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不只掃墓,各地還有這些獨特的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到清明節就自然想起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節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除了「清明」這個名字,古人還給它起了很多其他的「昵稱」,如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踏青節、三月節、植樹節等等,單從這些名字中,就能看出在這一天里要做什麼事兒了。

據說清明在古代也是「黃金周」,從唐代開始,朝廷就會給官員放假,以便他們回鄉掃墓。這一天,上至王公貴臣,下到平民百姓都要拜祭先人亡魂。清除墳地里的雜草,在培添上新土;掛燒紙錢、供奉上祭品,每個環節都相當的講究,表達出了濃厚的思孝親情。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在哀悼祖先之餘,大自然這一派生機勃勃的美景就絆住了你的腳後跟,踏青,踏青,踏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至於景色到底有多美,自己從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這首詩歌里慢慢體會吧。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要知道古代的清明習俗可遠遠不止這兩種,要真都細細的說出來,估計一天的時間都不夠。伏爾泰說,「生命在於運動」,過清明就要讓自己動起來。

盪鞦韆

看看古代的美女這樣玩!

蹴鞠

古代的「足球」,皮革做成球皮,用毛把球心塞滿。

放風箏

紅樓夢中說放風箏就是放晦氣,把風箏放上藍天后,剪斷牽線,說是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氣。

植樹插柳

這個值得點贊,更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做,多多植樹,凈化環境,霧霾沒,沒,沒。

鬥雞

雖說是兩隻雞打架,可若你有還珠格格那種給雞鼓勁的勁頭,也夠你滿頭大汗了。

上面說的這些清明習俗都是最常見的,各個地房還有很多自己獨特的風俗。那各地清明習俗都有哪些?又會有哪些美食呢?清明假期馬上要到了,估計各位早就安排好了行程路線,準備各種約了,行走在各地的你不妨去探訪一番,看看這些習俗有沒有保留下來。

清明祭英烈,來到北京要去天安門廣場中心,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瞻仰偉大的革命先烈。

老北京還有一個特殊清明習俗就是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人們因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各種各樣理由來到這裡,祈求平安如意。

北京城隍廟現在指的是北京居庸關都城隍廟。位於「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也是遊玩踏青的好去處。

清明有福利,4月2日至4日,游十三陵的「朱」姓朋友們,可以享受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四大景點免費游,一次能省165元門票錢。

另附贈易堵路段圖。

(圖片來源:新京報)

尊民俗,「搶貢尖」。來到陝西黃陵縣,你可不要被人們哄搶的場面給嚇到,這是人家一直流傳下來的民俗,「搶貢尖」就是把清明祭祀黃帝的鮮花、水果、花饃等貢品帶回家,為的是給全家老小增福添壽,帶來吉祥好運。你也不妨去搶一個。

黃陵「搶貢尖」的傳統習俗(資料圖片)

「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山西舊時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吃食也各不相同,晉南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晉北則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

「攤黃兒」剪紙畫

「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這是山東膠東的一句民諺。清明時節春燕回遷,借柔軟的麵糰、用靈巧的雙手,蒸出面燕來迎接春天。清明捏面燕兒,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威海中學生清明節體驗捏面燕兒

而蛋在高密的清明節也是少不了的。清明卷餅吃雞蛋,高密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明節前幾天擀上上百張大餅,一直吃到清明這一天。村民說清明擀餅是從老一輩子傳下來,擀餅卷雞蛋,加點蔥,「吃蔥聰明」。

寧波老話說:「三月清明烏筍香,家家爭說上墳忙。」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哪怕是海內外遊子,清明時節都會趕回故里上墳祭祖。除此之外還時興「戴柳」,門窗上要掛楊柳,婦女頭髮上簪柳梢,還要給小孩編個柳圈戴著。清明過後人們還會把小孩子頭上戴著的柳條插到小河邊或門前屋外的地里去,寄託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清明戴柳 趙軍/攝 圖片來源:揚州晚報

在江蘇,泰州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和端午的賽龍舟差不多;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來醒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

江蘇清明節「撐會船」

走到福建,民俗就更多了。福州「匒紙」,先科普一下「匒」這個字讀「dá」,「匒紙」一般是將紙錢三張一沓,壓在墓石上。舊時福州人上墳時在墓碑上方或者旁邊「匒(dá)紙」,而不是一定要燒紙錢,這樣就減少了火災隱患,而且環保 ,應該大力提倡。之後還要「墓前飲」,就是在在墳地附近吃一餐飯。自家釀的青紅酒配事先用光餅夾上滷肉片、糟肉片做成的「肉夾餅」,一餐就這麼解決了。在福州的貢品中絕對少不了「菠菠稞」,俗稱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

而廈門人桌上不可缺少的傳統供品是薄餅。

泉州插杜鵑花;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的「小清明」,都是福建獨特的清明習俗。

歷史學家譚繼和介紹說,以前四川地區的清明包括了清明前後各十天,總共長達二十天。在清明當天或前一天,有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與儀式。如頭上戴柳葉符、掛青、請城隍像祭孤、火神門祭火神、清明泡種子(主要流傳於重慶地區一帶)等。

西寧人清明節要比其他地方早,從春分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這天開始每一天都可以掃墓,一直到清明節。有的家族認為姑娘女婿是親戚,還要專門提上禮物去邀請,田社上墳可以說是西寧人的一次家庭團圓大聚會。還有一點和福州的「墓前飲」差不多,就是把各家帶來的上墳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只是在吃飽喝足準備回家前還有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比較整齊的饅頭,從首輩老祖母的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著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裡,誰就眉開眼笑。據說這個饅頭是大家的一個福星,得到饅頭的人就有好運到。

吟誦祖訓族規是海南人的民俗傳統,插彩旗,安放「清明頂」再加上「小精靈」(指在主墳邊上的兩個土丘),帶上飯糰、烤乳豬和米酒就成了自己獨有的民俗。

為祖上「披霞戴冠」(插彩旗)

俗語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習俗代表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清明節你們當地還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尋找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


推薦閱讀:

給我一把小蒜,我能撐起一片春天
清明,與她的約會 — 獻給賦予我生命的你
《2018清明小長假出行避堵指南》
清明節的由來及習俗
歲歲清明

TAG:習俗 | 清明 | 掃墓 | 清明節 | 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