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流傳著什麼樣的讖語?李自成和張獻忠政權都起名叫大順!

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李自成國名大順,而張獻忠的年號叫大順。這兩人是曾經的合作夥伴,競爭夥伴,又先後稱王,但是為啥都這麼看好「大順」兩字呢?

張獻忠成名時,李自成還是低級軍官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軍領袖,與李自成齊名,是大西開國也是唯一的皇帝。

張獻忠出身貧苦家庭。從小聰明倔強,跟著父親做小生意,販賣紅棗。他當過捕快,後又來到延綏鎮當一名邊兵。生性剛烈,愛打抱不平,為此幾乎丟了性命。

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死亡,原因成謎。

儘管後來李自成的名頭比張獻忠更響,勢力也比張獻忠更強,但追根溯源,在起義的最初幾年裡,張獻忠的地位要比李自成高。明末農民戰爭史上著名的滎陽大會於崇禎八年召開時,張獻忠已是與高迎祥、老回回、曹操分庭抗禮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李自成則只是高迎祥的部將。不過,李自成憑藉個人素質和才能,很快便脫穎而出。

李自成暫露頭角

明末農民軍初起之時,多數都是烏合之眾。這些從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的隊伍,基本沒有遠大的政治訴求,一般只是攻城略地,把糧食吃光了或是圍剿的官軍來了就往山裡跑,偶爾也打幾仗。由於破產的農民持續增加,這些隊伍也就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前面的戰死了,後面的繼續跟進,因此才會出現朝廷對農民軍進剿得越厲害,農民軍反而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的怪圈。不幸的崇禎和他的大明王朝,就掉進了這樣的怪圈。

如同過江之鯽的農民軍,相互間大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隸屬關係,而是處於各自為戰的相對獨立狀態。官軍正是抓住農民軍的這一弱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使得農民軍在崇禎七年前後遭受了相當大的挫折。

如何應對官軍的各個擊破,成為各路農民軍首領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大背景下,滎陽大會於崇禎八年召開。會上,十三家領袖議而不決,拿不出一個能夠讓眾人信服、切實可行的辦法。李自成以一個級別低下的闖將身份發言,他提出:匹夫也可以奮臂一拼,何況我們有十萬之眾!現在,我們的部隊相當於官軍的十倍,哪怕是守衛遼東的關寧鐵騎趕來,也不怕它。現在的唯一辦法就是分兵出擊,各自開拓一片天地,至於成與否,那就聽天命吧。

李自成的提議得到了十三家領袖的首肯。就在這次會議上,農民軍作了戰區劃分:革里眼、左金王抵擋川、湖官軍;橫天王、混十萬抵擋陝西官軍;曹操、過天星守衛河上;高迎祥和張獻忠經略東方;老回回、九條龍往來策應;射塌天、改世王作為增援部隊。李自成的另一建議也得到了十三家領袖的認可:所破城邑,子女玉帛均分。

李自成繼位「闖王」

滎陽大會後,李自成作為高迎祥的部將,隨同高迎祥和張獻忠聯軍東下,由河南而安徽,攻下了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朱元璋家的祖墳被扒,朱元璋出家的寺廟被毀,大批官員和富人被處死。消息傳來,朝廷震恐,崇禎不得已下了「罪己詔」。也就在這時,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發生了有史可查的第一次衝突:兩位農民領袖因為爭奪戰利品——主要是樂工和樂器——竟至反目成仇。此後,李自成分兵西進。兩年後,高迎祥被明軍俘殺,李自成繼承其衣缽,正式成為與張獻忠平起平坐的十三家領導人之一。

在十三家領導人中,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最為耀眼的「雙子星」,緊隨其後的另一重要人物則是綽號「曹操」的羅汝才。羅汝才先前獨自帶領一支隊伍,在謀士吉珪的輔佐下,時或招安,時或反水,幾度反覆,如同戲劇舞台上的白臉權奸曹操。因此,當不少農民軍在和官軍的對決中被瓦解或大大消耗時,他的勢力卻在穩步增長。隨著時局的發展,無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抑或明朝政府,都意識到如果能把羅汝才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對自身軍事力量的增長將有重大意義。當時,羅汝才選擇了和李自成合作。按正史的說法,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守,兩人聯手正好可以優勢互補。但兩人的關係始終是比較鬆散的合作關係,他們約定,凡是攻下城池所得子女玉帛,按照四六比例分配。

從史料記載看,二人聯手的業績不錯:李、羅時分時合,先後在河南和湖北一帶連續幾次打敗官軍主力,並一舉攻克湖北重鎮襄陽。李自成攻下襄陽後,自封為「奉天倡義大元帥」,以襄陽府為襄京,標誌著他已不滿足於以往猴子掰苞谷式的游擊作戰,而是想要從行商變為坐商,建立自己的政權。作為李羅集團的合作夥伴,羅汝才被李自成封為「代天撫民德威大將軍」。

西諺說「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東方智慧則認為,由於人的劣根性,大多數人都只可同患難,卻不能共富貴。遺憾的是,闖王李自成也屬於這大多數人之一。李自成本人一向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羅汝才卻妻妾成群,即便在官軍步步緊逼的困境下,軍營里也養著幾支戲班子。

對此,李自成很看不起他,認為羅不是能夠成大事的人。隨著李羅越做越大,李自成擔心羅汝才將來會尾大不掉,於是動了殺機。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夏的一個早晨,李自成派出一支精銳小分隊,毫無徵兆地衝進了羅汝才的大帳,將還在睡覺的羅汝才殺死在床上。羅汝才的軍師吉珪也於事後被殺,羅汝才部二十餘萬人馬除了少數逃離外,大部分被李自成整編。這家曾經業績不錯的「股份制公司」,以李自成獨吞全部投資及收益告終。

李自成之所以在革命尚未成功的情況下火併羅汝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質者則莫過於「一山不納二虎」的思想作祟。當時河南一位叫鄭廉的士大夫評論此事說:「一國不堪兩君,一營寧堪兩帥,或南面而臣人,或北面而臣於人,為順為逆,莫不皆然。」李羅從合作到謀殺的嬗變,如果說其中摻雜了李自成對羅汝才個人品行的不滿的話,那麼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對貌合神離的合作夥伴,其實質則是互相提防、敵視乃至欲除之而後快的敵人。

張獻忠李自成相互投奔 矛盾公開化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受朝廷招安,屯兵於湖北谷城。是時,李自成被洪承疇擊敗,帶著百餘人馬前往谷城投奔張獻忠。張獻忠不但不予接納,反而準備幹掉李自成,幸好李自成警惕性高,事發前一個人騎著一頭驢子,倉皇狂奔六百里,從商洛的山路間逃脫,投奔到老回回(即馬守應)營中。受此驚嚇,李自成滿腔憤怒,一病數月。此仇李自成當然不會忘掉。

三年後,張獻忠在河南信陽被左良玉擊敗,幾萬人投降,要不是遇上天降暴雨,腿部受傷的張獻忠也差點成為俘虜。就像當年李自成落魄時來投一樣,張獻忠也帶著幾十名殘兵敗將,前往投奔李自成。李自成是一個起於草莽的農民,信奉的是江湖義氣——既然你當初不仁,就休怪我今日無義——他也不打算收留張獻忠,招待很不客氣,並想趁機把送上門的宿敵消滅。

羅汝才和張獻忠交情不錯,出面說了不少好話。在羅的苦勸下,李自成勉強打消了殺張的念頭。但張仍處於危險中,羅汝才給了張獻忠五百人馬,叫他儘快離開是非之地。張獻忠於是轉向湖北發展,李、張二人的矛盾公開化。

1641年開始,李自成的發展勢頭比張獻忠更猛,先是吞併了羅汝才部,後又接連幹掉了昔日的另一些合作夥伴,如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小袁營袁時中、亂世王藺養成。那位曾在他窮途末路時收留他,並為他治病養傷的老回回,雖然沒被處死,但也被剝奪了兵權。至此,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只餘下了李自成和張獻忠。

這時,張獻忠剛剛攻下武昌,李自成心裡很不快,他派人以賀喜為名趕到武昌,警告張獻忠說: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被殺,下一個就輪到收拾你了。這不算,李還公開張貼告示,宣布「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

張獻忠自忖目前不是李自成對手,只得放棄剛到手的武昌及周邊縣份,率軍進入湖南以圖發展。後來,他又溯長江而上進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年號大順。

為啥都叫大順呢?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死亡。

作為都是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和李自成,兩人都曾深刻受到高迎祥影響。高迎祥起兵時,自稱闖王,倡導順應民意,作為不下的李自成肯定要深受高迎祥的影響。高死後,李自成接過「闖王」的稱號,肯定也時以順應民意為口號。再看張獻忠,在農民起義軍隊伍開會時,高迎祥曾被選為盟主,作為後人的張獻忠肯定也對高迎祥頂禮膜拜,那麼高迎祥的「順應民意」口號勢必也要影響到他。

所以, 李自成、張獻忠分別以「大順」為國號或年號,都含有「順天應民」之意。

此外,「大順」國號的直接來源還有可能是出自民間流傳的一則劉伯溫(即劉基)作的讖語。劉伯溫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在朱元璋東征西討、創建明朝的過程中,劉基屢屢出謀劃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概由於他精通術數,足智多謀,因此在他去世不久,社會上就流傳開一些關於他的神異故事。到明代中葉以後,劉伯溫的大名幾乎是家喻戶曉,託名於他的預言也越來越多,並被文人學士收入筆記雜談中。其中一則云:

高廟(即明太祖朱元璋)嘗命伯溫卜曆數之長短,伯溫卜之曰:「遇順則止。」高廟遂以書手空,良久曰:「三百單八亦足矣。」然此亦聖祖之謙德耳。蓋其取天下於夷狄之手,名正言順,雖湯武不能及。聖子神孫,享帝王莫大之業,雖與穹壤共敕可也。所謂「三百單八」,何足云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卷62)

後來「遇順則止」的讖語,逐漸在社會上傳播。在流傳甚廣的託名劉伯溫所作的《燒餅歌》中,也有「遇順則止」之語。據研究,《燒餅歌》雖然產生於晚清,但其內容多取材於明清野史所傳載的劉伯溫讖言故事,「遇順則止」被收錄其中,正說明這一讖語的流傳之廣。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領袖,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都不免會有帝王思想和迷信觀念。他們大多都迎合或製造一些讖語,以表示天命眷顧,從而增強自己行動的合法性。

據記載,宋獻策曾上讖記曰「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悅」(吳偉業《綏寇紀略》卷9)。以算命占卦為業的宋獻策對劉伯溫軼事一定會很感興趣,恐怕不會不知道「遇順則止」的讖語。李自成對軍師宋獻策極為器重,建立國號這樣的大事,必然要徵求宋獻策的意見。 「大順」國號的提出很可能是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以暗應讖語,表示李自成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而張獻忠以「大順」為年號,也有可能是為了暗應「遇順則止」的讖語。


推薦閱讀: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為什麼失敗
清政權為何定都北京
一則關於星星的假新聞逼死了首相、顛覆了政權!
李姓共建立過8個政權,有50位皇帝,綜合排名歷史第一大姓
黃帝軒轅氏政權

TAG:政權 | 李自成 | 讖語 | 明末 | 張獻忠 | 起名 |