終何在」我們練太極拳,想著練推來研究它,是什麼意思呢?最終的目的在哪兒?「益壽延年不老春」為了延年益壽呀!你用什麼它就起什麼結果。你練什麼有什麼。你都是用意念去做呀。咱們看有些功夫真叫功夫,真叫高啊!高什麼呀?我們小的時候在農村裡邊,我們老家賣香油的(你們可能連名都不知道)芝麻油用桶裝著,賣油的用油提灌(一提有一兩、二兩、四兩的)那技術高的直接給你往瓶里灌,打上一提,「嘟——」一下子就進去了,一點兒也不灑;技術不高的,還得在瓶里插個鐵灌注,往裡邊倒。過去不是有個《賣油翁記》嗎?能從小錢窟窿眼裡倒進去,一倒,一條小線進去,這功夫得多高?沒覺得有多高。直接就是這麼練的,很簡單。你的意念往哪兒去注意它就出什麼結果,你的生命活動就按照你練的規定內容去發展。人的生命活動是這麼個特徵。你往哪兒去放,你注意點在哪兒,它就出什麼結果。那練太極拳是為了什麼呢?「益壽延年不老春」為了益壽延年的。所以看到了嗎?不是為了搞技擊的。這麼一提,可能有人就不幹了,不搞技擊那幹什麼?太極拳歌訣里寫了嘛:「想推用意終何在」最終目的在哪兒?最終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所以這個問題是很關鍵的我們同學們現在想要練太極拳,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才行。如果練太極拳是搞技擊,那就失去咱們講太極拳的意義了。將來如果同學們看一看太極拳搞技擊的名家們,非常有名,歲數不大。我看拳譜裡邊好多五十多歲、六十多歲。七十多歲算年歲大的。陳家拳裡邊七十多歲算年歲大的,楊家拳裡邊七十多歲算年歲大的。我想他們就把這條忽略了「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咱們近代的楊禹廷老先生就特別不注重推手技擊,他二八年就寫過一本吳式太極拳書,他活了近百歲,他就是搞益壽延年。郝懷木部長講過沒有?楊禹廷是他的老師啊。原來吳家老的掌門人年歲都比較大,都死在老師前面了,所以他現在相當於是楊禹廷傳的吳式太極拳這一派的掌門人。他吳式太極拳練得很好的,在南方打過武館的,他功夫很好的。所以我們練太極拳就要從太極功的高度去考察,要從「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意義上去做,「想推用意終何在」,「想推」兩個字,用也是它,不僅要練這個推,還要想這個推。不是就這一個想字就叫想呢。你要想這個推,用意念來想。所以說練拳可以用形體練,還可以用意念來想。不是用形體來練,光想著練。就是完全發揮意識的作用。這就是「想推用意終何在」。一般的說就是你想練太極拳。就琢磨琢磨經常考察它,目的是幹什麼呢?就是為了益壽延年,其實咱們前面講嘛「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想推用意終何在」,就是練這個推,想這個推,自發功一發,一想推,它就來了,它自己就動起來了。用意在哪?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為了益壽延年的。這個歌訣就完了。(據李華偉先生公開版補錄:想推的「推」字,既有推論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動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後者。若結合「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來理解「想推」,不僅要練這個「推」,還要用意念來想這個「推」。練拳可以用形體練,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體光想著練,就完全發揮意識的作用。果能如此,則目的可達,目的為何,「益壽延年不老春」是也,我們老祖宗在數百年前,能把練太極拳的目的闡述得如此明確,真是難能可貴,這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應有著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第五段、頌辭後面是讚美的詞。「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息。」每個字都有用,把要說的都說了,如果不從這裡邊去研究它就枉費工夫,會留下遺憾了。我們把這個推求還是作為個內容來研究它。不從這個推裡邊求去,好多的問題你就解決不了。你光練太極功,內在的動起來了,這武術的功夫就沒有了,不好弄去了。所以這個推裡邊變化是很多的,單推、雙推,變化很大的。因為武功裡邊好多手的變化都是從雙推手變化過來的,所以你有了太極功的基礎再從推上去作研究去,既養了生又練了技擊,技擊是枝末的東西、落後的東西,不是把技擊放在關鍵重要的地位上來,所以我們練太極,我們給大家加上太極課,要從太極功的高度來,怎麼能夠啟動我們人體內在的真氣,從而把我們身體的功能強化起來,達到益壽延年,是這麼個問題。今天講課就講到這兒。推薦閱讀:
※探索門太極陰陽形氣命理學象法班筆記之二十三(胡晙暘整理)
※何謂太極拳 作者:潘詠周 文章來源:網路
※視頻:陳正雷大師太極拳公開課實況
※太極梅花螳螂摘要拳詳解(第一段)
※第869期:怎樣練好孫式太極拳之基本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